珍贵的福鼎老照片
- 格式:doc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10
我的家乡作文福鼎
《我的家乡福鼎》
嘿呀,要说我的家乡福鼎啊,那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福鼎在福建的东北部,那可是个风景秀丽、充满魅力的小城呢。
福鼎有特别多好玩的地方,先说太姥山吧,那山峰奇形怪状的,真的特别神奇。
还有那海边,沙滩软软的,阳光一照上去,可漂亮啦!但我今天要给你们讲讲在福鼎街头发生的一件特别有意思的小事儿。
有一次啊,我在街上闲逛,突然听到一阵热闹的吆喝声。
我顺着声音走过去,原来是一个卖福鼎肉片的小摊子。
那摊主可热情啦,一边熟练地做着肉片,一边大声吆喝:“福鼎肉片嘞,好吃得很哟!”我看着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肉片,口水都快流出来啦。
于是我就走过去,要了一碗。
摊主手起刀落,不一会儿一碗香喷喷的福鼎肉片就摆在了我面前。
我拿起勺子,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哇,那味道,QQ 弹弹的,酸辣可口,简直绝了!我吃得满脸都是汗,但那滋味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就在我狼吞虎咽的时候,旁边一个小孩也被这香味吸引过来了,他站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我看他那可爱的样子,就分了一点给他,小孩吃得可开心啦。
就这么一碗小小的福鼎肉片,却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切。
福鼎啊,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都很热情,这里的美食让人难忘,这里的每一处风景都印在了我的心底哟。
我爱我的家乡福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会想念这里的一切呐!。
福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保护与继承时,总是艰难前行。
很多民俗、文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淡忘。
国家为了唤醒人们对这类特殊的文化财产进行保护,于是从2005年起开始着手非遗名录的录入。
而福鼎作为民俗特色及其浓厚的地域,也开始着重对非遗的保护,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宁德市级9项、福鼎市级9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福鼎非遗,共同保护和传承祖先留下的瑰宝吧!1、国家级非遗【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白茶史息息相关,十九世纪中后期,福鼎先辈开始培育良种大白茶,制作白毫银针。
如今制作技艺在传承古老制茶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推陈出新,制法以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为主,其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现有福鼎白茶制作原料主要采用优质品种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和菜茶。
【福鼎沙埕铁枝】约在明末清初传入福鼎,至今500多年历史,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2至3米高,叫平阁。
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
它汲取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的精华,极具闽东渔村风格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过去民间搬铁枝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现在多数地方固定为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
素有“中华绝技”的盛誉。
【瑞云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歌王节,又称“牛歇节”。
相传为了纪念先秦时期钟子期和钟仪两位畲家歌王,故而每逢四月初八,畲族人民便设坛祭祀、举办歌会,畲族歌手通过“赛歌会”、“火头旺”等活动,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畲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和杂歌等。
主要以清唱为主,体现了朴实无华的原生态民歌唱法,是畲族歌谣“福鼎调”的典型。
2、福建省级非遗【福鼎饼花工艺】源于清乾隆年间,是福鼎民间艺人独创的月饼装饰画,经历了百子花、团花、泥金饼花、木刻饼花四个演变过程,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线条清晰,极具地方特色。
福鼎发展历史福鼎,乾隆四年(1739年)从霞浦县划出劝儒乡的望海、育仁、遥香、廉江四里置福鼎县,隶属于福宁府,县治设在桐山,故称桐城。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属东路观察使,民国六年(1917年)属闽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属省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福建省第二督察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称第八行政督察区。
1949年6月11日福鼎解放,属浙江省第五行政公署,1949年10月隶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1950年改称福安专区,1970年行署迁址宁德,1971年改属宁德地区。
199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福鼎县设立福鼎市,仍属宁德地区。
2000年11月撤销宁德地区设立宁德市,现隶属宁德市。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介下北纬26°55′--27°26′,东经119°55′--120°43′之间。
福鼎西北西南部山峦起伏,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都坐落在这一带,整个地势从东北、西北、西南向中部和东南沿海呈波状倾斜,构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格局。
山地和丘陵地面积占土地面积88.1%,平原占11.9%。
海岸线曲折,长度432.7公里,境内岛屿、海湾众多,多为岩岸,大小岛礁达200多个,其中岛屿81个,较大的岛有福瑶列岛、台山列岛、七星列岛;主要港湾41个,其中沙埕港融商贸、渔业、军事为一体,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深水避风良埠,可建数座5-10万吨泊位的码头,早在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就定为天然良港。
东南与东海濒连,西同柘荣县,南与霞浦县为邻,东北、西北分别与浙江省苍南、泰顺两县接壤,正北的分水关为闽浙两省的分界地。
104国道跨越境内。
县城离省会福州市299公里,沙埕港距台湾基隆港142海里。
福鼎市标1995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准福鼎撤县设市(县级),原有区域不变,从此结束了福鼎的256年县建制历史,跨上了建设闽浙边界、东海之滨文明城市的历程。
我眼中的福鼎介绍作文
《我眼中的福鼎》
嘿,说到福鼎啊,那可是个特别的地方!在我眼中,福鼎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又充满魅力的画卷。
就说有一次,我起了个大早去逛福鼎的集市。
哎呀呀,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满街都是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小吃的,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我一眼就瞧见了一家卖福鼎肉片的,看着摊主熟练地把那肉团刮成一小条一小条的下到锅里,不一会儿就煮好了。
我迫不及待地要了一碗,哇塞,那口感,QQ 弹弹的,酸辣的味道刚刚好,吃得我是直呼过瘾呀!
还有那些卖小玩意儿的摊位,啥有趣的东西都有。
我在一个摊位前驻足好久,摆弄着那些小摆件,想象着把它们带回家摆在床头会多有意思。
旁边还有卖海鲜的,那些鱼虾贝类真是鲜活极了,摊主们大声吆喝着,让整个集市都充满了活力。
在福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我能感受到这里独特的生活气息。
人们都非常热情,脸上总是带着笑容,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这里的建筑也有着自己的风格,古老的与现代的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
福鼎,我眼中的福鼎呀,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浓浓烟火气,让人感到温暖又快乐的地方。
每一次想起在福鼎的那些经历,我都忍不住想要再去一次,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美好。
这就是福鼎,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哟!。
关注2020年6月,福建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推荐对象的公示》。
在这份公示中,福鼎市赤溪小学被推荐为教育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引发了许多人的特别关注。
这所小学所在的村落,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对其脱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2月19日与其村民视频连线的福鼎市赤溪村。
1984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反映这个畲族村贫困面貌的“读者来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随后,全国拉开了大规模扶贫攻坚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36年来,赤溪小学的发展始终与赤溪村的脱贫进程同步。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赤溪小学实现了从“小而弱”到“小而美”的华丽蜕变。
赤溪小学的“教育脱贫”之路是赤溪村艰苦奋斗、摆脱贫困、走向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美丽校园点亮畲乡绿水青山从福州出发,驱车行驶三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了风景秀美的赤溪村。
赤溪小学坐落在村庄主路———干净整洁、长达800米的长安新街上,背倚一座青翠欲滴的毛竹山和一片碧绿如玉的茶园。
从村史馆方向望去,刚刚翻新外墙的赤溪小学尤为靓丽醒目,宛如一颗镶嵌在这绿水青山间的明珠。
走进校园,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学校占地面积不大,绕校园走一圈用不到五分钟;校园里的楼舍也不多,只有三座两层或三层的矮房。
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间教室都配有“班班通”,图书室、多媒体阅读室、美术室、计算机室、科学实验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塑胶操场、儿童游乐设施、饮水机、校园广播系统、一键报警系统等设施设备也应有尽有……而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校园各个角落里触手可及的书籍———图书室和每个教室里的图书角自不必说,每个班级的走廊和综合楼的连廊也被精心地打造成一个个舒适、温馨的书吧;全校图书藏量高达7600多册,生均120多册,远远超出我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
老照片再现1920年的福建福州,距今已100年
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至中原商周时期的黄土仑类型,表明闽族先民们已在此以渔猎、采集,或从事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锛、石斧、石刀等石器。
本组老照片拍摄于1920年民国时期的福州。
图为当年的福州白塔寺。
图为1920年行驶在闽江的木帆船。
闽江是中国福建省最大独流入海(东海)河流。
闽江流域是闽越族人的世居地,而上游的三明、南平则是客家人的祖地。
闽越人及客家人在依江而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图为1920年福州闽江上驾驶小舟的妇女,小船满载着草料。
图为1920年福州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万寿桥。
万寿桥是元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头陀王法助主持建造,历时19年,于至治二年
(1322年)竣工,是横跨闽江第一座大石桥。
图为1920年福州水上人家疍家人。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于福建福州、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份。
图为1920年福州大船船尾装饰,第一艘船的船尾上绘有八仙、鹿、花、海浪等图案。
图为1920年福州一处算命先生的竹庐。
图为1920年福州某地的一处墓葬,远处是古典的建筑。
罕见的福鼎古刹老照片,你能认出几个?
福鼎自古便有许多古刹
其中,多半是旅游胜地
那么,你是否见过
这些庙宇的旧时模样呢?
来吧,看看单凭眼力
你能认出几个!
这张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86年的福鼎,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棲林古刹风貌。
这张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89年的硤门,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瑞云古刹之风貌。
这张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0年的白琳,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三福寺宋代双塔之风貌。
这张老照片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4年的福鼎,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莲峰资国古刹之风貌。
这张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8年的太姥山,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国兴古刹风貌。
这张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摄于1999年的秦屿潋城(故称冷城),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灵峰古刹之风貌。
这两张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摄于2001年的太姥山,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香山、白云古刹风貌。
这张老照片是傅克忠老先生摄于2001年的福鼎,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的昭明古刹风貌。
也许看着这些老照片
你难以对应上如今的古刹形象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老照片留下的
是珍贵的历史和记忆
“幸福福鼎”编辑部图:傅克忠。
「印象·福鼎」探寻这些深藏在闽东的神秘古村落,翻阅古厝岁月里的尘封往事一方水土造就一方豪杰,一座古厝记载一氏兴衰。
福鼎这片土地上散布着众多的古民居,每座古民居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乡间古宅,探寻青砖黛瓦所留下的历史烙印,呈现木雕花窗镌刻下的尘封往事。
白琳翠郊古民居翠郊古民居又称翠郊大厝、洋里民居,位于距福鼎市区20公里的白琳翠郊。
翠郊古民居建于清乾隆10年,距今约250年,兴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历经13年、耗资白银2万两。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既有皇家宫殿建筑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细琢。
整体布局以三个三进合院为主体,由6个大厅、12个小厅、24个天井、192间房、360根木柱组合而成。
古厝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饰品精美绝伦,所有的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兽,栩栩如生。
白琳翁江萧家大院翁江萧家大院坐落于白琳镇,起劲已有200多年历史,用料精良,风格别具,自西向东分别为长房、四房和三房三座大院,其以长房大院尤为气派。
萧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科学应用。
点头连山古民居点头举州村连山古民居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讫今已有250多年历史,青墙墨瓦,其建筑结构和风格与翠郊古民居相仿,被称之为“姐妹楼”。
整体分局以三个三进合院为主体,厅进台阶呈梯形式布局,共有五层台基,18个天井、98个花窗,内外两重围墙,四周花园,总占地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大门上方正面横额“双峰拱翠”四个白底黑字。
连山古民居内木雕饰品精美绝伦,栩栩如生。
点头梅筱溪故居点头镇的柏柳村,不仅有着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美誉,在这里,还坐落着著名茶商梅筱溪的故居,故居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依旧保存完好。
福鼎白茶的前世今生前几回从铁观音谈到台湾茶,顺势讲了讲奶茶江湖,这回重新回到福建,说说现在风头最火的福建茶——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有多火,最简单的方法是去逛逛茶博会,展位除了普洱就是白茶,而白茶的展位往往设计得更醒目,更具活力,有一种新兴势力崛起的自信。
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白茶是六大茶类最晚诞生,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
但从逻辑上讲,白茶制作工艺最简单,通俗点说就是“晒”(先日晒萎凋,再低温脱水),应该早就存在,只不过没有成规模。
早期以当地菜茶嫩叶采制而成,因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制作的白毫银针叫“土针”。
后来在太姥山发现大白茶树,移植到福鼎点头镇,这就是国家级优良茶种福鼎大白。
用福鼎大白制成的银针比“土针”外形更漂亮,品质也更好。
点头镇成了福鼎白茶发源地,但我实地勘查,海拔更高、自然条件更好的茶园,多在磻溪镇与管阳镇。
福鼎白茶和红茶一样,过去都以海外市场为主,墙内开花墙外香。
最高级的白毫银针19世纪后期出口并畅销欧美。
马玉记出品的白毫银针,曾于1915年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
2011年西泠印社拍卖会上惊现此茶。
茶叶完整保存於精致锡罐内,外箱则罩有一彩绘漆盒。
虽经历百年,银针色泽已由绿转褐,但茶身毫毛依然清晰可见。
1912年到1916年是白毫银针出口极盛时期,每担银针价值银元320元。
当时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在内陆落后地区3~4块银元可以买3亩土地。
白茶更主要的消费地在东南亚诸国及香港,以等级较低的贡眉、寿眉为主,茶楼是最大的需求方。
香港的饮茶文化来自老广州。
香港的茶楼,无论档次高低,一半以上都会供应寿眉白茶,另有普洱、香片、龙井、水仙等其他选择。
普洱、水仙粤语谐音和“保你死先”很像,一大早喝茶,如此不吉利的茶名实在让人不舒坦,于是大家都偏爱好意头的寿眉。
为什么叫寿眉?民间的解释是,带有白色毫毛的大叶片像寿星的眉毛。
我读诗经时发现,更早的用法在《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白茶最近二十年逐渐出名,在此之前,广东人只知道贡眉、寿眉,不知道白茶。
福鼎白茶发展史从茶叶发展历史而言,白茶是最早的茶类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最早的白茶记载是田艺蘅所书的《煮泉小品》:“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一一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描述的就是白毫银针的简单自然独特制作工艺和冲泡于玻璃杯时形态美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白茶保健功效。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其中记载“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但其书中所指白茶并不是真正的白茶,而是指叶片白化的茶树嫩叶按照绿茶工艺制作而成的绿茶,如武夷山的白鸡冠、浙江安吉白茶、宁波印雪白茶、天目湖白茶等,辨别是属于哪类茶类主要是看茶叶加工制作工艺区分而非名称,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人的误解。
有关白茶原产地的争论颇多,其中福鼎、建阳水吉、政和争议最为激烈,白茶制造历史已有200年,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的发源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白牡丹的发源地是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此观点得到茶客和诸多茶叶界泰斗们普遍认可,更多可以参阅福鼎白茶共识内容。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也由《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
上古时代人们保存白茶的方法也是今天传统白茶所延续的制茶工艺,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福鼎用本地菜茶茶树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小白);约在咸丰六年(1857年),福鼎选育出福鼎大白茶 (华茶1号)和福鼎大白毫(华茶2号)茶树良种后,于光绪十二年(1885年)福鼎茶人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的壮芽为原料加工“白毫银针”(大白),由于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形、品质远远优于“菜茶”,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多倍,约在1860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珍贵的福鼎老照片,不看后悔!
看今朝流光城影,忆往昔峥嵘岁月。
众人纷纷话旧年,只言片语,感慨万千。
有的说:“从前的福鼎还是那个‘一条溪水一洋田,一线长街菜圃间’的旧桐山。
”
有的说:“从前的福鼎,码头还在,流水桥下能种田,到沙埕可以直接坐快艇,京生还是福鼎最大的酒店。
”
还有的说:“六几年的时候,我们都在忙着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风风火火,轰轰烈烈,老有趣了!”
究竟从前的福鼎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追寻下面的几组老照片,走进从前的福鼎,狠狠的怀旧一番吧!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珍贵的回忆,是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如果你手里也有这样的老照片,欢迎你来稿!
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一组照片,可以是黑白,也可以是彩照,加上简单的文字介绍,发送到【印象福鼎】后台就可以了,感谢您的分享!。
福鼎翠郊古民居:华夏古建筑活化石福鼎翠郊古民居:华夏古建筑活化石作者:潘峻松文章来源:宁德网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11-9-8宁德网消息(记者潘峻松文/图)距离福鼎市40公里的白琳镇翠郊村,是个偏僻宁静的小山村。
村中有一座建于26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
这座古民居据传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夫差第104代孙所建,共历经13年、耗费白银64万两,光在同一时辰竖立360根木柱就动用了1000多人。
因其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既有宫殿建筑之恢宏跋扈的气势,又有江南民宅精雕细凿的特色,被冠以“华夏古建筑活化石”、“中国古建筑瑰宝”。
而其中又流传着不少民间故事,更增添了古民居的几分神秘色彩。
传说之一:地面显“贵妇”走近这座建于清乾隆10年(公元1745年)的大宅院,只见青砖灰瓦掩映在青山碧水环抱中,与题于古宅门额上的“海岳钟祥”四个大字相得益彰。
据导游介绍,整座宅院拥有3个三进合院、24个天井、6个大厅、12个小厅、192个房间、360根木柱,就单体建筑规模而言,在江南古民居中堪称罕见。
而其间大院,居然是按照当时的官家院落来设计的,令人不得不被这座建筑的恢宏气势所惊叹!迈进大门,随处可见梁、柱、窗、门皆饰以木雕图案,或人物、或祥禽、或瑞兽、或鱼虫、或花卉,无不栩栩如生,徜徉其间,恍惚间就感觉走进一幅舒展着的古画卷,综合北方封闭的四合院与南方开放式庭院的特点,形成独特的风景。
大院呈长方形,内部以三条纵向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为规则,24个天井巧妙布局于其中。
进入第一进房子的第一个大堂,不论是建筑的采光、通风、景观都设计独特。
与左右两排的三进房子相连的是透窗的围墙。
通过围墙的窗口,可以看到一墙之隔的花园内依然繁茂的花木。
大堂正前的天井,既采光通风,又是种花养草之地。
第二进与第三进的房子,布局虽然一样,但是风格摆设却并不相同。
很有趣的是,在进入第三进大堂的门槛前,经导游指点,认真端详三合土铺设的地面,在门槛的前后地面上竟显现出一个身着满族盛装的贵妇的轮廓,而“贵妇”的“脖子”处正好是一道半米多高的门槛。
国庆茶旅|依山傍海,产白茶的福鼎就是风光片本尊这也是我们《茶源地理》团队走访过而且念念不忘的一个地方。
与其它茶产区不同的是,福鼎不仅有山,还靠海;除了有茶,山珍海味都能品尝到。
福鼎旅游地图(左右滑动查看)位于闽浙交界的福鼎,是福建省宁德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其地形西北枕山,东南濒海,海岸线漫长曲折。
依山傍海,山海相济,造物主给了福鼎独特的地形地貌,也赋予了福鼎丰富的物产。
去到福鼎,既能一群人围坐一桌大啖海鲜,也可三五知己品茶论道,这是一个“能同时将山珍与海味共治一桌的地方”。
太姥山位于福鼎市往南40公里,三面临海,一面背山。
相传尧时有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汉武帝命东方朔校天下名山,改“母”为“姥”。
太姥山以峰峻、石奇、洞异、溪秀、瀑急、云幻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寺碑刻等人文景观闻名。
除了景观,太姥山闻名还因白茶,有关白茶最古老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
传说太姥娘娘曾在太姥山采茶做茶疗救麻疹患儿。
如今,太姥山多有种茶,但旅游景区价格偏高,茶道君不建议在太姥山景区买茶。
不过上山游玩时,不妨随身带茶具、茶叶和热水,太姥山的奇岩怪石是浑然天成的茶台,游玩累了,坐下泡壶茶,不远处就是碧波粼粼的东海。
太姥山上望出去就是海太姥山的奇峰巨岩太姥山云雾茶园在太姥山的巨石上,摆起茶席嵛山岛古称福瑶列岛,意即“福地、美玉”。
嵛山岛包括大、小嵛山岛两个岛屿。
大嵛山岛上有大小两个湖泊,湖四周山坡平缓,有万亩草场,恍若置身于西北草原。
小嵛山岛为一无人岛,海蚀地貌突出。
游嵛山岛可以选择露营,岛上有专门的帐篷露营区,夜晚置身于这山海间,抬头便是飘渺的银河星野,不经意间还有流星划过。
另一种游玩方式是体验淳朴的渔村生活。
在有嵛山岛后花园之称的灶澳村,来这里可以喝着啤酒吹海风,可以吃顿海鲜大快朵颐。
带小孩的游客则可以去洋鼓尾军事基地遗址参观战略通道与碉堡,或者与渔民一起出海打渔,体验渔民生活。
嵛山岛福鼎城市不大,美食小吃种类却丰富得惊人,据称多达上百种。
珍贵的福鼎老照片,不看后悔!
看今朝流光城影,忆往昔峥嵘岁月。
众人纷纷话旧年,只言片语,感慨万千。
有的说:“从前的福鼎还是那个‘一条溪水一洋田,一线长街菜圃间’的旧桐山。
”
有的说:“从前的福鼎,码头还在,流水桥下能种田,到沙埕可以直接坐快艇,京生还是福鼎最大的酒店。
”
还有的说:“六几年的时候,我们都在忙着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风风火火,轰轰烈烈,老有趣了!”
究竟从前的福鼎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追寻下面的几组老照片,走进从前的福鼎,狠狠的怀旧一番吧!
每一张老照片都是珍贵的回忆,是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如果你手里也有这样的老照片,欢迎你来稿!
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一组照片,可以是黑白,也可以是彩照,加上简单的文字介绍,发送到【印象福鼎】后台就可以了,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