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作文四大病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材料作文写作内容四病高凤君近两年高考,材料作文在沉寂数年后,出现在全国I、II卷中。
根据高考命题保持稳定、三年一小变的规律,各地加强了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
但是,由于写惯了话题作文,考生对材料作文写作适应较慢,内容上呈现了很多问题,成为制约学生作文成绩的瓶颈。
在材料作文训练中,认真分析内容上的失误,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对于考生提高作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结合一道材料作文命题,对写作时内容上的四种常见病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作文命题]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人喂养了两只母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
每天,一听见“咯咯咯”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那只母鸡旁边拾到一枚鸡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
一天,主人从鸡笼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鸡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地离开了草窝;而那只爱唱的鸡却大摇大摆地走到蛋旁,伸着脖子“咯咯塔”地叫个不停。
主人一直都认为所有的蛋都是爱唱的鸡产的,此时才如梦方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例1]《做一个谦逊的人》内容梗概一、我们应该做一个谦逊的人。
二、谦逊是一个人的人格,精神境界的充分体现,是成功人士必备的“良药”:孔子“不耻下问”,韩愈“师不必贤于弟子”,蒲松龄请行人讲故事三、盲目声张、不自量力,虽逞一时之快,往往会深受挫败:项羽不听范增,赵括纸上谈兵,马谡自不量力……四、我们要学会谦逊。
病例分析:材料作文要求根据材料确定立意,可以自主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有一个前提——“全面理解材料”。
全面理解,就是要对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
这篇作文,是从喜静的鸡的角度来写的。
我们不妨对这只喜静的鸡整体把握一下。
鸡由于喜静,在以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偶然才得以被认清。
它给我们的启发是努力工作了,也要说出来,宣传自己。
[写作提升]老师纠错之作文“四病”分析洪老师翻着学生的作文本说,现在学生的作文主要存在“四病”:一是“作坊式”作文。
洪老师说:“这是一种不动脑子的作文,或者是依葫芦画瓢、画虎不成反类犬式的作文。
要么没有思想,人云亦云;要么是排比、比喻成堆,佳词丽句,史事铺陈。
”学生不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严重的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人,为作文而作文,“这都是制作出来的作文”。
二是“漫谈式”盛行。
洪超笑着说,在他做学生时,老师就曾教过怎么来写材料作文。
“今天看了这则材料,我感触很多,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现在还有不少学生这么写”。
“漫谈式”作文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尤其是在新课程下,倡导自由写作,把自由写作理解为随便说说,传统写作教学中好的东西都扔掉了。
“但是这样的作文在考试中并不讨便宜。
作文首先要具备一篇文章的起码要素———集中。
你就是看那些名家以《漫谈》为题为副题的,都是很集中地谈某一个话题。
”三是文体感不强。
学生写作缺少必要的文体感。
“淡化文体”不是说“不要文体”,而是在同一命题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但一旦选定了这个文体,就需要强调这个文体的规范。
“就拿我们通常说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通用文体来说,目前学生写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平铺直叙、以评代述、以论代叙。
说是记叙文,又像议论文;说是议论文,又不是议论文。
成因:南京文化对学生影响不大学生作文感情贫乏、思想肤浅、表达无力,没有自我心灵的睿智思考、独特发现,没有自我情感的真正体验和感悟。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京的地域文化对孩子影响不大。
比如说,我们学校在玄武湖、鸡鸣寺附近,北极阁、成贤街等都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去了解这些文化?南京的很多学校本身就有很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学生几乎没有受到这些深层次文化底蕴的浸润。
”洪老师认为这是原因之一。
“应试风气使孩子缺少一种从容自由的眼看世界的心,我之所以强调从容,是因为好文章基本上是在好的心态下写出来的。
高考作文指导:如何突破高考作文四大痼疾2013年高考即将到来,高考网特意为各位考生提供了大量的高考作文复习资料并随时更新,欢迎考生同学们参考借鉴。
高考网在此预祝大家都能考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高考作文难以获得高分,令不少同学对作文望而生畏,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
然而,考量学生写作的实际,不难发现,得不到高分的真正原因乃是在日积月累的写作训练中,我们的同学始终没有找到自身的“软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写作中存在的“痼疾”。
“痼疾”不除,“肌体”难愈,甚而至于“病入膏肓”。
在我们看来,目前普遍寄身于学生作文中的“痼疾”不外乎四个方面,即“内容空洞,寡言少味”、“情感虚假,思想消极”、“漠视生活,事例陈旧”和“认识肤浅,狭隘片面”。
有鉴于此,我们结合2012年高考作文中“失分案例”和“成功案例”,分别予以剖析、评点,给同学们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为同学们获取作文高分助一臂之力。
突破高考作文四大痼疾(一)——内容空洞,寡言少味江苏省如皋中学刘国良【阅卷现场反馈】从2012年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在文章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滥用排比,虚张声势。
部分考生以为在文章的开头连用几个排比句,能够“吓唬”住阅卷老师,殊不知这种滥用恰恰给人以“扔板斧”“拍砖”之嫌,虚张的声势自然是无法掩盖内容与思想的贫瘠的。
2.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有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作者似乎是在说“呓语”“醉话”,让读者无从知晓所要表达的意思。
3.热衷“概述”,泛泛而谈。
考前积累的诸多素材一股脑全“概述”到文章中,不能就一两件事深入地说下去,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致使内容空洞无味。
4.记叙凌乱,笔墨分散。
叙写一件事不能紧扣中心有序组织,而是东一句西一句,凌乱不堪,让人猜不透作者究竟要写什么。
【失分案例】案例1 华而不实,虚张声势卷别:广东卷作文材料: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作文题目:《那些年,如果我出生》考场得分:35分【作文片段】那些年,如果我出生,或许我会站在西北大荒漠的孤城上,拿着酒杯,望着逐渐西下的夕阳,对着那慢慢升起的孤烟,与岑参同赞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高考考场作文常见病症分析张国儒议论文篇一、标题花哨,不知所云当前,考场作文在拟题上存在的问题有:标题偏离材料的限定;标题大而宽泛,没有针对性;标题过长,显得松散;标题与作文内容不符,文不对题。
也有个别考生匆忙之中不拟题。
考生在拟题上出现重大失误,将直接给阅卷者的评判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拟题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审读材料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未读懂材料,便无所适从地胡乱拟题;对材料囫囵吞枣地解读,容易拟写失之偏颇的标题;对材料过度解读,容易拟写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标题;文风一贯华而不实,容易堆砌诗词,拟写花里胡哨的标题。
好标题应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一是语言准确、鲜明、简洁,字数在8个字以内,过多会显得松散;多用词语或短语,一般不用句子。
二是角度合适、范围较小,范围过大会显得空泛。
三是内容精练,能揭示文章内容或显示文章主旨。
四是耐人寻味,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当然,因为考场环境严肃紧张,考生可以优先选择平实地拟题,尽可能结合材料中现成的关键词来拟题。
谨慎使用诗句、成语拟题,因为这样大多数拟出来的标题总有点偏。
方法一:紧扣材料,本色拟题。
紧扣材料,就是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观点句,提取其关键词,或者用关键词概括材料内容,然后以关键词为核心词拟写标题。
这样的标题以朴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四平八稳,不易走题。
方法二:有意增补,定点打靶。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这样拟题,有利于从小处着眼,顺利展开思路。
方法三:借助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来拟题,拟出的标题或含蓄有趣,或别致新颖,显得富有文采,能勾起人的阅读兴趣,可避免一览无遗毛病,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为作文锦上添花。
方法四:化用名言,妙趣横生。
对古诗词、歌曲名、小说名以及成语、俗语等进行适当点化,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作文标题,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高考语文作文的常见病象及其应对对策【摘要】资料显示,近几年高考考生的语文作文失分情况日益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如审题不清、内容贫乏、缺少真情实感等。
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常见问题的具体办法。
笔者想要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探讨,指出备考考生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彻底地解决这些高考作文中的常见问题,才有可能写出一篇优秀之作。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常见病象;应对对策作文是综合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内容,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考生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知识水平、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因此作文的优劣得失就成了语文教学的“晴雨表”。
既然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如此了然,而且学生、家长、老师也都给予了特别的重视,那么如今高考语文作文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从总体情况来看,高考语文作文的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仍不乏有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出现,但是那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得分情况依然很不理想。
一、高考语文作文的几个常见病象在历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中,考生作文所出现的问题非常多,具体归纳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题意把握不准确作为考生,他们必须在那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审清题意,弄清出题者出题的用意何在。
因为只有考生的立意与出题者的意图大体一致时,文章才有可能达到及格分。
以前的高考语文作文采用的多是命题、半命题的形式。
这样的作文本身意图就很清晰,考生只需按照作文要求写就行。
但是最近几年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形式逐渐改变了,逐步采用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形式。
其中材料作文对于考生而言,审题难度较大。
(二)文章内容贫乏有些考生在写母亲时,往往就会选用“父母双亡”、”父母离婚”、“母亲为自己雨中送伞”、“给妈妈洗一次脚”等陈腐的素材;有些考生一写助人为乐就选用“帮助盲人过路”、“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些让人见了就感到乏味的材料。
运用这些事例的弊端在于它们被运用的频率太高了,以至于让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而且有时这些例子确实就是考生即兴编造的。
高考作文常见病症及防治○吕虹霞(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 226300)[摘 要] 通过对高考问题作文的系统分析,着重阐述在审题、立意、选材、逻辑、语言、书写等六个方面存在的“病症”,对形成的“病因”进行精简剖析,开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药方,药方由“君臣佐使”四味构成,即:重审题,立主脑;精选材,强筋骨;巧谋篇,通经络;勤锻炼,美肌肤。
并对问题作文的治疗提出四条原则,为减少高考问题作文提供系统的、提纲式的、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师生训练能够对症下药,有据可依,有效提升高考作文质量。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审题; 立意; 选材[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1-0143-02 高考作文,是对中学阶段写作能力的一种选拔性测试,直接反映考生平时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
根据阅卷情况及各地阅卷后的分析报告看,优秀作文占比不高,问题作文较多。
现将高考作文表现出来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归类,简要分析其成因,列出系统性的、提纲式的、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供师生参考。
一、高考作文常见病症及成因1.审题粗浅———其病在眼,主因是六神无主,眼力不济。
审题实质是信息采集、解码、加工的过程,这是思维的起点,是作文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写作取向。
相当多考生,看作文要求一带而过,匆忙下笔,结果自然偏题跑题。
审题“打马虎眼”、“看走眼”的原因,一是考生没有掌握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不同题目类型的审题方法,不能做到胸有成竹、明察秋毫。
二是考生平时轻视审题,在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是考生在考场中极易进入“应激状态”,形成“时间紧迫”的心理假象,导致在动笔行文前,不能充分安排时间,从容审题。
对考生的一次调查表明,考生用在读题、审题上的平均时间仅有短短的两三分钟。
部分考生在前面耽误了时间,作文时更是六神无主、心慌意乱,导致审题失误。
2.立意欠佳———其病在脑,主因是认识模糊,指向不明。
高考作文十七大病症:议论文十病一、标题花哨,不知所云二、死缠材料,处理失当三、淡化观点,缺少主见四、敷衍现实,满嘴空话五、素材苍白,老生常谈六、论据脱轨,敷衍论点七、首尾粗糙,缺少亮点八、过渡生硬,文脉断裂九、结构肤浅,幼稚寡味十、语言笨拙,词不达意记叙文七病一、立意低幼,平庸浅显二、选材老套,狭隘失真三、标题花哨,貌合神离四、细节无味,语焉不详五、叙事简单,缺少起伏六、情感虚假,矫揉造作七、语言无神,缺少质感高考作文拟题五妙招:当前,考场作文在拟题上存在的问题有:标题偏离材料的限定;标题大而宽泛,没有针对性;标题过长,显得松散;标题与作文内容不符,文不对题。
也有个别考生匆忙之中不拟题。
考生在拟题上出现重大失误,将直接给阅卷者的评判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拟题失误的原因主要在于,考生审读材料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未读懂材料,便无所适从地胡乱拟题;对材料囫囵吞枣地解读,容易拟写失之偏颇的标题;对材料过度解读,容易拟写游离于材料之外的标题;文风一贯华而不实,容易堆砌诗词,拟写花里胡哨的标题。
好标题应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一是语言准确、鲜明、简洁,字数在8个字以内,过多会显得松散;多用词语或短语,一般不用句子。
二是角度合适、范围较小,范围过大会显得空泛。
三是内容精练,能揭示文章内容或显示文章主旨。
四是耐人寻味,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当然,因为考场环境严肃紧张,考生可以优先选择平实地拟题,尽可能结合材料中现成的关键词来拟题。
谨慎使用诗句、成语拟题,因为这样大多数拟出来的标题总有点偏。
方法一:紧扣材料,本色拟题。
紧扣材料,就是抓住材料的中心句、关键句、观点句,提取其关键词,或者用关键词概括材料内容,然后以关键词为核心词拟写标题。
这样的标题以朴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四平八稳,不易走题。
方法二:有意增补,定点打靶。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专家眼中:高考作文四大罪状
罪状一背离科学2002年的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大意是一个登山者在雪地里发现一个冻僵的人,在经过思想斗争后,将此人按摩救醒,两人一同下山。
这样的作文题显然不符合科学实际。
冻僵的人不可能通过按摩救醒,应当是在比体温略高的温水下逐渐升温苏醒,再说脱下手套按摩,救人者也会送命。
不符合科学的文化导向极其害人,它有可能使考生认为这种心灵的选择根本不现实,或根本无用,而按照这种选择去做就更可怕,它有可能伤及性命。
罪状二断章取义
例如《诚信》。
应该说,金钱、健康、才学、机敏、诚信等,都应是一个人的五官,要尽力去保护和开发。
不能因为一时重视诚信,就只有诚信,没有别的了。
罪状三上纲上线
有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战胜脆弱》,某一地区有数十名学生都写道:临考的前不久我的父母双双过世……但我终于战胜了脆弱走进了考场。
事后有人调查过,绝大部分考生在胡编乱造。
如果这些作文也得到了高分,那考生的心理状况真的不堪设想。
罪状四概念化
在《心灵的选择》中,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相当部分的考生写父母离婚,心灵选择的结果,是不跟有钱的爸爸,而跟贫穷而坚强的妈妈。
这种心灵的选择,让人啼笑皆非,而且真实性很令人怀疑。
雷教授认为,这些罪状并不能完全怪罪孩子,因为这些作文题本身的暗示性很强,而且似乎是为了考题而出题,并没有冷静地考虑一下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
贻害不小。
高考考场作文八大病诊断全国通用高考考场作文八大病诊断全国通用一、审题不准高二期末作文:语文即生活,通过对本册名家名篇的学习,你对生活、社会、人生的应该有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了,你进一步深刻认识了李白、杜甫、屈原、曹操、陶渊明、苏轼、柳永、李清照、归有光、张溥、龚自珍、鲁迅、罗素等,请结合时代与自己,以“与……对话〞为题,创造性地谈谈你对某一名人或其文中某一话题的认识与思考,字数在800左右。
明确限定了对话的范围“本册〞〔即第三册〕的作者或作品中反映的问题、讨论的话题,但学生审题时断章取义,仅关注了最后的“某一名人〞“某一话题〞的几个词语就匆匆落笔,结果“与刘翔对话〞“与比尔盖茨对话〞就跑题了。
以“极限〞为题写文,有的学生仅理解为高度,定个高目标,努力个高方向,而忽略了“极〞字,极限不是高度,而是最高度。
审出“极〞这个程度才能准确地立意行文,才能就“挑战极限〞“人生何妨也从容〞等扣题而写。
供材料话题作文审题时,为防审题遗漏或偏离,应一字一字地读题,对关键词语〔范围、性质、方向、程度,限制词、引导词、过渡词、主题词〕应认真读,并且划下来〔最后别忘了再擦掉〕,一要弄清这些关键词的明确指向,二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才能重点审视话题本身的那个词或句。
单独词语话题题目,要审视词语本身的范围、性质、方向、程度、语法结构,准确而全面地弄清词语涵义。
词语组合或句子型话题,还要进一步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列、对立、因果、条件、承接,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
一字一顿读,关键词弄清,审准两分钟,不致半场空。
二、立意不高作文,以“比〞为题写文。
审题难度降低了,立意的选择空间大了,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越是自由开放,有的学生越是束手无策,不知往什么方向去写,或者以见题之后的初步反应为立意就匆匆行文了,导致立意肤浅、段落雷同、语段混乱、千篇一律,一动笔就使文章定在平均分以下。
此题可写“勇于竞争〞,也可写“切忌攀比〞,甚至可以写“李白与杜甫比较〞、两首诗歌比较、中西文化比较,写作空间很大。
高考作文四大病灶恢复高考后,高考作文走过三十多年,如果要谨慎地总结其成绩,或许只有两个方面能够让人满意,一是:考生在压力那么大、时间那么紧的情况下,能写出一批让人眼睛一亮的作文,而且这些作文都颇具创意,比如2000年江苏考生用戏剧形式写出《四幕剧》,2001年四川考生用病历诊断书写出《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2004年江苏考生改编《孔雀东南飞》写出《孔雀东南飞新传》,2005年四川考生用古风体写出《永远的谭嗣同》,2009年湖北考生用古诗体写出《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门前》,这些作文或嫁接文体,或巧用古体,都在文体上创出新意,赢得喝彩。
我们要感谢这些孩子的作文天赋,他们在文体上别出心裁,趟出了一条光明之路。
二是:差不多每一年高考总会出现一篇或两三篇,不按套路出牌,另辟蹊径,大胆写出来的另类作文,比如2001年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出《赤兔之死》,2003年陕西考生用新诗体写出《无题》,2010年江苏考生用古文字写出《绿色生活》,这些作文巧打擦边球,剑走偏锋,也写出了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作文。
我们也要感谢这些孩子,他们用自己敢于尝试的精神和勇气,为高考作文划出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这些孩子,他们挑战作文评卷的机制和标准,考核我们的胸襟和气度。
这是比较冒险的做法,或许只有部分人认可。
这两类作文,都可看作是近三十年来高考作文最大的成就。
但是,对高考作文的批评和责难从来就没有停止,因为,高考作文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是病灶丛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病灶:作文观念陈旧有误。
在教学观念上,主要是两种有缺陷的作文思想在规定着我们的作文道路。
第一,叶圣陶先生“阅读是作文的基础”的思想。
叶圣陶先生强调阅读比作文重要,他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以捉摸的阅读程度”(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又说,“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
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有误的作文教学思想。
过分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势必削弱写作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致使写作逐渐失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现在的语文教学,几乎是阅读教学独霸江山。
反映在高考中,尽管作文的分值占了60至70分,但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仍然是“东北乱炖”,你教你的,我教我的,一片无序的混乱局面。
第二,苏联教育家拉德任斯卡雅的“能力与文体并行论”的思想。
拉德任斯卡雅继承苏联作文传统,在肯定“语言中心论”和“文体中心论”的基础上,强调作文的一般写作能力和特殊写作能力。
他把一般写作能力规定为:审题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和系统整理材料的能力、用体裁表现文章内容的能力。
在记叙文、描写文和议论文三大体裁里,他又规定了若干能力,比如记叙自己所经历的一件事的能力,描写动作、过程和人物外貌的能力,回答作文所提出的问题的能力等等(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
这些能力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很务虚,而且过分专注于文体的训练。
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指导,就是在给学生讲审题,讲中心思想,讲选材,就是在给学生讲记叙文,讲说明文(或描写文)讲议论文。
很显然,这是一种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它严重地捆住了我们的手脚;而且什么是记叙文、说明文(或描写文)、议论文,什么是审题、中心思想、选材,谁又讲得清楚?或许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
在一笔糊涂账里,却要求我们的孩子摸爬滚打,强化训练,又会有什么好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自成系统,自有规律,怎么能够说阅读决定写作呢?早在东汉时期,写作就已经独立为一门课程——鸿都门学。
生员经过考试后,在鸿都门学里专攻尺牍、小说、辞赋和字画等,这就是写作课的开始(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前言》)。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校里写作学也独立设科。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写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我们还经常说,多读多写,才能写出好作文,这说明多读是重要的,但多写也同样重要!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思想严重削弱了写作的独立地位,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混乱无序的局面。
我们大家也都知道,作文能力强不强,一方面取决于作文训练本身,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写作者本身。
我们的写作传统,历来都强调做人对作文的重要性。
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说诗晬语》),徐增说,“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徐增《而庵诗话》),纪昀说,“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纪昀《诗教堂诗集序》)。
我想,不用举太多例子了吧,我们已经十分明了,做人对写作是何等重要!拉德任斯卡雅的作文思想,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专注于作文本身的训练,而且还只是专注于文体训练,它严重忽略了做人的训练,致使作文教学机械地陷入纯粹的技术操练。
现如今,消费主义快马加鞭,每时每刻都在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急功近利,功利为王,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谁又去提作文主体性的问题呢?早已经无人问津了。
报刊上见得最多的,就是作文辅导一类,具体地说,就是技法流行,“人迹”罕至。
这真是悲哀啊,我们这是买椟还珠了!第二个病灶: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高考作文教学(或称高考作文辅导),表面上看,是风生水起,一片繁荣景象,其实,真实的状况是,方法混乱,效率低下。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江,曾明确地表达过“不满意”。
他说,“中学语文界目前的辅导水平如何,我不为之打分。
但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不满意。
……我从电视台的‘名师名课’节目中,从报纸的‘名师家教’栏目中,从各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辅导丛书’中,听到、看到、读到不少名师关于高考作文的辅导信息,我的感觉与我的学生一样——不满意。
”徐江教授指出,高考作文辅导有“一强两弱”的问题,所谓“一强”,就是辅导者“教化意识”强,所谓“两弱”,就是辅导者“思辨思维能力弱和写作理论素养差”(徐江《高考作文辅导再辅导》)。
不管承认不承认,徐江教授所说的这个“一强两弱”的问题,都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
但徐江教授只说出了高考作文辅导的一部分真相。
在高考作文辅导方面,我们的一些老师,长期以来只注意教学生作文,不注意教学生做人,导致写作和做人严重断裂,学生只明白怎样审题、选材、构思,却不明白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只知道为了分数,这恐怕也是真相之一。
还有,在高考辅导这块有着十分巨大利益的园地里,名师走穴的江湖气息和作文技法的八卦演绎,恐怕也是一日盛于一日,说它甚嚣尘上,扰乱秩序,怕也不为过。
但要说这里头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怕也只有这些走穴大师们才心知肚明。
其实,回顾一下20世纪的作文教学,我们还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大批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中北大附中的章熊老师提出的“语言——思维”训练模式,北京月坛中学的刘胐胐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高原教授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模式,不仅影响深远,而且卓有成效;即便是专注于技术层面,也涌现了如湖南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教学法”。
但是现在,环顾我们的作文教学,又有几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思想,又有几人在认真地探索作文教学规律呢?高考作文市场是大,但也很小,小到几乎没有一个人把高考作文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有限的一点研究,也仅限于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批评,比如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
真正是:高考作文辅导,办班无数,思想为零。
这又是一种悲哀!第三个病灶:作文命题百孔千疮。
我以为好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有四个基本标准: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帮助学生打开心灵和想象的闸门,使学生有所发挥;第二,能引领作文教学的方向,既考查学生做人的温度,也考查学生作文的水准;第三,题目既出人意料,又恰在情理之中;第四,有自己独立的品格追求。
但非常遗憾的是,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
有些题目过于成人化,教条化,根本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命题,所命制的题目或者主题先行,或者板起面孔训人,让人无话可说,如1982年全国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004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2005年重庆卷“自嘲”,2006年湖南卷“谈意气”,2007年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2009年四川卷“熟悉”,2010年湖南卷“早”等,这样的题目又怎么可能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让学生有话可说呢?也有的题目患有软骨病,跟风趋势,俯首社会热点,给猜题押题或宿构套写者留下空间,如1989年全国卷“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2001年全国卷“诚信”,2007年湖北卷“母语”,2008年全国卷“汶川大地震”,四川卷“坚强”,2009年江西卷“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明星代言”,2010年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等,这样的题目因为主题先行,能写什么和不能写什么,早已经规定得清清楚楚,学生又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空间呢?还有一些命题,追奇求怪,漏洞百出,比如200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有人质疑它违反生命科学,缺乏医学常识,2006年福建卷,命题者提供的三句话,“诸葛亮借箭不满十万支”、“戈多来了”、“留下一点空白”,彼此孤立,毫无联系,不明所以,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半通不通,留人笑柄,2008年北京卷,“瓶子、沙子和水”,胡编乱造,故弄玄虚。
这些题目,材料本身就已经漏洞百出,把考生送到云里雾里了,又怎么可能靠这样的题目帮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当然,高考作文命题在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比如创建了话题作文的命题模式,命题的开放性程度越来越高,开始注意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但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问题多多,高考作文命题者仍然是任重道远!第四个病灶,作文内容缺乏真意。
缺乏真情实感,是高考作文最大的病灶。
我们大家都知道,曾有一段时间,不少考生——现在也仍然有不少考生(与命题有关系),不惜牺牲自己的爹娘,生造故事,假说悲惨,想赢得同情和获得一个好分数,这种极端不负责任、昧着良心胡编乱造的现象,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的一个具体表现。
但更多的作文表现为:演绎有余,创造不足。
不少考生——或者说大多数考生,遵循老师传授的新八股文作文套路,以演绎为功,至于创造,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结构呈“三层五段式”展开,就是开头提出看法,中间分别举出两三个实例,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
因为不限定文体,所以大多数文章都写成一种夹叙夹议的散文体式,叙述、抒情和议论兼而有之。
许多高分作文,也都是这种模式。
这种文章,基本上可以不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因为所列举的实例都是平时准备好了的。
考生在考场上只要往上套就可以了。
而所写也不外乎屈原,司马迁,苏武,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鲁迅、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等,就是不写自己的生活,更不可能写自己的心灵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