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新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述评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下,由一群非主流的年轻人所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以独特的语言、风格、服饰、音乐、生活方式等表现出来,它不仅反映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也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以下是对这些研究的简要述评:
1. 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田野调查、案例分析、访谈、文本分析等。
其中,田野调查和访谈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青年亚文化的真实情况。
2. 研究内容: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意义和影响;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青年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关系等。
3. 国内研究:在国内,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成果。
例如,2006年出版的《非主流——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就是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中国非主流文化的专著。
此外,青年亚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意义和影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4. 国外研究:在国外,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也非常活跃。
例如,美国的嘻哈文化、英国的朋克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等都是研究的重要对象。
这些文化不仅在当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青年亚文化是一个非常有趣、丰富而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角度,深入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并从中发现更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进步与应对引言中国的Z世代青年,也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是在21世纪诞生的一代人。
与他们的前辈相比,Z世代青年具有更加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念,他们倾向于追求个性自由,尊重多样性,并擅长利用现代科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浪潮涌动,中国Z世代青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亚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进步与应对。
由来中国的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时期末和本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快速进步,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家庭条件逐渐改善,Z世代青年享受到了更多的物质和教育上的机会。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他们开始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
进步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互联网和挪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得到信息和与世界互动。
他们擅长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的生活和阅历。
同时,他们也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如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这些外来文化元素融合到了他们的奇特亚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东西方结合的风格。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进步还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受到了挑战。
这给Z世代青年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追求,对性别、性取向和种族等问题更加宽容和开放。
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形成了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化、个性自由、开放宽容和科技驱动。
多元化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鲜亮特征。
他们生长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分外丰富。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接纳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他们看来,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进步的动力。
个性自由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点。
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激情,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在符号表达时所呈现的“新风格化”层出不穷,其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隐匿其中。
若从符号意义上来看,青年网络亚文化可理解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以此与传统观念范式“沟通”。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可视为研究这类“新风格化”的重要切入点,重视他们的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青年不同于上一辈困顿于温饱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成长的命题,由此,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亚文化现象。
“亚”即“次”,是基于主流、主体之外的次属地位[1]。
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中才有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是高校青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需将其作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生存样式进行科学理解。
1.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2]。
他们活跃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B 站、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形式多样,以恶搞、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文、网络红人、洗脑神曲等方式集结最为常见。
其更迭速度较快,少则月余,多则一两年就会被新的网络文化热点所替代,传播规律呈现出“偶然出现—风靡网络—日渐淡化—被人遗忘”的模式。
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必然会被超出亚文化范围的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
例如,网络综艺《奇葩说》,当前仍保有“奇葩”“敢说”等风格化的亚文化特征和精神层面的符号,但通过对题目、观点的引导,控制选手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最终既有保留又接受引导,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协商,达成双方的平衡,收编融合,实现双赢[3]。
亚文化聆听青年脉动五. 亚文化,折射青年未来青年亚文化浪潮的一次次起伏,深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趋势。
可以说,掌握了今天亚文化奥秘的人,就掌握了未来。
2011年,网络热点依旧频出,但无论是神曲《忐忑》,还是咆哮体、淘宝体,都会让许多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会流行这些奇怪的东西?这些单独的现象背后,有什么规律或者趋势吗?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实际上,这些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亚文化。
亚文化的“前世今生”亚文化的英文是subculture,sub的意思是低于、次于,culture的意思是文化,所以可以译为次文化、亚文化。
汉字的“亚文化”一词在日文中出现较早。
亚文化既不同于代表权威的精英文化,也不同于以一般大众为对象的大众文化,而是流行于社会边缘地带的青少年群体的文化,其内涵大致相当于“青年文化”,或者说“青年群体自创的文化现象”。
社会学家认为,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都是社会总体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关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
也就是说,所谓的“亚”,并不是“低级”的意思,而只是说它没有获得更为正式的社会认可,主要是在某一个群体中流行。
判断一种文化现象是不是足够“亚”,可以以它在成人世界中引起的反感程度作为标准。
周杰伦在最开始时,被主流音乐界瞧不起,而青少年特别喜欢他的音乐,这便表示他足够“亚”,直到他登上“春晚”。
如今,网络上一些模仿他曲风的草根歌手受到90后的追捧,依稀让人想起当年情景。
如今在年轻族群中普遍存在的“亚文化”现象并非自古就有,而是战后消费型社会形成后出现的社会现象。
亚文化发端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美等发达国家。
日本在战后,也经历了几次亚文化浪潮,甚至雕塑出了今日以创意文化为支柱产业的“酷日本”社会形态。
历史地看,与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代表着先锋、前卫、离经叛道,而在主流文化看来,亚文化往往是古怪的、丑陋的、不可理喻的。
那么为什么各国青年群体都会喜欢、追捧那些不为主流审美和规范所认可的东西呢?自80年代开始,就有人将中国出现亚文化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社会道德的堕落、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扭曲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亚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动下,青年亚文化日益蓬勃发展,涵盖了音乐、时尚、游戏、追星等多个领域。
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在互联网上接触、参与和传播青年亚文化的方式日益多样化。
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隐忧。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其思想和行为受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机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为建立健康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在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越发凸显,这不仅关系到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深入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对于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看待和使用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亚文化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未来走向。
了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深入分析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教育、管理和引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促进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的意义非常重大,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与行为方面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视域“凡尔赛文学”传播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青年亚文化为背景,以“凡尔赛文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其传播现象、传播机制、影响及价值。
通过对“凡尔赛文学”的传播路径、传播内容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细致分析,旨在揭示这一新兴文化现象的流行原因、发展动态及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其中,“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群体交流互动的一种独特语言符号。
本文旨在探究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传播规律,以进一步了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凡尔赛文学的概述凡尔赛文学,源于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某种特定表达方式,其核心是隐晦地炫耀与自我表现。
它通过曲折的表达手法,达到既彰显个性又实现社交互动的目的。
该文学样式通常采用夸张、隐晦的修辞手法,暗含着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三、凡尔赛文学的传播路径与内容分析(一)传播路径凡尔赛文学的传播路径主要依赖于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
通过用户间的转发、评论、点赞等行为,迅速在互联网上扩散开来。
同时,借助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形式,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内容分析凡尔赛文学的内容通常以生活琐事为载体,通过隐晦的炫耀和自我表现来展现个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语言风格独特,往往融合了幽默、讽刺和自嘲等多种元素。
四、凡尔赛文学的传播机制研究(一)符号化传播凡尔赛文学通过符号化传播的方式,将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简单的符号语言,便于在互联网上快速传播。
(二)群体认同与互动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分享和讨论凡尔赛文学的内容,青年群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社交互动。
五、凡尔赛文学的影响及价值分析(一)文化价值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丰富了网络文化内涵,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交流平台。
(二)社会影响凡尔赛文学的流行反映了当代青年群体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1. 引言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通常是由年轻人主导的,并表达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
近年来,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日益重视,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现象。
2. 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1 引领潮流的美国亚文化美国被认为是亚文化的发源地,例如嘻哈文化、朋克文化和嬉皮文化等。
这些亚文化运动不仅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潮流。
2.2 国内青年亚文化的兴起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青年人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
独立音乐、街舞、嘻哈文化等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和展示创造力的重要方式。
3.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3.1 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亚文化是年轻一代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反思,它们富有创造力和前瞻性,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研究亚文化可以理解年轻人的声音和心理需求,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创新。
3.2 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青年亚文化不仅在国内兴起,也在国际间交流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国外青年亚文化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拓展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并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4.1 社会身份和认同亚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往往与特定的社会身份和认同相关联。
研究者关注如何通过亚文化表达和塑造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青年人对亚文化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状况。
4.2 数字化时代的亚文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亚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
研究数字化时代的亚文化可以揭示其对年轻人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亚文化如何通过数字平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4.3 市场化和商业化趋势亚文化早期往往是非商业化和反主流的,但随着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May 2023 收稿日期:2022-11-14 作者简介:刘利才(196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㊂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㊂董劲昌(1998-),男,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青年亚文化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㊂ 基金项目:2022年南充市社科研究 十四五”规划项目: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以南充市为例(项目编号:NC22C10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三重逻辑刘利才,董劲昌(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 要: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在诉诸现实困境㊁纾解认同危机的需要中产生,并经过媒介技术的赋能而广泛使用和传播于青年圈群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积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历史厚度㊁荟萃百家思想文化理论深度㊁集聚多民族融合发展情感温度而有着独特的个体价值㊁社会价值和智识价值㊂以青年亚文化何以产生为逻辑基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价值为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提供了内容支持和价值支撑而成为逻辑中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就自然成为其逻辑终点㊂理念与氛围共育㊁回应与治理共行㊁回归与超越共促㊁融圈与构圈共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㊂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亚文化;弥合发展;青年圈群;现代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05-0058-06Three Logic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LIU Li -cai ,DONG Jin -chang(School of Marxism,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China) Abstract :Widely used and spread in youth circle groups with the promotion of media technology,youth subculture is a uniqueform of culture that is produced by youth groups in the need of expressing difficulties in real life and relieving identity crisis.The out⁃stand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with unparalleled individual value,social value and intellectual value because of its ac⁃cumulation of more than 5000yea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istory,the gathering of hundreds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theories,andmulti-ethnic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temperature.Based on the logic of the production of youth subculture,Chinese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unique value has become a logical middle term because it has provided support of content and value for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subculture.Due to the above reasons,exploring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 has naturally become the end point of logic.The feasible way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youth subculture is based on co-cultivation of ideas andatmosphere,co-operation of response and governance,co-promotion of return and transcendence,and co-integration of merging andconstructing circles.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youth subculture;integrated development;youth circle group;modernity 作为主要在青年群体中产生㊁使用和传播的独特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对主流文化㊁青年群体和社会发展存在着多重张力影响㊂一是作为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引起的流行与狂欢对主流文化造成了解构与抵抗,但其发展同时又反哺于主流文化以活力与吸引力;二是作为青年群体对现实困境的诉诸与对社会规训的摒避,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狂欢对青年群体的世界观㊁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歪曲与误导,但其发展同时又满足了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需求和情感意义表达需要;三是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 非线性耦合”式现代性的产物,青年亚文化的产生与狂欢是青年群体对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矛盾与问题的回应与质问,但其发展同时又给予社会发展以公平性㊁多元性和创新性反思㊂由此可见,厘清青年亚文化何以产生以及如何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已然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不仅有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㊁引导青年群体成长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促进社会长远发展的价值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进一步提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新高度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越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㊂一㊁逻辑基点:青年亚文化之成因论析青年亚文化是何以产生的呢?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现实背景㊁社会主体的现实诉求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共同助推青年亚文化的产生㊂厘清青年亚文化的产生缘由是正确看待青年亚文化及其发展的基础,也是寻求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路径的逻辑基点㊂(一)诉诸现实困境,摒避社会规训和成人枷锁马克思指出: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㊂”[1]青年亚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㊂第一, 非线性耦合”式的现代性加剧青年群体的生存焦虑㊂受生产方式的影响,当今世界范围内仍在进行的现代化浪潮主要发轫于西方㊂作为现代化的内在规定的现代性,一般来说,都会经历西方已经完成现代化的国家那样的,由前现代性向现代性㊁现代性再向后现代性转变的 线性耦合”式的现代性㊂[2]15但由于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国家已有的成熟经验,并与时俱进推进探索新的现代化,因而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会同时具有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转变㊁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多重交融特征㊂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这种源于西方又不同于西方的 非线性耦合”式的现代性,虽极大缩短了现代化的历程,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也得以快速发展,但不可避免也带来诸多矛盾与问题㊂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压缩了主体内在价值取向的价值理性发展空间,极易造成人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道扬镳,社会处于人文关怀 缺位”的状态㊂物质文明的发展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 货币价值的普适化”[3]使人们的物质欲望进一步膨胀,物质主义㊁消费主义急欲占据人们思维观念㊂ 非线性耦合”式的现代性导致工具理性㊁技术理性的 越界”和物质主义㊁消费主义的蔓延,无时无刻都在裹挟着青年群体,加剧青年群体的现实生存焦虑㊂第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加剧青年群体的困惑㊂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都致使社会结构加速转型㊂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教育㊁医疗㊁住房㊁收入分配㊁公平正义等矛盾,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学业㊁就业方面的竞争压力日益剧增,各种 竞争㊁差异㊁不适应㊁不平等”[4]的社会现实难题使青年群体倍感困惑和焦虑,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此种情况愈显突出㊂青年群体凭借自身力量不足以改变这些现实矛盾和现实难题,由此产生的焦虑㊁纠结与不满映射到文化层面,就产生了诸如要把 佛系” 躺平” 摆烂”等标榜为价值观念与人生追求的青年亚文化㊂第三,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摒避社会规训和成人世界枷锁的反映㊂ 后喻时代”青年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个性表现逐步凸显,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对于种种社会现实规训他们敢于发声㊁勇于摒弃㊂此外,青年群体不仅承担着父辈的期望和管教,同样还承受着来自社会的角色期待,自身情况以及社会现实的压力让青年群体过早套上了成人世界的枷锁㊂青年亚文化作为依托青年共同困惑话语符号构建起的 异托邦”式的 拟态”空间,在这个 次公共领域”,青年群体摒弃㊁逃避社会规训和成人世界枷锁,[5]50同与自身有着共同遭遇的情感个体吐露真实情感㊂青年亚文化以一种戏谑性㊁娱乐化㊁吐槽式的方式对青年群体面临的种种现实难题进行回应,其背后不仅是对社会规训和成人世界枷锁的不满㊁逆反和批判,更是习得性无助后的一种自我保护㊂[6](二)纾解认同危机,寻求群体归属和社会认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7]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 节点”,都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㊂认同是个体从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出发,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分析,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肯定和群体归属㊂青年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样带有显著的社会属性,渴望得到社会认可和群体归属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以家族㊁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熟人”社会逐渐被城市化进程中近乎 原子化”式分隔的 陌生人”社会所代替,社会成员间的物理空间距离被无形拉大㊂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电子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的交际成本大大降低,现实中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万千世界的变化发展, 画地为牢”式的生活方式在青年群体中不足为奇㊂现实中近乎 原子化”分隔的 陌生人”社会和 画地为牢”式的生活方式[5]50使得青年群体在现实中和心理上都被分隔开来,愈发恐惧脱离群体的青年在捕捉到具有自身群体属性的声音时,他们往往不论对错都要参与发声,标示自己为群体的一员并广为传播,以此来寻求群体归属,获得现实中分隔和心理上孤独的慰藉㊂此外,由于青年群体尚未形成稳固的社会化成果,社会认可度较低,而亚文化则为青年寻求社会认可提供了新的路径㊂不同于主流文化以年龄㊁学历㊁职业与收入等标准衡量一个人的成果,亚文化为青年寻求社会认可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可以是自己的粉丝量㊁可以是流量㊁可以是自己受他人的关注度等等㊂质言之,寻求群体归属与社会认可是青年亚文化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因㊂(三)媒介技术赋能,拓展话语场域和传播空间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平台的广泛搭建推动青年亚文化话语场域和传播发生深层次变革㊂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极大拓展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信息获取渠道由过去的单一化㊁权威性㊁封闭性转变为如今的多元化㊁个性化㊁交互性㊂追求个性㊁敢于发声㊁主动参与的青年群体在媒介技术的赋能下,由话语 客体”变为话语 主体”,话语场域从 后台”走向 前台”,呈现出 去中心化”趋95 第5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三重逻辑势㊂[8]当今青年亚文化传播㊁流行㊁甚至狂欢的主要载体 微博㊁微信㊁抖音㊁QQ㊁B站等都是青年话语主体转变㊁话语场域拓展的表现㊂同时,媒介技术使得海量信息在交互中把具有情感共鸣和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合在一起,形成 趣缘圈群”㊂ 趣缘圈群”不仅是青年群体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也是青年亚文化不可忽视的传播空间㊂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趣缘的青年亚文化的 圈群化”传播在用户黏度㊁传播效度㊁覆盖广度上都远超一般的亚文化传播形式,这也是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巨大的重要原因㊂ 反沉默的螺旋”效应是指个体拒绝沉默,敢于发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声音,敢于分庭抗礼㊁抵抗主流㊂为争取利润最大化,一些媒介平台摒弃 内容为王”原则㊁坚持 流量至上”标准,依据 反沉默的螺旋”效应,[9]专门挑选易博人眼球㊁易使人情绪化㊁易使人产生价值颠覆㊁易使人情感跌宕起伏的内容进行传播,以此抓取青年群体的注意㊁获取巨大流量,进而达到擭取巨额利润的目的㊂媒介平台的这种逐利性和推波助澜也是助长青年亚文化形成㊁流行和狂欢的重要原因㊂二㊁逻辑中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价值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财富,因其积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历史厚度㊁荟萃百家思想文化理论深度㊁集聚多民族融合发展情感温度而有着其它文化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㊂其中,个体价值㊁社会价值和智识价值为弥合当今青年亚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持与价值支撑,因而成为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项㊂(一)个体价值1.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品格孔子有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㊂”(‘周易㊃乾㊃象“)天的运动刚劲强健㊁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处世应像天的运动那样,自强不息㊁刚健有为㊁奋斗进取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缺蕴含奋斗进取品格的事例㊂有寒门子弟因无油点灯而囊萤苦读的车胤和凿壁偷光的匡衡;有先圣古贤告诫人民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孔子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有王侯将相身体力行 卧薪尝胆㊁励精图治”的勾践和 膑脚之痛㊁隐忍志坚”的孙膑 这些事例无不体现出 自强不息㊁刚健有为”的奋斗进取品格,如能充分挖掘并恰当运用,将提振青年群体因亚文化而消弭的奋斗进取意志㊂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子曰: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㊂”(‘周易㊃系辞下“)几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就强调当政者要具备忧患意识,在国家安定之时要不忘国家危难,在国家存在之时要不忘国家危亡,在国家治兴之时不忘国家祸乱㊂不仅如此,普通大众也应当具备忧患意识㊂孟子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㊂”(‘孟子㊃告子下“)范仲淹也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㊂”(‘岳阳楼记“)欧阳修也道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㊂”(‘新五代史㊃伶官传序“)这些历代先哲所倡导的忧患意识,对于因受青年亚文化影响而选择 佛系” 躺平” 摆烂”的青年具有难得的教化和引导价值㊂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身居高位的王侯将相,还是处于底层的平民布衣,在面对国家危难㊁民族生死存亡之时,总会挺身而出,走上报家保国㊁扶死苍生之路㊂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㊂”(‘后出师表“)顾炎武的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㊂”(‘日知录㊃正始“)林则徐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㊂”(‘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鲁迅的 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㊂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意识已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文化标识㊂如能充分挖掘并广泛弘扬,其对于弥合与收编青年亚文化,培养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具有重大价值㊂4. 重义轻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㊂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㊂”(‘论语㊃里仁“)荀子曰: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㊂”(‘荀子㊃荣辱“)他们都主张在义利关系上要 轻利言义”捍卫 重义轻利”,强调义比利高㊁义比利重㊂孟子曰: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㊂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㊂”(‘孟子㊃告子上“)司马迁也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文天祥也强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㊂”(‘过零丁洋“)在他们看来,必要时要 舍生取义”,义比生命更重要㊂受青年亚文化与消费主义㊁个人主义㊁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多重叠加影响,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见利忘义㊁重利轻义㊁以利为上等歪曲的价值观,亟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重义轻利” 义利统一”等理念来塑造青年群体的义利观念㊂5.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中国人向来崇尚 和合”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合”主要指两方面含义:一是表达家庭和睦㊁婚姻和美㊂二是表达一种和谐㊁美好㊁平衡的人类社会理想状态㊂在当下中国,不仅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而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我国发展的目标和任务㊂此外, 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还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和谐之美㊂面对青年亚文化的流行,我们或许应该避免 围” 截” 堵”态度,而是应该准确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理念,在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中使之与主流文化各放异彩㊂(二)社会价值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㊂在古代,普通民众被视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㊂孟轲强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㊂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尽心下“)这里的丘民就是指普通民众㊂天子是因为有普通民众的拥护才为天子,强调民众比君主重要㊂‘尚书“也道: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㊂”(‘五子之歌“)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君主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㊂在中国近代,孙中山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他在一系列革命探索中得出要依靠工农来完成民主革命等思想㊂毛泽东提出的 工农武装割据”是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更是毛泽东思想活06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灵魂㊂在中国现代,中国共产党 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以及 以人民为中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理念都是民本思想在现当代中国的体现㊂2. 和睦有序,礼法并治”的礼治思想礼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㊂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社会陷入失序与动荡㊂孔子倡导通过恢复周礼来规范社会秩序,提出 礼治”思想㊂ 礼治”是主张上下有别,等级有序,是实现社会理想秩序的一种精神㊂ 礼治”的这种主张在历史中,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曾发挥着不可替代和重要稳定剂作用㊂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的秦王朝在二世就走向消亡,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忽视了伦理道德约束,过度强调严刑峻法, 礼治”与法治严重失衡,造成社会失序与动乱㊂虽然 礼治”有其封建思想糟粕,但不得不承认其在规范社会秩序㊁推进社会和睦有序,特别是在礼治与法治相结合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仍有积极作用㊂3. 于家为国,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㊁社会㊁国家的基本关系㊂家族(氏族)组织成为国家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 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㊂同时,为国为民的 于家为国”理念也始终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㊂正是基于 于家为国,家国同构”这一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始终昭示着强烈的家国情怀㊂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大批爱国志士为保家卫国鞠躬尽瘁㊁血洒疆场,斗谷於菟和岳飞就是其中之代表㊂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国家的贫弱,楚国的令尹斗谷於菟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拿出捐给国家纾解危难㊂正是因为强烈 于家为国,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在战火纷飞之时,才会有斗谷於菟 毁家纾难”典故的由来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其子背刺 精忠报国”,这四字成为岳飞一生追求的志向㊂正是基于强烈 于家为国,家国同构”的家国情怀,基于强烈的 精忠报国”志向,才造就了抗金名将岳飞 精忠报国”的后世佳话㊂(三)智识价值1.凝聚社会共识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五千多年时间的淘洗㊁万千人民实践的检验㊁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借鉴的基础上,展现出其丰富的智识价值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㊁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力支撑㊂”[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历练与升华,是中华民族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进不竭的动力来源,犹如参天大树之根本㊁万里长河之泉源㊂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无论是在国家危难㊁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还是在国家富强㊁民族独立富裕之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都是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团结广大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重要纽带㊂在历史与现实㊁现实与未来的民族复兴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凝聚㊁必将继续凝聚亿万中华儿女的广泛共识,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㊂2.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持积极态度的文化心理㊂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纵深发展,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互鉴㊁在交锋中碰撞㊁在交融中渗透㊂面对文化霸权主义㊁文化殖民主义㊁文化种族主义等西方文化理念冲击,唯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有不被文化虚无㊁文化自卑㊁文化自大所淹没的根基与底气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扎根于中国实际㊁拥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㊁文化基因和道德风骨,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㊂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地对待各种外来文化以及外来思潮,从而避免数典忘祖的文化虚无㊁妄自菲薄的文化自卑以及傲世轻物的文化自大,真正做到文化自信,真正增强文化自信㊂3.识辨是非曲直特里㊃伊格尔顿指出: 人类不断异化,社会生活愈加 商品化’,我们的文化鼓吹贪婪㊁攻击性㊁不加思考的享乐主义和日益严重的虚无主义,我们正逐渐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㊂”[11]当今青年亚文化的流行与狂欢就与人的 异化”㊁物质主义㊁消费主义息息相关㊂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之带来物质极大丰富㊁人们收入增加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资本逻辑裹挟下的物质主义㊁消费主义加剧了人的 异化”㊂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个资本存在的基本逻辑,资本会给社会营造追求物欲㊁崇尚消费㊁贪婪享乐的氛围㊂在此氛围影响下,物质主义㊁消费主义逐步淹没了人对自身价值意义的追求,人与物的关系颠倒,人逐渐 异化”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有助于青年加强对自身的关注,重视自身的独立性㊁主体性㊁能动性和创造性,防止人的 异化”㊂ 重义轻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念有助于青年群体抵御物质主义㊁消费主义㊁拜金主义的侵蚀,准确识辨青年亚文化中的是非曲直,更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人生意义㊁价值和境界㊂三㊁逻辑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习近平强调: 当今时代 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㊁黑色㊁灰色 三个地带’㊂”[12]328青年亚文化因其与思想舆论领域有交叉,是流行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有着解构与反哺的双重作用,因此在性质上属于 灰色地带”㊂对于 灰色地带”, 要大张旗鼓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㊂”[12]328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利于引导青年亚文化由 灰”转 红”,还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价值,因而成为逻辑终点㊂一般来说,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需要多维发力,包括坚持党的领导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引领和加强对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等举措,笔者在此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㊂(一)理念与氛围共育价值理念㊁环境氛围是影响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需把培育青年群体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和培育社会积极理性的环境氛围统一起来,做到理念与氛围共育㊂16 第5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弥合青年亚文化发展的三重逻辑。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上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中国青年文化开始呈现撕裂状态。
一方面,认同和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青年文化依然在传统媒体和校园盛行,另一方面,更多新的亚文化现象在网络媒体的助推下恣意生长,从而使青年亚文化成为中国本土网络世界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观。
但纵观十多年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我们不无惊诧地发现,与网络世界方兴未艾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相比,学术研究的落后十分明显,现有的一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染上了“狂躁虚无”的时代病,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轻浅叙述,而鲜见发人深思之作。
可以说,网络青年亚文化已经盛装开演,而与之对应的研究还只是撩开了帷幕,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亟需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及研究概览我们以期刊网为研究对象,以“青年亚文化”为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搜索,以“网络”为第二关键词在结果中再次搜索,又以“网络文化”为关键词做更大范围的搜索,并从中筛选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相关的文章,有近百篇。
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始于1997年,标志性的事件有二:其一,按月出版的《网上生活》(《Internet&Intranet》)杂志,作为互联网杂志在全国率先出版,但当时因为没有刊号,只作为《中国计算机用户》的刊中刊发行,直至2000年易名《数字世界》才正式出版发行。
《网上生活》杂志象征性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生活方式之门。
其二,是年,一些早期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和出版。
既有从事互联网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技术精英们撰文介绍西方互联网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譬如黑客亚文化、网络技术新语言等,也有学者开始对国内网络与青年问题展开研究,例如卜卫对1995年开通的“瀛海威时空”网络用户进行实证调查,其研究成果《百姓、青年与网络》一文1997发表于《青年研究》期刊,这是国内较早通过调查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具有实验性质。
同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一批青年编撰的、一套八本的《互联网络文化丛书》出版,其中,既有介绍互联网技术的《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和《21世纪网络生存术》,也有对网络黑客现象介绍的《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对网络时代人类精神生活方式变化进行描述的《生活在网络中》,以及对媒介传播在网络冲击下的前景进行展望的《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流》,等等。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新思路
作者:王君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33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青年亚文化无论从形态还是内涵本质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摒除原有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将这种文化形态的转变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去理解,让青年自己去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创造去发声,探索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后亚文化;抵抗;历史脉络
一、传统亚文化理论的辉煌与成就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朋克、嬉皮、光头党等青年文化和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不少学者都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这些千奇百怪的亚文化形态中青年的奇装异服、反抗态度等“偏差行为”,对其的大量研究大体可归为两类:将年龄和生理差异作为该文化现象根源的世代解释模式和更关注青年群体种族、阶级和社会角色的结构解释模式。
但是随着结构解释模式的杰出代表伯明翰学派在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辉煌成就,从60年代起,世代解释模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结构解释模式在青年亚文化研究领域大放异彩。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深受“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新左派思潮的影响,政治色彩浓郁,具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并对社会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在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中,青年亚文化是深层社会危机的浅在表现,是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变的预先征兆,是因种族地位、贫富差距、文化侵略所导致的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
在压抑和备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群体通过“出格”的行为寻求刺激,用风格化的语言、服饰来形成一種自治和彼此的认同,他们试图通过这些外在的行为语言来获得一种自由,并为这种自由赋予价值和意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和非统治性。
二、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理论的转变
伴随着电脑、手机全面入侵青年的生活,世界范围内的青年亚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
朋克、光头党、嬉皮士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御宅族、同人女以及各种类型的粉丝群体。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似乎变得更加“柔和”,他们不再关心政治也不与主流文化发生正面冲突,他们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虚拟世界建立一个个独立封闭的小圈子来安放自己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创造。
因此,学者们开始质疑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传统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方向与成果,批评其对青年亚文化的解读政治指向性太强,不再适合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新样态,企图在后现代理论话语中找到新的研究观点与视角建立起“后亚文化”的研究框架。
后现代话语体系强调割裂、独立的看待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托生于后现代研究框架的后亚文化研究摒弃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削弱了其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博弈,因而传统亚文化研究的重要面向——“亚文化的抵抗性”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淡忘了。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后亚文化理论”似乎与我们日常中所观察到的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现状更为贴合,是亚文化理论研究发展的自然产物,但是这种“去历史”、“去政治”,将研究目光集中于对文化形态外在的描述上,是否是一种对当代亚文化的轻视?是当代青年亚文化仅剩消费、娱乐与自我认同还是我们的研究仅仅只关注亚文化的这些面向?
对于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研究浅显化、娱乐化的特点,很多研究者发出了质疑的声音。
他们认为这种摒弃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割裂的研究是空洞无物的,也是带有主观偏见的。
它们将亚文化研究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丧失了与其他领域交流、对话的机会与权力,是对亚文化丰富性与深刻性的扼杀。
三、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文化研究的方向与重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新的文化样态的出现与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但目前后亚文化研究所呈现出的状态到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还是将其肤浅化、表面化值得我们深思。
从文化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学者们对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与传统的研究角度、方向背道而驰,他们将青年亚文化从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摘取出来,把它看作一种符号现象进行解读,更关注其外在特征与符号价值,从而忽略了对其深层次文化内涵与诉求的挖掘。
在现有的研究思路下,各种亚文化群体通过创造新奇的符号来进行娱乐、表达以实现自我认同,他们似乎独立于社会主流文化之外,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
此外,现有的所有研究和论调都是再用社会主导文化和成人的角度进行评判,缺少文化创造自己的声音,这也是目前对青年亚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缺失。
这些缺失提醒我们,尽管后亚文化研究是在传统亚文化研究基础上的新方法,但我们也必须寻找新的思路,推动亚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亚文化研究与主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互动,将其放置于一个更大的平台,在历史的脉络与多种文化要素的勾连中对其进行探索与解读,杜绝自说自话。
与此同时,将青年亚文化群体成员纳入研究中,从内在的角度挖掘其内涵意义,摒弃旁观者、批判者的姿态,这样可能才能让我们的研究更接近亚文化本身。
参考文献:
[1]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13.
[2]斯图尔特·霍尔.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9.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向淑君.敞开与遮蔽——新媒介时代的隐私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君(199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工作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注:该文章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科研项目“自拍与青年亚文化研究”(项目编号:ZK19—4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