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学理论教程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6
《文学理论教程》第九章
后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一个文学理论学派,它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结构主义强调文本在意义上的自足性,即文本内部的意义是封闭的、自成的,研究者只需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结构关系来了解其意义。
然而,后结构主义认为结构主义忽略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后结构主义的文学分析方法包括解构、重述、模仿和衍生。
其中,解构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解构是一种对给定的文本进行辨析和批判的方法,通过揭示文本的内部矛盾和意义的多层次性来阐明其意义和局限。
解构试图在文本中找到一种反对逻辑和主导意义的力量,并探求其中的微妙关系,以揭示文本的潜在深层意义。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它对社会科学和哲学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结构主义认为任何话语都是被历史、权力和文化影响的,因此并不存在客观的真理。
后结构主义对主导话语进行批判,并强调边缘化和多元化的重要性。
总体而言,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对文学研究方法和观点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变革。
它跳出了传统的结构主义框架,关注语言的多义性和解构性,并强调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后结构主义的贡献在于促进了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解读和批判性思考,为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文学理论教程》第九章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促进了对权力和话语的批判性思考。
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并对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局,1999年第三版。
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育出版社。
7、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或余梦尝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④805高等代数03编码与密码04动力系统文学(拟招生人数 22 人)人)院报考:0701Z1方向加试以下科目三选二(任选):①信号与系统②电路分析③电子技术基础应用近世代数》(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郑君里主编,信号与系统(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李瀚荪主编,电路分析基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03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04经济应用统计应用数学数学(拟版社。
9、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经济统计学01商贸与物流统计02储能电化学03催化与化学动力学04生物物理化学05精细催化材料合成与应用06材料物理化学(拟招生人数20人)化学(拟招生人数 30人)信息学院学院②教育研究方法6、杨持等主编,《生态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7、张洪渊主编,《生物化学》(第3版),科学出版社。
8、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4、张斌贤、王晨:《外国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5、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70304物理化学(拟招生人数10人)学院①课程论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大学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设计》(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6、樊昌信、曹丽娜编著,《通信原理》(第7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
01 教学论02 课程论①中国历史文献学②史学小论文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2、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4版),中华书局,2004年。
3、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文学理论教程知识点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以一定的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它是说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创作、欣赏、生产、流通的方法,是一种文艺方法论。
2现实性文学:是一种用写实的创作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
它的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强调立足于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对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分析以再现现实的写作方式。
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它的描写不夸张,不变形,按照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直接揭示矛盾以真实再现特定历史时代的生活环境。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技能力量、精神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的物质化、具体化、对象化,人又会根据这种对象化的表现来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
这是一个二次转化、循环转化的过程。
4直觉:省掉推理过程而对事物作直接的认知和了解。
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是指作家凭借已有的炉火纯青的认知能力,或许会借助对过去生活的认知经验来对事物做出推理和判断的现象。
通常,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性的领悟或突破性的顿悟。
5即兴: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因受到外在刺激而引起内在冲动的兴会来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它的特点是趁热打铁。
6高雅文学:也称作纯文学、美文学、严肃文学和精英文学,它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较高的人群,它的特点是内容丰富、题材广大,主题深刻或意蕴深厚,具有探索性、独创性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能给读者严肃的思考,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艺术感染力强。
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文学?答: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类学的观念来看,文学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活动。
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④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点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借助纸张和文字来表达。
马克思主义从这五个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丈卑現论•主讲:刘长荣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本章要点:•-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术语•二文学理论的性质规定•H文学理论的理论品格•四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一几个关键术语:•文艺学文学理也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活动•文艺学:是对文学及其规律进行完整研究的人文学科,是一个复杂知识体系,包含了几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分支学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文学一般本质及英规律,重在建立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方法,具有鮮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性)•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指文学从创作到文学接受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四个元素构成的几个关系来构成,是一个流动和反惯的过程••文学批评: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及其一定文学规律的揭示••文学史:对历代以来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及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一种历时的视角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二文学理论的性质规定•(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2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是文艺学•3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对象:•A对彖:以文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为对象,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注:不但从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现象中得出原理,还要研究原理本身,方法本身,概念本身)•B任务: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文学的创造,文学作品本身的构成,文学的接受规律••注意,本教材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构成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体系统观:•第一编(导论):主要是阐明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内涵,性质,所涉及的对象任务及其它的立足点,理论来源与其支撑点・第二编:文学活动•把文学看作为一种活动过成,阐明这一活动的的本质特征・•第三编(文学创造):文学创造作为艺术生产论的其中一个意义被强力凸显,本编强调了文学创造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及尖最普遍最基本的审美原则.•第四编(文学作品):本编具体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以及文本的层次构成,形象类型,随后更具体到叙事与抒情两大文学类型的一般构成;文学作品的风格.•第五编:从艺术交往理论引申来的文学接受过程,吸收了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与受马克思影响产生的接受芙学,本编阐述了文学生产打消费的关系, 总结了文学接受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三文学理论的品格• K 实践性:来源于文学实践,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还要力图指导实践. •2.具有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也要从一世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它要提倡和鼓励的,也有它要反对的。
2019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621文学基础与836文学评论与写作考试真题试卷2019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621文学基础与836文学评论与写作考试真题试卷《2019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共五册)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上海交通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上海交通大学考研中国语言文学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修订版)《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第二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第二版)《古代汉语》(王力校订重排本)《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第五版)-----------2018上海交通大学官方指定参考书目------------《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获2015年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美学》王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主编,复旦大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古代汉语》王力著,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注:《文学理论教程》为共同参考书。
其他依次为文艺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语言学方向考生参考书)本书旨在帮助报考上海交通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
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适用科目:621文学基础、836文学评论与写作内容详情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Part 1 - 考试重难点:通过总结和梳理《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修订版)、《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第二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第二版)、《古代汉语》(王力校订重排本)、《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第五版)等教材的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填空1、作家创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
2、话语含蕴有两种形态,一是含蓄,一是含混。
3、文学活动由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四个因素构成。
4、“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是唐代司空图关于含蓄的表述。
5、人类思维的感性阶段是从感觉而知觉而表象。
6、历史家摹仿可能发生的事,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7、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在其发展上常呈现出“不平衡”的关系。
8、文学活动四要素是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
9、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等人强调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10、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创作的早期表述是“诗言志”11、文学的两重性是指审美性和超审美性。
12、“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文艺理论的概念。
13、绘画是色彩的艺术,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14、马克思认为,人类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领域。
15、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能力,马克思称之为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能力。
16、《诗学》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研究文艺理论的一部专著。
17、文学发展过程中最早形成的一种体裁通常被认为是诗歌。
18、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的塑造形象的方式反映世界,哲学则以概念的方式反映世界。
19、文学创作也属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方式。
20、“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表述。
21、艺术发生游戏说来自德国学者康德。
22、艺术发现往往是指发现对象内在的蕴积。
23、“意翻空而易奇,文征实而难巧”,这里的“文”指的是语言。
24、“在特殊中显出一般”是德国诗人歌德的看法。
25、创作过程中的物化阶段,这里的”物“指的是作品。
概念1、人的品质力量概念:如何对象化(自有)(自觉):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2、即兴:事先毫无任何准备,仅就当时的感受创作、表演或演讲的。
推敲: 推敲一词,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这一个词来自于诗人贾岛的一个典故。
3、艺术概括: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4、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
5、审美理想: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并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人文学科之一,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学科,它在整个人文科学中占重要地位。
7、文学本体论: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8、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领悟。
9、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10、话语蕴藉(含混):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1、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12、陌生化:是指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用。
1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作家的美学理想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的风貌和本质的形象与情景。
13、艺术形式: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14、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
正确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
但是,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也不免有些简单化。
15、文学: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16、话语:所谓“话语”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
话语分析是指对人们说(叙述)什么,如何说(叙述),以及所说的话(叙述)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
话语是在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现的,因此具有社会性。
17、文学创造的主体和客体:18、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
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
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
19、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客体化:论述1、解释魏源的“词不可以径也,则有曲而达焉;情不可以激也,则有譬而喻焉。
”直译+例子。
2、“情感高尚”恩格斯“倾向”一句是针对什么类型而言的?为什么这么说?回答从“场面”“情节”两方面分析。
举例说明为什么说“自然而然”?解释+例子。
3、艺术真实有哪几个特征?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是一切艺术,包括文学的共同特征。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当做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尽管这种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主体介入的印记(理论方法及观察手段的影响),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标却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
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3.(陆周敏)艺术真实有哪几个特征?4个特征P171艺术真实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有别于科学的真实。
(1)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左杰对社会生活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2)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加之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3)主观的真实。
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
(4)诗艺性。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向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
4、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者心灵的蓦然领悟。
将要进行写作时,作者的整个心思都放在相关的事物上,经过一番思索,突然发现了事物身上别具意味的东西。
这种领悟是在作者长久凝视相关事物后的一个深刻的心得体会,此时他的内心深处往往会涌起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之情。
2.艺术发现是作者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体现了潜意识的心理内容。
有人把智慧分为“可以言说”与“不可言说”两种类型,而心理分析学家更是对潜意识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深信不疑。
艺术发现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只是发现结果,它极其富有个体特征,可以说是作者心灵深处观察事物独特性的外化。
3.艺术发现是外在事物的特点与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大作家之所以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并不是因为他见识的、看到的事物与一般人所见的不同,而是由于他们观察事物时的心情与一般人不同,看事物的眼光不同。
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所见之物更容易交融在一起,容易与事物产生共鸣,使外在事物“皆着我之色彩”。
4.艺术发现不是改变原事物的特点,而是赋予原事物一种新的内涵。
这种新内涵往往是对原事物一般特征的升华,是作者审美眼光和审美体验在相关事物身上的凝固。
例如,竹子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而已,但郑板桥却审视它“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的特点,赋予了竹子高洁、不媚俗的品格。
竹子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但是经过郑板桥的艺术发现,它却多了一种新的内涵。
5、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双向运动。
“郑板桥画竹子。
”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的特征。
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
前文已指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世界和已客观存在着的精神世界。
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
但是,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6、话语蕴藉的具体内容。
两种:含蓄+含混。
“蕴”的原意是积累、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的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