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选调生行测常识备考:逻辑填空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2
2015福建事业单位行测备考言语理解:速解言语中的两类填空题一、语句填充题解答语句填充题,首先可从前后照应和话题统一的角度思考,遇到散文性文段时,意境协调、句式一致、音节和谐也是常涉及的考点。
因此,专家总结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突破:(一)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指语段中的信息要前后吻合,彼此呼应,在表意上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前后照应的三个角度:1.词语照应。
此种照应指的是正确选项中的词语与文段中关键词语之间的照应。
2.观点照应。
此种照应指的是正确选项中包含的观点应与文段的整体观点相一致。
3.问答照应。
此种照应指的是问句中问与答、肯与否之间的协调一致。
【例题】“让人人都过上好日子”这种说法是没错的。
但是是否因此就可以认为“提倡艰苦朴素”这一口号已经过时了呢?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了呢?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十分明显,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B.如果我们缺乏清醒的头脑,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C.从全面的观点看,当然不能这样认为D.只要想想我们的发展远景,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个问题必须考虑【解析】从整个语段看,衔接句是一个作答句。
第一问是“是否可以认为”,第二问是“要不要发扬”。
问题一正一反,从表意上看,前者强调的意思是“不可以”这样认为,后者强调的是“要发扬”。
A项的回答只暗合了后者;C项的回答只暗合了前者;D项“这个问题”指代不明,也并未对所问作答;只有B项符合。
(二)话题统一“话题统一”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围绕着一个中心,集中地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
实现话题统一的两种手段:1.保持主语一致。
现代汉语的话题一般由主语来表示,共同的主语是贯穿语段中各句的灵魂,是联系各句的纽带。
所以,说话时要尽量保持主语的一致性。
2.保持陈述对象一致。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是做到话题统一的重要方面。
陈述对象一致与主语一致有一定重合的地方,但并不等于主语一致。
选调生备考——论逻辑填空中的提示词在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广大考生普遍认为逻辑填空题最为难以把握,没有什么出题规律,就是在比较近义词之间意思上的细微的差别,十分难以把握。
其实不然,逻辑填空题中有一部分确实着眼于比较近义词的不同使用规则,但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这样设置的,作为行测,题目只是一种依托和外在表现形式,真正考核的是题目下面掩盖的能力,那么有一部分逻辑填空题就是在考查大家的“观察力”,题目在文段中已经设置了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对正确的答案选项起到了指引作用,能否发现这样一些提示词语就成为我们能否快速定位正确选项的关键,那让我们一起来找寻一下那些隐藏在题干中的提示词吧。
例 1.历史是前进的历史,历史也是革命的历史、辉煌的历史、悲哀的历史。
人们总会在________之后,认认真真地________历史的是非功过。
然而,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时段的历史,当它面对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毫不留情地________他的灵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事过境迁评价拷问B.尘埃落定回顾净化C.痛定思痛检验感化D.物是人非反省触动我们看到这道题目中,前两个空我们无法进行有效的辨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要局限于填空的顺序,可以看一下第三个空,我们留心的话会发现这样一个修饰词“毫不留情”,这样一个词语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后面这一个词的词义程度比较深;另外,后面的这个词是一个带有消极感情色彩的词语,我们据此可以快速锁定答案是A选项。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题目中“毫不留情”属于埋伏在题干中的提示词。
这并不是个例,也不是偶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再如:例2.美元贬值可以有效提高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打击其他国家对美出口能力。
而促使美元贬值的有效手段就是推高市场的原油价格,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持_______态度,______美元下跌。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悲观带动B.观望遏制C.怀疑阻止D.乐观导致在这道题目中,通过“促使、有效”这样的词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对美元贬值是持一个肯定和积极的态度,纵观四个选项,只有A选项的带动符合这样的语境,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015年选调生考试行测逻辑填空精讲逻辑填空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十分重要的题型,逻辑填空题的前身是“选词填空”,其考察内容主要为实词和成语,2010年国考大纲将该题型重新定名为“逻辑填空”,名称的改变是一个创新,更重要的是考察的重点将变为:在了解词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横线前后语境的逻辑关系入手,找寻解题的突破口,这也是其命名为逻辑填空的意义所在,从本质上说,考察的是是否具有逻辑思维,这相对于考察词语的本义更能体现公务员考试能力指向,同时也符合公务员考试公平性的特征。
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进行把握。
关联词语最根本的功能就在于:表达前后分句之间逻辑关系,转折、递进、并列或其他。
因此,通过仔细观察横线前后出现的关联词语,有助于迅速找到突破口。
【例题1】(2009年国考第31题)如果我们继续让市场决定命运,让政府在稀缺的石油和食品上互相______,资源将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瓶颈。
但如果世界各国在研究、开发以及传播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上进行_______,快速的经济增长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竞争合作B.制约分工C.争夺支持D.抵制改革【解析】该题有两个空格,仔细阅读发现,两者之间出现关联词语“但”,它表达语义相反的转折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推知第一个空处的行为与第二个空处的行为必须构成语义相反的关系,分析四个选项,只能是A或C。
【例题2】(2011年国考第40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如果___锻炼某个部分,就会使该区域增强,科学家发现小提琴演奏家的大脑中用来控制左手的区域远大于常人,因为左手按压琴弦的工作比较___,而右手拉弓弦则相对简单,同样,阅读盲文的盲人,其大脑中很大的区域__给触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紧张安排B.反复繁琐分配C.直接劳累划分D.刻意复杂预留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解析】这个题目有三个空,每个都可以成为突破口。
2015年福建选调生行测备考:可能性推理迷惑选项在选调生行测考试逻辑判断题目中,经常会考查到一类题型,尤以削弱题干论证为主,就是题干强调前提与结论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关系。
尤其在因果关系的题目当中,会涉及到一些迷惑性选项的辨别。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因果关系。
接下来,中公选调生考试网就为大家进行讲解。
一、因果关系常见形式题干强调因果关系时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
第一形式,题干已知事实A,推出这个事实发生的原因B。
如已知路很滑这个事实,推出路滑的原因是下雨了。
第二种形式,题干已知两个事实,事实A和事实B,推出事实A是事实B发生的原因。
比如,已知某学校学生学习很好,而且学校设置了奖学金奖励这些学习好的学生,由此推出设置奖学金是学生学习好的原因。
二、削弱因果关系论证的方法对于题干强调因果关系时,一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削弱。
首先,另有他因。
题干强调的事实不能否定,只能说不是题干所推测的原因导致的,不是这个原因,则需要另外找一个原因引起事实的发生。
其次,因果倒置。
基于因果关系的时序性,原因一定先发生,结果一定后发生,而题干并没有说事实A一定先发生,B后发生,那么就可以打乱题干时序性,进行因果倒置,说事实B先发生,A后发生才是真的。
三、不当类比的表现形式不当类比即是用题干之外的另外一个主体来反驳或者加强题干中的内容,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说"小张成绩好是因为他努力",如果有一个选项说"可是小王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那这就属于不当类比项了例如:近年来,A凉茶饮料的销量有了明显的增长,同时,生产该饮料的公司用于该饮料的保健效用的研发费用也同样明显的增长。
业内人士认为,A凉茶饮料的增长,得益于其保健效用的提升。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在饮料消费市场中,凉茶饮料所占的份额只有10%。
B市面上保健效用被公认为最好的B凉茶饮料的销量并不如A凉茶饮料。
C近年来,市面上不少品牌的凉茶饮料的销售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5福建省选调生考试复习资料下载2015年福建省选调生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在判断推理中,翻译推理属于必考题型,考试题量为2-7题,所以这一模块还是需要大家重点去复习。
很多考生反映这一模块很难看懂,其实这个模块可以说是所有模块最简单的题型,只要知道其推导公式,题目直接套公式,万变不离其踪,正确率会非常高。
下面老师就把相应的推理规则详细的给考生做一讲解。
一、充分条件及其翻译规则举个例子,比如“如果老王让王红做他的女朋友,王红一定是女性。
”即是女朋友(条件),就一定是女性(结论),条件很充分,所以是充分条件。
如果对这个例子不理解,也没关系,应试时,只要把握住两点即可。
一是什么句子属于充分条件,二是充分条件应该翻译成什么推导关系。
(一)充分条件包括四类语句:(1)如果……就……(2)只要……就……→(3)绝对化表达,例如……一定……,……离不开……,……必然……,……不可能……,……必须……(4)对象是包含所有的句子,例如所有……都是……,凡是……都是……,每一个……是……(二)充分条件的翻译规则:条件→结论,简单理解,就是前→后(前半句推出后半句)。
我们试着翻译几道题。
【例1】要想考上公务员,必须苦练基本功。
【解析】例1属于绝对化的表达,属于充分条件,翻译为前→后,即考上公务员→苦练基本功。
【例2】所有爱吃奶油蛋糕的人都嫌自己长得胖。
【解析】例2是对象包含所有的句子,属于充分条件,翻译为前→后,即爱吃奶油蛋糕的人→长胖。
【例3】如果不能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品味再好,也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解析】翻译为前→后,不能从工艺和配料方面改良,推不能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句子中出现否定,翻译时用“-”表示。
即-改良→-符合需求。
二、必要条件及其翻译规则例如:只有练好基本功,就能考上公务员。
在这句话中,我们会发现,练好基本功就一定能考上公务员吗?不一定,练好基本功只是要素之一,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等的因素。
2015年福建省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备考:逻辑填空(3)--练习转自福州华图官网1.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的万物之灵。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副其实B.名负其实C.名符其实D.名附其实2.由于处于被研究状态下的猴子已经习惯了有人类出现在近旁,所以它们通常对人类观察者,极其自然的进行自己的活动。
A.视而不见B.不闻不问C.冷眼旁观D.熟视无睹3.怎么才能让老板给自己加薪?职场上最纠结的事情莫过于此。
可是偏偏就有人,幽默地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漫画《老板,求加薪》中给我们列出了加薪三十六计,从借刀杀人到,书中的妙计连连,让人忍俊不禁。
虽然都是些的招式,但或许你的加薪之道就在其中。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知难而上两面三刀出人意表B.激流通进刀头舔蜜出奇制胜C.游刃有余代人捉刀鸡鸣狗盗D.举重若轻笑里藏刀剑走偏锋4.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更要认真对待,要慎终如始,否则就会。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败涂地B.功亏一篑C.一蹶不振D.无功而返5.这个新的设计方案大方向正确,尽管缺点不少,但从目前来看( )。
A.无出其右B.无可非议C.无人问津D.无与伦比【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语境最佳选择。
“名副其实”是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含褒义:“名负其实”是指名副其实的反义词,即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名符其实”与“名附其实”不是成语,填入也不符合文意。
由文中“勤的积极意义是指人要进德修业”可知此处应是选择“名副其实”。
故正确答案为A。
2.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成语的填空。
题干意思是猴子习惯了旁边常有人类出现,所以对人类的观察者就当没看见一样,仍自然的进行活动。
“熟视无睹”是指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符合语境,当选。
“不闻不问”指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冷眼旁观”指不参与其事,站在一旁看事情的发展。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2015年福建省选调生考试真题回忆行测常识30题0.9分一题,大多是福建时事。
第一题考了四风的内容,记得一题考了2014年哪两个城市山海协作,成立经济开发区,既有经济特区特色,又有苏区特色,答案是厦门和龙岩。
还有一题,考全国第一届青运会在哪儿举行,口号是?答案是福州。
言语理解20题0.9分一题,逻辑填空,意图理解。
主旨概括和排序题。
数量关系10题1分一题考完周围学霸都在说今年数量关系比较难。
判断推理30题0.9分一题,图形推理5题类比推理10题,剩下15题是定义判断,归纳推理和论证。
图形推理略难,有一题四面体展开图,下面哪个四面体可由左图拼成。
资料分析20题0.9分一题计算量都非常大,这么大的计算量直接导致了没时间做完,只好用蒙。
计算量恶心到不是那种用公式可以算出来的基期比重,比重比较之类的题,是那种两个五位数相减和其他几个比较哪个更大,首位第二位减完还得不出答案的那种。
这个题难度,远远大于今年国考题,题目很复杂!申论应届生的题:两道小题,一道大题,90分钟做完。
题量比往年多一题小题。
小题一:根据材料,阐述制定《社区居民公约的意义》。
第二题,总结新加坡社区治理的经验。
大作文:以从服务和管理入手,建设和谐社区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应届生没接触过社区建设的估计都傻眼了。
村官考选调:题目更变态,第一题不考概括,对策,分析题,考村官在村里的工作实务和对农村土地法律知识的了解。
材料题目如下:村里为提高山坡利用率,鼓励村民开荒种地。
村民郑某在得到村主任的口头同意后,将自家承包地周围的荒地开垦2.6亩,买了果树苗并请人栽种。
两年后,县政府修路,征用了郑某荒地中的1.2亩。
半年后,土地补偿款27000和树苗补偿款3600下拨到了村里,郑某去找村主任要补偿款,村主任说:地是村里的,钱应当由村里统一分配。
问题一:郑某是否获得了荒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他的开荒行为受法律保护么?问题二:村主任说法对么?谈谈理由。
2015福建泉州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行测:近义易混词辨析(五)选词填空,又名逻辑填空,是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一项很重要的题型,很多考生在排除两个后会在最后两者答案中徘徊,有些词意思是相近的,但用法与语境却截然不同,这就给考生们带来很大的困惑,有时甚至在上面浪费的很多的时间,为此,中公大学生村官考试网收集了一些近义易混词,将其对比辨析,希望能够给广大考生带来帮助。
20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0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
20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
“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
“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
“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
20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
20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着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
20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
20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
20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
20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
21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
211、顽强、顽固:“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
“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
多含贬义。
21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
龙岩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福建龙岩选调生行测备考:教你如何巧妙运用语境作用解逻辑填空题何谓语境?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
在选调生行测考试当中,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
既然是逻辑填空,那么空中所填词语一定和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空中所填词语会受到其他文字的限制和解释。
中公选调生考试网这里教给出大家如何运用语境的限制、解释作用解逻辑填空题。
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进一步理解语境的这一作用。
例:有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发生过二十几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________。
对于物种大灭绝的发生是否真的如此频繁和有规律,还有争议。
但即便是最________的估计,也认为至少有5次物种大灭绝是非常明显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必然性乐观B.规律性简单C.突发性粗略D.周期性保守【中公答案】D。
解析:第一个横线前提到“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其中“每”字在此表示同一动作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必然性”“突发性”与此矛盾,根据语境的限制作用,这里不能填AC两项。
根据第二句可知,后半句“认为”的内容和前文的“估计”的特点,具有互相解释的关系,“至少有5次”和简单、复杂没有关系,与“简单”相比,“保守”侧重于指一种底线或最低的限度,与后面的“至少”对应更恰当。
因此本题答案为D。
在这道例题当中,第一个划横线处根据语境的限制作用,我们排除了AC两项,第二个划横线处我们根据语境的解释作用确定了正确选项是D。
相信通过这道题目学员们已经学习到了如何运用语境的限制、解释作用解题,那么下面大家要做的就是将它应用到逻辑填空的解题实践当中。
/general/195/17079/?wt.mc_id=bk5196(选调生辅导简章)/html/sanzhiyifu/kaoshitiku/?wt.mc_id=bk5196(选调生考试题库)。
公务员考试行测高分秘籍:巧用语感速解逻辑填空题公考行测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其中逻辑填空题目难度大于其它题型。
考生常常纠结的问题是:我选的答案完全符合题意,甚至比答案解释得还好,为什么我的是错的呢?原因就在于考生其实是在凭语感做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答对”,大家多年的言语习惯已经固定化,做题时必然为其所困。
那么,什么时候要用语感?什么时候要抛弃语感呢?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具体讲解这部分内容,并结合简单的示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合理利用语感来提高做题正确率。
语感的运用在整个言语理解做题中都很重要,不仅仅是逻辑填空题目。
因此,大家首先要知道什么叫语感。
不能简单理解为读着通顺就叫语感,虽然有些时候读着通顺,据此选择的答案是对的,但是很多时候读着通顺就选择答案是错的。
读着通顺确实是语感的表现,但是运用中有差异。
公考中经常会考到固定搭配,而固定搭配是我们从小到大已有的积累,这类题目大家顺读即可选择正确答案。
比如“吃水不忘打井人”,水是喝的不是吃的,但是如果这么出题的话,大家一定不会选择“喝水不忘打井人”,因为我们的语言习惯已经帮助我们正确解题。
这种搭配是大家平时积累就有的,没什么特殊技巧,多读书、多看报、多浏览新闻,即可达到效果。
再比如“瘦弱、薄弱、脆弱、软弱”这几个词的运用,常考的就是平时的用法,即“身体瘦弱、意志薄弱或者薄弱环节、情感脆弱、性格软弱”,而一般不用“意志脆弱、情感软弱”等。
这类题目顺读基本上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当然,不是每道题顺读就能做对的。
有时候需要加上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例如:1.我们讲究面子,西方人讲究实际,两种文化看问题的角度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 B .天壤之别2.我们讲究面子,西方人讲究实际,两种文化看问题的角度有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相径庭B.天壤之别中公解析:这两道题很多同学没看到差别的,第二题比第一题多了一个“有”字,也正是因为这个字限定了正确答案的词性,第一题要选一个动词性短语,第二题要选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答案分别是A、B项。
2015年福建省选调生行测常识备考:逻辑
填空
选调生考试中,逻辑填空占了言语模块的半壁江山,也是言语模块难度最大的部分。
很多考生对逻辑填空部分束手无策,平常的备考也毫无头绪。
实际上,逻辑填空一定要结合语境,答案的来源不是无中生有。
下面中公教育选调生考试网针对逻辑填空这一考点给出了详细的讲解,希望考生能够好好掌握。
在近几年的考试中,逻辑填空还出现新的情况。
选项与原文的选词有偏差,与考生的常规思维不吻合,这个时候不能盲目的认为没有答案,也不能凭借某一个空确定答案,必须运用最优的原则才能解决问题。
例如: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____,坚持团结、____,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
A.反对妥协,反对分裂
B.反对分裂,反对妥协
C.反对投降,反对妥协
D.反对妥协,反对投降
在这个题目中,从提供的语境“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可以看出是选一对反义词,所以第一个空格应该选“投降”是最好的的,但是如果第一个空选“投降”,后面选“妥协”,就不合理。
所以排除C选项,从第二个空来选,团结的反义词是分裂,只有A选项可以,而且第一个空选妥协也可以。
所以这一逻辑填空题按照最有的原则选A 。
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另外一题中:
中国古代数学家对“一次同余论”的研究有_ 的独创性和继承性,“大衍求一术”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不容的。
正因为这样,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一直公正地称求解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中国剩余定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完全否定
B. 明确忽视
C. 绝对动摇
D. 明显怀疑
在这一题中,第一个空,原文是明显,第二个空原文是毋庸置疑。
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第二个空选动摇也比较符合常理。
这个时候就得按照最优的原理第一个空选明显,第二个空选毋庸置疑的近义词,不用怀疑。
(2009年秋季联考)。
有些题目还会让考生不知所措例如:“不折腾”,其实是对一个常识的______: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______致力于增进以民主和民生为双轴的全民核心利益,必须______改善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必须在安定和谐中让民众免于匮乏与恐惧。
依次填入______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确认全心全意自力更生
B. 重申坚定不移殚精竭虑
C. 阐发矢志不渝高瞻远瞩
D. 概括聚精会神锲而不舍
在这一题中,原文第一个空是重申,第二个空是聚精会神,第三个空是锲而不舍,回头再看选项,没有这样的选项。
那只能在B和D当中挑选,比较而言,D更合理一些,也就是最优。
总之,逻辑填空题,不能只根据某一个空来确定答案,一定要把所有的词放到原文进行验证,找出最合适的选项。
但是让考生无所适从的选项还是比较少,一套试卷汇中可能会有一两道题。
文章摘自福建选调生考试:/html/xuandiao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