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课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3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2.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3.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难点: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
【教学过程】一、俄国十月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师:探究:俄国十月革命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材料一:19C末20C初,俄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无产阶级占少数,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42.1%。
生:1.俄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俄国发展落后,社会矛盾尖锐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极为深重。
有大约1400万壮丁,先后被驱赶去服兵役。
到1917年初,战争已经夺去了俄国数百万人的生命。
那时候,俄国生产遭到破坏,粮食供应紧张,广大人民饥寒交迫,陷于绝境。
生:3.“一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材料三:俄国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
更为重要的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还有,俄国的农民深受压迫,较容易结成工农联盟生: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坚强成熟(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进程1.二月革命倒沙皇①爆发:1917 年 3 月,即俄历2 月。
②意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特别提示】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不只要看领导阶级,更重要的是看革命的任务。
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系建构】考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字图材料二: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
”材料三: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
——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四: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
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材料五: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材料六:邹容的《革命军》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
《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
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七: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清政府决定:派鄂、湘等6省赴川。
鄂军入川,消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
——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人心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5、革命党人的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成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6、四川的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考点二:辛亥革命的过程(一)、开端:武昌起义(二)、发展(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史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11月7日,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人民的节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
这表现出今天俄罗斯人对下列哪一事件怀有深刻情感A.二月革命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十月革命 D.苏联解体【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故C项符合题意;二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3月8日,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2月,故B项错误;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12月25日,故D项错误。
2.1917年初,俄国国内陷入混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只能大量地发行货币,甚至连印刷机都用坏掉了。
大雪和低温让100多列蒸汽火车车头因冻结而爆炸,导致食品和燃料没法运进大城市。
由于供应缺乏,面粉的价格已经涨了8倍,但有面粉的面包房也没法烤岀面包,因为烤炉没燃料,连首都彼得格勒的许多工厂都因为缺少燃料而停工了。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二月革命爆发后的紧张局势B.气候恶劣且燃料极度匮乏C.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D.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初,俄军在前线的失败导致俄国国内陷入混乱,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食品和燃料极度匮乏。
由此可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社会矛盾的激化,故D正确;这是二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故A错误;气候恶劣且燃料极度匮乏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B错误;政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也是材料的表现之一,故C错误。
3.有学者指出,十月革命前临时政府的成员普遍认为“他们自己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那些像‘土地问题’等重大问题只能留给未来正式的议会机构解决,结果时机错过了,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俄国”。
该学者旨在强调A.缺乏权威和责任感的政府加速革命到来 B.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具有一定偶然性C.议会的缺失为十月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 D.不合时宜的法治思维激化俄国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据材料“临时政府成员普遍认为”“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留给未来”可知,临时政府成员内部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不愿承担历史责任,回避现实问题,导致“时机错过”,故选A项;材料只是认为临时政府是“偶然才得到最高权力”,不是强调革命的偶然,相反临时政府的做法必然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革命,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法治问题,排除D项。
第5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 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2. 19世纪80年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京张铁路B.京汉铁路C.淞沪铁路D.唐胥铁路3.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 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
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
这反映了( )A.民众的爱国热情B.近代化道路的艰难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5. 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6.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洋人发明的火车B.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C.福州船政局的军舰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7.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8. 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