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3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战时”,即苏俄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的背景下,采取的一种非常政策。
苏俄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战吋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排除。
2.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B.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战结束后苏俄企图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材料屮“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无法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符合题意;ACD均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点睛: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頁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说明,须要补充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除了有直接应对战争需要的被迫性之外,还有苏俄领导人想将俄国由落后的学%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主观设想。
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答案】C【解析】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把苏俄面临的国内外敌人都打败的前提下继续实行,引发了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所以列宇等人从国情出发,将政策进行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结果得到农民的支持,巩固了工农联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调整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选C; A 与题意无关,BD不是根本角度的内容,故排除ABDo4.“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否则就'建不成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程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评价 (1)最大限度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不符合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一)苏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过程:(1)取消新经济政策。
(2)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3)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征:(1)单一公有制;(2)行政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管理;(3)否定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
3、“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功绩:(1)经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2)政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严重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停滞不前。
3)否定市场机制,经济效益低下,压制生产积极性。
(2)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优秀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一、评价教学目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学案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士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演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1 / 5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B.尽快实现农业集体化C. 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争取战争胜利 D.向社会主义过渡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其共同原因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知识点2 新经济政策5.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6. 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7. 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命脉的工业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8.列宁说:“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有化”“强行征用……农产品”等信息表明,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2.导学号34224057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
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选C项。
3.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导致出现“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1921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战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矛盾。
4.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
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A.应无偿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C.可以限量交易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故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1930年的2月和3月两个月内,苏联农民宰杀了1 400多万头大牲畜,全国的猪被宰杀1/3,羊被宰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