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珍视生命 1守护生命21
- 格式:ppt
- 大小:767.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珍视生命第1课时守护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珍视生命》的第一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守护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培养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受到意外事故的伤害。
因此,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如何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
3.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提高生命安全意识。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让学生交流对生命的认识,培养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珍视生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挑选一些与生命安全相关的典型案例。
4.视频:准备一些关于生命安全的教育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与生命安全相关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视生命?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结合典型案例,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爱护身体的一些基本常识,学会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2.通过实例讲解,理解为什么要养护精神?怎样养护精神?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意识;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养护精神,怎样养护精神?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精神发育与物质支持的关系?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仅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
有了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四季冷暖,体验生活百态,追求幸福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守护生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守护生命》。
二、明确学习目标1.如何爱护身体?2.为什么要养护精神?怎样养护精神?3.如何看待精神发育与物质支持的关系?三、互学互研,生成能力(一)案例研讨11.听听两位同学的谈话,思考问题。
小芳同学说:我姥姥特别牵挂我,反复叮嘱我在外面要注意安全,不到有危险的地方玩。
小明同学说:每次看到影片中革命战士英勇就义的情节,我都很感动,总是想起一句话:“你可以消灭我,却不能打败我!”2.请同学们想一想,上面两位同学的谈话涉及了生命的哪些方面呢?①身体方面。
②精神方面。
总结:也就是说守护好生命,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养护好自己的精神。
3.提问:我们怎样爱护身体呢?总结:我们的生命以身体为基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生命负责任,同时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案例研讨2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同学面对挫折或者困难的表现吧。
(学生观察图片例举的种种表现)图片中的这些同学出现了焦虑、烦躁、紧张等心理现象。
1.提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2.总结:我想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①放松太久,导致学习任务没有完成;②觉得父母不关心,不理解自己;③父母管的太多,限制太多,不尊重自己,在家没有自由;④长期蜗居在家,缺乏交际,没有朋友等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珍视生命》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一框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守护生命,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守护生命的途径、关注身心健康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们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生命观和自我保护意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身心健康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2.学会守护生命的技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学会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守护生命的途径,关注身心健康。
2.难点: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3.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如婴儿诞生、成长过程中的照片等,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珍爱生命?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如意外伤害、突发疾病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九课珍视生命第1框守护生命1、为什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怎样做到爱护身体?答:(1)我们的生命以身体为基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2)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当某些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更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
(3)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2、如何正确认识养护精神?答:(1)我们每个人活着,除了要关注生理需要和身体健康,还要过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求。
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活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一方面,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使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另一方面,即使在物质贫乏、外部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守住自己的心灵,仍然可以看到真、善、美。
(3)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第2框增强生命的韧性1. 挫折的含义是什么?生活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在我们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失利乃至失败。
这些阻碍、失利和失败,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2、怎样正确认识挫折?答:(1)面对不同的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即使遭遇同样的挫折,不同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于挫折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
产生这些不同感受和行为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对挫折认识和态度与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有什么关系?)(2)面对挫折,我们可能会感到失落、焦虑、难过、愤怒、不满等,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如果一味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我们就容易消沉,甚至做出不恰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