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11、让我自己来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整理物品的好处,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体会整理物品后的愉快心情。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让我自己来整理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经历整理的过程中,学会自己整理生活用品的多种方法。
行为与习惯:学生有表现自己整理物品的愿望,并能经常性的整理自己的物品,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学生能感受到自己整理物品的好处,认识整理物品的重要性,体会整理物品后的愉快心情。
活动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与日常用品。
活动难点:坚持整理,养成习惯。
活动准备:书包、课程表、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活动过程:一、歌曲导入:1、《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2、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万能的手,小巧的手,你都用这双小巧的手做过什么呢?(指名说)3、我们班的小朋友都这么厉害为么能干,那你自己整理过书包么?你是怎么整理的?(自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自己会整理》。
4、谁愿意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整理书包的或者爸爸妈妈是怎么帮助你整理书包的?(自由说)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说出这么多整理书包的好方法,你们想实际做一做吗? (领着做)。
篇二: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材分析】《我自己会整理》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的一天”,由“和钟姐姐交朋友”“我很整洁”“我会好好吃”“我自己会整理”“看我多精神”五个活动主题组成。
本单元的目标为1.养成饮食、卫生等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2.能按时起居,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
3.表现出做爱清洁、讲卫生、有文明的好孩子的愿望。
4.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生分析】面对才进入小学学习不足百天的一年级学生,生活、学习、行为习惯相对幼儿园阶段而言,还处于变化和正在变化中,很多时候依赖家长和老师,就像整理书包这种事情,多数是由家长代劳的。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愿意尝试自己动手。
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3.行为与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过程与方法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调查一下班上学生生活自理的情况。
学生准备:家庭的相片。
教学过程活动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1.师:孩子们,我们升入一年级已经有段时间了,相信你们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但是小雨呢?除了这些亲爱的小伙伴以外,还结识了不少特殊的“小伙伴”,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有哪些?(课件出示一些学习、生活用品)2.生答,并列举自己拥有的“小伙伴”。
3.师: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4.生讨论总结,并在全班交流。
5.师:看来大家对自己的“小伙伴”都很熟悉,那下面老师给大家出2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我们的哪个小伙伴?6.师课件出示教材上面的2个谜语。
7.同学们一起猜一猜。
8.教师宣布谜底,对于猜对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小伙伴”指的是什么,启发学生发现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
】活动二:找不到“小伙伴”了1.师出示视频。
(视频展示一个小学生在杂乱的房间里找不到橡皮而急得满头大汗的情景)2.师生共同观看视频。
3.师:看完视频,同学们有什么想法?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当时的感受怎样?4.生分组讨论。
5.师生共同汇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6.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7.生自由发言,师借机引导。
8.师:找不到“小伙伴”了很麻烦,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东西没有条理,房间太乱,才造成我们找不到自己的“小伙伴”,同学们一定不要学视频中的小男孩。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整理是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提高生活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整理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整理的基本技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引导他们学会辨别物品的价值。
教学重点1.让学生意识到整理的重要性,积极掌握整理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教学难点1.教会学生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2.帮助学生克服整理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
教学准备•教师备课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
•展示屏或白板。
•一页白纸和笔。
•教材《道德与法治》第11课。
•让学生自己带来一个简单的物品或绿植。
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整体感知(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小视频,让学生观看一个社区居民小区的自发整理活动,以提高学生对整理活动的认知度和兴趣性。
2. 案例学习(10分钟)教师抽取5-6个学生,通过学生带来的物品或绿植,让他们展示物品的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情况,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整理后物品的美好变化。
3. 整理方法和步骤(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白纸的整理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在白纸上进行演示,步骤如下:•筛选:将杂物分为需留,需要扔或捐赠的三类。
•分类:将留下的物品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进行分类。
•归纳:按照物品所属的类别进行归纳。
4. 整理技巧(2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照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折叠叠衣和家具摆放等。
5. 练习与检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技巧对教室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学生一起评估教室的整洁程度。
6.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让学生整洁的感受、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分享和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评估的能力。
课后作业1.学生观察家庭、学校或社区中需要整理的物品,进行筛选、分类和归纳,并记录下自己的整理过程和体会。
2.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物品,介绍此物品的重要性,并对此物品进行整理。
11让我自己来整理教材分析《让我自己来整理》是《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3课。
这一单元主要引导儿童进入家庭生活,着重教育学生热爱,尊敬长辈,学会自理,学做家务,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本课依据《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中第四条“爱护家庭和公共卫生环境卫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四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以及绘本材料的补充拓展,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第一个栏目用两个谜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物品,建立与它们的亲密关系;第二个栏目用遗失文具的事件,让学生体会乱放东西、不整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烦恼;第三个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物品;第四个栏目展示了学生对整理物品的错误认识,重点交流怎样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和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平时离不开各类生活用品以及各种玩具,但物品使用过后,学生不能够物归原位,学习完后书本也摊了一堆。
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使用物品后进行有序归类和整理的能力需要加强,更需要系统的方法指导。
同时,自主整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伙伴”,学会物归原位和定时整理,也有助于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
教学目标1.乐于整理自己的物品,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生活习惯。
2.初步掌握正确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提高自理能力,体会成长的快乐。
3.关爱父母,主动为家人分担家庭责任,知道感恩。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教学难点形成自主整理自己物品的意识,初步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猜图、猜谜语、介绍等方式认识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功能及特点,养成乐于整理自己物品的良好生活习惯。
《让我自己来整理》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认识日常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特点和功能,了解这些用品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帮助。
学会根据小伙伴的作用和功能给小伙伴分类。
体会用品找不到,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和麻烦,初步感知整理物品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认识日常用品的特点和功能,学会根据它们不同作用给物品分类。
难点:体会用品找不到,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不便和麻烦,认识到培养整理技能,养成整理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学用具一个收拾的非常整齐的书包、一个东西乱放的书包。
四、相关资源图片:玩具、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导语: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你还知道有哪些小伙伴默默陪在你身边吗?出示任务:猜猜它是谁一一摸一下它的形状,说出它的特点和名字。
反馈指导:教师准备一个纸箱,里面装满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让学生上来摸。
教师总结:这些不会说话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也是我们的小伙伴,它们默默的陪在我们身边,帮助我们学习,陪伴我们生活。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不会说话的小伙伴们。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生活用品和学生用品,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课堂活动】一、认识我的小伙伴活动一:小小分享会,我有很多小伙伴导语: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伙伴,大家再来看看图片中的小伙伴,你能替它们做个自我介绍吗?出示任务1:替小伙伴们做自我介绍。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用拟人化的语言进行介绍(介绍外观和作用)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小伙伴很熟悉,老师要加大难度了,给大家出几个谜语,看看谜底是你们熟悉的哪个小伙伴。
出示任务2:猜谜语反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
学生举手发言,介绍自己的玩具或者文具。
课件展示谜语t谜语一: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
谜底(袜子)谜语二: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
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常用物品乱摆放,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
学会对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分类。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整理物品的方法,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整理物品的方法,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谁是我的“小伙伴”1.阅读猜谜:阅读教科书第42 页两条谜语,猜一猜分别是哪一种生活用品。
(谜底:袜子、鞋)2.猜谜语:继续出示几个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玩具的谜语,请学生猜猜是什么。
(例如,身体细长条,头上几丛毛,生来讲卫生,洁齿有功劳。
打一生活用品。
谜底:牙刷)3.游戏:准备几种物品(如水杯、笔袋、红领巾等),让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说说自己是如何猜出来的。
4.讲解:这些物品陪伴在同学们身边,大家生活、学习、玩耍时都离不开它们。
这些物品都是我们的“小伙伴”。
5.提问:还有哪些日常用品也是你们的“小伙伴”?6.讨论: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用,选择一个说一说,它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帮助?如果没有这个这个“小伙伴”,有可能带来哪些不便?7.小结:同学们的“小伙伴”真不少,大家要学会爱护它们,保护好它们。
【设计意图】本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平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玩具等都是自己的“小伙伴”,初步认识到“小伙伴”的作用。
活动二:分一分送回家1.展示:课件出示多个生活和学习用品的图片。
2.小组讨论: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平时你们把它们放在哪里?3.提炼:在学生讨论和发言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特点及作用进行分类。
4.练习:将课件中提供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分类,送这些“小伙伴”回到自己的家。
5.讨论:对于其他同学给“小伙伴”找到的家,你认为合适吗?6.小结:不同的“小伙伴”有不同的家。
因为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所以“小伙伴”会有不同的家。
这个家就是“小伙伴”固定放置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给“小伙伴”分类、找家,帮助学生认识到物品要放在合适的地方,这就是它固定的家,让学生树立东西放在固定地方的意识。
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目标:
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
学习整理的两种方法,即五品归类及定时整理。
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绘本导入——“乱作一团”的我们
1、选用绘本《乱作一团》作为趣味导入,内容讲到全家总动员,一起寻找小仓鼠一幕时戛然而止,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不学会收拾房间,那么房间里真的会乱做一团,整个生活也会乱作一团哦!
2、寻找身边的小伙伴: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麻烦?大多时候,你总会找不到哪些小伙伴呢?这些“小伙伴”分属于哪些生活场景?遇到找不到“小伙伴”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3、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同学日常生活中的整理情况的视频和照片等。
请学生说感受,引导学生进行简单交流,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哪些是需要扔掉的?哪些是需要分别进行整理的?
二、模拟操作—“虚拟空间整理魔法”;
1、借助多媒体,呈现儿童的生活场景,包含客厅、卧;
2、分组随机给予场景图片,引导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3、集体交流;
三、趣味制作——“家务分配器”;
1、家务分配器的妙用;继续读绘本;
2、勤劳的小手动起来:制作“家务分配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