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 断 学1 绪 论、问诊、水肿(end)
- 格式:ppt
- 大小:16.55 MB
- 文档页数:96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二章望诊望神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临床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临床意义: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
为健康的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少神少神即神气不足,是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
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1.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2.临床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失神即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表现。
1.精亏神衰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等。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竭。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2.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临床意义:提示气血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假神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某些症状暂时“好转”的现象。
是脏腑精气衰竭的表现。
临床表现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或原本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目睛直视;或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等;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或久病脾胃功能衰竭,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等。
临床意义:提示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乱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神乱是指神志错乱失常。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及病案等内容。
本部分考试内容主要为诊法和辨证。
第一单元问诊“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细目一问诊的内容要点一一般情况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况、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要点二主诉主诉是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主诉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即是主症。
通过主诉常可初步估计疾病的范畴和类别、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了解、分析和认识疾病的重要线索。
要点三现病史现病史是指病人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诊治的经过。
1.发病情况主要包括发病的时间,是突然发作,还是缓慢发生;发病的原因或诱因;最初的症状及其性质、部位,当时曾做何处理等。
一般凡起病急、时间短者,多属实证;凡患病已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或为虚实夹杂证。
2.病变过程按疾病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询问。
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何时病情好转或加重;何时出现新的病情,病情有无变化规律等。
通过询问病变过程,可以了解疾病邪正斗争的情况,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
3.诊治经过询问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怎样;做过何种诊断,诊断的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现在症状是指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
通过问现在症状可了解到唯有病人自我能感觉到的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
要点四既往史既往史又称过去史,主要包括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
1.既往健康状况病人平素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关系,故对分析判断现发疾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素体健壮,现患疾病多为实证;素体虚弱,现患疾病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素体阴虚,易感温燥之邪,多为热证;素体阳虚,易感寒湿之邪,多为寒证,或寒湿病证。
辨证与论治辨证篇问诊水肿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脸、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浮肿的临床辨证*恶寒发热,兼有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小便不利,咽喉肿痛,咳喘,多发冬春两季,是风水病。
风邪外袭,则恶寒发热。
肺气不宣,则咳喘。
通调失职,则水液泛溢而浮肿。
*全身水肿,腹部及下肢更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重倦怠。
此是水肿病湿困脾阳证,脾受湿困,不能转输水液,水液停聚而为水肿。
*心烦身热,口渴而不欲饮,兼有遍体浮肿,胸腹痞闷,小便短赤。
此是水肿病湿热壅盛证。
湿邪内蕴,与热交蒸,三焦不利,通调失职而致。
*小便不利,面浮足肿,或仅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肢冷神疲,便溏,身重腰酸。
此是水肿病的阴水证。
脾阳不振,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故小便不利。
*腹膨脐突,青筋暴露,四肢浮肿,小便短涩。
此属单腹胀之水肿。
*全身浮肿,但小便正常,浮肿按之凹陷,放手即起。
肤色萎黄或苍黄。
多发生在长期的营养不良之后。
称为虚肿,因血虚不能摄气所致。
*全身浮肿,小便正常,手足温,发生在损耗性大病之后恢复期。
因气无形,恢复快;血有形,生成慢。
致气无所附而成浮肿,称为气肿。
浮肿的辨证要点水肿病,以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证,分阳水和阴水两类。
阳水证起病急,浮肿常从颜面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四肢。
有外感证状的,是风水泛溢证;因湿热交蒸,三焦水道通调失职而成浮肿,为湿热壅盛证。
阴水证起病缓,或因阳水证失治或误治而成,全身浮肿常从下肢开始,或以下肢为重,或仅见下肢浮肿,兼有胸闷纳少,肢冷便溏。
气肿、虚肿者全身浮肿,但小便正常,多发生在大病之后或长期的营养不良之后。
气肿者,气有余;虚肿者,血不足,虚实自是不同。
医案选录:案一:阵某女 21岁(临床心得选集)周身肢面浮肿,咳嗽形寒,小溲短少。
舌白脉浮。
拟开鬼门,洁净府法。
处方:水炙麻黄七分杏苡仁各三钱羌活钱半苦桔梗一钱地肤子三钱带皮苓三钱木猪苓一钱泽泻三钱大腹皮三钱汉防己三钱川木通一钱炒冬爪皮五钱浮萍三钱讨论:咳嗽形寒,舌白脉浮,为外受风寒。
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重点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目五轮学说:心──内外眦的血络──血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气轮脾──眼胞──肉轮肾──瞳仁──水轮瘿瘤、瘰疬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历历可数。
肺肾阴虚、感受风火时毒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意义、方法和内容正常络脉:色浅红,红黄相兼,隐隐于风关之内。
其形态多为斜形、单支,粗细适中。
风关──邪浅病轻三关测轻重气关──邪深病重命关──危重透关射甲──凶形色主病浅浮──主表(邪浅、病轻)沉滞──主里(邪深、病重)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名词:谵语、郑声、金实不鸣、金破不鸣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神明(实证)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虚证)金实不鸣:新病音哑或失音,属实证,多是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二气交相袭肺,或痰浊雍滞,以致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破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属虚证,常是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2.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宿痰内伏,复感外邪3.白喉的咳声特点:咳声如犬吠第三节问诊内容: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否、籍贯、现单位、现住址等。
二、问主诉和病史(一)主诉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
主诉通常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
准确的主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大致类别,整理病情的轻重缓急。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诊察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
“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讨论的主要内容。
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就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做初步介绍。
(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痛证”“厥证” ;或称病为证,如“痹证”“淋证” ;亦有证与证候混称。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型、证候、证素等概念。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 ,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 。
证候:证的外候。
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 ,即证为证候的简称。
诊断学重点内容绪论1、症状: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3、诊断学内容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6)病历与诊断方法第一篇常见症状1、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2、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5)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6) 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3、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4、胸痛的病因及问诊要点:胸痛原因: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目录绪论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四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咯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呕血第十二节便血第十三节腹痛第十四节腹泻第十五节便秘第十六节黄疸第十七节腰背痛第十八节关节痛第十九节血尿第二十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一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二节头痛第二十三节眩晕第二十四节晕厥第二十五节抽搐与惊厥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诊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神经反射检查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三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第一节住院期间病历第二节门诊病历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三节血细胞形态特征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第二节粪便检测第三节痰液检测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第二节血清补体检验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五节自身抗体检测第六节感染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查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查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查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一、导尿术二、胸膜腔穿刺术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三、经皮肺穿刺术四、腹腔穿刺术五、心包腔穿刺术六、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肝穿刺抽脓术七、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八、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九、淋巴结穿刺术及活体组织检查术十、腰椎穿刺术十一、中心静脉压测定十二、眼底检查法十三、PPD皮肤试验绪论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