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诊断学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512.50 KB
- 文档页数:9
诊断学绪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绪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解诊断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医学诊断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诊断学绪论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诊断学绪论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医学诊断的基本操作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诊断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医学诊断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诊断学绪论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介绍诊断学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
2.诊断学的基本原则:讲解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如整体观念、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
3.诊断学的方法:介绍诊断学的主要方法,如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绪论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医学诊断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临床实践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诊断学绪论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以拓展知识面和加深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实用标准文档文案大全诊断学绪论和问诊讲稿诊断学讲稿(面向临床医学各方向)诊断学绪论一、结合例子讲述诊断学的概念:(引导学生看病的体会,理解诊断的过程)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临床学科。
是通过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表现的识别与分析来判断疾病程序和方法。
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
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注意训练临床诊断基本技能。
通过诊断学教学,必须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诊断学的内容(举例,并提问)病史采集即问诊,是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只要患者神志清晰,无论在门诊或住院的场合下均可进行。
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配合系统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
(举感冒等例子,并强调其重要性) 2. 症状和体征症状是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这种异常感觉出现的早期,临床上往往尚未能客观地查出,但在问诊时可有患者的陈述中获得。
症状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状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征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
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建立可发挥主导的作用。
3. 体格检查是医生用自己的感觉或传统的辅助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进行体格检查时应做到不使患者感到不适,又能获得准确结果,以期尽早达到明确诊断的目的。
4. 实验室检查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回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教案讲稿质量评价表
1、超声心动图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超声心动图仪的类型
A型:属于振幅调制型,信号越强,振幅越高,
B型:属于辉度调制型,信号越强,亮度越强。
采用多超声束连续扫描,显示脏器的二维图像。
M型:属于辉度调制型,它是单超声束通过心脏各层次,以回声光点形式反射回来,同时通过仪器中的慢扫描电路按时间顺序展开,由此得到心脏层的运动回声曲线。
其垂直方向代表组织深度,而水平方向代表时间,形成位臵-时间曲线。
Doppler:是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基本原理制作的。
2、M型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前叶曲线形成意义?。
诊断学教案第一篇问诊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定义及在医疗过程中的意义2、问诊的常用重要技巧①从礼节性交谈开始②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③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④避免重复提问⑤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⑥注意及时核实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第二章问诊的内容一、教学目的:1、熟悉问诊的内容2、掌握现病史的询问及主诉的归纳二、教学重点:1、一般介绍问诊的一般项目、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2、仔细讲解既往史及个人史.3、讲解现病史的问诊及主诉的归纳总结4、现病史的七项内容三、教学难点:1、主诉与现病史的归纳总结2、现病史与既往史的联系与区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一般内容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9、家族史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的:1、熟悉重点问诊和特殊情况的问诊方法与技巧.2、掌握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教学重点:1、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特殊情况下的问诊三、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的问诊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基本技巧与方法2、特殊情况的问诊①缄默与忧伤②焦虑与抑郁③多话与唠叨④愤怒与敌意⑤多种症状并存⑥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⑦重危、晚期患者⑧儿童⑨老年人⑩精神疾病患者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熟悉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了解常见症状的病因二、教学重点:1、常见症状的概念2、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问诊技巧4、相近症状间的鉴别诊断三、教学难点:1、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相近症状间的鉴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与多媒体结合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多媒体播放设备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症状”的定义2、“症状学”的内容及意义§1-4-1 发热1、“发热”的概念与正常体温和生理性变异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热型的定义及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1-4-2 皮肤黏膜出血1、“皮肤黏膜出血”的定义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出血点、淤点、紫癜、淤斑的鉴别6、伴随症状§1-4-3 水肿1、“水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4 咳嗽与咳痰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5 咯血1、“咯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1-4-6 胸痛1、常见病因和分类2、临床表现、临床意义3、伴随症状§1-4-7 发绀1、“发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8 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9 心悸1、“心悸”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0 恶心与呕吐1、“恶心与呕吐”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1 呕血1、“呕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2 便血1、“便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3 腹痛1、“腹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肠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的鉴别§1-4-14 腹泻1、“腹泻”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5 便秘1、“便秘”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6 黄疸1、“黄疸”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滞性黄疸的鉴别要点§1-4-17 腰背痛1、发病机制2、常见病因和分类3、临床表现、临床意义4、伴随症状§1-4-18 关节痛1、“关节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9 血尿1、“血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0 尿频、尿急与尿痛1、“尿频、尿急与尿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1 少尿与多尿1、“少尿、无尿、多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2 头痛1、“头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3 眩晕1、“眩晕”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4 晕厥1、“晕厥”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晕厥与眩晕的鉴别§1-4-25 抽搐与惊厥1、“抽搐、惊厥”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抽搐与惊厥的鉴别§1-4-26 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概念2、意识障碍的分类3、发病机制4、常见病因和分类5、临床表现、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一、教学目的:1、解体格检查基本检查方法的注意事项2、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注意事项.2、仔细讲解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手法.3、重点讲授触诊、叩诊方法、叩诊音及其特点.第二章一般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性别、年龄、体型、发育与某些疾病发生的关系.了解表浅淋巴结的分布.2、熟悉生命体征、营养、意识状态、步态、皮肤毛发检查的内容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3、掌握面容和表情、体位、皮肤荫色的异常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方法.2、一般检查项目和内容.3、生命征的检查方法、成人体型的种类、营养状态的等级、意识障碍和紫瘢、蜘蛛痣的检查,表浅淋巴结的组群分布和检查方法以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分析影响生命征检查结果的因素及一般检查中典型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讲解性别、年龄、发育与体型、语调与语态、姿势、浅表淋巴结的分布等.2、仔细讲解生命体征、营养状态、意识状态、步态、皮肤检查.3、重点讲授面容与表情、体位、淋巴结检查方法与顺序、淋巴结肿大病因与表现.第三章头部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头部各个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2、熟悉头面部器官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头面部器官检查的方法和内容.二、教学重点:头部检查顺序和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外眼检查及意义.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头发和头皮、头颅的大小外形和运动异常.2、详细讲解麒面及其器官的检查、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3、重点讲授外眼检查、眼前节检查、口唇、口腔粘膜、舌、咽部及扁桃体检查.第四章颈部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皮肤与包块.2、熟悉颈部外形与分区,颈部血管检查和气管检查.3、掌握甲状腺检查方法、甲状臃肿大的分度及其常见疾病.二、教学重点:颈部检查顺序和方法,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颈部血管检查和甲状腺检查方法及其肿大程度的判断.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l、一般介绍颈部外形与分区、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皮肤与包块.2、详细讲解颈郁血管检查和气管检查.3、重点讲授甲状腺检查方法、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及其常见疾病.第五章胸部及肺检查第一节至第四节胸部、乳房、肺和胸膜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胸部的体表标志及胸壁的检查.了解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了解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熟悉胸廓外形改变的意义.熟悉乳房的检查方法及常见病变.熟悉正常呼吸运动、肺部叩诊音及肺界的叩诊.熟悉胸膜摩擦感和胸膜摩擦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3、掌握胸部和肺的视触叩听的检查方法.掌握呼吸运动异常及常见呼吸类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语音震颤、肺部异常叩诊音的病理基础及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和啰音产生的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掌握肺实变、胸腔积液、气胸和肺气肿的体征.二、教学重点:肺和胸膜的视、触、叩、听.肺实变、肺气肿、肺不张、胸腔积液、气胸的典型体征.三、教学难点:肺部异常叩诊音、异常呼吸音和啰音的判断.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胸部体表标志,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详细讲解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详细讲解肺和胸膜检查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内容、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3、重点讲授语音震颤、正常及异常呼吸音、啰音的分类、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第五节至第七节心脏血管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与心脏有关的几种胸廓畸形,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熟悉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熟悉脉搏及血管杂音的检查及临床意义.3、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血压测量的检查方法,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内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心脏的视、触、叩、听诊的检查方法.三、教学难点:心脏各种震颤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心脏的听诊及其各瓣膜区杂音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与心脏有关的几种胸廓畸形、血管杂音的检查和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详细讲解心脏视诊、触诊、叩诊的内容、方法及其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详细讲解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心包摩擦音、血压、脉搏检查及其临床意义.3、重点讲授震颤、心脏浊音界、血压测量的检查方法,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内容、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及其临床意义,周围血管征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第六章腹部检查一、教学目的:l、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了解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3、以腹部触诊为重点,掌握腹部的检查方法、顺序和内容.二、教学重点:肝脾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检查.移动性浊音检查方法及其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肝脾触诊方法.腹部异常发现及其鉴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般介绍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腹壁其它情况,除肠鸣音、血管杂音以外的听诊内容.—般介绍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2、详细讲解腹部视诊、叩诊、听诊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3、重点讲授腹部触诊的方法、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脏器触诊及腹部肿块的触诊及其临床意义.第八章脊柱及四肢检查一、教学目的:1、熟悉脊柱四肢病理性改变的表现及临床意义.2、掌握脊柱四肢检查检查方法.二、教学重点:脊柱压痛、四肢检查方法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脊柱、四肢检查方法.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一般介绍脊柱的生理曲度、四肢与关节的位置与形态.2、详细讲解脊柱、四肢与关节病理性改变的表现及临床意义.3、重点讲授脊柱、四肢与关节检查方法和几种特殊试验.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12对颅神经的顺序和名称;熟悉其检查方法与功能;掌握各帧神经异常的定位诊断.2、了解运动功能检查所包括内容随意运动及支配中枢、不随意运动及支配中枢;熟悉随意运动检查内容肌力分级、肌张力、共济失调;掌握异常体征的定位诊断.3、了解感觉功能检查意义及内容,熟悉其检查方法;掌握感觉异常的定位诊断.4、了解神经反射检查的意义;熟悉检查内容,掌握反射异常的定位诊断生理反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锥体束征、膜膜刺激征.5、了解自主神经分类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与功能,熟悉检查内容,掌握皮肤划痕试验检查.二、教学重点: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脑神经检查、肌张力检查、瘫痪的定位诊断.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详细讲解12对颅神经的检查.2、重点讲授运动功能检查;瘫痪的定位诊断、肌力、肌张力检查.3、重点讲授感觉功能检查:浅感觉检查、深感觉检查、复合感觉检查.4、重点讲授神经反射检查: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5、一般介绍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三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1、了解病历书写的重要意义2、了解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3、掌握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二、教学重点:1、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三、教学难点:1、病历书写的要求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病历内容必须客观真实2、病历的格式要规范3、病历描述要精练,用词要规范4、病历书写要全面,内容不可遗漏第二章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一、教学目的:1、熟悉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2、熟悉门诊病历和常用检查申请单的书写3、掌握住院期间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二、教学重点:1、门诊病历和常用检查申请单的书写2、住院期间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三、教学难点:1、住院期间病历书写住院病历、表格病历2、住院期间病历的种类、格式与内容3、医疗常用文件的书写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辅助多媒体教学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3-2-1 住院期间病历1、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2、住院病历举例3、常用医疗文件①、入院记录②、病程记录③、会诊记录④、转科记录⑤、出院记录⑥、死亡记录⑦、其他医疗文书4、再次职员病历5、表格式住院病例§3-2-2 门诊病历1、书写要求2、书写内容3、门诊病历举例①初诊记录②复诊记录③急诊记录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节概论一、教学目的:1、熟悉实验诊断学的概念2、掌握标本的采集、处理3、理解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二、教学重点:1、标本的采集、处理2、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三、教学难点: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①、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②、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③、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④、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⑤、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标本的采集、处理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②、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③、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3、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①、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②、参考值③、检验质量的保证④、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⑤、检验结果的解释与临床的辨证统一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一、教学目的:1、了解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及血细胞的临床应用2、了解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3、熟悉红细胞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4、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5、熟悉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其临床意义6、熟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7、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结果和临床意义8、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9、掌握中性粒细胞细胞核象变化和临床意义10、掌握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化溶血试验的临床意义11、掌握血沉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2、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敷应用及血细胞直方田的临床应用.2、红细胞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3、白细胞、网织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4、溶血性贫血常用的几种特殊检查如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化溶血试验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正常参考值、数量增减及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1、性粒细胞细胞核象变化和临床意义2、溶血性贫血常用的几种特殊检查如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化溶血试验3、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正常参考值、数量增减及核象变化的临床意义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2、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3、类白血病反应4、网织红细胞计数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6、红细胞比容测定和有关参数的应用7、溶血性贫血的分类8、溶血性贫血确诊的试验室检测9、溶血原因分析的有关检验10、溶血性贫血的常用试验室检查1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12、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1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和方法14、血细胞的化学染色15、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点16、贫血17、白血病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一、教学目的:1、了解出血性疾病常用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2、熟悉止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3、掌握止血和凝血障碍的常用检查法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1、出血性疾病常用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2、止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检测、纤维蛋白溶解检测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3、出凝血时间、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三、教学难点:1、凝血过程2、纤溶过程3、出、凝血检测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2、血管壁检测3、血小板检测4、凝血因子检测5、生理性抗凝蛋白和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6、纤溶活性检测7、血液流变学检测8、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一、教学目的:1、了解尿标本的收集、尿液常用特殊检验和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2、掌握尿液常规检查的内容,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3、熟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及临床意义4、掌握粪便梭查法内容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1、尿标本的收集、尿液的特殊检验,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2、尿液的一般性状、化学检测、显微镜检查3、尿液的化学检测和显微镜检查4、粪便的标本采集和临床应用5、粪便的一般性状检测、量傲镜检测、化学检测和细菌披测三、教学难点:1、尿液的化学检测和显微镜检查2、粪便的一般性状检测、量傲镜检测、化学检测和细菌披测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尿液的一般检验2、尿液的其他检验3、粪便标本采集4、粪便的检验项目5、临床应用第五章常用肾功能试验室检测一、教学目的:1、了解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的意义和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2、熟悉肾小管功能试验主要是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的方法、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3、掌握肾小球功能检查的内容、方法、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1、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和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2、肾小管功能试验的方法、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3、肾小球功能检查的内容、方法、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三、教学难点:1、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2、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3、肾小球功能检查的内容、方法、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肾小球功能检测2、肾小管功能检测3、有效肾血流量测定4、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5、肾功能试验的定位6、肾脏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第六章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试验室检测一、教学目的:1、了解胆汁酸代谢、肝脏摄取、排泄功能检查、谷氨酸脱氢酶、单氨氧化酶检查的临床意义2、了解肝脏疾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3、熟悉脂类代谢功能检查,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血氨测定的临床意义4、掌握蛋白质代谢、胆红素代谢、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凝血因子的测定原理、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二、教学重点:1、肝脏的基本功能,胆汁酸代谢、脂类代谢、肝脏摄取、排泄功能检查、肝脏疾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2、血清酶学检查、凝血因子测定及血氨测定3、蛋白质代谢,胆红素代谢及血清酶学检查中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碱性酸酶及其同工酶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