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美术之赣傩面具
- 格式:pptx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17
赣傩面具赣傩面具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传统面具,起源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这种面具是赣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细腻的雕刻工艺,为赣傩戏增添了神秘而震撼的效果。
赣傩面具不仅是一种表演道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赣傩面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年前的南宋时期。
它是赣傩戏唱念做打的重要道具之一,用于扮演各种角色,如神仙、魔鬼、妖精等。
在演出中,面具常配以丰富多彩的戏服和道具,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逼真。
赣傩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作为赣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赣傩面具被认为是其灵魂所在。
赣傩面具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且需要高超的技艺。
首先,制作者需要根据角色的形象和特点设计面具的样式。
然后,在一块厚实的木头上进行雕刻,细致地刻画出面具的面部轮廓、眼睛、鼻子等细节。
然后,再进行上色和抛光,使面具呈现出多种鲜艳的颜色,并具有一定的光泽。
最后,根据需要,制作者还会在面具上添加不同的装饰物,以增加其艺术效果。
赣傩面具的造型多样,包括神鬼怪兽、人物、动物等。
每个面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通过精湛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能够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这些面具以其独特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工艺而广受赞赏,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
赣傩面具的使用不仅限于赣傩戏的表演,还广泛应用于庙会、民间祭祀等场合。
在传统庙会上,人们常常戴上各种不同的面具,在舞台上表演各种戏剧和舞蹈。
这些面具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够传达出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保佑人民平安、富贵吉祥等。
然而,由于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以及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赣傩面具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赣傩面具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的艺术学校和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学习赣傩面具的制作技艺,并提供相关的资金支持和活动展示机会。
在今天,赣傩面具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了赣州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赣傩中傩面具的功能及存在价值作者:刘玲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4期【摘要】“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傩面具的存在,体现了傩舞和祭祀仪式中对原始宗教观念的崇拜和信仰。
在不同时期中出现了不同的傩面具角色,不同的角色又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
这些遗存下来的傩面具不仅是巧夺天工的文物作品,更体现了先民们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
本文追溯傩面具的始源,功能变迁与价值,阐述了傩面具作为傩舞中的特殊存在,反映出历史文化的积淀。
【关键词】傩面具;傩舞;象征性;功能价值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40-01一、赣傩中的傩面具我国的汉族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傩在不同时期也起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在傩祭活动中的主要就是跳傩舞,傩舞的变化在每个历史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古籍《论语·乡人傩》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证明了在周代傩风已经盛行,宫廷和民间都推崇跳傩,傩祭活动盛行,目的主要是驱除恶鬼,祈求平安吉祥。
傩祭发展至汉代,受乐舞百戏的影响吸收融合了各地域和各民族的文化,到唐代时期更为丰富,吸收了大量世俗歌舞,也逐渐走向美化艺术化,向娱神兼娱人的方向发展。
到了宋代,傩祭在宋代这个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曲折地发展演变,举行“大傩仪”,宫廷中已经没有方相氏、十二兽、振子等人物,出现了将军、判官、钟馗、小妹、土地和灶神等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相对应的面具,表演者也都由教坊艺人担任,叫作“驱崇”。
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傩舞越发趋于世俗化和娱乐化。
进入封建后期的明清时代,“傩舞”逐渐发展成了“傩戏”,成了戴着面具表演的戏曲形式,其作用不是驱鬼逐疫了,而是欣赏娱人。
江西是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称傩祭为“充傩”,即充当傩神的意思。
充傩必须要带上象征傩神的面具,“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这是傩祭最大的特征。
伴随着傩祭活动的产生,傩面具也随之出现。
探秘萍乡文化密码——傩面具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流行于江西南丰、福建邵武、四川、甘肃、贵州、安徽贵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
戴着面具的演员,用一种动作比较大的程式舞蹈来表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傩神。
舞蹈演员所戴的面具,就是傩面具。
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傩面具沉淀下丰富的傩文化,配合着傩戏,将这种古朴、原始、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江西萍乡湘东的傩面具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萍乡的傩面具是优秀的中国民间传统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技术成熟,古朴细腻,蕴含了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精巧技艺,传承着历代艺人对傩的祟信和理解,是中国雕刻领域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湘东傩面具的雕刻技艺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代雕法比较粗陋,宋代雕法比较精细。
傩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
雕刻艺人用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笔,综合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众神形象,无一相同。
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傩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这一点与国粹京剧的脸谱有着同样的作用。
面具雕刻艺人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制作时,在面具头顶后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叶,灯芯草,稻谷、药物等,以油膏密封称为“安腹藏”。
还要杀鸡取血涂抹面具,给额头和眼睛“开光”后,据艺人说,面具才成为有生命力的神灵。
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
这些古老而神秘的仪式和禁忌,给傩面具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2020年11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江西傩面具图形艺术分析以及现代设计应用李兵作者简介:李兵(1994-),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平面设计㊂(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㊀要:目的:总结和分析江西傩面具的历史文化价值㊁艺术价值,使其图形艺术与现代文创设计更好的融合㊂方法:通过阐述㊁表格分析等方式分析江西傩面具文化历史㊁图形艺术语言特征和现代设计对傩面具图形的应用㊂结论:江西傩面具不仅是江西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立足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角度下去挖掘其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使其不仅符合现代审美情趣,还具有实用性,真正走进大众生活㊂关键词:傩面具;江西;艺术研究;图形中图分类号:J528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22-0000-021㊀江西傩文化历史傩 原意是 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㊂傩文化是古老中国精神文明相对落后时期,精神逐鬼邪祟㊁祈求福祉免除灾害的文化现象㊂傩文化离不开傩面具,傩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是古代人类遮挡自己本身真实长相的工具,是人与神灵连接的载物㊂江西是傩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域之一,之所以被称为研究中国,甚至人类文明发展的 活化石 ,是因为其历史悠久,形态丰富多样,且拥有特定文化体系名扬国内外㊂现在,傩礼种类主要有如宫廷傩㊁官府傩㊁乡人傩㊁族傩㊁家傩㊁游傩㊁丐傩等,其中除了供皇家使用的宫廷傩以外,其他的种类基本在江西的乡村薪火相传,丰富了特色江西地方赣傩文化群㊂特以尤以南丰㊁上栗为多,两地有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的美誉㊂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的南丰跳傩㊁婺源傩舞㊁乐安傩舞㊁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㊂江西傩文化( 赣傩 ),源远流长,国内完整遗留也较多,研究价值较高㊂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分别属于吴㊁楚㊁越,而吴㊁楚㊁越有崇尚鬼神㊁巫术习俗㊂战国时曾有记载: 三苗(现江西)之居,左有彭蠡(今鄱阳湖)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㊂ ‘江西道院赋“记载: 江汉之俗尚鬼,故其民尊巫而淫祀㊂ 上述古籍都证实了,江西尚鬼㊁祟巫的民风民俗,历史由来已久㊂这也是傩文化在江西地区传承至今,依旧盛行的重要原因㊂2㊀江西傩面具图形艺术特征江西傩文化以傩面具为核心,傩面具制作别具特色,造型各异,灵活生动,可从造型㊁色彩㊁纹样㊁制作工艺这四个角度来分图1㊀各式各样的傩面具展示析㊂(图1)2.1㊀图形造型特征种类繁多的傩面具就造型总来看,傩面具民间手艺人追求对五官变化的精雕细琢以来表达面具人物丰富内心活动,突显人物性格特征㊂艺人对眉眼的刻画更是专注一致,因为它往往是整个面具的神韵的点睛之处㊂根据人物图形造型,可分为正神面具㊁凶神面具以及世俗人物面具三大类㊂1.正神面具㊂此正神面具形象特征为:慈祥恺恻㊁五官端正㊁面露笑容㊁平和刚劲㊁威严庄重,并非高高在上㊁坐享人间香火的大神形象,而是似生活中阅历丰富的老人形象,亦或给人亲切感的青年男女形象㊂正神面具多为平易近人的保护神形态,造型表现手法以充满社会生活气息的表情为符号基础,手法运用写实为主,加以适当修饰形成温和端庄的形象㊂(图2)2.凶神面具㊂脸宽肉横㊁鼓睛暴眼㊁獠牙龇面㊁勇武彪悍,面部线条动感十足,极富张力是凶神面具最大特征㊂但该类面具名 凶 其实并非凶神恶煞的象征,在傩戏中而是承担着震慑妖魔鬼怪㊁图2㊀慈眉善目的正神面具驱疫祛邪的任务,其本意依旧是为当地人民消灾祈福,是善良的神明㊂民间匠人雕刻时,以五官为基础大胆夸张,将其制作成头长犄角㊁眉似火焰㊁眼珠凸出㊁口吐獠牙且满脸煞气的形象㊂(图3)图3㊀面目狰狞的凶神面具3.世俗人物面具㊂世俗人物面具则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㊂其中正面人物面具形象活泼滑稽㊁文弱优雅㊁眉清目秀,显得敦厚老实;丑角面具则五官歪曲,表情浮夸㊁形象滑稽可笑,又常被称为 娱乐型面具 ,具有乐神乐人的世俗功能㊂这类面具造型写实为主,与正神面具相似但更趋世俗㊂(图4)图4㊀江西南丰傩戏‘西游记“傩面具2.2㊀图形色彩特征傩面具特别是江西地区的,从色彩上看,喜欢饱和度高㊁色彩对比强烈;从配色上看,则多以红㊁黄㊁蓝㊁黑㊁白等为主㊂江西傩面具色彩运用上既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民间艺人自身大胆创作下,制作的风格独特㊁特点明确的面具形象㊂(图5)1.红色㊂红色,代表血液,我国古代民间常常使用鸡血㊁狗血㊁火焰来驱赶不祥的东西,古代巫术中也有沿用,所以关公㊁雷公等皆为红色㊂红色又代表吉祥㊁喜庆㊁激情㊁火热㊁权威㊁暴力,同时大山深处的湘西人与生俱来的火热㊁斗志和顽强的性格与红色相得益彰㊂2.黄色㊂黄色,来源于雄黄这种常用的中药,可以除五毒驱邪㊂黄色则代表活力㊁希望㊁祥和㊁浪漫㊁温馨,黄色是中性的,是具有调和功能的色彩,在傩面具中也起到点缀装饰的功能㊂3.蓝色㊂蓝色,其多用靛蓝,是压抑㊁思虑的色彩,是庙宇中的 阴色 ,常被用来暗喻丑角的诡计多端㊁心存歹念㊂4.黑色或深棕色㊂黑色或深棕色都是较为稳定的颜色,表示着庄重,黑色或深棕色也代表是经历风吹日晒才有的肤色,代表人物包公㊁判官㊁小鬼(也有红鬼)㊁灶王等,其性格多为率真㊁正直㊁朴实㊁刚正㊂黑色也常用于面具勾线区分色块,具有装饰效果㊂5.白色㊂白色,色彩表现如先锋㊁太子,如雷公和小鬼㊂白色也文化与探索西部皮革2020年11月有突显作用,尤其是在色彩浓烈的环境里用于填补色块,突显明度的差异形成强烈跳跃感㊂白色又具极大包容度可与大多颜色极好融合㊂图5㊀江西傩面具主要颜色2.3㊀图形装饰纹样特征江西傩面具的纹样特征与它的造型和色彩,既充满神秘色彩,又富有生活气息㊂最典型的纹样是刀形纹㊁曲线纹㊁三角纹㊁菱形纹㊁水波纹等㊂(图6)傩面具纹样题材也是吻合我们民间手工艺品为图案赋予一些吉祥如寓意的习俗㊂例如运用龙㊁凤㊁瑞兽㊁祥云等富有吉祥意义的纹样,展现出手工业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㊂图6㊀江西傩面具装饰纹样3㊀江西傩面具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3.1㊀江西傩面具文化 活化 需与文创产品结合我国湘西傩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傩面具看似简单的艺术品,后背却蕴藏着几千年的文化㊂而文创产品不仅仅只是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更像是以现代延续非遗文化生命和意义的一种方式㊂工艺品设计的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用,再是经济,美观,因此实用也是傩面具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策略的首要任务,让消费者在作品感受傩文化,更要产品具有生活实用性,傩面具文创产品应从日常生活用品入手让产品实用又美观㊂例如每年销售额达图7㊀故宫口红系列产品到上十亿的故宫文创,曾推出故宫口红系列产品(图7)㊂3.2㊀江西傩面具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在鲁道夫的‘艺术与视知觉“中曾经提到 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发现一种新的形式,也就是从旧的主题发掘出一个新的概念的行为㊂ 江西傩文化经过时代洗礼,逐渐形成为一种祛灾求福㊁惩恶扬善㊁顺遂平安的象意,也是最容易与普通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民间文化㊂一些相符合的设计得到传承发扬,如: 和气生财 多子多福 等喜闻乐见的寓意,再应用于生活产品上,可以使用户在情感上㊁使用上都乐于接受㊂3.3㊀傩面具文化移植于现代产品案例分析1.傩面具互联网表情包设计㊂互联网表情包是一种轻量化㊁碎片化的符号,用于各大社交网站,具有极强的传播性,众多企业把互联网表情包作为IP 形象初期推广的重要载体㊂傩面具也可作为江西地域文化的IP 来打造㊂江西傩面具造型㊁色彩等方面特征符合网络表情包视觉识别度强的重要要素,丰富了现在市场上表情包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㊂互联网表情包与使用者内心体验是相同的,满足用户感情外放的诉求㊂傩面具自带的人格化㊁情感化特性,增加了人们在情感上的互动㊂但是开发傩面具表情包,需要主要傩文化时期审美与现代社会审美的不同,可以适度简化㊁萌化表情㊂(图8)图8㊀傩面具表情包设计案例2.傩面具生活用品设计㊂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各界之间的跨界联名办的风风火火,如;故宫与全球设计师平台ICY,联合发布了 吉服回潮 (祈祷好运,寓意一切称心)限量时装,与国潮品牌Cabbeen 推出了 故宫宫廷文化ˑCabbeen 我喜欢这宫里的世界 联名系列等㊂傩面具整体造型艺术表现力强,将其造型㊁视觉规律㊁线条及色彩方面,提取㊁再设计并运用到生活日常设计中,傩面具赋予新的生命和个性㊂傩面具烟灰缸设计(图9),在保持傩面具原本造型特征下进行了创意设计,扩大了傩面具嘴部,形成缸槽㊂图9㊀傩面具烟灰缸设计原创手机壳的设计(图10),将傩面具图形元素提取出来,做成矢量图形设计,装饰性强,可应用于手机壳㊂图10㊀傩面具手机壳设计傩面具雨伞设计(图11),其元素在伞的再设计,运用伞顶加固材料和傩面具特色图案向结合作为伞面装饰㊂将原收成圆柱体形态改变为层叠式收起,完整展现出面具特征㊂且伞柄部分可作为支架摆放于桌台之上,可作为特定空间室内摆件,起到某种特定意义的装饰价值㊂图11㊀傩面具雨伞设计4㊀结语江西傩面具不仅承载这江西地区人民生活生产的传统习俗文化,还代表特定历史语境下江西民间风俗文化和艺术审美倾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㊂我们既要保持江西傩面具造型㊁色彩以及工艺上的特征,又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审美性,并且合理巧妙的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上,使其不仅美观,还具有实用性,让江西傩面具融入大众生活㊂参考文献:[1]㊀王振复,夏锦乾.灵之研究:中国原巫文化六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8(4):27-44.[2]㊀程明,万绍芳.江西傩文化传承与民间信仰融合力[J].前沿,2012(09):80.[3]㊀万建中.江西最早的傩面具与傩的始源[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02):27.[4]㊀罗静.赣傩文化中的 型 和 寓 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21.[5]㊀罗云,钟璞.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湘西傩面具源流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04):218-224.[6]㊀邓世维,周嘉伟,陈飞虎.傩面具表情符号的趣味性设计[J].包装工程,2017,38(08):67-71.。
南丰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及其形意艺术作者:巩莹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3期摘要:傩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傩面具是傩舞、傩戏中的祈福道具,是傩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南丰傩面具在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孕育出独具南丰特色的面具文化和艺术情韵,在傩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傩文化和傩面具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南丰;傩面具;艺术情韵;文化内涵傩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面具作为傩事活动的重要道具,在傩文化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道一先生的《张道一论民艺》曾将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比作“张果老倒骑驴,往后看朝前走”[1]。
江西傩面具作为当代保存较完整的地方傩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近年来已经成为傩文化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傩面具的雕刻技法、造型特征、色彩以及纹样的使用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梳理南丰傩文化的美学特征与文化象征,尝试性探索傩文化未来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一、傩面具文化概述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缺少科学性的理解,为了生存和繁衍,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由此产生了对客观现实不存在的“神明”的崇拜和迷信。
“傩”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难”,寓意当人们遇到天灾人祸时,傩就会到来解除危难。
傩文化扎根于民间,艺术形式原始、古朴,包含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夹杂些许迷信的色彩,却无损其艺术灵气。
南丰人直到现在仍然遵循古礼,手举傩仪,面戴傩面,跳着傩舞,以求能驱鬼除疫,祈福消灾。
无面不成傩,傩面具造型各异,灵活生动,是傩仪、傩舞、傩戏的重要道具,更是傩文化的浓缩与代表。
傩面具作为傩事活动的重要法器,是持有者进入傩坛世界的媒介。
傩面具的创作服务于傩戏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从戏中走出,以艺术品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
抛开傩舞、傩戏的使用需求,南丰傩面具拥有古朴深厚的造型,生动形象的雕刻面貌和大胆的色彩風格,具备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
赣傩面具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作者:王家飞来源:《工业设计》2019年第09期关键词:傩面具;赣傩;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赣傩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现代设计结合,研发一系列具有相当份量的产品,对于促进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将选取赣傩中最有代表性的面具作为切入点,尝试用现代设计的理念,去理解、传承、创新,以实践的精神为江西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切实做一点探索。
1赣傩傩,亦称“大傩”,其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有关,意为“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赣傩,又称江西傩,是中国傩文化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的傩文化颇为丰富,包括傩舞、傩戏、傩面具、傩庙、傩兵器等,涉及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学等,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赣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既有傩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赣傩始于殷商,两干多年来,虽历经演变,但基本保存了自汉代以来的古傩风貌。
直到今天,除了宫廷傩消失而无法考证之外,江西几乎保存了所有跟傩有关的种类,如官傩、乡人傩、族傩、家傩、游艺傩等,构建了颇有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2赣傩面具2.1工艺赣傩面具按照功用可分为傩祭面具和傩舞面具。
祭祀用的面具一般较为庄重、神秘,整体厚重,体量感十足;傩舞面具因考虑到舞蹈时的需要,较为轻巧,形象也更为活泼一些。
这两种面具虽然使用的场合不一样,但其工艺基本一致。
赣傩的制作可以归纳为起师、选材、成胎、绘图、雕刻、打磨、上漆等七道主要工序。
起师是指面具形象的選择,如开山、雷公等;材料则一般选择质地坚实的杨柳木或者香樟木,现在民间多用香樟木,因香樟木是江西的特色资源,有利于突显地域特色;成胎即用斧等工具砍凿出大致的轮廓,也称为粗胎;绘图即用墨色描绘出面具的主体造型、装饰纹样等;雕刻则多采用浅浮雕、圆雕、透雕等;打磨是指用砂纸或砂轮平整面具的表面;最后是上漆。
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马虎不得。
2.2寓意不同类型的傩面具,其寓意是不同的。
文化与传承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 / 123作者简介王家飞/1975年生/男/江西玉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江西南昌 330063)赣傩面具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GANNUO MASK CULTURE CREATIVE PRODUCTS南昌航空大学 王家飞虑到舞蹈时的需要,较为轻巧,形象也更为活泼一些。
这两种面具虽然使用的场合不一样,但其工艺基本一致。
赣傩的制作可以归纳为起师、选材、成胎、绘图、雕刻、打磨、上漆等七道主要工序。
起师是指面具形象的选择,如开山、雷公等;材料则一般选择质地坚实的杨柳木或者香樟木,现在民间多用香樟木,因香樟木是江西的特色资源,有利于突显地域特色;成胎即用斧等工具砍凿出大致的轮廓,也称为粗胎;绘图即用墨色描绘出面具的主体造型、装饰纹样等;雕刻则多采用浅浮雕、圆雕、透雕等;打磨是指用砂纸或砂轮平整面具的表面;最后是上漆。
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马虎不得。
2.2寓意不同类型的傩面具,其寓意是不同的。
按照角色,赣傩面具大致可分为驱傩神衹、鬼怪傩神、传奇英雄、世俗人物、动物等。
雷公电母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专司雷电的神,自古以来就被民间视为惩恶扬善的化身[2],这类面具往往怒目圆睁,表情庄重,充满了正能量。
而福禄寿喜四星面具,民间认为它们能给生活带来喜庆,表达了乡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期待,所以这类面具通常表现为笑容满面,喜感十足,与人非常亲近。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可以知道,领会赣傩面具的寓意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不同的寓意,它的使用场合、情境是不一样的。
2.3造型赣傩面具至今仍保留有400多个种类,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总体来看,最神秘的属傩祭面具,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
从现有的资料看,傩祭面具与商代青铜器上的纹饰造型颇有几分神似,重在沟通天地,与装饰、美感无关,所以显得神秘、诡异。
发展到现在,这些迷信色彩已基本消失,但庄重感仍在。
赣傩面具色彩在展示空间中的使用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在这个大背景下,博物馆等的展览设计等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但是从展览方式和手段来看,主要还是以传统化方式为主,展览创新迫在眉睫。
因此,本论文的出发点就是选取傩面具的色彩,与展示空间进行结合,寻求两者的创新点和平衡点,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赣傩文化展示空间赣傩面具色彩1.傩文化概述傩文化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组成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傩舞、傩戏、傩俗、傩面、傩仪、傩庙、傩祭等。
而在众多傩文化分布地当中,江西省是极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产生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江西傩文化。
赣傩面具在色彩上的运用颇具民间用色的特点,用色浓重、大胆、强烈、夸张,颜色对比强烈、绚丽多彩、饱和度较高。
2.色彩分析在传统文化当中,红、黄、蓝、白、黑作为五行色也被称为“正色”并逐渐成为传统艺术色彩的基本标准。
赣傩面具在用色方面主要以红、黄、蓝、黑、白为主,这种色彩形式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气质和性格,也能反映出当地人们思想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虽然面具在角色上呈现出千面各异的特点,但用色却遵循着一致的情感判断。
赣傩面具大都以自然色为基础,同时广泛使用同类色,这些颜色相互影响、相互联想,不仅使面具有了象征意义,而且也形成了固定的色彩搭配形式。
首先是角色专用色,这是规范的体现。
面具着色时,根据面具角色的不同赋予不同的颜色。
比如:红色象征忠勇无畏,能够表现出面具角色的勇敢、正直;白色象征奸诈,这一特点可以参见曹操的面部色彩使用;蓝色和金色代表“阴色”、“鬼色”,多用于鬼怪、异域将领造型的使用。
其次是对立色,在同类色中加入一些对立色,色彩更加丰富。
而赣傩面具多以补色对立色块的方式存在,极大地增强了面具的跳跃感和冲击力,加深了对于角色性格形象的阐释。
3.色彩在展示空间中的使用(一)根据展馆主题,进行色彩提取针对赣傩文化的展馆设计,基本沿用概念化的着色特点,以红、黄、金为主,这既是民间偏爱的传统色彩,也能够强化展馆的民俗特征。
37纸 贵赣傩文化是江西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赣傩面具则是赣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赣傩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然成为江西的一种文化符号。
本文主要讨论目前赣傩面具的传统审美,指出运用现代的艺术手法,可以使赣傩面具在平面设计中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中国是世界上傩文化较丰富的国家之一,江西正好处于傩文化现象的集中分布区域。
傩文化是“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为中国本土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源泉。
赣傩文化始终保持着以赣傩面具为活动核心的传统,傩面具在傩活动中不仅仅是艺术装扮,它更多的是活着的灵魂,依然享受着人们的敬畏和宗仰,是江西的一大文化符号,它凝聚着浓厚的美学意识与文化底蕴。
一、赣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美感赣傩,丰富厚实,始于殷商,两千多年来,傩风不绝。
傩面具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傩文化的象征。
每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或喜庆场合,江西民间都有隆重的傩祭、傩舞、傩戏等习俗,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
傩面具文化属于巫术祭祀文化,带着古老的神秘色彩,在傩礼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又称为神面、圣像等。
它的艺术题材内容深受民俗观念、民俗心理的影响,因此赣傩面具艺术也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现象把人们对自然、社会、宗教的认识集于一体,在歌颂美好事物的同时,还将中华民族的勤劳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向往。
赣傩面具造型奇特,线条粗犷而不失韵味,运用了想象、夸张等艺术表现形式,使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它深受神话传说等的影响,是百姓精神形象的载体,表现形式和造型特征显示了民间艺人的审美情趣以及浪漫的想象力。
其对神话形象和人物造型的提炼与夸张,反映出当地人对美的追求。
赣傩面具用色大胆且单纯,纯度鲜活又明亮,体现出民间艺人对色彩的运用。
而这些鲜活的色彩通常与戏剧脸谱的用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红色代表血液、火焰,象征着忠勇;金银二色则象征着神灵;黄色象征着莽烈;黑色为正义;白色为奸邪。
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8课面具》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面具》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面具的起源、功能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材通过图片、文字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面具的历史和各种面具的样式,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面具作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和手工制作能力,对民间艺术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面具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具的起源、功能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各种面具作品,并能够创作出一个具有个性的面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制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面具的起源、功能和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各种面具作品。
2.难点:创作出一个具有个性的面具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面具的起源、功能和文化内涵。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各种面具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具,培养创作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PPT、各种面具作品、颜料、画纸、剪刀、胶水等。
2.学具:学生自带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面具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面具的样式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面具的起源、功能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面具的重要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面具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动手制作面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面具,让大家共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面具作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面具的起源、功能和文化内涵。
・243・赣傩面具作为赣傩文化的艺术表征,其品种丰富,神、鬼、人、兽形象奇特灵异,色彩饱满凝重,是现存中国傩面具遗存在江南的典型形态。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赣傩面具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挖掘、整理。
由于赣傩面具表达语言的特殊性,大多数傩面具具有娱乐教化的意义,直接体现出民间艺人对自然生命现象的领悟和感受。
对赣傩面具艺术造型语言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拓视野,提高我们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修养。
一、独特的符号语言赣傩面具艺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大都有着浓厚、朴实的乡土气息和积极乐观的感情色彩,体现出了人们质朴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语言。
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以丰富的内涵对人们在道德、民俗、生产、人文教育等方面起到娱乐教化的作用,鲜明地体现了人们的道德标准、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
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并传达难以捉摸却又为人熟悉的感受”。
赣傩面具艺术是图腾文化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语言。
赣傩面具艺术中的符号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深受人们自身的思维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感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等诸方面的影响,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形式与内涵。
这些符号具有人类原始思维的特征,以形式多样的五官和装饰性的纹样进行组合来表现人物或剽悍奸诈或温良纯朴或英武秀丽等性格特征,令人意味深长。
赣傩面具艺术的视觉符号追求的是神似,以概括、夸张、象征造成意象,它并不完全是再现现实物象,而是主要体现老百姓对生命现象的领悟和情感。
这些符号图形大多是约定俗成的,有着较为固定的组合方式和固定的象征意义。
随着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经过不断地修改、加工、提炼而成。
如南丰县石邮村勇猛威严的开山造型,由富含文化寓意的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进行表达,脸部还绘有火焰、太阳、柳叶之类的金色纹饰,整体造型夸张,具有避邪纳吉的寓意。
文艺研究赣傩中傩面具的艺术特色研究刘玲东北师范大学摘要:赣傩中傩面具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留存至今,从傩面具中可清晰额的窥探出原始傩祭、傩舞的超凡神韵。
本文探究赣傩面具的外部特征及角色的象征意味,挖掘其所被赋予的内在涵义,呈现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傩面具;艺术特色;角色一、赣傩面具的外部特征及色彩运用(一)外部形式傩面具植根于民间,凝聚了一代人民的审美情趣。
傩面具大多是木制,古代有的是草皮面具、或纸面、或牛皮和绵羊皮面,有的是棕色薄皮片面具,有的是树皮面具。
傩面具是中国古时祭祀场所中使用的一种道具,是原始的面具造型以及原始图腾再现,也是一个吉祥的象征,代表着自古以来人们的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
傩面具经历了原始人们对神的崇拜特征,到娱人的变化。
傩面具的制作是一个细致的过程,首先是木材的选择,木材一般选择丁香、白杨和柳树和其他杂项木材材料。
第二种是确定面罩的大小,基本上可以覆盖整个演员的脸。
然后拿锯子,经过两三次处理,打造出面部的基本形状仔细雕刻,突出了各种神的角色的个性特征,使每个面具都有自己的魅力和不同性格。
造型强调真实感,使用单一的色彩,表现出忠诚、直率、凶猛、等个性特征。
每个面具都有其代表作用,从形式和色彩的运用来反映不同的个性特征,刻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的面具角色,其表现方式主要是利用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通过精细的雕刻、色彩和简单的民间造型方法,以及神、鬼、传说的人物形象,赋予面具生命活力和形象。
(二)色彩运用傩面具的色彩运用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说是从稚嫩走向成熟。
早些时候的傩面具的色彩运用十分质朴,皮肤白皙,便涂抹白色,皮肤发黄,便涂抹黄色,皮肤黝黑,便涂抹黑色。
虽然已经有了区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空间的运用,只是以自然的本色为基础,并没有任何美化和深层寓意化。
而到后来较为成熟的傩面具制作,在色彩运用上除了以自然的本色为基础之外,从中引发深意,跟不同的色彩结合赋予其抽象的寓意,这样色彩本身便成为了某种代表性的符号,体现鲜明的性格特征。
将赣傩面具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意义研究作者:倪倩,江璐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4期倪倩,江璐(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31)摘要:江西傩文化艺术是我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
2006年国务院将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江西民间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活动。
本文分析了在全球文化“同一化”文化的冲击下,江西傩面具文化发展传承的现状与困难,论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方面的不足,从教育和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在高校尝试赣傩面具传承教育的形式以及意义。
提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教育平台和学术研究优势,在保护江西赣傩面具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它应有的特殊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赣傩面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传承与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05-03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融合,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愈发想保持自己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却愈发把自己卷入“同一化”趋势的漩涡中。
数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彷徨和迷茫。
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下我们将傩面具艺术引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帮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艺术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
一、赣傩面具艺术的发展与现状赣傩文化被称为我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
赣傩是中国傩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赣傩又是地域性傩文化,而且经历数千年积淀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鲜明地域特点。
近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在逐渐升温,随着赣傩面具艺术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曝光率增加,人们开始慢慢了解到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民间文化。
万载傩面具雕塑语言解读与现代走向-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江西传统艺术文化资源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古代文化活化石的赣傩,赣傩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傩面具艺术。
傩面具在傩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象最直观地表达了万载人民的精神生活。
郭净先生在《中国面具文化》中说过,假面(即面具),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自画像。
面具文化是一个民族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江西傩文化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其中万载傩面具是江西省重要的民间文化,最具特色的是跳傩面具。
傩面具在早期面具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傩面具的品种在面具谱系中占有很大比重。
当时傩面具不仅蕴含着浓郁的巫术意识、原始宗教色彩,而且还具有驱鬼逐疫的功能。
一、万载傩面具概述万载傩文化是赣傩文化的一个分支,其中万载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既有傩文化的共性,又有万载地区的特性,内涵丰富。
它在傩舞的精神文化中,从传统与民间汲取艺术特色融入傩文化创造出艺术形象。
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雕塑语言,给当代的艺术创造者带来奇妙的灵感。
1.文化内涵万载傩面具作为一种雕塑艺术,具有古朴的造型、神秘的色彩,以及每个不同面具所蕴涵的道教、佛教的宗教渊源。
从审美情感出发,傩艺人赋予面具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的手工制作以及蕴藏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入虔诚的宗教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表达出人们心目中的神面,传承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鬼魅的痛恨,推崇真善美。
从原始宗教的图腾中能找到傩面具的元素,将雕刻与彩绘图案相结合,由鸟的形态转变成狰狞的傩神形象,从精神上到外形上都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给人们祈福纳吉、消灾避祸的强烈观念。
傩面具文化不仅给人们以视觉享受,还能使人们在其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中感受到精神愉悦。
2.艺术形式傩文化经过长期艺术加工,变成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至今还保留的万载开口傩,其特点是唱跳结合,共有16个表演节目,其中《比刀》颇具特色。
赣傩面具:传承千年的古老表情宁都黄石中村──七十二侯文官摄影梅联华宁都黄石中村──东大神摄影梅联华宁都黄石中村──白面东大神摄影梅联华南丰菜溪乡上三塘──法海摄影梅联华南丰菜溪乡上三塘──傩公摄影梅联华已有千年历史的赣傩,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其中傩面具的雕刻艺术已超过了宗教祭祀意义,正日渐成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2005年6月,在南昌首次举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展出了一千多件汉、唐、明、清时期的赣傩面具,一时间引起诸多中外傩文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已有千年历史的赣傩,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蜚声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赣傩在江西各地一直十分盛行,至今仍有25个县市每年傩事活动不断,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近250种。
随着近年来傩文化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与之相关的收藏和研究也日益升温,傩面具即是其中一项。
千年之“傩”傩,亦称“大傩”,其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有关,意为“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傩文化是中国较为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由傩庙、傩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一个复杂整体,更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傩事便被记入了国家典章,那时每年春季都会在国都举行“国人傩”,秋季举行“天子傩”和“大傩”,在民间则有“乡人傩”。
先秦文献记载,举行傩礼是为了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已传入东南亚。
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开始向戏剧和娱乐方向发展。
元代因信仰不同,傩礼曾一度受到排斥,直到明代才有所恢复。
清时,宫廷不再举行傩礼。
然而与宫廷傩不同的是,在《论语?乡党》中有所记载的“乡人傩”则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
南丰傩面具艺术[主题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
据记载,南丰傩舞起于汉初,宋代由于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并趋于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
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乡镇。
随着“乡傩”的发展,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
2005年底,全县有130多个傩班、2000多个民间艺人,保留了100多个具有原生形态特征的傩舞节目和100多种、2000枚傩面具,加上不同风格流派的傩伴奏音乐、服饰道具等,构成独具特色的南丰傩文化。
南丰傩文化的丰富厚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南丰傩也成为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一个热点。
自1991年以来,已有数十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南丰观傩和考察。
中央电视台,江西、天津电视台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等相继拍摄傩文化专题片。
1992年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南丰傩面具艺术也已演变成为一种南丰傩独特的工艺品和历史的见证、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南丰历史、民俗、美学不可忽视的资料。
南丰傩面具的制作不仅需要手、眼、脑的并用,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
“走进南丰傩面具艺术”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学生可获得积极的劳动、审美体验和多种情感体验;在学生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进行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接触过多种南丰傩面具,但很少有学生对南丰傩面具有深入的了解。
在考试指挥棒下,学校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分高能力低的怪现象,导致学生想象力不丰富、动手能力差。
天工|2021年第2期文 刘 影引言江西传统艺术文化瑰宝中最能代表其文化特征的是被人们称作为传统文化“活化石”的赣傩,赣傩中最为独一无二的就是傩面具艺术了。
傩面具对于傩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展示了万载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郭净在《中国面具文化》中提到,假面(面具)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和民族历史记忆。
江西傩文化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其中万载傩面具是江西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独一无二的是跳傩面具。
傩面具在传统面具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地位,傩面具的品种是面具谱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以前傩面具不只体现着浓郁的傩祭文化、早期宗教文化,同时还具有除去恶鬼、消除瘟疫的功能。
所以,对万载傩舞面具造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万载傩舞面具概述万载傩文化是赣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万载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表现符号,不仅具备傩文化的共性,还同时具有万载地区独特的特点,文化内涵丰富。
傩面具是傩舞精神文化的传承,是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形象。
傩面具的艺术内涵与造型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为艺术学习者带来无穷无尽的灵感。
(一)文化内涵万载傩面具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雕塑艺术,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色彩,而且不同面具所蕴含的的意义和表现的人物也是不同的。
从审美情感角度来看,傩舞面具的艺术价值重点在于面具的手工制作方法比较独特,以及包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且结合了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创作的,体现出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神面”,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鬼魅的害怕。
我们从最早的图腾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傩面具的元素,融入了雕刻与彩绘图案,并将二者联系起来,从常见的鸟的样子逐渐转变成令人感到恐惧的傩神形象,不仅在精神上和外形上都具有震慑人心的神秘力量,代表了人们希望能多福多吉、去灾避祸的强烈愿望。
傩面具文化不单单为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可以让我们在文化思想与艺术特色中体会到精神愉悦。
(二)艺术形式傩文化经过人们长期的完善加工,逐渐成为一种民众十分喜爱的文化传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