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

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

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
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

论文提纲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二)发展绿色会计的意义

(三)绿色会计对传统会计的批判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

(一)绿色会计的确认

(二)绿色会计的计量

(三)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建议(一)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规制度

(三)强化对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参考文献

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会计界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会计人希望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环境决策。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企业经营,政府决策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改变为物质生产而生产的传统观念,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会计学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将对绿色会计的理论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会计环境企业

当今社会,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腾飞,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实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了与这一行动相适应,许多会计研究人员不断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畴中,以价值形式,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以促进人们环保的加强。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保护热潮的掀起,会计如何投身于环境保护、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深层融合与发展更是成为会计界瞩目的焦点,从而也直接导致了绿色会计这一现代会计新型分支的创立和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组织在会计工作中开始考虑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会计理论界也开始对绿色会计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西方绿色会计理论日渐成熟,在这些国家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等要素加以确认和计量;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中,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也相对落后。与此相适应,绿色会计还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总结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务进行了研究。

一、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据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遭受的污染物中大约有80%来自企业,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在会计实务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特别是著名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环境业绩和绿色会计信息。

绿色会计,也称为环境会计,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

(二)发展绿色会计的意义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从人类告别了荒蛮时代进入文明时期,就开始了对空气、水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的污染,在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破坏着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环境问题,以至于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还是国家、企业、个人各层次,都在力所能及的参与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这一过程需要有关环境的经济信息,需要会计数据的支持,绿色会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而产生的。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要求使得建立和发展绿色会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就是全面、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内容和

要求一致,都要求企业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社会效益,不能出现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而损害社会效益的现象。推行绿色会计,既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又反映社会效益指标,从而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不断加强。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但关注价格、技术标准还越来越注重绿色标准。我国许多法规对产品的环保要求也作出了规定,不符合环境标准的物品不准买卖,这也是国际贸易的一条准则。而且绿色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同类产品,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并且树立绿色形象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对企业环保支出的核算,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依据,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达到企业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同一。

3、有利于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深入人心及环保活动在社会的兴起,各利益相关群体越来越希望通过企业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应根据各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迅速建立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报告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从而能够提高企业形象,并且能与企业各利益相关群体建立起和谐关系。建立绿色会计信息公开机制能够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全社会树立起环保意识。

(三)绿色会计对传统会计的批判

随着绿色会计要求企业在对自然资源消进行耗的同时,还要承担维护环境资源的责任,否则,将会动摇发展经济的自然物质基础、制约经济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出现不协调的局面。基于此,要把环境因素纳入会计考核报告体系,但传统会计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

1、传统财务会计忽略对环境事项的反映

绿色会计将环境资源定义为属于全人类子孙后代所共有的“财产”,认为应赋予一定价值,进行损耗补偿、计量资源和环境转换成“人造资本”的过程、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传统会计不能反映这些内容,没有将环境支出与收益纳入核算体系,没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事项,没有提供生态效益方面的信息,会计主体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没有计量环境资源的消耗成本。因此,我们

需要建立新的会计模式,达到既协调经济发展又保护环境的目的。

2、传统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缺陷

绿色会计理论者认为,建立在自然资源有限性基础上的财富概念应该是人造财富和自然财富之和,企业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有无贡献,要看其创造的人造财富能否弥补所消耗的自然财富,而传统会计仅能确认那些能够用价格计量的事项,没有考虑环境要素,这样做出的决策信息真实性弱,从收入中减去成本计算利润的公式,仅包括了经济成本,而没计算社会成本,导致税收的不真实,以牺牲环境来取得当前利益的行为会越发难以控制。

3、传统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绿色负债、治理污染成本和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现行财务会计忽视对这方面信息的披露,已不适应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经济形势的要求。

二、绿色会计的核算

(一)绿色会计的确认

绿色会计的确认包括绿色资产、绿色负债和绿色费用的确认。

1、绿色资产的确认

从企业角度来讲,绿色资产是指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具体就是:“取得”是指通过某种行为获得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控制”是指主体可能不拥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够对其行使使用权。“未来效用”本处是指环境资源直接产生的未来效益,如销售资源产品取得的现金流入带来直接效益。环境资源是指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的自然资源和由自然资源派生的部分生态资源。

环境资源的将来效用虽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只要存在着可能,就可以确认为环境资产。同时,环境资源计量只要没有重大差错或偏向,能如实反映、提供会计信息以供决策,该会计核算资料就算可靠。再者,绿色会计确认环境资源时,要判断本会计主体是否拥有其所有权或控制权。总之,一项环境资源要作为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就应符合环境资产要素的定义、符合确认标准,并具有相关的属性,能够合理地对它进行可靠的计量或估算,凡是不符合上述条件的环境资源就

不能确认为环境资产。

2、绿色负债的确认

绿色负债是指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它经济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形成的须由企业承担、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

在确认内容上,法律规定,企业有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则应将其确认为环境负债。超出法律规定的标准,企业做出负担有关成本的承诺若没有履行,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事实及原因。

3、绿色费用的确认

环境费用是指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者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其中:持续发展过程是本代人需要的满足以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为前提。经济活动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资源满足本代人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其他活动是进行保护环境资源的活动。付出或者耗用的资产是指进行经济活动而减少的环境资产,这些资产一经使用,不能再带来未来效用,资产的价值转化为费用。

环境费用确认的标准是一项支出不产生未来的效用或未来效用不符合环境资产确认标准,该项支出应确认为环境费用。同时,能够计量性。耗用环境资产进行经济活动,发生的环境费用能够计量的记入资源产品的成本费用,造成环境污染的费用可以用合理的估计进行计量。

(二)绿色会计的计量

计量是“根据特定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的活动。会计计量就是指为了将有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确认并计列入账户和财务报表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更具体的说,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确认的基础上,对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会计计量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计量理论、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具体到绿色会计而言,由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绿色会计的计量具有不同于传统会计的特点。

1、绿色会计的计量对象和计量理论

绿色会计的计量对象是绿色会计要素的发生额,即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环

境所有者权益以及绿色成本和环境收益。在这些会计要素中,有些发生额可以按一定的方法以货币计量,如企业在环境活动中的支出;有些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仅仅以传统会计中的劳动价值论为依据无法完成对这种事项的计量,因此必须对绿色会计中的计量理论进行拓展。绿色会计要素的相当一部分不属于人类劳动的结晶,没有形成商品,难以通过市场的交换形成其价格,并通过价格体现价值,但它们具有一定的效用,效用构成了价值的源泉;同时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稀缺性决定了替代物品的产生,决定了环境资源价值的确定可采用替代品的价格。另外,环境资源的非交易性,价值不确定性等模糊现象的存在又突出了计量中对高等数学的需要,因此,绿色会计应借助于环境经济学、经济数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作为其计量的指导思想。

2、绿色会计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

在会计上,一般以货币或价值作为自己的计量属性,在具体使用中又发展了五种方法: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传统会计在选用上述计量属性时,通常使用“投入价值基础”下的计量属性。但对绿色会计而言,因为其计量对象与传统会计不同,因此,结合绿色会计核算的特殊性,由于计量理论的拓展,相应计量属性的选择范围也应予以扩大,既使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也采用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属性,而且像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计量属性也将成为绿色会计要素计量中的主要选择。环境资源虽然不是劳动产品,但是它有使用价值,即有效用,把环境资源的价值归结为效用是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评估环境产品或效益的做法。按照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原理,效用可以用来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因此产生了使用“边际成本”作为绿色会计计量属性的可能性;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公共产品以及缺乏可靠凭证的支出或收益可以以同类产品的成本或价格确定,这时可采用“替代成本”作为绿色会计的计量属性。具体使用哪一种计量属性,应视企业具体的环境事项和涉及的绿色会计要素而定。

(三)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

绿色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会计主体利用资源和环境行为的信息,反映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于资源和环境的结果。在形式上,有定量的信息,也有定性的信息;有货币信息,也有实物信息;有以价值量为基础的信息,也有以自然

量为基础的信息。正因为绿色会计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我们才需要在原有传统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正来予以披露。笔者不主张完全抛弃既成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准则与制度来孤立地看待绿色会计。应该说,绿色会计是现代财务会计发展到这个时期顺时代的要求而出现的一个新兴分支。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信息模式,但又不同于原有的财务信息披露模式。

现行的绿色会计报告模式主要有两种:财务报告模式和环境报告模式,财务报告模式又分为补充报告模式和独立会计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是指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增加绿色会计要素和其他环境信息等内容,独立会计报告模式是指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之外,设置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和环境现金流量表,环境报告模式是指企业以年为单位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单独披露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现阶段应以补充报告模式为主,环境报告模式为辅,进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实现补充报告模式与环境报告模式的有机统一。对于一些环境影响不大的企业可以采用补充报告模式,这样对这些企业即简单明了,又便于实务中的操作。而对于环境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如化工、冶炼、纺织等,还必须在补充报告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独立的环境报告书,以便报表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执行情况,从而更好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实施的建议

在我国,绿色会计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在绿色会计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企业的环境责任理念尚未真正形成;缺少可操作的绿色会计准则;对绿色会计的理论认识还不一致;环境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可以说,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们对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我国企业要实施绿色会计,并将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一)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了加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应该将向社会传达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状况等情况,从而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由于绿色会计从产生到现在只有

短短30多年的历史,发达国家尽管对绿色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迄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理论体系可供借鉴。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刚刚起步,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更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和核算制度。据此,首先应建立一套相应的法规,对企业应揭示环境责任的基本内容、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作出有关规定,逐渐使企业自觉地守法、遵法,自觉向社会披露有关绿色会计信息。其次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则先通过在补充报告模式和环境报告书的形式披露,后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益表来披露有关企业绿色会计信息。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法规制度

我们应该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绿色会计有法可依,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另外,由于会计准则和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绿色会计也必须建立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这是对绿色会计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在吸收、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参照目前制定企业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程序,研究制定绿色会计准则及制度。在建立绿色会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全面。

(三)强化对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资源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会全面、如实地披露对资源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应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其中,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会计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经济生活的21世纪,我国环保法规将日趋严格,各种绿色理念将被人们广泛接受。我国企业要使绿色经营系统有效运作,必将大力开展绿色会计工作,编报环境报告,企业经营者、投资者与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

用者需要利用绿色会计信息进行经营、投资、信贷等决策,我国会计学术界也必将更重视绿色会计的研究。

绿色会计中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会计学与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运用。如在对环境业绩的计量中就可能需要大量应用实物量的计量单位,如节省多少能源,节约多少资源,减少了多少废气、废水、废渣等的排放等。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需要会计师与企业环境工程师等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泓.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李连华.环境会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5]杨靖、杨书臣.日本环境会计的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

济,2007(3).

[6]吴冬霞.关于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理论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7]孟磊.初探中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J].科技与管理,2008(1).

[8]高山.环境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6).

[9]罗素清.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上海会计,2006(4).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一)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一) “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似乎成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这种看法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会计系统是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耦合而成的,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一步融合不仅必然、可能,而且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一、会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活动:融合的理论前提“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是国内会计本质论的两种代表性观点。对于会计信息论最早的权威性解释是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年在其发表的《基础理论说明》中提出的。该说明指出“会计是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就本质而言,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后的1978年,FASB在其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指出“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的决策”(娄尔行译,1992)。我国以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余绪缨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者也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起反映职能;又能起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葛家澍,1983)。应当承认,会计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时刻相伴、密不可分,从刻契记事、绘图记事、结绳记事等单式记账到复式簿记的发展历程;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映射和打上了“记账”的烙印。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逐渐分离及公司制企业的发展,企业或业主靠自身的积累难以满足规模急剧扩张的要求,向外筹资已成必然。会计信息从而成为联系股份公司与资本市场的纽带,并对社会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财务会计则主要承担了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的工作。若循着这些“轨迹”的表象来看,得出会计是一个按照特定规则处理、以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是合乎逻辑的,“财务会计对外”也就顺理成章。但是以信息系统来概括会计的全部内容仍有以偏概全之嫌,即使抛开很难用信息系统来概括的管理会计的内容不说,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等防弊措施也无不显示出会计的管理职能。(一)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质是对现象和实践的抽象,必须透过现象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系统论的原理也告诉我们,本质是“结构的描述”,“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功能是“过程的秩序”;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只是由于结构不同,以致面貌、功能和性质完全不同。亦即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表现结构。会计职能作为客观内在于会计系统中的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体现,它回答了会计能干些什么的问题。既然信息系统者自始至终也承认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并认为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具体化,或者说,是会计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要求(葛家澍,1986),那么会计的本质属性归结为一种管理活动,形成会计管理的概念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二)会计是“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会计是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过程(AAA.1966)。这个过程也是对各种行为及产权关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计始终发挥“反映及监督、预测、规定和分析等控制职能”。即使从事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人员也要做大量的抉择工作,如分析确认各项资产、负债及各种营业收入和费用;选择据以计量各种资产的属性——原始成本、现时重置成本、市场价值、预计可变现净值或期望的现金流量现值等;从可供选择的众多方法中选择合理的方法,将成本在各产品、各期间(如计算折旧),或者在各工序之间进行分配;最后还必须就财务报告所载信息汇总或分解程度作出抉择。如公司的财务报表要分成几个业务或地区分部?应将哪些附属公司的财务报表纳入合并的范围?尤其是在编制

会计基础知识必备(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1、会计六大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2、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一定时日的财务状况,对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反映,是构造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也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的基本等式也是恒等式。) 资产=权益(权益分为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对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反映,是构造利润表的理论基础。) 3、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损益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期间费用:销售、管理、财务费用) 费用、成本类账户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类相同,即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余额一般为0,若有余额在借方。 收入类账户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相同,即贷方增加,借方减少,余额一般为0,若有余额在贷方。 应交税费属负债类且为流动负债(含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为损益类 4、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未达账项有四种情况: (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企业和银行双方都在各自金额的基础上加(或减)对方已记账,自己尚未记账的未达账项(包括增加额和减少额)。

5、错账更正法 (1)划线更正法-账簿记错; (2)红字更正法-记账凭证(科目写错、金额写大) (3)补充登记法-记账凭证(金额写小)(蓝黑色笔)。 *登账后,记账凭证无误纯属登记时文字或数字上的错误可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登账后,发现记账凭证有误的(记账凭证上的会计科目、借贷方向、金额错误的)采用红字更正法。 *登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会计科目、借贷方向均未发生错误,但所记录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可将正确金额与错误金额之差填制一张红字凭证,将错误部分冲销。*登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会计科目、借贷方向均未发生错误,但所记录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可用补充登记法更正错误。 6、会计中只有以下几种情况才能使用红笔(红色墨水或碳素笔) (1)根据红字冲账的记账凭证,冲销错误记录; (2)在只设借方或贷方专栏的账页中登记减少数; (3)在三栏式账户的余额前如未印明余额方向,在余额栏内登记负数余额;(4)结账划线; (5)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内容。 7、结账方法红色笔(月末下行划单红色线;年末下行划双红色线) (1)月度:在各账户的最后一笔数字下,结出本月借方、贷方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合计”或“本月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字样,并在该行下划通栏单红线。对需要逐月结转累计发生额的账户,在计算本月发生额及期末余额后,还应在下一行增加“本年累计”或“本年累计发生额”,并在下面划通栏单红线。(2)季度:半年度结账方法下,结出本季度(本半年度)发生额合计数,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季累计”(本半年累计),并在该行下划通栏单红线。 (3)年度结账:应结出本年四个季度的发生额合计数,记入第四季结的下一行,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该行下划通栏双红线,表示年末封账。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 (1)资本结构理论(Capital Structure) 资本结构理论是研究公司筹资方式及结构与公司市场价值关系的理论。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结论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无关——MM理论。 (2)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关于最佳投资组合的理论。1952年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该理论,他的研究结论是: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研究风险与收益关系的理论。夏普等人的研究结论是:单项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取决于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的风险收益率和该风险资产的风险。 (3)期权定价理论(Option Pricing Model) 期权定价理论是有关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股票指数期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认股权证等)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1973年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90年代以来期权交易已成为世界金融领域的主旋律。 (4)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 有效市场假说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若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在这种市场上,证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经济利益。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玛。 (5)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 代理理论是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6)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公司内外部人员对公司实际经营状况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关人员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对公司价值的不同判断。 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原则一:风险收益的权衡——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 原则二:货币的时间价值——今天的一元钱比未来的一元钱更值钱。 原则三:价值的衡量要考虑的是现金而不是利润。 原则四:增量现金流——只有增量是相关的。 原则五:在竞争市场上没有利润特别高的项目。 原则六:有效的资本市场——市场是灵敏的,价格是合理的 原则七:代理问题——管理人员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 原则八:纳税影响业务决策。 原则九:风险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些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有些则否。 原则十:道德行为就是要做正确的事情,而在金融业中处处存在着道德困惑。 原则十一:权责利综合原则——是指在企业管理行使多大权力,就担负多大责任,同时分享多大利益。 原则十二:动态平衡原则——是指企业每年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应维持一个相对的稳定状态。 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 指货币在资金周转过程中,由于时间因素而形成的差额价值。 资金时间价值的实质: 1.不是所有的货币都有时间价值,只有把货币作为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产生时间价值。 2.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时间价值率是扣除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贴水后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 时间价值额是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真实增值额,即一定数额的资金与时间价值率的乘积。 时间价值的意义:

2014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4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4-05-13 10:32:59 10570 仁和会计小编整理了最新2014会计基础知识重点,会计基础知识归纳,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来进行复习。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 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益同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 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 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 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 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 2、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是合法性、相关性、实用性。 3、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记录经济业务的。 4、会计科目(账户)按反映业务详细程度分为总账和明细账。 按会计要素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 5、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及关系: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6、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业务的日期、凭证号数、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7、账户分为左右两方,哪方增加,哪方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和记录的经济业务,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 8、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开设依据;账户是会计科 目载体和具体运用。无科目,账户无依据,无自由式户,科目无作用;科目无结构,账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实际工作中,科目和账户不加以严格区分,相互通用。 第四章复式记账 1、复式记账按照记账符号不同,分为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2、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哪方登记增加与减少取决于账户性质及结构。 3、资产、成本、损益(费用)增加为借,减少为贷,负债、所有都权益、损益(收入)增加为贷,减少为借。 4、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 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和反映客观经 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 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 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 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理解水平。因为会计理论 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布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 究能够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 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 范围以及因为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 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 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当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 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绝大多数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 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实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 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 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 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持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 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实行。会计假 设对于实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 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 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

一、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复习考题(一)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的是()。 2、会计的事前核算是对将要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未来经济活动进行的记录和计算,是()。 A. 编制财务计划的过程 B ?会计控制的过程 C.产生历史资料的过程 D ?会计分析的过程 3、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的是()。 A.核算会计 B ?成本会计 C.财务会计 D ?管理会计 4、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是()。 A.登记会计账簿 B .复式记账 C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D .编制会计报表 5、关于会计核算中记账本位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什么企业,都必须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B?企业可以随意选用会计核算中的记账本位币 C. 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该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D. 记账本位币可以随意变动 6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从财产权利归属来看,一部分属于投资者,另一部分属于 ()。 A.企业职工 B .债权人 C .债务人 D .企业法人 7、某企业月初资产总额为50万元,本月发生下列业务:(1)向银行借款30万元存入银行(2)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2万元:(3)收回应收账款8万元存入银行(4)以银行存款偿还借款6万元。则月末资产总额不正确的为()万元。 A. 80 B . 74 C . 82 D . 72 8、下列关于所有者权益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权益 B .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 的余额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工商管理同等学力考试考纲:财务管理》第一章) 第一节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1.概念: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2.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a.起点、前提和导向:环境、假设、目标; b.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原则、方法; c.财务管理的通用业务理论: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 管理、企业分配管理; d.财务管理的特殊业务理论:并购、国际企业、集团、 小企业、通货膨胀、破产; e.财务管理理论的其他领域:发展理论、比较理论、教 育理论; 第二节财务管理环境 1.概述:概念、分类、意义; 2.宏观环境:经济、法律、社会文化; 3.微观环境:企业类型、市场环境、采购环境、生产环境;第三节财务管理假设 1.理财主体假设 - 自主理财假设; 2.持续经营假设 - 理财分期假设; 3.有效市场假设 - 市场公平假设; 4.资金增值假设 - 风险与报酬同增假设; 5.理想理财假设 - 资金再投资假设; 第四节财务管理目标(右边四种)1.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 2.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一节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概念 1.理论: 1)理论: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预测和指导现实世界的现象 和行为。 2)理论的作用: a.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 b.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 2.财务管理理论: 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 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3.结构:

1)结构: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2)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a.构成系统或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 b.这些要素或元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其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联结关系; 4.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的由财务管理 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结构; 二.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 1.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 a.财务本质起点论: 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 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 能有效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 b.假设起点论: 好处:为本科学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 问题:a.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相反; b.并不是任何科学、任何时候都以假设 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 c.本金起点论: 本金作为财务资金的代名词已成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 好处:以本金作为基本细胞并从此开始研究,有利于从小到大、层次展开,从 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问题:必须解决本金与资金、资本之间的关系; d.目标起点论: 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 化; 2.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 境; 宏观环境: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 微观环境: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 财务的五次发展浪潮:

基础会计学必背知识点

《会计基础》复习资料 一、学习目的 切勿依靠押题!从业考试秉求全面考核的原则,考点覆盖全面,另外这是一门新的语言,需 要通篇理解,融会贯通,否则会支离破碎,反倒不易通过。 二、重点提示全书 一级重点章节: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 第四章会计凭证; 第五章会计账簿; 第十章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 第一章总论第 一节会计概述 考点一会计的概念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 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考点二会计的职能1.基本职能:会计核算(首要职能) 和会计监督。 2.会计核算 1)定义:四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记账、 算账、报账; 2)特点:货币量度为主;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会计监督 1)定义:依据:真实、合法性和合理性、效益性 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2)特点:价值指标;全过程监督 考点三会计对象1.会计的对象是特定主体的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为 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2.过程: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 金退出 (1)资金的投入: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 (2)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3)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项税费(如所得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提取盈余公积不是资金退出企业。

考点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区分款项和有价证券)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区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各属于债权还 是债务)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区分理解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概念)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 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考点一会计主体1.会计主体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的空间范围。 2.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考点二持续经营 1、持续经营是假定企业将按目前状 态持续经营下去; 2、对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分期计提折旧费用是持续经营的体现; 考点三会计分期1、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持续的、 长短相同的 期间;(会计分期的前提是持续经营、时间范围)2、具体内 容: 1)会计期间:年度、中期(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2)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 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 3)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考点三货币计量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 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三节会计基础 考点一会计基础的种类1.类型: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 制 (1)企业:权责发生制 (2)行政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 (3)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2.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和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

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概述

项目一会计差不多理论知识 【学习目标】 1、了解会计的概念、特点、进展历史; 2、理解会计的差不多职能、会计核算的差不多前提; 3、理解会计的目标,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4、掌握会计要素的类型及定义特征; 5、了解会计计量属性; 6、理解会计等式含义及几种差不多经济业务类型; 7、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构成。 任务一学习会计差不多原理 任务导入:会计是适应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治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又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经济治理的进展而进展的。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掌握会计差不多

原理首先要了解会计产生的动因及进展历程。 任务1.1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产生与进展 (一)会计产生的动因 概括地讲,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进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治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治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具体地讲,会计是基于对生产过程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有效地反映(计算、记录)和监督,借以了解和操纵生产活动,使生产活动按预期目标进行的客观需要而应运而生的。 (二)会计进展简史 1、古代会计时期 会计在中国古代就有所进展。 ①西周时期: 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 ②唐宋时期:

宋代官厅中,办理钞票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起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这是我国会计学科进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 四柱:旧管+ 新收= 开除+实在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 ③明末清初,手工业和商业趋于繁荣,为适应计算盈亏的需要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 进-缴=存-该

《会计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基础会计学 第一章总论 我国最早记载会计活动得典籍就是《周礼》。 宋代“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1494年,卢卡·巴其阿勒,《算数、几何、比及比例概要》,阐述复式薄记得基本原理。 最初,会计就是一门艺术。1966年,美国会计界提出,会计就是一个“信息系统”。 我国会计界认为: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西方会计界认为:艺术论、信息系统论。 会计定义:旨在提高企业与各单位活动得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得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得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对企业得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得核算与监督。 会计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会计基本假设: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得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得因素进行抽象与概括。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与发展得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会计基本假设分四种: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目标:(一)谁就是会计得使用者(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得会计信息(三)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我国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充分披露与重要性、谨慎(稳健)性、及时性原则。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 会计对象就是价值增值运动,就是在市场经济下,在每一个会计主体范围内能够反映与控制得经济事务与经济行为、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利得、损失。 资产: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形成得、已拥有或控制得、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得资源。 资产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其成本与价值能可靠计量 负债:企业过去得交易或事项中形成得、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得现时义务。 负债确认:(一)与其有关得经济利益很有可能流出企业(二)流出金额能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得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资本+利得或损失+留存收益 收入: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得,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入。 费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得,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得,与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得经济利益总流出。 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得经营成果。

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一)

论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一) 摘要: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和说明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应包括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内容。 关键词:会计理论会计假设会计准则会计环境 会计的基本理论是指构成会计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论,它是研究和说明会计活动的理论,也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理论。会计理论一般应包括财务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等内容。从会计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财务会计历史最悠久,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从其开始的。财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和会计理论工作者的认识水平。由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使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使得会计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发布的《论会计基本理论》提出,会计理论研究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确定会计的范围,以便提出会计的概念,有可能建立会计理论;建立会计准则来判断、评价会计信息;指明会计实务中有可能改进的一些方面;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而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个国家以及一些会计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并且制定、发布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理论工作者希望会计理论能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引导或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会计学界讨论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说法不一,大部分采用了理论结构概念框架的方法,即按照会计假设、会计职能、会计目标、会计准则、会计要素、会计环境、会计程序等构成来进行研究。 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财务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合理假定。它是根据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提出的,为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给会计确认和计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不加以假定,企业的会计工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会计假设对于进行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规定了会计理论的外延,也是建立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在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中没有使用会计假设的概念,而是采用了会计基本前提的概念。一般地说,前提偏重于公认的真理,假设则注重于合理的假定,所以应采用会计假设更为合理。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往往有相当多的经济业务会脱离会计基本假设,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如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并没有遵循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破产清算时显然与持续经营假设相背,短期经营行为就不需要对经营活动进行会计分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曾经是美国会计理论界的主要特点,认为会计假设应该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应该能够指导会计原则的制定,并且对会计实务有相应的影响。但其存在的问题是,究竟需要设定多少条假设才是科学的,至今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

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会计基础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会计职能 2、会计目标 3、会计分期 4、持续经营 5、可比性原则 6、历史成本原则 7、权责发生制原则 8、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9、重要性原则 二、判断题 1、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都是对企业会计信息提出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会计信息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后者是从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2、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3、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是以持续经营为假设前提的。 4、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前提下,要根据某一项会计核算容是否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来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在会计报表上予以单独反映 5、持续经营前提是会计计量理论的基本依据。 6、会计准则必须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要求。 7、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正确进行资产、负债计量的基本准则。 8、会计分期不同,对利润总额不会产生影响。 9、货币计量前提还包括币值稳定这个前提。 三、选择题 1、下列可作为会计核算主体的()。 A 、某一企业 B、某企业部实行独立核算的分厂 C、由若干独立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D、某村级组织 2、下列有关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之间关系的说确的是()。 A、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而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 B、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必然是法律主体 C、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D、会计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3、为会计核算工作确定了空间围的基本前提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期间 D、货币计量 4、为会计核算工作确定了时间围的基本前提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期间 D、货币计量 5、上市公司的下列行为中,违背会计核算一贯性原则的有()。 A、由于增加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会计基础知识必备

1、会计六大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2、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一定时日的财务状况,对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反映,是构造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也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会计的基本等式也是恒等式。) 资产=权益(权益分为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费用(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对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反映,是构造利润表的理论基础。)3、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归属的会计要素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成本类: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损益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期间费用:销售、管理、财务费用)

费用、成本类账户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结构类相同,即借方登记增加数,贷方登记减少数,余额一般为0,若有余额在借方。 收入类账户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相同,即贷方增加,借方减少,余额一般为0,若有余额在贷方。 应交税费属负债类且为流动负债(含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为损益类 4、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未达账项有四种情况: (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企业和银行双方都在各自金额的基础上加(或减)对方已记账,自己尚未记账的未达账项(包括增加额和减少额)。 5、错账更正法 (1)划线更正法-账簿记错; (2)红字更正法-记账凭证(科目写错、金额写大)(3)补充登记法-记账凭证(金额写小)(蓝黑色笔)。*登账后,记账凭证无误纯属登记时文字或数字上的错误可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

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5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最新整理版) 2015会计基础知识重点,会计基础知识归纳,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参考会计基础知识重点来进行复习。 第一章总论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按报告对象不同,分为财(国家)务会计(侧重于外部、过去信息)与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未来信息) 3、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基础)和监督(质保),会计还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 4、会计的对象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投入—运用—退出<偿债、交税、分配利润>) 5、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空间范围,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持续经营(核算基础)、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必要手段)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7、会计等式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资产=权益(金额不变:资产一增一减、权益一增一减益同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一等式也是基本等式,静态要素,反映财务状况,编制资产负债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第二等式,动态要素,反映经营成果,编制利润债表(损益表)依据)取得收入表现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发生费用表现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金额变华:资产权益同增、资产权 第二章会计核算内容与要求 1、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款项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备用金等;有价证券是指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等。 2、收入是指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支出是指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费用是指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按一定的产品或劳务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判断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3、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 4、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以后从事财务核算及投资分析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二)参考课时54课时;3 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本课程以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本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对教学内容建立三个层次,由学校、教师、学生分别在实施、教学、学习中进行选择。三个层次为:基本知识、扩展知识、链接知识。考核以基本知识为主体。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5、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或“掌握”、“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或“掌握”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四)内容课程框架结构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会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一)知识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新会计准则》处理各项经济业务。 2、能办理日常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并能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能进行日常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清查。 3、能填制和审核常用的银行结算凭证,能办理常用的几种银行转账结算业务。 4、能说出常用的几种银行结算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结算程序;能选择适当的银行结算方式为企业供、销部门办理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业务的款项结算。 5、能进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处理。 6、能登记总账和各种格式的明细账。 7、能填制各种纳税申报表,进行纳税申报。 8、能根据会计账簿资料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二)技能教学目标 1、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认知实习,即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在多媒体课件中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