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时训练:4.3.8《唯物辩证法的
- 格式:doc
- 大小:280.5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题组一哲学思想1.(2013·天津高考)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
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
材料中科学家通过实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表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材料没有涉及哲学的产生、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C、D两项不符合题意。
2.(2014·山东高考)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
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
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答案 C解析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对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的理解。
“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观点,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世界的本原是“吾心”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高考题组二唯物论3.(2014·北京高考)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这表明()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题眼是“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农舍和劳作有关”。
第一二单元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 [2014·唐山一模]生活中有些人希望通过算命等方式来寻求未知,希望借由“灵符”来改变命运。
因此部分“风水从业者”通过自我神化包装,以“风水大师”“风水机构”为名,借由互联网交易平台高价兜售“灵符”等风水吉祥物,赚取高额利润。
这说明()A. 网络交易平台应帮助消费者普及风水知识B. 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就容易上当受骗C. 通过算命寻求未知是形而上学,自我神话包装讲究辩证法D. 唯心主义者借助网络攫取物质利益[2014·黄冈统考]关于命运,我国古代思想家有不同论述。
《论语·颜渊》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知命”。
墨子提出“非命”,认为“寿夭贫富,安危治乱”,不是先天命定,而是可以通过人力来加以变更的。
孟子主张“立命”,强调努力尽人的本分。
庄子主张“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王夫之提出“造命”,认识和追寻事物的必然性,人就可以主宰命运。
回答2~3题。
2. 材料中关于命运的各种观点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是()A. 孔子的“知命”和孟子的“立命”B. 墨子的“非命”和王夫之的“造命”C. 孟子的“立命”和王夫之的“造命”D. 孟子的“立命”和庄子的“安命”3. 不论是“知命”“非命”“立命”“安命”,还是“造命”都有其合理成分。
下列关于这些思想合理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 孔子的“知命”主张否定了命运不可知论B. 孟子的“立命”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命运C. 庄子的“安命”主张强调了命运的客观性D. 墨子的“非命”主张否定了命运先天注定论4. [2014·东北三校联考]古代哲学家用诗词标榜自己所从属的哲学阵营,当代歌手的歌词中也蕴含着哲学思想。
以下歌词中与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观点具有不同的哲学倾向的是①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③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5. [2014·唐山一模]时间都去哪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些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
人教版高考二轮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训练试题单选题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
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③刻舟求剑④居安思危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幅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
另一位则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
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了安静的内涵,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充满矛盾的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④差别和对立以同一为前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这一决策( )A.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B.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做到了在运动中把握静止D.实现了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这说明( )A.正确认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C.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竹竿效应”理论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
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竹竿最长的收获最多。
“竹竿效应”蕴含了这样的道理:系统功能往往决定于其中的关键因素——“竹竿”,“竹竿”有多长,系统的功能、水平就有多高。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决定整体的功能,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②系统和要素是相互制约的,要恰当处理好关系全局的决定因素③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要善于全面分析和处理矛盾④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 / 8 高考专题十三 唯物辩证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8黑龙江佳木斯一中三模,21)一支中国科研团队在南海进行珊瑚野外繁育实验。初期,珊瑚死亡率超过95%,经过反复试验,努力攻关,针对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种植方法,成活率达到了90%。团队负责人表示:能在海底成功繁育珊瑚,都是失败的经验堆出来的。从哲学角度看,实验成功是因为( ) ①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②科研团队努力改造自然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③科研团队把握了创新思维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偶然联系 ④失败中孕育着成功,二者可以无条件相互转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2018黑龙江哈尔滨六中四模,22)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指出,北京市的规划发展建设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等关系,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要落实这些要求,应该( ) ①加强京津冀整体建设,服务于北京城市发展 ②抓住首都功能这一关键部分,推动北京发展 ③强化城市各种功能,推动首都建设全面发展 ④遵循系统的有序性,促进首都内部结构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8安徽安庆一中热身考试,21)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有(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立足整体,协调好贫困人口与富裕群体的关系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 / 8
4.(2018广东湛江二模,21)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成就——“梅花扑鼻香”,过程——“大胆去尝试”,现状——“黄金无足色”,未来——“仍须傲霜雪”。下列关于改革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梅花扑鼻香——要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鼓励人民尽情享受 ②大胆去尝试——要破除僵化教条思想观念,推进改革创新 ③黄金无足色——要分清改革现状的主流和支流,解决主要矛盾 ④仍须傲霜雪——要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改革问题,迎接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8贵州黔东南二模,20)2017年12月2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论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人的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③把新的发展理念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④准确把握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事物的矛盾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下列强调同一性的是( )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④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8四川成都师范学院德阳高中模拟,23)复旦大学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将构建通识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培养体系,在本科前两年着重开展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专注基础融通;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从哲学角度看 ( ) ①通识教育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 ②多元选择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 8
专题十一唯物辩证法【2015高考考纲解读】本专题讲的是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专题涉及原理最多,属于生活与哲学中最具分量的一个板块,应该予以重视。
复习备考时应紧抓三大“观点”、一个“意识”,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和观点和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中应重点掌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观点中应重点掌握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观点中应重点掌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创新意识中应重点掌握辩证否定的实质。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热点,如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的原因,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的变化,同创新的观点分析某一企业或地方的一些创新型做法等。
1.基本线索:把握四个板块: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辩证否定观。
2.高频考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及多样性,系统优化方法;发展的实质、过程、状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3.其他关注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发展的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及创新的社会作用等。
4.结合科技发展、经济政策等理解人在联系问题上的能动性,结合物价等的变动的影响体验联系的多样性。
5.结合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等理解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6.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就,理解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7.结合科技发展和政策调整理解创新的原理。
【重点知识梳理】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归纳提升】“有利于……会促进……会带动……合作、关系、影响、引起、离不开”此类语言哲理是:联系的观点。
“全局、各地方、各部门、各部分影响到国家、地区垄断、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发展”此类语言哲理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此类语言哲理是:当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当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结构和排列次序发生变化,量变也能引起质变。
课时作业3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并称之为“发展”。该观点( )
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 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科学算命”是以新的形式掩盖旧的内容,故D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D 2.只需将一个小小的电子传感卡片带在身上,无论你身在何方,远在诊室的医生就能通过实时传送过来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一旦身体健康指数出现异常即可自动报警,医生会根据数据作出响应,采取相应的治疗监控手段,这就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医疗。物联网的出现表明( )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④人们可以利用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联系观与发展观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中等。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②错误。③的说法违背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①④符合题意。 答案:D 3.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③要全面否定旧事物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以郑板桥的诗句为背景,考查新事物的知识。诗句的哲学寓意体现了①④;②表述错误;③错误,对待旧事物应批判继承,并增添新的内容。 答案:A 4.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严肃游戏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严肃游戏借鉴了传统游戏的部分娱乐元素,将枯燥耗时的学习过程融入娱乐之中,既能让人全身心投入,又能引人反思、寓教于乐。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其不以娱乐为目的,因此很难准确把握严肃实用性与娱乐休闲性的最佳结合点。严肃游戏被多数人认同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远大的前途 ②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由不完善到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③在严肃游戏的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把握机遇,促进严肃游戏产业的飞跃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要做好应对发展道路上的困难的心理准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5.从哲学的角度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主要体现了( ) 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人与自然是协调发展的 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2014·惠州模拟奥斯特里茨战役(又称“三皇之战”)是世界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这次战役中,拿破仑引诱敌人进攻其坚强的防御阵地而放弃中央高地,然后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把敌人的两翼隔开。事先,他曾详细地侦察过地形,知道敌方的兵力部署,并精确地预测了他们的计划。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仍能保持适当的预备队以左右战局并实施追击。从辩证法角度看,拿破仑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做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③做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坚持了辩证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本题要求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故①不选;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拿破仑排兵布阵合理,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他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出奇制胜,说明了他坚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③均正确切题;辩证否定观在材料中未体现,故④不选。 答案:B 7.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日益深刻的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的。这说明( )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相关原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强调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阵痛和烦恼,表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不可能一帆风顺,选B。A、C与题意不符。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D表述错误。 答案:B 8.“艰辛曲折必然,顺境防患未然;逆境不以为然,失意之时坦然;遇事顺其自然,忙时有序井然;名利看得淡然,活得开心悠然。”这首广为流传的“人生八然”祝福短信包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是( ) 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正视前进中的困难 ③遵循利用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服从和顺从自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艰辛曲折必然”体现了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顺境防患未然”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逆境不以为然,失意之时坦然”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视前进中的困难,“遇事顺其自然”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②③符合题意;①中“培养创新意识”材料没有体现;④中“做到服从和顺从自然”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故选C。 答案:C 9.2014·海淀模拟数学中常常能折射出人生智慧。有人将“1.01365=37.8”和“1.02365=1 377.4”这两个等式解读为: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甩你很远。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要抓住时机才能促成质变 C.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01和1.02仅有0.01的差别,但经过365次方之后,却产生巨大差异,同时对等式的解读:“努力一点”“甩你很远”,都说明不能忽视细微的量变,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0.2014·沈阳质检“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社会犹如列车,需要正能量的驱动才能安全前行。而正能量的创造与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这一现象体现了(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C.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正能量的创造与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说明了要重视量的积累,A入选;B、C、D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A 11.古时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天人们常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孟母三迁”的故事与“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谚语蕴含的共同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 D.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孟母三迁”的故事和“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谚语,都强调好的居住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从哲学上看,就是要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2.2014·合肥质检有专家指出:人为空气污染(工业排放和尾气排放等)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成因,对此,需要抓住关键和薄弱环节,采取综合治理手段,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同时呼吁市民树立环保观念,减少私车出行,倡导每人少开一天车,大家共同努力,共建绿色家园。以上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有( ) ①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各方协同减排 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创绿色家园 ③重视量的积累,践行环保要从点滴做起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抓住关键环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②属于价值观知识,不符合题目“唯物辩证法”的要求;④观点错误,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①③正确切题。故选A。 答案:A 13.2014·长春模拟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在商战中总结出了“250定律”。他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你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名顾客。下列选项中与“250定律”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250定律”是说每个顾客身后都有很多的潜在客户,要重视每个客户,这样积少成多,才能促进企业发展,①④都强调了量变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哲理相一致;②蕴含矛盾的观点,与材料不符;③强调重视关键部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4.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在“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更近了,也更加令人振奋。“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 ) A.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量变 B.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质变 C.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量的积累 D.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 解析:在“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更近了,这说明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故选D。A、B、C与实际不符,不选。 答案:D 15.牛奶里面虽然含有钙,但同时也含有蛋白,摄取过量后会使身体呈现酸性,人体会主动分泌碱性物质来中和酸。由于钙是碱性物质的主要来源,这样反而会将骨头本身的钙抽走,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大量饮用牛奶可能不仅不能增强骨质,还可能适得其反。这就告诉我们,当人们希望保持事物平衡和静止的状态时,就应该( ) A.更多地积累正能量 B.积极促成质变 C.限制量的积累 D.限制消极因素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