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

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

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
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

20世纪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及其作品

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回族。河南开封人。

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共4卷本)、《回族历史》、《回民起义》、《中国通史》(12卷,22册)等书,著有《中国交通史》、《学步集》、《史记新论》、《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中国史学史》(第1册)、《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

岑仲勉(1886—1961)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县人。

著有《隋唐史》、《隋书求是》、《唐史馀审》、《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唐人行第录》、《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黄河变迁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会制度问题》、《两周文史论丛》、《墨子城守各篇简注》;西北史地研究有《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证》等;主要论文收录在《岑仲勉史学论文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著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小逻辑》、《柳如是别传》、《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陈寅恪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等。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著有《元西域人华北考》、《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宗教史方面有《火祆教入中国考》(1922)﹑《摩尼教入中国考》(1923)﹑《回回教入中国史略》(1927)等;研究元史,从事《元典章》的校补工作,写成《元典章校补释例》又名《校勘学释例》。校勘学﹑考古学的成果还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1937)﹑《二十史朔闰表》和《中西回史日历》等。他阅读了大量宋人、清人有关避讳的述作,并广泛收集引用了一百种以上的古籍材料,写成《史讳举例》。

陈梦家(1911—1966)曾使用笔名陈慢哉,祖籍浙江省上虞县,生于南京。

编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尚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中国铜器的综录》、《老子今释》(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1946)、《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等。

陈翰笙(1897—2004)原名陈枢,江苏无锡人。农民问题及世界史专家。

著有《中国农民》、《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美国垄断资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印度莫卧尔王朝》(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陈翰笙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解放前的中国农村》

1—3辑(与薛暮桥、冯和法合编,展望出版社)、《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与薛暮桥、秦柳方合编)等。

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宋史学者。

著有《宋史职官志考证》、《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岳飞传》(三联书店195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人民出版社1975)、《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韩世忠年谱》、《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陈龙川传》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范文澜(1893—1969),初字芸台,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浙江绍兴人。

著有《诸子略义》、《正史考略》、《文心雕龙注》、《群经概论》,其《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主编《捻军》。

方壮猷(1902—1970)原名彰修。湖南湘潭人。

长期研究民族史和宋辽金元史,其著作侧重于考释。与郭沫若、夏鼐等书信商讨,编成《楚墓通讯集》一册;著有《中国史学概要》等。

冯家升(1904—1970)字伯平。山西省孝义县人。

合著《中国社会史——辽》(英文)、《维吾尔族史料》;著有《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译有《东胡民族考》等。

冯承钧(1887-1946)字子衡,湖北汉口人。中外交通史家。

著有《西域史地释名》、《瀛涯胜览校注》、《星槎胜览校注》、《马可波罗行纪》、《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再说龟兹白姓》、《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译著《吐火罗语考》(伯希和、列维原)等。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

著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有《傅孟真先生集》六册。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著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武,曾名鼎堂。四川乐山人。

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一生著作被编辑为《郭沫若全集》三十八卷,其中《文学编》二十卷、《历史编》八卷、《考古编》十卷。

郭廷以(1904—1975)字量宇。中国近代史的开拓者,口述史的倡导者。河南舞阳人。

著有《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的变局》、《中华民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台湾史事概说》等。

韩儒林(1903—1983)字洪庵。河南舞阳人。蒙古史专家。

著有《穹庐集》、《韩儒林文集》,主编《元朝史》等。

何兹全(1911—)山东菏泽人。

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读史集》和《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等。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后溪河村人。

著有《通史新义》、《新史学》、《历史研究法》、《历史教育法》、《西洋史学史》、《中古欧洲史》、《秦始皇帝》、《近世欧洲史》、《近世欧洲史》、《浙东学派溯源》、《程朱辩异》等。

侯外庐(1903—1987)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省平遥县人。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上、下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中国近代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纲》(上、下册)、《中国封建社会史论》、《宋明理学史》(上、下册)等;翻译《资本论》。

胡厚宣(1911—1995)幼名福林,河北望都人。

主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甲骨文与殷商史》,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文学论著目》、《战后新获甲骨集》(四种)等。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尝试集》(1920)、《胡适文存》(1921)、《胡适文存二集》(1924)、《胡适文存三集》(1930)、《戴东赢的哲学》(1927)、《白话文学史》(1928)、《胡适文选》(1930)、《胡适论学近著》(1935)、《四十自述》(1933)、《藏晖室札记》(1939)、《胡适日记》(1933)、《齐白石年谱》(与黎锦熙、邓广铭合编,1949),以及《先秦名学史》(1922)等英文论著等。还翻译了都德、莫伯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

集《短篇小说》出版),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胡适去世后,台湾编辑出版了《胡适选集》(1966)、《胡适手稿》(10卷,1966-1970)等,大陆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1979)、《胡适书评序跋集》(1987)、《胡适文集》(12册,1998)等。

黄现璠(1899—1982),广西扶绥县人。壮族。

著有《中国通史纲要》、《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广西壮族简史》、《侬智高起义》、《壮族通史》(合著)等。

翦伯赞(1898—1968)原名象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主编《中苏半月刊》、《中苏文华》、《大学月刊》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历代各族传记汇编》、《中外历史年表》等杂志,主编《戊戌变法》、《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史纲要》,还著有《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

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

著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蒋廷黻选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译著有海斯著《族国主义论丛》。

金毓黻(1887—1962)别号静斋。辽宁辽阳人。

著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奉天通志》、《东北文献拾零》及《东北通史》上编、《中国史》、《中国史学史》等。

劳干(1907—),湖南省长沙人。他的研究范围以汉代为中心,上及上古,下及北魏晋南北朝。重点是居延汉简。

著有《居延汉简考释》、《汉晋西陲木简新考》、《秦汉史》、《敦煌艺术》、《成庐诗稿》、《劳干学术论文集》、《魏晋南北朝史》等。

雷海宗(1902—1962) 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

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新民说》等。著作较多,以《饮冰室合集》较为完备。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遗著被辑为《李大钊文集》、《李大钊全集》,有关史学的论著被编为《李大钊史学论集》。

李剑农(1880~1963) 号德生。湖南邵阳西乡滩头(今属隆回县)人。致力于近代政治史研究。

著有《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后由作者删去导论和最后一章,改名《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学概论》,对西方政治学作了综合的介绍。抗战时期,他写成《中国经济史稿》,后经过补充,分成《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宋元明经济史稿》三册出版,这是部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专著。

李济(1896—1979)字济之,湖北钟祥任。

著有《中国民族的形成》、《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西阴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李济考古学论文集》、《中国考古报告集新编》等。合著《古器物研究专刊》。

李新(1918~2004)原名李忠慎。四川省荣昌县安富镇(现属重庆市)人。

著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简史》、《中国革命史的几个问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讲话》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四卷本)、《中国革命史》(全书十二卷)和《中华民国史》(全书十三卷)等。

柳诒徵(1879—1956)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

著有《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要义》等。

刘崇鋐(1897—1990),字寿民,福建福州人。以欧洲史和美国史为主。

中英文散篇著作颇多,均未集结成书,散见于台北《传记文学》月刊者,计有《悼念先师梅月涵先生》(一卷一期)、《五十年前毕业清华学校的回忆》(十三卷一期)、《梅月涵先生手书家世真迹》(十六卷二期)、《我所认识的廷黻兄》(二十九卷五期)等篇。

吕振羽(1900—1980),湖南武冈县(今属邵阳县)人。

著有《中国民族简史》、《殷商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简明中国通史》、《史论集》、《史学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中国历史讲稿》等。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

著有《白话本国史》(1923)、《吕着中国通史》(1940、1945)、《先秦史》(1942)、《秦汉史》(1947)、《两晋南北朝史》(1948)、《隋唐五代史》(1957)、《历史研究法》(1945)、《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1934)、《经子解题》(1926)、《先秦学术概论》(1933)、《理学纲要》(1931)、《宋代文学》(1931)、《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罗尔纲(1901-1997),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

论著有《太平天国史》、《太平天国史论文集》(十集)、《李秀成自述原稿注》、《湘军兵志》、《绿兵志》等。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

著有《新民族观》、《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科学与玄学》、《逝者如斯集》、《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等。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客家研究开拓者。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

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还著有《中国族谱研究》、《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乙堂文存》、《傅秉常与近代中国》、《唐代文化史》、《唐代桂林之摩崖佛像》、《唐元二代之景教》、《国父家世源流考》、《香港前代史》、《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民族生存论》、《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国父与欧美之友好》、《民俗学论丛》等。

马非百(1896—1984),湖南隆回永固镇人,为治先秦史的名家。

著有《秦始皇帝传》、《秦集史》、《秦史纲要》、《桑弘羊年谱》、《管子轻重篇新诠》等。

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浙江鄞县人。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

著有《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

马长寿(1907—1971)字松龄,又作松舲。山西省昔阳县人。

著有《康藏民族之分类体质种属及社会组织》、《凉山罗夷的族谱》、《嘉戎民族社会史》、《钵教源流》、《中国西南民族分类》、《论匈奴部落国家的奴隶制》、《突厥人和突厥汗国》、《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北狄和匈奴》、《乌桓与鲜卑》等,遗著有《凉山罗夷考察》、《彝族古代史初稿》、《氐与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和《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资料》等。

毛子水(1893—1988),名准,字子水,以字行,浙江衢州江山县人。

所有著述收集在《毛子水全集》(五大部)。

孟森(1868—1937)字莼孙,号心史。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

著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心史丛刊》、《清朝前纪》、《明元清系通纪》、《明清史论著集刊》及《续刊》等。

齐思和(1907—1980),山东宁津人。

著有《中国史探研》、《世界中世纪史讲义》、《西洋现代史》(英文)、《中国与拜占庭的关系》、《史学概论讲义》、《黄帝的制器故事》《五行说之起源》;

主编《史学年报》、《燕京学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世界通史》(古代史卷)、《外国历史小丛书》;编译有文献资料集《中世纪初期的西欧》、《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及《新史学》,译有《新史学》,合编《中外历史年表》等。

钱穆(1895—1990),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著述颇丰,主要有《论语文解》、《孟子要略》、《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文化与教育》、《中国文化史导论》、《政学私言》、《中国社会演变》、《中国知识分子》、《中国历史精神》、《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人生十论》、《四书释义》、《国史新论》、《黄帝》、《秦汉史》、《阳明学述要》、《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秦汉史》、《宋明理学概述》、《庄老通辨》、《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孔子与春秋》、《论语新解》、《中国史学名著》、《双溪独语》、《孔子传》、《理学六家诗抄》、《中国历史研究法》、《民族与文化》、《史记地名考》、《史学导言》、《中国文化精神》、《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史记地名考》、《中华文化十二讲》、《中国文化传统的潜力》、《人生三步骤》、《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晚学盲言》、《灵魂与心》、《中国学术通义》等;《朱子新学案》是他研究理学的重要著作。

瞿同祖(1910—),湖南长沙人。

著有《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清代地方政府》、《中国封建社会》、《汉代社会》等;译有《艾登回忆录》等。

全汉昇(1912—2001),广东顺德人。主要从事唐宋经济史,特别是宋代经济史的研究。建国后,研究重点转向明、清和近代经济史。

著有《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汉冶萍公司史略》等。

尚钺(1902—1982)原名仲吾、宗武,字健庵。河南罗山人。

著有《中国历史纲要》、《中国通史讲义》、《尚钺史学论文选集》等。

邵循正(1909—1973)字心恒。福建福州人。

主持编辑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盛宣怀未刊信稿》等。著有《中法越南关系始末》、《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及与翦伯赞、胡华合著《中国历史概要》,与陈庆华合著《中国史纲要》第四册等。

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陆人。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二、三集)、《中国历史地理纲要》

《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至1992)、

[上、下册]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

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孙毓棠(1911—1985),江苏无锡人。

著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论丛》等,所有论文汇集在《孙毓棠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95)。

唐长孺(1911—1994)江苏吴江县人。

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书兵志笺正》、《山居存稿》、《魏晋南北朝史三论》等专著;主编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吐鲁番出土文书》(共10册)、《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史部分。

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兴嘉善人。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主编及主持修订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辞海》历史地理分册等,重要著作还有《长水集》等。

陶希圣(1899—1988),名汇曾,字希圣,以字行,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

主编《食货半月刊》,著有《中国社会现象拾零》、《当代中国史学》、《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号介山、助臣、耀德、卫大法师,山西万泉人。在考古学、古钱币学家、博物学方面有专长。

著有《中国考古学史》、《中国考古小史》、《古史研究》、《中国社会史》、《古今货币》、《古器物学》、《十三经概论》、《古钱》、《古钱年号索引》、《楚辞研究》、《文字学》、《台湾山胞由华西迁来》》等。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著《观堂集林》等。一生著述甚富,大都辑录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

王桐龄(1878—1953),号峄山,河北任邱人。

著有《中国史》、《东洋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历史党争史》、《儒墨之异同》等。

翁独健(1906—1986)原名翁贤华。福建福清县人。

著有《新元史、蒙兀儿史记爱薛传订误》、《斡脱杂考》、《蒙元时代的法典编纂》、《元典章语集释》等。

王养冲(1907—2008),上海南汇人。我国法国大革命史和西方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一位重要奠基人。

著有《法国大革命研究》、《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法国大革命史》等;还翻译《拿破仑书信文件集》、《罗伯斯庇尔选集》等,为法国史研究积累了

宝贵的文献资料。

王钟翰(1913—2007),湖南省东安县人。清史、满史专家。

著有《中国民族史》(主编)、《满学朝鲜学论集》(主编)、《满族简史》(通纂之一)、《清史新考》等。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

主持改绘《历代舆地图》及标点《资治通鉴》,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著有《读史札记》、《朱元璋传》以及《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三家村札记》、《谈骨气》等。

夏曾佑(1865—1924)字遂卿,一作穗卿,自号别士。浙江杭州人。

著有《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1993年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

夏鼐(1910—1985)字作铭。浙江温州人。

主编并参加编写了《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著有《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订》、《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等。

向达(1900—1966)字觉明。湖南溆浦人。土家族。致力与中西交通史研究、敦煌学等。

著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西交通史》、《蛮书校注》等。

杨联升(1914—1990),原名莲生,后以莲生为字;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河北保定。

著有《中国货币与信贷简史》;杨氏论著的精华多收入《中国制度史研究》(英文)、《汉学散策》(英文)、《国学探微》及《杨联升论文集》。

杨向奎(1910—2000),河北丰润人。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绎史斋学术文集》、《繙经室学术文集》、《清儒学案新编》、《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等。

杨人楩(1903—1973),湖南省醴陵县人。为中国的非洲史研究奠定了的基础。

代表作有《非洲通史简编》等;翻译了茨韦格著的《罗曼·罗兰》、克鲁泡特金著的《法国大革命史》、霍伦德著的《世界文化史要略》、哥德沙尔克著的《法国革命时代史》和马迪厄著的《法国革命史》等;还主持了《世界史资料丛刊初编》的编译工作。

姚从吾(1894—1970)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中年以后以号行。河南襄城县人。中国现代辽宋金元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蒙古秘史》第一部全译本,著作大都收集在《姚从吾先生全集》

(共十册),台北正中书局陆续出版

尹达(1906—1983),原名刘火翟,字照林,又名虚谷,河南滑县人。

主编《历史研究》,参与编辑《考古学报》、《甲骨文合集》,著有《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国史学发展史》(主编)等。

张舜徽(1911—1992),湖南省沅江县(今沅江市)人。

著有《说文解字约注》、《郑学丛著》、《周秦道论发微》、《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史评三书平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此外还有《积石丛稿》5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史论文集》、《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修订本广校雠略》、《旧学辑存》、《广义字蒙求》、《演释名》、《周秦政论类诠》、《中国校做学》等。

张其昀(1900—1985),地理学家,字晓峰,浙江鄞县人。

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国地理学研究》、《中国区域志》、《中华民国史纲》、《中华五千年史》、《金史》、《元史》、《清史》、《国父全书》、《抗日战史》等。

张星烺(1889—1951)宇亮尘。擅长中外关系史。

翻译了两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著有《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等。

张荫麟(1905—1942)字素痴,广东东莞人。晚年研究宋史。

著有《中国史纲》(上古篇),后人把其论文汇集成《张荫麟文集》。

张政烺(1912—2005)字苑峰,山东荣成人。考古学、古文字学。

主编《中国历史文物图集》(共十五卷);主要学术成就集中收集在《张政烺文史论集》一书中。

赵俪生(1917—2007),山东省安丘市人。

著有《赵俪生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等。

赵万里(1905—1980)字斐云,版本学家、敦煌学家。浙江海宁人。

撰有《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记》、《魏宗室东阳王荣与敦煌写经》等。

郑天挺(1899—1981)原名庆甡,字毅生,笔名攫日,原籍福建长乐,生于北京。

著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主编)等;主要论文有《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清世祖入关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朱希祖(1879—1944)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浙江海盐人。

著有《中国史学通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汲冢书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年)等。

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阳人。

著有《农村社会新论》(上海远东图书馆1939年)和《中国教育小史》(泰东图书局1929年)、《中国社会之结构》(1930年)、《中国社会之变化》(新生命书店1931年)、《中国社会之现状》(1933年)、《生活系统》、《中国社会史论》、《中国通史》、《中国政治史》、《世界通史》、《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史学与美学》、《周谷城史学论文选集》等。并译有《文化之出路》、《苏联的新教育》等。

周一良(1913—2001)早年曾用字太初。安徽东至人,生于青岛。日本史和亚洲史造诣尤深。

著有《亚洲各国古代史》(上册)、《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世界通史》(与吴于廑主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中日文治维新的几个问题》、《中外文化关系史论》、《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编)、《唐代密宗》等;《毕竟是书生》、《钻石婚杂忆》、《中日文化关系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周一良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等。

周传儒(1900—1988),四川江安县人。

著有《中国古代史》、《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书院制度考》、《中国历史学界的新派别、新趋势》等。

章开沅(1926—),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主编《辛亥革命史》(共3卷,人民出版社1980),著有《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开拓者的足迹——张窖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大出版杜1990年)、《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实斋笔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湖北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仅供大家参阅。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物理学家生平简介 焦耳生平简介 焦耳(J.P.Joule,1818.12─1889.10)──英国曼彻斯特一位酿酒世家的儿子,业余科学家。致力于热功当量的精确测定达40 年之久,他用实验证明“功”和“热量”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为 热力学第一定律(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的建立确定 了牢固的实验基础。 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 法国物理学家,电动力学的创始人。少年时期主要跟随父亲学习技艺,没 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安培自幼聪慧过人,对事务有 敏锐的观察力。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1799年安培开始系统研究数学,1805年定居巴黎,担任 法兰西学院的物理教授,1814年参加了法国科学会,1818 年担任巴黎大学总督学,182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他还是柏林科学院和斯德哥尔摩科学院院士。 安培是近代物理学史上功绩显赫的科学家。特别在电磁学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著。从1814年参加科学会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定律、定理,推动了电磁学的迅速发展。1827年他首先推导出了电动力学的基本公式,建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成为电动力学的创始人。 安培善于深入研究他所发现的各种规律,并且善于应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1822年在科学学会上,他正式公布了他发现的安培环路定理。在电动力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安培的研究工作结束了磁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观点,使电磁学开始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了电流的单位。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791年9月22日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因家庭贫困仅上过几年小学,13岁时便在一家书店里当学徒。书店的工作使他有机会读到许多科学书籍。在送报、装订等工作之 余,自学化学和电学,并动手做简单的实验,验证书上的内容。利用业 余时间参加市哲学学会的学习活动,听自然哲学讲演,因而受到了自然 科学的基础教育。由于他爱好科学研究,专心致志,受到英国化学家戴 维的赏识,1813年3月由戴维举荐到皇家研究所任实验室助手。这是法 拉第一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踏上了献身科学研究的道路。同年10月戴 维到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讲学,法拉第作为他的秘书、助手随同前往。 历时一年半,先后经过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结识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学者。沿途法拉第协助戴维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科学知识,增长了实验才干,为他后来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1867年8月25日逝世。 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法拉第能够这样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重要原因之一是同他关于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和转化的思想密切相关的,他始终坚信自然界各种不同现象之间有着无限多的联系。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续研究当时已知的伏打电池的电、摩擦电、温差电、伽伐尼电、电磁感应电等各种电的同一性,1832年他发表了〈不同来源的电的同一性〉论文,用大量实验论证了“不管电的来源如何,它的本性都相同”的结论,从而扫除了人们在电的本性问题认识上的种种迷雾。 为了说明电的本质,法拉第进行了电流通过酸、碱、盐的溶液的一系列实验,从而导致1833----1834年连续发现电解第一和第二定律,为现代电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第二定律还指明了存在基本电荷,电荷具有最小单位,成为支持电的离散性质的重要结论,对于导致基本电荷e的发现以及建立物质电结构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正确描述实验事实,法拉第制定了迁移率、阴极、阳极、阴离子、阳离子、电解、电解质等许多概念、术语。 在电与磁的统一性被证实之后,法拉第决心寻找光与电磁现象的联系。1845年他发现了原来没有旋光性的重玻璃在强磁场作用下产生旋光性,使偏振光的偏振面发生偏转,此即磁致光效应,成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电磁现象与光现象间的关系。1846年他发表了《关于光振动的想法〉一文,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本质的思想。他曾设计并不畏艰苦地作过许多实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 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如孔子在汉以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又如: 画圣——吴道子 医圣——张仲景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武圣——姜子牙,关羽,岳飞,项羽(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其实中国人在清朝以前真正最崇拜武圣人是关羽和岳飞,但因为什么岳飞一 直属于民间武圣人,主要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把大部分关羽事件夸大,而且明政府就一直加封关羽职位,到了清朝忌讳岳飞是抗金名将,更大肆宣扬,加封关羽为武圣人.在岳飞之前最崇拜的武圣人是项羽). 酒圣——杜康 史圣——司马迁 文圣——欧阳修 乐圣——李龟年 茶圣——陆羽 棋圣——黄龙士 曲圣——关汉卿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佛家圣人——释迦牟尼 道家圣人——老子(李耳) 儒家五圣: 至圣——孔子(孔丘) 复圣——颜渊(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历史上说中国古代有"十圣",但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下十位: 至圣孔子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

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我国唐代伟大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歌。因为他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所以尊为“诗史”、“诗圣”。 词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我国宋代著名的词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以往的词内容狭隘,他扩展了词的内容。他写的词笔力纵横、豪迈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故被尊为“词圣” 酒圣杜康杜康又名少康,字仲宇,夏朝人。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气血之和。邻里百里许,多沽酒于白。先泽之遗,本地独得其身,至今遗址槽沿存,此其明验也。”杜康作为酒的始造者,开辟了源远流长的华夏酒文化的源头。三国时,曹操吟咏出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故而后人称之为“酒圣” 书圣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人称“王右丞”,东晋山东临沂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吸取了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创立了独特的风格。他写的楷书,进一步摆脱了隶法的形迹,达到了独立完美的境地,人们称赞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公认他为“书圣”。 画圣吴道子吴道子名道玄,唐代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画立体感很强,擅长画人物,用朱粉的厚薄来表现骨肉的高低起伏,如同塑像一样真实。又善于画佛像,形象逼真,人物的衣带子飘飘若飞,有“吴带当风”之誉,后世尊他为“画圣”。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阐述的“辩证论治”的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所以后人尊他为“医圣”。 药圣孙思邈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自号孙真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是隋、唐两代大医学家。其所著的《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故后人称之为“药王”,“真人”,“药圣”。 茶圣陆羽陆羽字鸿渐,号东冈子,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他不慕荣华,毕生研究茶事,终于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从而开茶叶研究的先河,所以后人誉他为“茶神”、“茶圣”。 -------------------------------------------------- 除了以上的“十圣”以外,还有不少人被后世称作“圣人”:

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 1、李时珍(年代:明朝;祖籍:湖北黄冈)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孙思邈(年代:唐朝祖籍:陕西铜川)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与世长辞。 3、华佗(年代:东汉祖籍:安徽亳州)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

1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艾萨克·牛顿 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1]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美籍德裔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3伽利略·伽利雷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先后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等等。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4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1847~1931)是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5詹姆斯·瓦特 瓦特是英国著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 6迈克尔·法拉第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在电学方面,法拉第研究负载直流电的导体与附近磁场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建立起磁场这个概念。他发现了电磁感应、抗磁性及电解。另外,他也发现磁场能对光线产生影响,进而发现两者间的基本关系。另外,法拉第还发明了一种依电磁转动的装置,为电动机的前身。[1]

中国著名老政治学家

中国著名老政治学家,当时已满80高龄的钱端升教授在会上的发言颇为引人注目。他认为,苏联社会科学的落后与其过分集中而又僵化的政治制度、压制民主有关。他强调研究政治学应提倡“首创精神”,要“采取一些新的想法,写出一些新的论著,使得我们的政治学能够满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所出现的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同时提出要发展政治学,创立新的政治学,还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些优良的制度和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他还举例说,西方某些国家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就值得中国借鉴。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政治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并任命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名誉会长为钱端升教授及当时已92高龄的邓初民教授。会长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教授。 中国政治学会的重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全国性政治学会成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政治学会。此后,不断召开各种政治学专题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若干地方社会科学院也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研究所。 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等近20个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先后设立了博士点。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

体会员。1985年7月,中国政治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政治科学协会第13届世界大会,代表团团长赵宝煦教授当选为该会第13届执行局委员。1988年8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14届IPSA世界大会,中国代表胡奇安教授接替赵宝煦教授任该会执行局委员,并当选为副主席。 在图书出版方面,政治学恢复以后,有关各种译著纷纷问世,但报刊的数量不多。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自1980年起陆续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介绍国外政治学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出版《国外政治学》杂志。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政治学研究》杂志,《国外政治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学者了解国外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政治学研究》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政治学专业学术刊物。这两份刊物当时都很受学者欢迎,但是在1989年同时停刊。《政治学研究》后来恢复了出版。同样极受读者欢迎的上海《政治学信息报》,则早在1988年就停刊了。 20年来,中国政治学著作的出版量很大。首先是政治学教材,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如《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基础》等,至今已先后出版不下五、六十部。此外,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外国政府,以及各种专题等等,也配合教学需要而相继出版。其次是各种专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权力制衡问题、民主法治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权问题、决策问题、现代化问题、市民社会等等,种类及数量都很可观。 这20年来,还大量翻译引进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繁荣阶段,近代史学界拨乱反正,纠正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出现了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张和实践,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专题大大加深;同时又出现了淡化意识形态、轻视唯物史观、轻视阶级分析方法的倾向。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并针对各个时期的学术潮流进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议。中国近代史研究不能脱离政治,又不等同于政治,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总结以往的研究,提出今后研究方向的关键。 研究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学科体系建设问题。这里讨论的不是各个历史时期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具体问题的进展,这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进展推动了我们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深化,推动了我们对近代中国国情全面深入的了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巨大进步;这里讨论的是建设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方面的演化和趋势,一门学问的学科体系是什么面貌,关系到我们对这门学科基本面貌、总体面貌的认识,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学术性、科学性问题。通过这种研究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倾向的学者是如何在建设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的演化,以及它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今后还可能发展到哪里去。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主要是指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所涵括的时间范围,怎样看待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建立这样的学科体系所必须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作中所秉持的基本的指导思想,等等。我们依据这里所提示的线索,来分析20世纪里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学者们探索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情况。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开始了独立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历史越出了近代,进入了自己的现代时期。 另一个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问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处理自己面临的革命任务的时候所确立的基本理论纲领,也是自己的革命实践纲领。提出这个革命理论的基本事实根据,是中国的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进行的。这个革命的任务,对外是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是推翻封建统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完整版)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一、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只狗和一只猫,牛顿收到礼物非常高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新朋友,为了便于狗和猫出入房间,牛顿在门边挖了两个洞,一个大一个小,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挖一大一小两个洞呢,牛顿回答说:“狗从猫洞里能过去吗?” 牛顿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个月爸爸就去世了。两岁时,妈妈又改嫁到邻村。牛顿只好与外婆相依为命。他从不乱花钱,唯一的爱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艺,把零用钱聚起来,买了锯子、钉锤等一类工具,一放学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 牛顿学习时精神很专注。有一次煮鸡蛋,心里想着数学公式,竟误把手表当作鸡蛋丢进了锅里。还有一次,从早晨起就计算一个问题,中饭都忘了吃。当他感到肚子饿时,已暮色苍茫。他步出书房,一阵清风,感到异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饭吗?怎么走到庭院中来了!于是他立即回头,又走进了书房。当他看到桌上摊开的算稿时,又把吃饭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立即又伏案紧张地计算起来。 二、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三、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

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圣人

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圣人” 圣人可汗:隋文帝杨坚传奇(2012-03-06) 孔子行记:一代圣人的成长轨迹(2012-02-29) 孔丘,孔老二,字仲尼,鲁国人,是春秋时代的著名的家和教育家。美军仅海外基地多达750个中国没有差距很大(2012-03-11) 希拉里要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崛起符世界利益(2012-03-11) 连载《谜藏》悬疑探险解开历史和宗教那些鲜为人知的谜团(2012-03-11) 随风飘散的历史碎片(2012-03-11) 刘备太虚伪(2012-03-10) 佛教道德让可怜的老百姓逆来顺受,是非常虚伪的不要脸(2012-02-29) 中国历史上历朝明君的反贪手段(2012-03-10) 中国历史的四次毁灭-六国,陈,宋,明(2012-03-09) 首曝09年中国最虚伪明星組圖(图)(2009-11-14) 在中国最虚伪的5个字(2009-04-05)他被后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捧上了天有的统治者神吹他是万世师表,有的学术家则瞎捧他是伟大的圣人 孔丘虽然个别的,少量的言论有一定的文化和真理价值,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名言对后人的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从其整体而言,从其历史作用而言,尤其是从他以及他的徒子徒孙炮制的一系列谬论,对中华民族的祸害而言,他是一只残酷杀害革新者的反动剥削阶级的鹰犬;是一个开历史倒车的急先锋;是一个毒害的精神麻醉巫师;是一个典型的企图永远奴役的反革命、反科学、反人权、反自由的官迷;孔丘作为剥削阶级的精神领袖和毒害的精神麻醉师,已经并将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必须彻底的打倒之,具体分析如下: 1.屠杀邵正卯 邵正卯,春秋时代的鲁国大夫,他和孔子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孔老二还亲自去他的私塾听过他的课,是一个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政治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然而,在他刚刚上任不过七天的时间里,就被孔老二以残酷的手段将其血腥的镇压了,还被送到菜市口上暴尸三日以警戒世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孔老二给他列出五条莫须有的罪状来: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 南炳文 百年来的明史研究状况o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第一个阶段为t|st年到t|w|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为t|w|年到t|yy年/文革0运动爆发~第三个阶段为t|zy年粉碎/四人帮0至us世纪末?一个非常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文革0十年时期?这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的明史研究o各有不同的处境和特色? 一!明史研究的新阶段 t|st年至t|w|年o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o一方面民族危机非常严重o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顽强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此时o国内外交往也空前频繁o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o 包括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史学新观点!章节体和传记文学体史学编撰新方法o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o纷纷传入中国o使中国史学界突破了封建史学的束缚o研究领域!观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下o明史研究与us世纪以前的传统史学相比面貌大改o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主要表现是}为帝王撰写家谱式的狭窄研究o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广阔领域!多种角度的研究所替代~在研究的观点方法上大多不再是鼓吹三纲五常o颂古非今o或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o而是应用新观点k如进化论!唯物史观l!新方法k如章节体!传记文学体!现代自然科学的见解lo使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为适应现实斗争或生活的需要o注重与之相关内容的研究o如明末与南明史!明代东北地区及满族先世史!以抗倭为主的中日关系史!郑和下西洋!中欧关系史等o成为研究的热点o这也是其时明史研究令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关于明末与南明的历史o早在清朝前期o已有明朝遗民着力进行过研究o既用于寄托其故国之思o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o又用以鼓吹民族思想o与清朝相对抗?进入us世纪之后o随着各阶层人民反清情绪的增长o这类研究更趋高涨?到了三四十年代o在抗日热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o它又被利用来作为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重要舆论工具o从而更加兴盛?史家或整理出版有关史料o或研究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o或表彰明末至南明坚持抗清的志士及誓不与清朝合作的明朝遗民o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o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o取得了累累硕果?所出版的专书!论文等有}陈去病辑5陆沉丛书6kt|sv年石印本l!国学保存会辑5国粹丛书6kt|sx)t|s|年间排印l!谢国桢5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6k商务印书馆o t|vw年l!朱5明季社党研究6k商务印书馆o t|wx年l!李文治5晚明民变6k中华书局o t|w{年l!梁启超5明季第一重要人物袁崇焕传6k5新民丛报6第wy) # #|x t

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中国近代实业家简介 张謇 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1926年病逝。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荣宗敬(1873—1938年)、荣德生(1875—1952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兄弟二人从十几岁起,就在上海学徒。1896年,随其父与人合资开办钱庄,开始了经营生涯。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德生任经理,宗敬在上海任批发经理。1907年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1912年,兄弟合资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俏,荣氏兄弟获得厚利,把面粉厂扩大到六家。1915年,荣氏兄弟又投资创办了中新纱厂,不久扩展为两个纱厂。经过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其拥有的纱厂,也达4个。荣氏家族成为当时中国有名的民族资本家。 陈启沅 陈启沅(1834-1903),字芷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简村人,生于1834年四月十五日,清宣统二年《南海县志》载:“陈启沅少孤贫而好学,凡诸子百家、星学舆地诸书, 无不涉猎,尤精易理,性复颖悟,目光绝伦,深夜处暗室中能辩五色,曾以一麻子写百余字,一折扇写字汇全部,均楷法遒劲,行气整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

中国的三十四位“圣人”,你知道几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发展史,出现了无数名冠翘楚的历史圣人,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全人类的精英典范和宝贵财富。 提到圣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孔子他老人家。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圣人,他们因为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必须是开创性的),且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因此,被称为圣人。《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关于圣人的描绘:“才德全尽谓之圣人”。由此可见,一个人必须德行、才能都得到世人的认可,才能够称之为圣人。 历史圣人深受中国人的敬仰,也被世界人民所尊崇,在绘画及国家名片”邮

票”、”钱币”中多有表现。那么,从古到今,中国到底有多少位圣人呢?他们又是因何成圣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史上的各位圣人吧! 一、大圣(老圣) 老子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dan)。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是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因为孔子曾数次问礼、求道于老子。因此,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紫气东来三千里,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文圣(至圣)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这本书是由王学典和陈峰教授共同编的,王学典教授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其擅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陈峰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这两位学者不光合作共同编了这本书,他们还共同写了另外一本书叫《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另外的一本书是他们在本书基础上,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把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我所读书目的重要性,那么我下面就首先将就本书的写作背景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中学与西学相互激荡产生空前创获的时期。作为中国学术史中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学,其发生的变革尤为剧烈。从世纪初年的“新史学思潮”,到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直到90年代的新国学,可谓此起彼伏、一波三折,都曾在不同时期引领风骚,并相继居于史界主流地位,每个思潮或流派都构成二十世纪史学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认识这些思潮或流派的地位和意义,无疑是我们后世治学术史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因此,处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此前100年的历史学的发展行程作一番学术史上的总结无疑是必要的。书中收入了齐思和、周予同、白寿彝、戴逸、余英时、唐德刚、张广智、杨念群等史学大家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对20世纪宏观史学评论的文章,这些文字或侧重发展过程,或突出问题意识,集中系统地展现了整个20世纪史学发展的概貌。其中不少是当事人或亲历者(余英时、周予同等)对他们所处时代史学发展的论述和评论,弥漫着当时的学术气息,是珍贵难得的真实记录。这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是一些史学家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以及对二十一世纪史学发展的展望,这有助于我们很清晰的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历程。 这本书主要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晚清、民初、民国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后五十年和后二十年的评论,它们体现着各个时段的学术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同时,编者又把关于一些对20世纪史学的总体概括的文章也收录进来,这些文章将整个20世纪中国史学作为考察对象,就其发展大势、学风转换、方法更新等重要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就20世纪整个史学的发展大势有个整体的认知。最后又介绍了关于西学冲击下的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这样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受外在因素影响的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这本书共收入了27篇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齐思和) 民国以来的历史学(方豪) 民国后20年史学的新趋向(许冠三) 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叶蠖生)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史学倾向(刘茂林叶桂生) 50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周予同) 50年来的中国历史编纂学(邓嗣禹) 60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白寿彝) 近20年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陈启能)

【物理】吴大猷——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博士在南开,度过了他青春岁月中10年最美好的年华。 吴大猷先生自14岁至24岁在南开生活了10年:南开中学4年,南开大学4年,又在南开大学任教2年。他说:这10年“是性格、习惯的形成,求学基础的训练的重要时期”,“这十年决定了我这一生的为人和工作。” 他对南开感情甚笃。赤子心怀,老而弥坚。他从60年代中期起,就利用教研之余撰写回忆文章,如《求学的回忆》《十年的南开生活》《怀念饶毓泰(树人)师》《南开大学和张伯苓》等。动情的回忆,表达了老人对南开的怀念。 1921年夏,吴大猷先生的伯父吴远基受聘为广东旅津中学校长,由广州带吴大猷、吴大业、吴大任和吴大立来到天津。老伯父决意要用他当校长的收入,栽培这四个分属三房的堂兄弟。同年兄弟4人考上了南开中学,吴大猷和吴大任编在一年级,业、立则在补习班。4人同住7斋同一间寝室,整齐划一的夏布蚊帐、被褥、衣箱、书箱、洗脸用具等。每天早晚,4人一齐拿着脸盆去洗脸,一齐去食堂,许多活动都是兄唱弟随,很是惹人注目。 转眼四年过去。吴大猷就要读完高中二年级,他决定以“同等学历”资格投考大学。可是高三的《大学普通化学》还没有学,他决心自修。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时化学、英语考试极佳。 吴大猷没读高中三年级就上了南开大学矿科。他所以要学矿科,一是觉得家境不充裕,选学实用性学科以后容易找到职业,二是以为自己天资有限,可能不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料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自己的估计并不太准确。 吴大猷在矿科实际上就学习了一年。这一年的学习成绩除上学期物理得B,余皆为A。1 926年夏,支持南开办矿科的李组绅表示不再给学校经费,矿科决定停办。于是,吴大猷改学理科的物理。改科,当时的吴大猷并未看得多么重要,他后来甚至把这件事看成自己“不成熟”时期中的一件“没有道理的事”。因为,物理是他当时数、理、化三科中成绩最不理想的一科,而且,他最害怕物理教授饶毓泰先生。 但是,他偏偏选了物理,而且引领他进入深奥的物理学领域的也正是饶毓泰先生。吴大猷多次说过:“我最怀念的老师是在南开大学物理系教我的饶毓泰先生。”他认为,饶毓泰先生是影响他一生最大的两位师长之一。饶毓泰博士是中国现代物理学前驱之一,南开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奠基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极严。吴大猷先后选习他的普通物理、力学、近代物理、气体运动论、光学和电磁学等课程。除物理课程外,他在大学还学习了微积分、高等微积分、高等解析几何、微分方程(张锡禄)、近代代数、复变函数(姜立夫)、定性化学分析、定量化学分析、物理化学(邱宗岳)、气象学(竺可桢)、世界文学(司徒月兰)、德文(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