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抗生素的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生物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种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抗生素的使用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抗生素的使用1、抗生素:指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种类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的目的。
(1)抗生素多是一些带有环状碳链的化学物质。
不同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给药最佳途径,主要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2)抗生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很快就到达身体的各种器官组织,但是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抗生素一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与血清蛋白结合。
其中只有游离形式的抗生素才能发挥其药效;结合形式的抗生素可作为储备力量,当血清中游离抗生素浓度下降时再逐渐释放。
(3)孕妇血清中的抗生素可以顺利地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中,为防止抗生素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抗生素产品说明书中都有“孕妇慎用”的提示。
3、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中有好转现象时停止用药,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洁用品;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尽量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对症下药不盲目;适时用药抓战机;集中药量打歼灭;切勿滥用抗生素。
4、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耐药菌株的增多,使得抗生素效果下降,不宜用抗生素做预防性使用;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如果使用抗生素,会掩盖临床表现,延误对疾病的诊治;不要只看广告吃药,服用抗生素药要遵照医嘱。
切勿滥用。
5、怎样使用抗生素才能治病,又能尽量避免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避免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呢?首先,生病时应经医生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其次,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控制使用抗生素的清洁用品。
同时,瓜果蔬菜食用前应充分洗涤,以出去残留的耐药性细菌和抗生素。
第三,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应尽量控制使用抗生素,并加强农畜产品中抗生素含量的检测。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教学设计李梦菊一、教学目标1. 概述抗生素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进一步建立生物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的生命观念。
2. 在互动表演、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等活动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质疑思辨等科学思维能力。
3. 利用希沃白板中的竞赛游戏、思维导图穿插图片、文字、视频等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4. 认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倡议、宣传合理使用抗生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抗生素的使用很普遍,因此本节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但学生对抗生素的了解并不多,可谓是非常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细菌的正常结构、DNA 的复制、转录、蛋白质的合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内环境稳态以及自然选择等相关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内容,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又有着一颗颗的好奇心和饱满的热情,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讨论、角色扮演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再融入一些多媒体化教学,要达到师生共鸣,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顺理成章。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合理使用抗生素。
解决策略:通过希沃5白板中的竞争游戏环节、思维导图工具(重要概念、内容通过在思维导图中穿插图片、文字、视频重点讲解)及图片和视频随意放大缩小、随时手写添加注解等功能,让学生享受视觉、听觉上盛宴的同时对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拓展,将重点一点点化解开。
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解决策略:在利用希沃5白板中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穿插图片、文字和视频)工具的基础上,结合对图片、视频可以随意放大缩小、手动添加注解等功能,从视觉、听觉冲击的同时,将重难点内容在同一页面有条理性地呈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整体视觉印象,又让难点被凸显出来,有效解决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药物,但过度和不合理使用导致抗药性问题的产生。
1.1.2 抗药性问题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影响人类健康。
1.1.3 引导学生思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2.1 抗生素的定义和作用2.1.1 抗生素是一种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如细胞壁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等。
2.2 抗药性的产生与传播2.2.1 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由于细菌的基因变异导致。
2.2.2 抗药性细菌可以在人群中传播,导致治疗难度增加。
2.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2.3.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正确的用药时机、剂量和疗程。
2.3.2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如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染。
三、教学内容3.1 抗生素的定义和作用3.1.1 介绍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3.1.2 举例说明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性疾病中的应用。
3.2 抗药性的产生与传播3.2.1 解释抗药性的原因和机制。
3.2.2 分析抗药性细菌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3.3.1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指导。
3.3.2 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避免抗药性问题的产生。
四、教学目标4.1 学生能够理解抗生素的定义和作用。
4.2 学生能够了解抗药性的产生与传播机制。
4.3 学生能够认识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抗生素的定义、作用、抗药性的产生与传播、合理使用。
5.2 难点:抗药性的产生机制、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具体实践。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详细的小结和细节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知识。
后续章节将继续深入讲解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抗药性的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这个教案能够满足您的需求,供您参考。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和教案6.1.1 包含抗生素相关图片、动画和案例的课件。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染色体结构的交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以及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需要学生了解的内容,教材通过4个示意图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涉及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信体等概念,其中“染色体组”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之--。
理解这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依据染色体效目变异衍生出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和多倍体育种技术。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e经学习了近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规律)、减数分裂、DNA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基因概念和功能的知识。
因此,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结合,能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直观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整体理解,也可为介绍人类进传病、生物育种及生物进化等知识作铺垫。
染色体变异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细胞分裂异常产生的结果,因此细胞分裂是染色体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如果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细胞分裂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会大大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并能有效帮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及突破方法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较集中,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及数目判断方法,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突破方法如下(1)染色体组概念:以辨图、设问、讨论和复习的方式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染色体组的概念较为复杂,如果直接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
可以从展示男性人体染色体组成自制模型,让学生回顾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然后将人类染色体分成两组,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两组染色体组异同点等方式人手,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染色体组的概念。
(2)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和对比,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
单倍体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
高中生物人教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探讨教案一、引言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能有效杀灭或抑制细菌和一些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然而,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和过度使用的情况,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二、抗生素的定义与作用1. 定义:抗生素是一类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的药物。
2. 作用:抗生素通过靶向微生物细胞壁、蛋白质或核酸的合成过程,干扰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复制,从而实现抑菌或杀菌的效果。
三、抗生素的分类及使用原则1. 分类:抗生素按作用机制和来源可分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2. 使用原则:(1) 按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通过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确定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敏感抗生素。
(2) 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疗程:依据病情及病原体的特点,确定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以最大限度地抑制或杀灭细菌。
(3) 遵循医嘱严格用药:务必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药剂和用药时间进行使用,不可自行更改剂量或停药。
四、抗生素的滥用与后果1. 滥用情况:由于缺乏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部分患者或医生在感染疾病时滥用抗生素,如不规范使用、不合理配伍或未完成疗程等。
2. 后果:(1) 耐药性问题: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抗生素对感染病原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或失效。
(2) 副作用增加:过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耳鸣、呕吐、腹泻等副作用。
(3) 破坏肠道菌群:抗生素不仅会抑制病原菌,还会对人体内的有益菌产生影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与意义1. 合理使用方法:(1) 疾病明确后再使用:不可因轻微不适即滥用抗生素,应先明确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2) 遵医嘱用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按照医生的处方药剂进行使用,不可自行改变用药剂量或时间。
(3) 完成疗程:即使症状缓解,也不能中途停药,应按照医嘱的疗程进行完整治疗,以确保细菌被充分杀灭。
抗生素的一些知识一、抗生素的定义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物,以及甚至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目前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二、抗生素作用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抗生素分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部分合成产品。
1981年我国第四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指出近些年来在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肿瘤,抗病毒,抗原虫、寄生虫和昆虫等领域也有较快发展。
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异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那么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
鉴于“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范围,继续使用抗菌素这一名词已不能适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因此,会议决定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三、抗生素的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灰色链丝菌产生的链霉素都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由于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所以一度将抗生素称为抗菌素。
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陆续出现了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的抗生素也纷纷发现并用于临床,显然称为抗菌素就不妥,还是称为抗生素更符合实际了。
抗肿瘤抗生素的出现,说明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除了原先所说的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或代谢的作用,因此现代抗生素的定义应当为: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叫做抗生素。
细菌“导弹〞有望代替抗生素据报道,细菌之间相互拼杀所用的微小蛋白质“导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代替治疗疾病所用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生素的定义、种类及作用机制。
2. 使学生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疗程等。
3. 培养学生正确的用药观念,降低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 抗生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4. 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5. 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及政策法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基本概念、种类、作用机制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其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剧,模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过程。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抗生素的相关图片、表格、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抗生素滥用和耐药性的实例。
3. 情景剧剧本:编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情景剧。
4. 课堂练习题:设计有关抗生素的填空、选择、简答等题目。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抗生素的基本概念及种类1. 引入新课:介绍抗生素的发现及重要性。
2. 讲解抗生素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3. 分析抗生素的命名规则及特点。
4. 课堂练习:填写抗生素相关表格。
第二课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1. 引入新课:讨论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2. 讲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包括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疗程等。
3. 分析实际病例,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和使用抗生素。
4. 小组讨论:设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第三课时: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1. 引入新课: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过程。
2. 分析抗生素滥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其危害。
3. 讲解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及政策法规。
4. 讨论如何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问题。
第四课时: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实践1. 引入新课:介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正确选择抗生素及用药方法。
3. 实践活动:模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过程。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高中生物教案1【教案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教案重点】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案难点】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案方法】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教案课时】1课时。
【教案过程】<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
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
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
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p1EanqFDPw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
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1.抗生素史话<1)青霉素的分子式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a.细菌的结构b.作用机理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