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手术期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3
骨科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骨科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是指在手术治疗到出院的这段时间内,医护工作者要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患者术后的康复。
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分为术前、术后、术后恢复和出院期。
术前护理包括术前宣教和术前准备。
术前宣教要让病人了解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法,了解手术的经过和对生活的影响。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引导并纠正不良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勇于面对手术。
术前准备包括完善术前检查、配血、皮试、监测生命体征和胃肠道的准备等。
术后护理包括术后监护、术后护理和术后宣教。
术后监护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
术后护理要注意伤口护理、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预防并发症等。
术后宣教要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的方法,有利于术后的康复训练。
在术后恢复阶段,要进行功能锻炼、物理康复、饮食指导和预防并发症等。
同时,要对病人进行出院流程、健康宣教和功能锻炼,不适时进行随诊。
术前护理要协助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包括胸部X光片检查、心电图、血细胞分类计数、血生化及出凝血时间,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
同时,要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便和大小便的练,以预防术后便秘和尿潴留等并发症。
呼吸评估在手术后显得尤为重要。
长时间麻醉和肺膨胀不全会导致胸廓形状改变,进而引起医源性血胸或气胸,从而损害肺功能。
此外,术后肺栓塞也需要引起注意,如呼吸短促、胸痛、血红蛋白减少和体温升高等症状。
应该在术后72小时或更长时间内,每个值班班次都检查肺功能,以及时发现有关征象。
术后体位的指导也非常重要。
全麻术后且尚未清醒的患者应该取平卧位6小时,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因呕吐而引起误吸进入气道。
椎管内麻醉的患者应该平卧6~8小时,以防止因脑脊液外渗而引起头痛。
四肢手术后,应该用枕头、支架等抬高患肢,使其略高于心脏水平位,肢体远侧端高于近侧端,以便休息和促进肢体血供和静脉回流,从而消除水肿。
年老体弱术后无法下床活动及双下肢不能活动的患者应该卧气垫床,术后4小时可以为病人翻身和按摩,以后每2小时翻身1次,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详细参考)
- 术前准备
- 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
- 安排骨科手术前的必要检查,如X光、CT扫描等。
- 评估患者的术前准备情况,包括麻醉方式的选择、患者的心
理状况等。
- 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 术中护理
- 在手术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
- 在手术室内保持洁净环境,减少细菌感染的风险。
- 配合医生操作,提供必要的器械和物品。
- 确保手术刀具的消毒和严格操作手术无菌原则。
- 术后护理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等。
- 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 配合医生进行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 给予患者必要的止疼药和抗生素,减轻患者的疼痛和预防感染。
- 应用适当的固定和支架,保护患者的手术部位。
- 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
以上是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常规措施,具体操作中需严格遵守医院相关规定和医生的指导。
> 注意:文档中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依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指导。
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摘要】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较高。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包括调整用药和检查相关指标。
手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的营养支持也至关重要,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存在一些挑战,如术中风险大、恢复慢等,因此需要不断改进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水平。
关注和重视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关键词: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风险评估、术前准备、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营养支持、术后康复护理、重要性、挑战、改进建议。
1. 引言1.1 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概述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是指针对年长患者在接受骨科手术时所需的全面护理措施。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科高龄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加,他们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都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风险。
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围手术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骨科高龄患者的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患病情况、手术类型及麻醉风险等方面,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术前准备也尤为重要,包括准确记录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情况、生活习惯等信息,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术后康复护理也是十分关键的,包括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活动、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提供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工作。
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确保患者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
2. 正文2.1 骨科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与护理骨科高龄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与护理对于手术的安全和成功至关重要。
由于高龄患者的生理功能已经减退,因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手术的适宜性和风险程度。
骨科围手术期护理
定义:围手术期——指病人入院后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治疗时期,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围手术期的护理旨在加强手术前到手术后整个诊治期间病人的身心护理,通过全面评估,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机体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使病人康复。
手术前期: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到将病人送至手术台。
手术期:从病人被送上手术台到病人手术后被送入恢复室或病房。
手术后期:从病人被送到恢复室或病房至病人出院或继续追踪。
骨科手术种类很多:
骨创伤重建: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钢板螺钉、髓内钉、外固定支架)
关节手术:关节融合、人工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手术
脊柱手术:椎间盘摘除术、脊柱矫形术、椎管内减压探查、颈椎手术
显微外科:断肢再植术、神经血管探查修复术、
骨肿瘤:肿瘤切除、瘤段肢体截除、骨移植、截肢术
手术的类型大致分三类:
1.择期手术:充分准备(手术迟早不影响治疗效果)
2.限期手术:一定时间内充分准备(手术迟早可影响治疗效果)
3.急症手术:抓紧时间,重点的进行必要的准备,如骨筋膜室综合症、开放性骨折合并大血管损伤。
<个别的不能准备如窒息> 争分夺秒。
一、术前的准备与护理:
从住院病人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进入手术室时为止,这一时期为手术前期,这一时期的护理,称作手术前护理
1、入院宣教
●病房介绍
●全身评估:心血管、肺、肝、肾、内分泌、血液、营养、免疫
●术前检查:心电图、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等
●饮食营养
●适应性锻炼:咳痰、床上二便、禁烟
护理重点:
评估和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给予病人有关手术的心理支持,指导适应术后变化的训练
2、术前准备:
●个人卫生准备
●备血、药敏试验
●体温观察
●备皮:
●肠道准备:清洁灌肠、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
●术前晚镇静
3、手术日晨间护理:
3.1、生命体征测量
3.2、取出义齿、妥善保管随身物品
3.3、排空膀胱、或置尿管
3.4、术前用药:苯巴比妥钠、阿托品
3.5、带入手术室物品要齐全
4、急症手术准备:
4.1、争分抢秒,迅速建立输液通道,纠正休克。
4.2、简单覆盖伤口。
4.3、禁食禁饮,备皮,药敏试验。
4.4、急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血交叉试验。
4.5、术前用药,嘱病人排尿,送往手术室。
手术前护理的关键在于保证病人在手术时的安全和配合。
二、术中护理:主要是在手术室的护理
(略)
三、术后的护理
手术后期:是指病人手术后返回病室直至出院这一阶段的护理。
护理重点:
①尽快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②减少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与不适
③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床单位的准备:
输液架、引流设备、供养设备、监护设备、呼吸机、
骨科牵引架、垫枕
2、搬运及卧位:
搬运:三人平托法
卧位:去枕平卧、半卧、患肢抬高
3、手术后一般护理: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尿量、循环、呼吸、切口、患肢肿胀及血运感觉
②医嘱执行
③尿潴留护理:多为麻醉、不习惯床上排尿及切口疼痛所致
处理:
●安慰、鼓励病人,焦虑、紧张
●改变体位;诱导排尿
●下腹部热敷、按摩、肌注氨甲酰胆碱;
●无效时,行导尿术
④胃肠道护理
●促进肠蠕动恢复
●指导进食、营养摄入
●指导排便
⑤引流管护理
●熟知引流管的作用和通向,切勿接错;
●妥当固定,以免脱落或滑入体腔内;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及量;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压迫或扭曲,必要时采用负压吸
●保持引流装置无菌,防止污染,引流管皮肤出口处按无菌技术换药,每天更换引流
袋;
●掌握各类引流管的拔管指征、拔管时间及拔管方法
⑥指导功能锻炼
●全身局部兼顾
●恢复生理功能
●主动为主、被动为辅
●循序渐进
●分期锻炼:初期、中期、后期
4、术后并发症及护理
切口感染
原因:①手术操作无菌不严;②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技术不正确,切口内遗有血肿、死腔、异物等;③营养差或合并糖尿病、肥胖等致切口愈合不良,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表现:术后3~4日仍有发热,伤口痛。
处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组织过多损伤、止血彻底,缝合不留死腔、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拆线引流、局部换药。
肺不张
原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堵塞支气管、术后疼痛、胸、腹部绷带包扎过紧。
表现:术后发热、呼吸增快,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局限性湿性罗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PaO2↓ PaCO2 ↑。
继发感染时,T明显↑,WBC和N↑。
处理:除因(防止呕吐物误吸和过紧包扎)、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鼓励病人定时深呼吸、有效咳嗽、抗菌素。
血栓性静脉炎
原因:长期卧床、血高凝状、血管反复穿刺置管或输注刺激性强药物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表现:小腿腓肠肌疼痛和紧束感,继之出现下肢凹陷性水肿;下肢浅静脉发红、变硬,有明显触痛。
常伴体温升高。
处理:停止患肢静脉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50%硫酸镁湿敷,严禁按摩(防血栓脱落致肺栓塞),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液、降纤酶等静脉滴注。
尿路感染
原因:多为术后留置导尿管或长期卧床所致
表现:发冷发热、肾区疼痛、尿频、尿急,尿检查有红细胞和脓细胞。
处理:及时处理尿潴留、保持尿液通畅、多饮水、插导尿管时注意无菌操作,应用抗生素等。
压疮
原因:长期卧床、坐轮椅、夹板及石膏压迫
表现:皮肤受压部位红斑、水泡、溃破、溃疡
处理:防受压:床铺平整松软、骨突部位垫圈等保护、石膏夹板正确护理受压皮肤护理:变换体位、局部按摩、皮肤清洁、防治损伤
5、出院指导:健康教育和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行功能锻炼,门诊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