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2
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20世纪是西方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多变的时期,它见证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开放化。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大的文学派别和运动出现,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
本文将从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角度来评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来看,它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打破文学的传统结构和形式,将个人的心理体验和意识流引入到作品中。
他们追求“艺术的自由”,超越了现实和表面现象,试图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性和真实性。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结构和内心独白体的写作风格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他通过简练的语言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然而,现代主义的复杂性和内向性也引发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的批判。
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现实主义文学迅速兴起。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试图与现代主义的自我追寻和实验性创作相对立,回归到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
他们将重心放在社会问题、人际关系和人性探索上,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社会上的冲突和人类的困境。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都是新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塑造了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现代社会的不公正和人类命运的困境。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再次打破了新现实主义的观念和写作方式。
后现代主义作家们试图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呈现出来,以非线性的故事结构和破碎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混乱和不确定性。
他们通过文本的自我反思和互文性的构建,打破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并引发了读者对意义和真实性的思考。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要性》和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20世纪欧美文学概说一、20世纪西方文坛的特点1、流派纷呈。
虽然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含后现代主义写作。
一般的文学史把20世纪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称为后现代主义)两大板块(前者是传统的,后者是反传统的),但在每一板块中也有不同的类型,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这一块。
“流派纷呈”说的主要就是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现代主义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在时间上是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流派)等。
20世纪是一个科学辉煌的世纪,也是一个文学辉煌的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走向和流转嬗变的轨迹,大体勾勒了20世纪100年西方文学的动向和走势。
两大文学主流的演变趋势,又大体规定了21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格局。
流派纷呈体现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文学基本上是以再现(包括对已然的再现和对应然的展现——前者属现实主义,后者属浪漫主义)为主。
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2、以现代主义文学为主潮3、复杂、晦涩、难懂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调二、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是以欧洲为中心的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也是20世纪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文艺传统截然不同的各种艺术流派的总称,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在内。
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激烈反传统,原因恰在于文学的生命植根于创新。
工业文明的急剧发展,现代哲学的兴起,则为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剧烈竞争的社会焦虑和普遍的绝望则构成了现代主义的社会土壤。
因而,现代主义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危机的文学,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必然产物。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周围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无援;在艺术手段上是采用荒诞的情节和非现实的图景及人物,并用时序跳跃,时空颠倒,语言隐晦等方法,来强化文学作品的表现力,以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管窥蠡测——现代西方文论略览1、背景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文明和理性遭到破坏和怀疑②战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加剧人的异化的精神危机↓导致对常识、理性和客观真理本身的怀疑在荒诞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决定现代文学的特点2、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总趋势①以创作为中心→以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②传统作品中的英雄越来越具有讽刺性③强调批评的独立性3、批评的时代“文评”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从社会各学科吸取观点和方法4、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5、形式主义文评注重作品的语言文学【本义&肌质】传统文评注重传记和历史【背景&身世】6、新批评:以作品为中心,强调单部作品语言技巧的分析,忽略了作品之间的关系和体裁类型的研究结构主义:把每部作品看成文学总体的一个局部,透过各作品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文学的结构。
为结构主义文评奠定了基础。
7、语言&言语:二者是抽象规则和具体行动的关系——【瑞士】索绪尔↓影响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批评家的兴趣转移到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同类型作品的共同规律8、结构主义文评的特点①把语言学的模式应用于文学,研究文学的规律(“语法”)②作品的组织结构完全遵循文学语法的规则③把同一类的许多作品归纳简化成几条原理(删繁就简)9、决定文字符号的意义的超然结构→文字符号本身↓影响追求文学“语法”的枯燥抽象的趋势有所改变10、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特点①注重形式:把分析作品本文当做批评的主要任务或出发点②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在某些方面的玄虚和反理性主义倾向,都与其哲学基础有关第二节谁能告诉我:我是谁一、精神分析的产生1、人类认识自己的历史,是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认识外界→认识自己→认识身体肌肤→认识思想心灵2、浪漫主义时代的探索:对个人心理的探索→对个人无意识的探索二、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1、许多精神病的产生都与医院和情绪受到过度压抑,得不到正常发泄有关↓“疏导疗法”把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意愿和情绪带到意识领域,使之得到发泄2、“疏导疗法”:人的精神活动如同冰山,只有很小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3、人格结构:①本我:处于最底层,总是处于无意识状态,本我里包裹着里比多,即性欲的内驱力,成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②自我:在本我要求和现实环境之间起调节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多度压抑造成危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③超我:人格结构的最高层,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社会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4、性本能佛洛依德认为性本能对人格发展起决定性影响,开始于儿童时期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儿童暗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5、自我的保护性措施:压抑&升华①压抑:把这类危险中途和念头排除于意识之外,不让它们导致危险行动②升华:把性欲冲动引向社会许可的某种文化活动的渠道,使之转变成似乎与性欲无关而且十分高尚的行为↓把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都看成里比多的升华,看成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6、梦在《梦的解释》一书中,佛洛依德认为,才能再现实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到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7、反面影响:泛性欲主义加快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三、精神分析派文评1、“精神分析法的应用绝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病的范围,而且可以扩大到解决艺术、宗教和哲学问题”——《大学里的精神分析教学》①默里对麦尔维尔名著《白鲸》的分析②玛丽·波拿巴论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2、精神分析派批评:作者的无意识通过作品得到象征性表现,获得意愿的满足,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居作用,同样得到想象的满足佛洛依德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机动的理论,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一战使文论呈现出三种状态:革命化、精神分裂、形式主义。
20世纪西方文论,以五月风暴为标志,进入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文论的重心是意识形态批判。
20世纪西方文坛,号称是“文学理论批评的时代〞,主要由哲学文论、文学理论批评、创作经验谈三大部分组成。
哲学文论、创作谈属于西方文论史的传统项目。
20世纪文论突出的特点是:文学理论批评在独立、自律、自成系统方面取得成功。
20世纪西方文论理论经历了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文论机器在苏联、东欧和波兰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女性主义的文化诗学是西方文论史上最为独特的景观。
20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诗学,以意识形态为轴心。
20世纪文论的四大系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系统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分析哲学运动、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形成语言学文论的三大来源,标志着20世纪文论的三次重大转折。
20世纪西方文论在其自身展开的四个方面—总体形态、评论家、评论文本、影响—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20世纪西方文论:1属于一种思想领域2具有明显的文化创造性3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集中体现在三大转折上:1.从文学言论向文学理论的转折,使文学学或文艺学从哲学和创作言论中走了出来,自立门户,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和科学形态;2.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有了自己的结构规模、名牌作品、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效应;3.实现了从一般专门知识话语向边缘的学科诉诸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转折,取得相应发言权和地位。
作者系统表现主义诗学来自于欧洲浪漫主义克罗齐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集大成者。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学说,是他整个心灵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他最具个体的文学论。
直觉是起点,属于较低的层次,可以不依赖概念而生存,是艺术的生长点。
克罗齐把艺术分为四个阶段:诸印象、表现、快感的陪伴、由审美事实到物理现象的翻译。
克罗齐的评论方法:剥离方法批判方法历史方法语言学境界象征主义〔保尔*瓦雷里〕:20世纪西方文论最重要四国:法美德苏俄象征—首先是指完整的主体意识。
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精神分析的浅探海南大学林罗添骥【摘要】本文旨在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精神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精神分析的解读、精神分析法的缺陷这4个角度出发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的精神分析法进行一个简单的论述。
以期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更好的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以及精神分析法。
【关键词】西方文论精神分析浅探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地引进一系列的西方文论。
毋庸置疑,随着西方文论地不断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在一定基础上对中国本身的文学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对以后产生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结束了我国的文学理论自我封闭、自我窒息、自我麻醉的危机状态,推动了我国文论的高速发展,在现代化尚未实现的中国创造了与西方后现代思潮“超前”接轨的文化奇观[1]。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是各种批评理论流派纷呈、主义迭出的时代。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各种理论层出不穷。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古代文论的故乡,它的总称为“诗学”。
古希腊的文学全部以诗的面貌呈现,抒情诗、史诗、戏剧诗是其三大文体,因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总称便称为“诗学”[2]。
一般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也被称作现代西方文论,它们可以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算起。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不仅与西方古代文论有着重大区别,也与中国文论有着巨大差异[3]。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主要在于其系统性。
因为,相对于古代时期,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和古代西方文论的模式大相径庭。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主要通过系统的文学批判和独到的分析方式,它摆脱了传统的感悟模式,以系统理论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简单分析的格局。
二、精神分析法的形成与发展。
在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的批评理论当中,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临床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4]。
这种分析理论在二十世纪广泛地运用到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作者生平和作品人物的批评分析当中,形成了精神分析批评的文学理论。
绪论20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一、两大思潮:
(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二)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20世纪西方文论的特点
1、三次重要转移:
重点研究作家
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重点研究文艺的社会文化批评
(二)两个转向
1非理性转向(针对人本主义)
2语言论转向(针对科学主义)
第一章表现主义
一、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克罗齐著述——主要有《精神哲学》
(一)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
1、克罗齐对直觉的界定:
直觉是一种知识;直觉就是表现;
直觉就是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的活动;
直觉是在内心完成,而不需要外在媒介。
2、克罗齐对艺术的界定:
正反两方面——艺术是什么、艺术不是什么、艺术即直觉
(二)审美欣赏论与艺术批评论
1、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活动相统一
不同:一个是审美的创造;另一个是审美的再造;审美的再造不过是循着审美的创造程序再走了一遍而已。
2、艺术批评
真正的批评应具备的条件:艺术品、鉴赏力、历史性注释、哲学把握。
二、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
•科林伍德著述——《宗教与哲学》《心灵的思辨》《艺术哲学新论》《艺术原理》。
(一)早期思想:
●关于艺术的本质:
1、一般本质:艺术是一种精神活动;
2、特殊本质:从理论上看,艺术是想象;
从实践上看,艺术是对美的追求;
从情感上看,艺术是作为美的享受的艺术。
(二)后期思想:
●对艺术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1、从否定方面论述什么不是真正的艺术
2、从肯定方面来确定艺术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