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吾氏——终极真相——本源与个体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30.83 KB
- 文档页数:6
﹄与﹃原人﹄———颜元︽存人编︾与宗密︽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陈坚(1966— ),男,浙江临海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佛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
山东济南 250100① 梁燕城:《孔子的方法学———从本体诠释学模式研究孔子哲学》,《文史哲》2005年第2期。
“存人”与“原人”———颜元《存人编》与宗密《华严原人论》中的“人学”思想比较研究陈 坚[摘要]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人”,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存人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
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人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人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关键词]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人[中图分类号]B 249.5;B 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27(2006)0520067215儒家颜元(1635—1704)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780—841)的《华严原人论》都是探讨“人”的,但是这两个文本在思考“人”时所设定的“基源问题”是不一样的。
“基源问题”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劳思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先得要弄清楚这个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基源问题”究竟是什么。
后来,梁燕城先生对劳思光先生所说的“基源问题”作了如下的界定和解释,他说:“所谓‘基源问题’,是指思想家运思时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指引了其研究和思考的方向。
从其概念的区分和系统的运用,可以掌握其最基本要关心的问题,掌握这问题则可正确解释其思想的方向。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元吾氏博文文录元吾氏B.修道经验12.我的出神经验——个体现象界与集体现象界很多初学者的提问:“出神有时感觉是幻相,有时感觉是实相。
为什么?”以下是本人在灵界旅行几十年的观察记录:A、自由意识的自然创造1、合神于本源的观察:自由意识(Freewill/Spirit精神)通过想象(/思想)创造了一切世界的景象。
创造过程是自发性的(Spontaneously)。
2、出神进入各界的观察:创造的现象界(景象世界),粗分有两种:“个体现象界”和“集体现象界”(Individual Reality and Collective Reality)。
B、个体现象界(“幻相”)1、一个现象界由一个个体所单独创造时,只有个体意志程序。
个体意志变化时,此个体现象界被改变。
故此个体现象界容易被个体意识改变或再造。
2、改变的容易性,使个体现象界很不稳定,感觉像是幻界,大家认为是所谓的“幻相世界”。
3、出神到灵界时,如果没有进入到一个集体现象界,潜意识经常会自动创造一个个体现象界,并随意识的转变进行实时改变。
*实验方法:a)实验1——小空间:出神时,不做观想、不设目的,意识一片空白。
出神后会进入一个很小的世界——肉体周围前后两三米左右的空间,只有自己的灵体和肉体,没有其它。
周围黑茫无物,甚至没有空间。
灵体向前移动时,需要用意念使一点劲,才能扩展这个空间。
这是一个最典型的个人空间——除自身和包含自身的小空间以外,什么也没有。
b)实验2——自我独界:出神时,作主观观想或设定一个主观目的。
出神后会进入一个自己意识创造的世界,可以只含有自己,也可以含有很多人物和事物,但是可以用意念轻易地改变他们,也可互动。
c)实验3——画中世界:出神前,在墙上挂一张画。
出神后使灵体或意识点飘进这张画。
此时,潜意识会自动将画中世界(和人物)在一瞬间创造出来,如同真实世界,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还可互动。
C、集体现象界(“实相”)1、一个现象界由多个个体(集体)所共同创造时,形成集体意志程序。
1、蓝田人2、北京人3、元谋人—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夏朝----“有夏服(受)天命”◎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提出“道”与“无为”学说—提出“兼爱”“非命”—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反映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对转化又厌恶无能----相对主义,怀疑论政治思维水平提高-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如老子的“道”,企图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孟子唯心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方面庄子---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取消认识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和无神论的原则,在认识论上则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对理性认识以恰当的地位苟况 ----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后期墨家、苟况等在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论中,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逻辑理论辩证法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惠施、公孙龙的学说中有一定辩证法的因素。
情本体、历史理性与两种道德——《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读书笔记2012-04-13 08:27:20 来自: 豆瓣网作者:沙奈朵李泽厚的哲学体系被他命名为人类学历史学本体论,或者历史本体论。
理解他的思想,可以从三句话入手“历史建理性,经验变先验,心理成本体”,分别对应认识论、伦理学、存在论。
在认识论问题上,李泽厚以“人类如何可能”从根本上回答Kant提出的“认识如何可能”。
历史本体论的第一范畴是度,所谓的度就是恰到好处。
因为人类(以及个人)首先是以生存(族类及个人)为目的,为了肉体上的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就必须恰到好处的生产恰到好处的生活。
这涉及唯物史观,哲学意义上的唯物史观指的是总体而言,人类生活首先以穿衣吃饭的物质生存为先,人们大众的衣食住行和他们的基础—使用—制造工具的活动,对人类存在具有绝对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从宏观上来说本质上大体无差,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决定论,只是就人类总体发展的存在本体亦即从千百年的历史鸟瞰角度而言,它只是哲学提示,并非某种可以直接搬用的公式和教条。
其次,在具体历史进程中,它常常只是社会变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由于对于人类总体而言,物质存在具有第一性,所以就必须掌握度,在实践活动中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规律性统一,否则肉体就无法匀称和谐在展开的世界中的生存。
因此,度就具有本体性,人类的延续没有度就没有可能。
人类既依靠生产技艺中度的掌握而生存,度便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迁。
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无固定之形。
“度作为物质实践(操作活动及其他)的具体呈现,表征为各种结构和形式的建立。
”并且既不是客观对象的复制,也不是主观欲望的表达,而是实践中的秩序构成。
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感受到强烈的因果范畴(比如食物的获得),于是开始了人的意识。
“以度作为本体的人类主体性对自己主观性的要求,首先是操作活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程序化展现为各种巫术礼仪形式的操作—演算口诀的建立,然后在意识上表现为后世形式逻辑及各种抽象范畴所表达的认识功能。
元吾氏博文文录元吾氏B.修道经验24.终极真相——万物本源的描述本人在2008-01-27第一次进入与本源合一的状态(大约三个小时)时,震惊的四个月说不出话来。
亲身感受到:万物本源,实在是太神奇太神奇了!!!远远超越人类的任何想象力!!!它非常难以用物质现象界的语言来描述,也许是个永远的难题(还是我的无能?)。
以下是与本源合一时,直觉本身所能感知到的“不可描述的描述”。
A、本源不能被定义1、本源是无限的——无限不能被定义,能被定义是有限的。
2、非要强行定义的话,只能定义为:本源=无限。
B、本源只能被描述——最基本的描述1、本源是唯一的。
2、本源是无限的。
3、本源是无形无相的。
4、本源是无始无终的。
5、问:本源是什么?答:人类的词汇里没有。
或者说:本源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它是一个“无限”)。
C、本源的无限性和无限特性1、本源是唯一的绝对存在,其它都是被本源创造的相对存在。
2、本源虽然无限,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有限。
3、本源虽然无形无相,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形相。
4、本源虽然无始无终,同时创造和包含了一切始终。
5、本源的创造是完全自发的(spontaneous)。
(不自发则回归无形无相一切似无状态。
)6、本源的创造有两种自发性:自动+主动。
(自动:在物质现象界或被误认为“惯性”。
主动:在物质现象界或被误认为“变异”。
)7、本源的创造是无限的。
(创造是永无停息的。
)8、本源的无限性是不能被逻辑推理、不可被理喻的!(超越任何有限生命形式的有限想象力!)D、本源不可被理喻——不可描述的描述1、本源即是唯一的,又是无限的。
对于本源,1等于1,1+1等于1,1+1+1+1+1…还等于1。
——此处的不可逻辑:壹=无限。
2、本源没有空间,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空间。
或者说:本源占据空间体积为零,同时创造和包含的空间体积为无限。
——此处的不可逻辑:零=无限。
3、本源没有时间,同时创造和包含所有时间。
或者说:本源的时间停滞为零。
中山大学哲学系推荐书目一览表一、精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文选4篇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3、毛泽东:《实践论》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二)著作8部1、《老子》2、《论语》3、《唐诗三百首》4、《红楼梦》(三册)5、《柏拉图对话录(选集)》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7、《莎士比亚选集》8、《文章选读》(林寿康主编)二、泛读书目(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共10本1、《马恩选集》(四册)2、《毛泽东选集》(四册)3、列宁:《哲学笔记》4、《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二)哲学;共20本1、《周易》2、《庄子》3、《四书》(可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4、《荀子》5、《孙子兵法》6、王充:《论衡》7、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10、宗白华:《美学散步》(或《艺境》11、笛卡儿:《工具篇》1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3、黑格尔:《小逻辑》14、波普:《猜想与反驳》15、罗素:《人类的知识》16、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18、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19、罗素:《西方哲学史》20、梯利:《西方哲学史》(三)历史;共8本1、司马迁:《史记》2、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3、汤恩比:《历史研究》4、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四)语言学、文学、艺术;共14本1、刘勰:《文心雕龙》2、刘义庆:《世说新语》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刘熙载:《艺概》5、《唐宋诗词》(或《唐宋诗词选》)6、王国维:《人间词话》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8、《鲁迅选集》9、莱辛:《拉奥孔》10、丹纳:《艺术哲学》11、索绪尔:《普通语言逻辑学教程》12、《剑桥艺术史》(五)自然科学;共2本1、《爱因斯坦文集》(选读一册)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选读一册)==============================中国哲学史泛读书目——今人著述章太炎:《检论》、《国故论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静安文集》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三松堂学术文集》、《贞元六书》(主要为《新理学》)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汤用彤:《汤用彤学术文集》(主要为《魏晋玄学论稿》)、《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两卷本)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国学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卷本)、《朱子新学案》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三卷本)、《现象与物自身》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本)、《儒家政治思想与自由民主人权》、《学术与政治之间》、《中国思想史论集》肖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庞朴:《良莠集》、《一分为三¾¾中国传统思想考释》余英时:《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诠释》、《论戴震与章学诚》、《士与中国文化》、《钱穆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篇)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道学政¾¾论儒家知识分子》、《论儒学的宗教性》成中英:《中西哲学的会通》林毓生:《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转化》黄俊杰:《孟学思想史论》(三卷本,已出二卷)、《东亚儒学的新视野》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第四编陈来:《儒家思想的起源》、《有无之境》、《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何怀宏:《良心论》杨国荣:《心学之思》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争论》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陈立胜:《王阳明“万物一体”——从“身—体”的立场看》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等待刺猬》附:外国学者中译著作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艾凯:《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国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西书泛读(现代)尼采:《权力意志》韦伯:《经济与社会》(两卷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论确定性》(另译《论确实性》)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哲学作为严格科学》萨特:《想像心理学》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解释的冲突》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公共领域的结构转换》、《交往行为的理论》英伽尔顿:《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阿佩尔:《哲学的改造》波兰尼:《个体知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海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另译《自由大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两卷本)罗尔斯:《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伯林:《俄国思想家》、《自由四论》福轲:《词与物》、《狂癫与文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吉尔兹:《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泰勒:《自我的根源》哈特:《法律的概念》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原则问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必读书目简介1、《老子》又称《道德经》。
元吾氏博文文录
元吾氏
B.修道经验
26.终极真相——本源与个体的关系
一图胜千言。
本源与个体的关系,无论如何用文字描述,也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也许图片能更好地说明。
以下两个示意图是对博文“终极真相——万物本源的描述”的追加说明。
(注:以下为“示意图”,非“原型图”。
)
1、图一:万物本源与个体灵核的关系(本质与个体——本源是个体的“本质”)
2、图二:无形灵核与有形生物的关系(无形与有形——有形是无形的“思想投影”或“思想编织品”)
3、全部的真相:
全部的真相=真相+幻相+两者关系。
缺一不可。
(本人所述,皆为几十年亲身实践、亲身验证、亲身观察的客观记录。
无理论假设、无逻辑推理、无照搬经典。
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请勿拘泥字面,请勿绝对化,请勿迷信化。
请勿相信我或任何经典,自己去尝试和发现。
)
================
================
答疑录
(本我真源2011-10-08 12:48)
(老师,图示都略能理解一些,图一本源“无表现”是否与“所以问题的答案”……“其景象(Imaginations/表现Expressions)就是无数多样的宇宙和万物及各自的规则和不规则”
这句话相左?是否是该说无直接表现吗?)
元吾氏2011-10-18 21:43 回复20楼本我真源:
可以说是无直接表现。
(tllsqq12 2011-10-08 18:07)
(想请教一下,灵核是不是就指通常意义上的灵魂呢?)
元吾氏2011-10-18 21:46 回复25楼tllsqq12:
灵魂的定义好像很混乱,不想使用。
(沙阳2011-10-09 11:23)
(元老师好!)
(从看病的角度讲,如果带着倾向性,就会出现潜意识造假。
)
(那么,转化倾向性,就是先满足它,让一个又一个的倾向流过,最后成为万有渡过的空无,空无是没有任何倾向的,没有倾向才能客观是不?)
元吾氏2011-10-18 21:47 回复28楼沙阳:
是。
(沙阳2011-10-10 11:45)
(元老师好!)
(有一个问题搞不清楚呢:)
(给患者驱病灵之后,要达到究竟,就得带着患者的灵体观前世业力,观到后,是需要化解的,依然是带着患者的灵一起来化解,方式是:请宇宙来化解。
请问元老师:与患者的
灵一同观前世业力及请宇宙化解前世业力后,还需要告诉患者的肉体他的前世业力已经化解了吗?这个过程需要患者的肉体意识知道吗?)
元吾氏2011-10-18 21:57 回复34楼@沙阳:
需要。
需要全面配合,才能全面化解。
(奏鸣曲二号2011-10-15 17:30)
(呼叫老师,我想问个问题!就是我出体时竟然能闻见特香的香味(就是女士香水味),这算不算幻觉,还是灵体真的可以闻到?)
元吾氏2011-10-18 22:00 回复43楼@奏鸣曲二号:
有的时候真的可以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