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标兵 白衣楷模——记“齐鲁最美医生”
- 格式:pdf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3
全国三八红旗手白晓卉事迹心得体会•相关推荐2022全国三八红旗手白晓卉事迹心得体会(精选14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2全国三八红旗手白晓卉事迹心得体会(精选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三八红旗手白晓卉事迹心得体会篇13月20日6时45分,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白晓卉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
这一悲痛的消息传到了她的家乡聊城市高唐县,亲朋好友、老师同学,无不深感悲痛与惋惜。
在大家的眼里,白晓卉自幼品学兼优、刻苦努力、乐于助人,她是高唐人的骄傲。
从初中到高中,现在高唐县人民医院就职的苗静与白晓卉是六年的同学,在她的记忆中,白晓卉是妥妥的“学霸”。
“她在高三的时候,因为身体不舒服,休学了一段时间,但是她在家从未放弃过学习,非常非常自律,最后以我们班非常高的成绩,考到了当时的山东医科大学,现在的山大。
”苗静说,从中学起,白晓卉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高中时期,白晓卉是班里的班长,还当过学习委员,在她的带动下,班上近10名同学走上了学医之路,如今正奋战在临床一线。
“检验人员是我们的幕后英雄!白晓卉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誓言!”苗静说到。
全国三八红旗手白晓卉事迹心得体会篇2“我就想问问老师,这是不是您跟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啊!”“太突然了,到现在我都不愿意相信发生这样的事情。
”3月22日上午,白晓卉生前带过的多名研究生赶到济南市殡仪馆悼念恩师。
他们相互抱头痛哭,始终不愿相信老师已经离他们而去。
一名研二在读的女同学眼噙泪水,“我们还要赶回实验室,完成老师留下的工作”。
学为人师,她是学生的楷模榜样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带领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一直奋战在一线。
她们先后辗转于北京、新疆、河南、山东等疫情主战场,与病毒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
平凡人生——观“齐鲁时代楷模”后感“齐鲁时代楷模”、“齐鲁最美医生”发布仪式昨天举行。
副省长王随莲出席发布仪式。
10位“齐鲁最美医生”都是医疗卫生系统涌现的先模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专家张运,为10位“齐鲁最美医生”、“齐鲁时代楷模”颁奖。
王金鉴,他用诚信和年仅50岁的生命践行了“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的承诺。
34年坚守农村守护百姓安康,多次临危受命去最困难地方履职,到哪里哪里工作就出色,走到哪病人跟到哪看病。
他坚守农村卫生岗位34年,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卫生院负责人,在最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守住自己的初心,守住对病患和一方百姓的承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离世的时候,400多人自发为他送行,泪洒棺前,泣不成声;他的离世引发了许多人无尽思念,他的事迹报告会感动了很多人,他的名字在大街小巷传颂,他的故事也在当地百姓中口口相传。
微笑犹如一缕清风,能吹去患者心中的忧郁与不安,微笑让我们与患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在国家大力推行发展优质服务的今天,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说实话病人也是很容易满足的,记得一次给病人进行化疗注射时,由于病人长期打化疗,而血管也非常的细,穿刺十分困难,而化疗药物的特殊性又让我不允许自己出现穿刺失败的情况,仔细的找,五分钟过去了,选择了一根比较有把握的血管,一针见血,穿刺成功了,我长长的舒了口气,病人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姑娘,遇到你这么细致的护士,真好!”从那以后,再去给那位病人输液时,他总会说:“看到你来,我特放心,你们这里的护士,水平就是高!”听到这样的称赞,我谦虚的笑了笑。
其实这是我们护理工作中应尽的职责,我只是更多了一份耐心和细心,然而正是这些耐心和细心换来了病人的放心!以他事迹编排的《平凡人生—王金鉴》情景音乐剧演出时,现场的800多名观众全体起立,掌声久经不息……平凡才是真。
五年的护理生涯,让我懂得了很多,成熟了很多,让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美医生事迹材料范文最美医生事迹。
医生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无数患者的心灵。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中,有一些医生以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成为了医学界的楷模,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最美医生”。
其中,有一位医生的事迹尤为令人感动。
他叫李医生,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
他从医多年,一直以来都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医生,但他的医术高超和对患者的关爱却让他成为了众多患者心中的偶像。
李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手术,有时候甚至要连续几个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工作。
但是他从不抱怨,总是一副笑脸迎接每一个患者。
他的手术技术非常精湛,许多病人都是在他的治疗下获得了新生。
有一次,一名重伤患者被送到了他的手术台上,情况非常危急。
李医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展开手术。
经过长时间的手术,他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这个奇迹让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除了医术高超,李医生对患者的关爱也是他备受尊敬的原因。
在医院里,他总是关心患者的一举一动,不仅仅是治疗他们的疾病,还会给他们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有一位患者因为手术失败导致了严重的并发症,情绪非常低落。
李医生知道了这个情况后,经常去探望他,给他讲一些乐观向上的故事,帮助他重拾信心。
最终,这位患者战胜了病魔,李医生也因此结下了一位终身的朋友。
李医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的故事也被媒体广为传播。
有一次,一位记者专程来采访他,问他是如何做到这么敬业和无私奉献的。
李医生笑着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像我一样对待患者,因为我们的职责就是挽救生命。
”这番话让人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更加深刻。
李医生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医生的伟大和无私奉献,也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了敬畏和尊重。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中,医生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医术,为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他们就是最美的使者,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远被人们传颂。
满分作文:最美逆行者作品1白色的防护服是你们的标志;脸上的印痕是你们的徽章;眼中的疲惫是你们的顽强;骤然苍老的面容是你们的坚守!啊!白衣天使们!你们比真正的天使更加美丽,因为你们有一点精神,是天使所没有的——你们热爱着身边的百姓,热爱着这大好山河!在这危难之际,你们义无反顾对上了病魔,将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辗转于各个病房之间,调动起你们的毕生所学,只为让人民安全!在这紧要的关头,无论是七旬老人还是不到两旬的青年,无论是各界权威还是刚上任的新人,无论资质如何,无论体质如何,谁也没有退缩,冲上了前线!病人的病情日渐严重,摇铃从黎明响到半夜,可曾见谁后悔莫及?没有一个。
哪怕连觉都只能睡到一半,哪怕连饭也来不及吃,哪怕浑身累到酸软无力,像是刚跑了一趟沿着赤道的马拉松……急报一来,你们还是强打精神,集中了注意。
谁能像你们,日夜不休?这样反人类的作息,却从来没有听闻一声叹息。
你们扛下了一切,只为让我们幸福安康……一道研究病毒的捷报,又使你们“满血复活”。
白衣天使们,你们不是超人,却做到了超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们的灵魂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你们是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作品2在2020年的那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与欢乐。
人们纷纷戴上了口罩,街道变得冷清,而就在这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畏前行,成为了最美的逆行者。
他们,就是医护人员。
当大多数人选择逃离,躲进安全的家时,医护人员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战场。
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紧绷的口罩和护目镜,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痕迹,却依然坚定地站在最前线,与病毒抗争,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与安全。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年轻的护士,因为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汗水浸透了衣衫,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但她依然微笑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这场疫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伟大与无私。
十大感动中国最美医生-回复十大感动中国最美医生是一项表彰在医疗领域中表现出色的医生的荣誉。
这些医生通过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患者提供了出色的医疗服务,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医生的事迹,并试图解析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质。
第一位“最美医生”是李医生。
她在偏远的山区医院工作,每天都要面对数以百计的患者。
尽管工作几乎没有暂停,但她从未放弃她对医学的热情。
她倾尽全力为每位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尽管她所面对的条件艰苦且资源匮乏。
李医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患者的关爱令人钦佩。
第二位“最美医生”是王医生,一位儿科医生。
他长期在附近社区的医院工作,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典范。
王医生不仅仅是病人的医生,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和导师。
巧妙地利用儿童的天性,他帮助年迈的患者重拾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始终保持着微笑,这使他的患者感到宾至如归。
第三位“最美医生”是张医生,一位眼科医生。
他利用自己在医学界的经验和知识,致力于改善视障患者的生活。
他帮助每个患者重获光明,不论是手术还是治疗,张医生总是全力以赴。
他的患者对他的经验和技术都充满了信心,张医生也通过个人努力成为了一个值得尊重的眼科专家。
第四位“最美医生”是陈医生,一位创伤外科医生。
他日夜照顾着伤病患者,经常会被紧急手术唤醒。
他的毅力和职业道德赢得了一众赞誉。
陈医生总是保持冷静,从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他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知识不仅帮助了伤病患者,也鼓舞了医院内的其他医护人员。
第五位“最美医生”是刘医生,一位妇产科医生。
她倡导生育权益,帮助女性实现自主生育决策。
她总是关注女性的身心健康,并为她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心理支持。
刘医生以专业和悉心的态度赢得了患者和同事的尊重,成为了妇产科领域的一面旗帜。
第六位“最美医生”是马医生,一位心理医生。
他的专业从不仅仅停留在药物治疗上,而是着眼于心理调节和治疗。
他帮助患者通过心理疏导恢复健康,他的温暖和关怀给患者带来了希望。
亓庆良:扎根齐鲁山区的好医生作者:王兆宇来源:《党建》2017年第09期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全国医院优秀院长他是青岛医学院高材生,谢绝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工作;他是主任医师,多次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主动请缨返乡到农村;他是淄博市名医,大力推行“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三名”战略,充分发挥名医带动效应,使面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1997年,时任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医院外科主任、医务科长、副主任医师的亓庆良被评为“博山区十大名医”,多家大医院向他抛出橄榄枝。
“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我这样的医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45岁的亓庆良毅然放弃了去大城市大医院工作生活的机会,主动请缨到山区卫生院担任院长。
刚一上任,眼前的景象就让亓庆良惊呆了。
杂草丛生、满目狼藉,没有院墙、没有大门,仅有的一座门诊楼破旧不堪,与庄稼地连在一起。
更糟糕的是,卫生院只有10张床位,13个编制,46名职工,一台陈旧的显微镜是全院唯一的医疗设备。
当时,卫生院固定资产不足40万元,年业务收入20万元,最少的一天只收入了0.18元,还外欠50多万元的药品款,已有3个月发不出工资,举步维艰、濒临倒闭。
亓庆良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苦干加巧干,很快就使医院发展旧貌换新颜。
如今,卫生院年门诊诊疗病人3万余人次,年住院7000多人次,业务用房扩大了20倍,床位增加50倍,业务收入、净资产增值都在100倍以上,从博山区最差的卫生院发展成为全市综合能力最强的卫生院,获评“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让山区百姓花较少的钱就能享受到城市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虽然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制度明显缓解了看病贵的难题,但仍有部分贫困户和孤寡老人支付不起医疗费。
直肠癌患者燕保爱,逢人便夸是亓院长救了她的命,让她多活了这些年。
2006年,亓庆良为她做了“直肠癌根治术”,3年后出现转移,每年都需要住院化疗。
医者言林:一切为了病人作者:于丽来源:《青岛画报》2017年第05期李言林语录:◎“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要给你所在的国家、城市、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辈子我的人生目标是,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治好更多的病人。
当我离开的时候,希望言林医院的后来人,依然能够沿用这个方法去拯救病人,造福社会。
”自古齐鲁名士多。
青岛市莱西市西南部,地处大沽河之畔,这片母亲河流经的地域,被古人称为“桃花乡”,这里自古山水有灵、人才辈出。
一个名叫李言林的医生,因其颇具传奇色彩的行医人生,使得在中国版图上,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家乡——中由格庄村,因为他而变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村。
从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发展到现今拥有医院、养老院、敬老院、言林产业公司等健康事业集团,李言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他和弟弟李言涛的这几十年,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大有故事。
命运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却以此为鞭策蜕变成一代名医说起李言林的名字,在脑血管病医学界,不少公立医院的名医、专家,都自愧弗如。
往往在大医院看不了,宣布没有任何有效救治办法的、被医生放弃了的病人,到了李言林的言林医院来,不出半个月、甚至不出十天,原本僵直一动不能动的身体,居然奇迹般地“复苏”了,手脚会动了,胳膊能抬起来了……在李言林精心医治下,不计其数的脑血管病人摆脱了病魔的纠缠,有的病号居然彻底地好转了,甚至恢复如前,像正常人一样下地务农去了。
名医是如何炼成的?李言林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只有1公斤,是母亲的爱心、耐心和精心,以及周围邻里东家一口大米粥、西家一口玉米糊,把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命途多舛,先天不足的李言林,在14岁那年,突患急性胃肠炎,导致脱水休克,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弱小的李言林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次急症把他的身高永远锁定在了1.4米,直到现在。
命运给了李言林一个“下马威”,照常理说,很可能这个纤瘦的“小个子”从此就向命运之神低下了头,放弃了自己。
而李言林没有这么做。
医德典范行医中的榜样与楷模医德典范,无疑是医学界中最受尊敬的存在。
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专业精神,成为行医中的榜样与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几个医德典范的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一位医德典范,是上世纪的一位医生,名叫李敬民。
他在一个偏远的山区医院工作,每天都面临着人满为患的诊室和一些严重的病例。
然而,他从不推诿责任,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患者。
他用自己的关爱和专业知识,帮助了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他的行为让人感动,也让人敬佩。
李敬民医生深深地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他的事迹不仅在医学界传颂,也在人们中间成为了口耳相传的佳话。
另一个医德典范是近代著名的妇产科医生,李秀英。
她在职业生涯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女权主义者。
她把医德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为妇女提供妇产健康服务,帮助她们实现权益和尊严。
她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捐助医疗设备和资金,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妇女获得应有的医疗救助。
李秀英医生以她的学识和道德魅力,影响了整个社会,为妇女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我们还有一位医德典范,是近代著名的骨科医生,王志良。
他的医德不仅表现在医术上的高超,更体现在他对患者的关怀和悉心照料。
他常常在手术前与患者亲切交流,为他们解除疑虑和恐惧。
他对每个患者都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不分贵贱。
有一次,他为一位农民做了一次十分复杂的手术,手术非常成功,而且还免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王志良医生的行为无疑是医德的典范,也为医学界树立了一面明镜。
这些医德典范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德是医学界的基石,医生们应当以此为准则,坚守初心,扎根患者之间。
首先,医生应当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为患者服务。
其次,医生应当始终坚守职业道德,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最后,医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医德典范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医德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行动。
致敬无语良师白晓卉征文“她身上有种使命感”——追记“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言犹在耳,斯人已逝。
抗疫三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原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白晓卉,多次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直面病毒、征战一线。
只是谁也没想到,作为山东省支援威海临床医学检验专家,2022年3月20日,白晓卉倒在了离家500公里的威海,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2岁。
穿上防护服就是身披责任3月8日,白晓卉接到通知,与5名同事组成支援威海疫情处置检测队。
匆忙交接好工作,深夜,她拎起电脑包,冲同事和学生们挥挥手,“我走了,你们早点休息!”接到任务后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支援,成为白晓卉这三年的工作常态。
口罩和护目镜紧紧压向口鼻,厚重封闭的防护服里,汗水早就浸湿了衣衫……疫情发生以来,她带领临床医学检验部的同事辗转多地,与病毒正面交锋。
2020年6月,白晓卉担任山东医学检验队队长,赶赴北京支援,连续奋战多日。
次月,刚出隔离期的白晓卉再次作为队长,和同事驰援新疆。
今年1月5日,白晓卉和同事们先后赴郑州、安阳进行支援。
“夜班还需要支援吗?”曾与白晓卉并肩战斗的新疆喀什医生沙银中回忆,每次轮到白晓卉休息的时候,她都会主动发信息询问,“有一次我说,今晚有6000管。
白老师二话没说就赶来了。
喀什任务的成功,离不开这样的山东力量。
”面对陌生的环境、未知的风险,白晓卉一次次主动请缨,奔赴需要她的“战场”。
在临床医学检验部主任技师金焱看来,白晓卉的底气来自她的专业、敬业。
“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学术骨干,是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是检验界非常全面的人才。
”金焱说。
“白晓卉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身上有种使命感,对医生这个职业、对医学研究,她心里始终有股劲儿在,奔赴一线成为了她的‘本能’。
她说过的一句话:只要有需要,我们就要坚守岗位,勇往直前。
”临床医学检验部主任卢志明说。
总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对白晓卉越了解,就越敬佩;越熟悉,就越怀念。
齐鲁儒医辛凯旋和他的中医情怀辛凯旋医师,男,山东济南人,1946年11月出生,系山东省立三院中医科知名中医专家、雷锋式共产党员,勤勤恳恳致力于临床医疗工作48年,以赤诚无私的医德仁心、精湛卓越的临床医术、传承中医的责无旁贷,取得了全院职工、病人群体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中医学子们的由衷爱戴。
基于辛凯旋医师的卓越贡献,山东省立第三医院于今年2018年8月19日的中国首个医师节授予他“终身贡献奖”。
春风化雨润心田赤诚医德暖人心因为之前多年担任本院的院长,病人和本院职工都亲切称呼他“辛院长”。
辛凯旋医师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每个周一到周六的上午,山东省立三院那间名为辛凯旋中医门诊的诊室,总是熙熙攘攘。
七点半,辛凯旋医师准时到达诊室,马不停蹄的诊治患者;十二点,常常是更晚,他才起身离开诊室。
70多岁的他,此时,已经坚持了将近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诊疗患者人数平均达到50余人。
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退休返聘的他,除去生病实在无法坚持诊病和一年之中仅有的十几天假期之外,从未刻意请假。
很多次,有患者从外地远道而来,辛老刚要收拾完准备下班,却又考虑到患者远道而来的不易,停下脚步,坚持为患者诊疗完。
对于每一张处方,辛老都要在助理医师输入电脑后亲自再次过目。
遇到患者反馈问题,他绝不含含混混,随意应付,一定会查清原因,作出有效的处理和应对。
有一次,患者咨询说,这次吃的水丸的颜色感觉和上次不一样了。
对于这么一件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辛老却立即给制剂室打了电话,查明了原因,弄清楚是因为药物加工流程做了小的改变,而不是药物、药方本身出了问题,给了患者一个满意安心的答复,才算结束。
他常对学生和进修医师们说,诊病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小则给患者带来麻烦,大则威胁患者健康,甚至性命,也更会直接影响到医生本人的执业生涯。
辛凯旋医师总是追求以最小的副作用、最好的疗效和尽可能节省的费用,治疗患者,得到了广大患者朋友发自内心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