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诗词鉴赏类哲理性选择题特训-课件(新人教必修4)
- 格式:ppt
- 大小:680.50 KB
- 文档页数:12
巧析古诗词哲理,提高复习实效以古诗词、名言名句、成语等为载体来命题,不仅考查了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和鉴赏能力,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寓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之中,弘扬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蕴含着深厚哲理思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同时考生在复习哲学常识的过程中,要搜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并把握其中的哲理,还应适当积累一些哲理性的名言名句和古诗词,善于结合哲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是十分必要的。
方法指导:解答这类题型,思路分为两步:首先弄懂题干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其次弄清选项中诗词名句或成语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并与题干材料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照,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下面把我们在高三复习哲学时精选的部分试题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古语、古诗、名人名言为背景的哲学选择题的举例和分析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花。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解析:从试题提供的材料看,苏东坡知错是“后来”的事,知错的原因在于在不同地点——黄州见到秋菊落英。
如果把“后来”与“黄州”转述一下即可说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B是最好的选项。
2、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D、日有所思,夜中所梦解析:命令自然与服从自然是对立又统一的,服从自然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必须服从自然规律,体现了唯物论;要命令自然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
哲学与文化选择题专练50题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这表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①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丰富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超越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预见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①与时俱进,是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①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的认识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D【详解】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不能说是超越,①排除。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揭示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是人类社会的规律,①排除。
①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说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是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的认识,①①正确。
故本题选D。
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下列说法能论证“马克思主义行”的观点是()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反复检验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反映了新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①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正确回答了不同时代重大课题①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A【详解】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能论证“马克思主义行”,①符合题意。
特色专题训练(六) 名言警句、诗文类选择题1.子贡问政。
孔子曰:“足食,足兵(军备),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的回答诠释了树立政府威信的价值,这对我国政府工作的启示有( )①组织经济建设,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物质保障②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③应承担所有社会事务,切实履行政府职能④自觉增强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量变比质变更重要②注意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性,创造或改变条件避免“未病”向“已病”转化③“未病”与“已病”不存在严格界限,治“未病”与治“已病”不应有所区别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3.(2013·四川高考)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思想,下列与“水滴石穿”哲学寓意相同的是( )①守株待兔②集腋成裘③绳锯木断④因地制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后篇巩固提升1.我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分别以“人与社会”“人与修心”“人与自然”为理论主线,究其哲学本质。
他们的理论都反映的一个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人与社会”还是“人与修心”或者是“人与自然”,其实质都是在讲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
2.在庄子看来,万物总是处于刚肯定即否定,即“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状态。
由此,他得出了“无需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的结论。
庄子的阐述中主要涉及了()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D.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庄子的话不涉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A项不符合题意;庄子的话没有涉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庄子认为“无需也无法对事物进行断定”,这是典型的不可知论,即庄子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C项符合题意;庄子的话没有体现生活与哲学相互关系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
3.2019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个日子时刻提醒着所有中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祭奠亡灵……而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讳莫如深,企图美化。
下列哲学观点,比较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的是()A.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D.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美化侵略历史”是违背客观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A、B、C三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
4.近年来,世界各地受台风、飓风的影响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伤害。
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家现在可以准确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