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
- 格式:ppt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34
2.3 城市化 (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标志。
2.理解城市的动力机制以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理解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4.了解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人口向 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 、乡村变为 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发展不平衡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转移; 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 不断扩大。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
3.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 。
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 、 、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随时间变化的三个阶段: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的发展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生物的多样性 ;、 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对城市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出现城市“ ”现象。
2.不合理的城市化(过快) 城市环境问题⑴环境污染 ( 污染、 污染、 污染、 污染 ) ⑵ 拥挤, 紧张 ⑶ 困难,社会秩序混乱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建设知识拓展:1、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气候(中低纬沿海地区)、河流(水运起点或终点、干支流交汇处、入海口、过河点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矿业城市)、交通(如徐州)、政治(如历代都城)、宗教(拉萨市、麦加、耶路撒冷)、旅游(桂林)、科技(如筑波)等。
【课堂巩固】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A .城市的用地规模 B .城市的人口数量C .城市的数量D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看,以下不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 ( ) A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B .就业机会多C .文化设施短缺D .交通便利3、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是 ( ) A .英国B .美国C .中国D .日本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 ) A .起步早,发展慢 B .出现逆城市化。
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孙仁杰审核:审批:时间:2014-3-11 No.XA0062.3城市化一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
过程方法:结合实例图表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各阶段特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用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些实际现象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有哪些表现?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城市化的意义?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2.结合P33案例完成下表1.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可推测该市( )2.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回答(1)~(3)题。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3.完成P35活动题第三部分当堂检测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2、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阶段大多处在()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后期阶段 D.过渡阶段3、对城市化,说法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指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B.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C.城市化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 D.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4-6题。
2.3 城市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重点难点】1.城市化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如何解决不合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学法指导】图表分析法、归纳总结法、讨论法【学习内容】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乡村变为的过程。
(2)表现:①大批乡村人口涌向,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②通过县改市、的途径,新设了一大批市、镇。
(3)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其中主要指标是:(4)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城市化的动力(推拉力理论):(1)拉力:①含义:吸引人群来到的因素。
②表现:城市就业机会、社会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等。
(2)推力:①含义:使得人群离开的因素。
②表现: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等。
3、城市化的意义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发展②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的变化,还带来了方式、方式、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时间:18世纪中叶,_____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整个19世纪,_____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20世纪初,______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
20世纪中叶以来,___________城市化迅速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图例。
)P35对照2。
18和2。
19,分析图2。
2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2、目前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一个阶段?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6.读“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填充:(1)1949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只有 %,1965年为 %,我国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30%的年份为年,2005年达到 %。
2.3 《城市化》教学设计【引入】请大家结合学案进行自学(5-10分钟左右),一会我们请几位同学为我们讲解他的学习所得,学习的知识框架,大家可以参照黑板——【课程讲授】一、城市化1、概念2、标志3、表示方法4、推拉力5、城市化的意义6、进程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知识点,以课后作业形式,给出空白表格,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为下【学】自学,填写学案并思考学习思路,引导部分学生当堂展示其成果,学生老师角色互换;【学】学生讲解【教师点评】城市化的意义一块,学生可能不容易想到,要注意引导他们从个人以及城市建设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思考即可。
内容参考:城市化1、概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向城镇聚集;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2、标志: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表示方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4、推拉力解释:(结合当前农村进城买房等实例)5、城市化的意义:1)使聚落形态发生变化;2)使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3)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6、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课堂总结】我们都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同学们应该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城市化。
对于本节课内容,需理解好城市化的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标志。
同时知道城市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
重点要理解好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这个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可以观察。
至此,同学们是否还有问题?2.3《城市化》教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