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市化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7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城市化具有很多优势,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
但城市化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城市化不均衡、环境恶化等。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城市形态还比较原始,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都不高。
城市经济主要以小商贸和手工业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比较落后,通常只有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服务。
2.快速扩张阶段这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迅速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速度越快,城市化阶段也就越短,这个阶段通常有5到10年的时间。
快速扩张阶段的城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户籍管理混乱等。
3.调整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扩张期,开始进入了调整期。
调整期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发展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新领域。
这个阶段的城市,有较强的政府规划和管理能力,能够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成为大城市,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城市规模庞大。
城市作为国家的行政、文化和购物中心,服务、教育、健康等领域的配套设施齐全,居住和生活环境稳定、舒适、安全。
这个阶段的城市不仅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城市管理也相对得到不断改善。
二、城市化的战略城市化的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战略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城市化结构当前,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其中一个问题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散布不均也会影响其发展能力。
第23讲城市化1.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__城镇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错误!(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_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__表示,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带来了__聚落形态__及生产方式、__生活方式__、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一般表现: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稍被拉平的“S”形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①看城市人口比重确定城市化进程的阶段A__初期阶段__,B__加速阶段__,C__后期阶段__.②看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变化特点a.B阶段到C阶段城市化水平__不断提高__,城市化发展速度__逐渐减慢__。
b.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__B__阶段.(3)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大都进入城市化的__后期__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__初期或加速__阶段.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①__生物多样性__减少。
②__水质__、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③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④出现城市“__热岛__"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__大气污染__、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①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__绿色交通__,减少城市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__自然景观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一城市化进程的判读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二者比较如下:3.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例1](201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双选)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AD)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2)(双选)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BC)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解析第(1)题,图示1985年企业总数为310,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为6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186;2004年企业总数为4 733,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约为20%,则中心城区企业数量约为947。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窦金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动力主要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所以城市的进度进一步加快并带有后现代的特征。
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当代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了10.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347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水平已达53.8%,1980年上升到70.2%,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47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17.0%,1980年为29.2%,上升了12.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407个百分点。
从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增长最快。
这里面有一个疑点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6.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2.2个百分点都超过世界城市化上升的10.4个百分点?其实在197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城市总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增长率。
19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34百万,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仅为287百万;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698百万,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已攀升到673百万,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持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城市化率水平上升低于发达国家,且城市化年平均增长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虽然城市人口上升快于发达国家,而城市化率上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从1980~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由70.2%上升到74.4%,仅上升了4.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攀升了152百万;而发展中国家则由1980年的29.2%上升到2000年的39.3%,上升了10.1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0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则由966百万上升到1904百万,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之比为2:1,2020年时将为3.5:1。
市政学自考题-23(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80.00)1.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是在______(分数:2.50)A.1955年B.1956年C.1957年D.1958年√解析:[解析]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
答案为D。
2.对城市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定位是城市发展战略的______(分数:2.50)A.基本任务√B.根本目标C.前提条件D.主要内容解析:[解析] 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作出科学定位,其中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指每个城市从具体实际出发,实现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口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平衡发展和良性循环。
答案为A。
3.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期限一般为______(分数:2.50)A.1~5年B.5~10年C.10~20年√D.15~20年解析:[解析]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期限为10~20年,而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期限为5年或1年。
答案为C。
4.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差别取决于______(分数:2.50)A.经济规模B.政治地位C.产业规模√D.城市定位解析:[解析] 大中小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差别取决于产业规模而它得产业,配套产业和共同产业组成的产业规模,归根到底是由主导产业的性质、规模和个数所决定的。
答案为C。
5.城市体系表现为______(分数:2.50)A.大中城市在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共同产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B.大中小城市在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共同产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C.大中城市在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D.大中小城市在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解析:[解析] 每个城市总是处在一定的成体系之中,城市体系表现为大中小城市在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共同产业(一部分共同产业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属于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产业)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较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平的⾼低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个⼈⼝⼤国,⼀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条⼗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研究分析并做出⽐较。
⼀、城市化的基本内容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地扩展,城市⽂化、城市⽣活⽅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标志:(1)劳动⼒从第⼀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2)城市⼈⼝在总⼈⼝中⽐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地规模扩⼤。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背景早在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只占总⼈⼝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命的掀起和社会化⼤⽣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向某些中⼼区域的迅速集中。
⽽资本主义⽣产⽅式的产⽣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迅速增长,城市⼈⼝⽐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增加1.6倍,⽽城市⼈⼝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些西⽅国家的城市⼈⼝占全部⼈⼝⽐例分别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较发达国家: 1、起步早。
第23讲城镇化(2023·山西晋中·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我国312个城市2020年与2010年城镇及乡村人口数据比较得到的变化率,其中横轴为城镇人口的变化比例,纵轴为乡村人口的变化比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A.大多数城市正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B.所有城市的城镇人口增加C.多数城市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D.少数城市的乡村人口减少2.资源枯竭型城市最可能位于()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答案】1.A 2.C【解析】1.城市常住人口的组成中既包括城镇人口也包括乡村人口(农民工)。
据图文材料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大多数城市表现为城镇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大多数城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A正确;大多数城市(不是所有)城镇人口增加,B错误;无法确定城镇增加的人口数是由乡村人口转变而来的,C错误;大多数城市的乡村人口减少,D错误。
故选A。
2.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就业机会减少,对人口的吸引力减弱,人口外流,对应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数均减小的第三象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2023·江苏·模拟预测)半城市化是指城市核心建成区外围的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上逐渐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识别指标有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占比等。
这一现象以特大城市郊区最为典型。
下图为2005~2015年杭州半城市化与城市地区的常住人口、建设用地增长率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杭州半城市化地区()A.建设用地增长低于城市地区B.人口增长全部快于城市地区C.人口增长由中心向边缘递减D.建设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4.杭州部分半城市化地区没有快速转变为完全城市化地区,可能是()A.区域的产业空心化B.农村一二三产融合C.生态环境质量下降D.建设用地严重不足5.长三角地区,最有利于半城市化向城市化转变的措施有()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①加强民营经济发展①政策驱动的重大项目建设①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3.D 4.B 5.C【解析】3.半城市化地区的建设用地增长率显者高于城市地区,但人口增长却明显不及建设用地增长速度。
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城市化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地区不均衡、房价上涨、社会失衡等方面。
本文将就这些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一、环境污染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这些活动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
在城市中,大量的机动车污染了空气,污染了水源,大量的工业生产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些污染物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也危害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这就需要政府和居民一起行动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政府可以制定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同时也可以鼓励人们采取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居民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汽车,降低能源消耗等。
只有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环境。
二、地区不均衡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之间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一些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很大,导致周边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城市。
这种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城乡差距增大,导致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无法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福利。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地区之间的差距,比如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制定更加贴近实际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制定更加合理的税收政策,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加快地区之间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三、房价上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房价越来越高,房屋不仅成为了人们的住所,也成为了一种投资工具。
这导致了公共住房短缺,许多低收入人群无法在城市中获得合适的住所,只能居住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增加住房的供应量,比如鼓励开发商建造更多的公共住房、限制投资房屋、推出从地价、税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同时,对于房产市场的发展亦要加强监管,确保稳定和公平。
四、社会失衡城市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资源竞争、社会不公等。
城市化过程中,人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甚至出现了重大的矛盾和冲突。
第一部分 ;判断题1. 工业革命的开始意味着现代城市化阶段的到来。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2. 城市化就是大城市化、城市行政辖区的扩展。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3. 过度城市化是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超过城市化水 平的城市化模式。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4. “线型城市”源于有机疏散理论,是为缓解城市过度集中 而提出的。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5. 离心型城市化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低级阶段。
A. 正确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6. 农村劳动力转移法是指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能转移量的 计算,来预测相应的城市化水平提高数值。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7.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 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正确 √8.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明显滞后于城市化。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9. 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的发展层次越高。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正确 √10. 城市郊区化是指人口、就业岗位和工商业等从大城市的中 正确 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增长相对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过程。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11. 城市化的过程不都是集中过程,也包括分散,集中和分散 正确 是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12. 总的来看,我国还处在向心型城市化的阶段,但一些较发 正确 达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离心型城市郊区化的现象。
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解析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化建设政策。
本文旨在对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进行解析,探讨其目标、策略和实施效果。
一、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口有序城镇化,提高城市空间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政策旨在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有序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具体目标包括:1. 优化城市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 完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治理能力,提高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水平,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
4. 保障居民权益:保障农民工等城市新居民的权益,提供公平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二、政策策略为实现上述目标,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措施。
1. 智慧城市建设:借助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便利性。
2.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城市综合体建设:通过建设城市综合体,实现居住、工作、教育、医疗等功能的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宅基地建设和农民土地流转,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支持。
5. 城市环保: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空气和水质质量。
三、政策实施效果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1.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城市化政策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步伐。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产业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 改善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政策推动了城市的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减少了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3.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政策的实施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
北美洲的人口分布与城市化北美洲,是美洲的一部分,位于地球的西半球。
北美洲包括23个国家和主权地区,其中最大的三个国家为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美洲的人口分布和城市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北美洲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其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一、北美洲人口分布的趋势北美洲的人口分布是不均衡的,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受到气候、资源、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人口在各国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1. 加拿大加拿大是北美洲第二大国家,也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之一。
其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和沿海地区,特别是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
这些地区拥有较好的气候和更多的经济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徙。
2. 美国美国是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大湖区等地。
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大城市是美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3. 墨西哥墨西哥是北美洲人口第三多的国家,也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人口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城和北部边境地区。
墨西哥城是北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二、北美洲城市化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北美洲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过程。
这种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趋势,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1. 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等。
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商业发展,吸引了农村地区的人口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同时,城市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交通网络和通信技术,也是吸引人口迁徙的因素之一。
2. 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北美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导致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出现,这使得城市更加繁荣和发达。
其次,城市化也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大城市成为了工商业中心,为国家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失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