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数据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3
各城镇化相关数据
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各城镇化相关数据的:
1. 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比例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全球城镇人口比例从1950年的30%左右增加到2023年的55%左右。
亚洲地区的城镇人口比例最高。
2. 城市化速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各异。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从1980年的18%增加到2023年的61%。
一些非洲和亚洲国家(如尼日利亚、印度)也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3. 城市规模:全球各城市的规模也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全球最大的城市是东京,其人口超过3800万。
其他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包括德里、上海、北京、孟买等。
4. 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进程通常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均收入显著高于农
村人均收入。
也有例外,例如中国的农村收入逐渐赶上城市收入。
5. 城市发展不平衡: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也是
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城市(如首都、主要经济中心)通常
发展更快,而其他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可能导致资源和人
口过度集中,增加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总体而言,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众多。
尽管
城镇化能够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
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
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和
政策至关重要。
2001-2023全国31城镇化率2001-2023全国31城镇化率引言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城镇化率是一个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观察2001-2023年全国31个城市的城镇化率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趋势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
数据来源我们使用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该数据集包括了2001-2023年全国31个城市的城镇化率。
结果以下是2001-2023年全国31城市的城镇化率数据:城市 2001年城镇化率(%) 2002年城镇化率(%) 2023年城镇化率(%) 2023年城镇化率(%) ---城市1 60.1 62.2 75.8 78.3 -城市2 45.3 47.6 63.4 65.2 -城市3 51.9 54.2 68.7 70.9 --城市31 39.8 42.1 57.6 59.4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趋势和差异:1. 在所有城市中,城镇化率呈现上升趋势。
在2001年到2023年的14年间,总体城镇化率提高了20%左右。
2. 不同城市之间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
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一些小城市如乌鲁木齐和拉萨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3. 从年份角度观察,城镇化率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异。
有些城市的城镇化率增长较为迅速,而有些城市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通过观察2001-2023年全国31城市的城镇化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1.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2. 不同城市之间的城镇化率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3. 在的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进一步关注城市之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均衡发展。
以上是2001-2023全国31城镇化率的相关数据和分析,希望可以对大家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3年城市化进程统计数据展示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推进。
2023年,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城市化进程的统计数据展示出令人瞩目的结果。
本文将聚焦于这些统计数据,利用通俗而精确的语言,为读者呈现出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水平。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3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了60%。
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趋势。
进一步观察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发现亚洲和非洲地区正经历着最为迅速的城市化。
而在欧洲和北美等地,城市化水平已相对稳定。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根据数据,2023年,全球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了2%,远高于农村地区。
这说明城市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人们更多地选择迁往城市以寻求更好的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趋势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均有所体现。
城市化带来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住房和基础设施。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住房需求也相应增加。
据统计,2023年全球城市住房需求增长率达到了3%,这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样,基础设施建设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交通、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坚实支撑。
除了这些基本指标外,城市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
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为大量农民工和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城市化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从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向现代化的服务业和创新产业转变。
这将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城市人口过多集中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加大。
水资源、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为了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外,城市犯罪率的上升、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未来,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速。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至70%,城市化进程将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引言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率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分析和比较。
方法本文采用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数据进行分析。
城镇化率指的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城镇人口的规模。
结果最高城镇化率- 北京市:76.6%- 上海市:74.9%- 天津市:64.9%最低城镇化率- 西藏自治区:26.2%- 青海省:36.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6.6%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8.52%。
分析从最高城镇化率地区可以看出,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具有较高的城镇化率。
这主要是因为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
,一线城市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也吸引了更多人口来城市发展。
相对而言,最低城镇化率地区大多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
这些地区地理条件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对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可能有一定的保守态度,对城市化的接受程度较低。
总体来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东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格局。
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普遍较高,这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城市化程度密切相关。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结论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并不一致。
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城镇化率较高,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更好的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有助于实现全国城镇化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1] 国家统计局. (2020).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 中国城镇化发展报告. 中国发展出版社.。
人口城市化数据报告分析人口城市化变化的趋势与影响因素人口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人口城市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通过对人口城市化的数据分析,探讨其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一、人口城市化的趋势1. 人口规模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近年来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
例如,中国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5000万增长到2019年的8.4亿,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50%。
2.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率是衡量人口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
具体来说,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百分之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率也在不断攀升。
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城市化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日益普遍。
农民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来到城市从事各种劳动密集型工作。
根据统计,目前全球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10亿人。
二、人口城市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工来到城市。
另外,城市化也促进了商品流通和消费市场的扩大,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2. 教育因素教育资源的集中是推动人口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予人们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也是农民工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教育机会而选择来到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社会保障因素城市为居民提供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些社会保障政策对农民工来说是非常吸引人的,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福利待遇和保障,提高了生活质量。
4. 城市设施建设因素城市设施的不断完善也是人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都比农村更加发达,能够提供更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
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总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流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各省城镇化率的情况。
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60.6%,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省份是上海,达到了88.4%,其次是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6.1%和82.1%。
而城镇化率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1.1%,其次是青海和贵州,分别为40.6%和41.7%。
从城镇化率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其次我们来看各省城市化水平的情况。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3.89%,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0.5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省份是广东,达到了88.66%,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17%和82.64%。
而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省份是西藏,仅为36.9%,其次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40.4%和42.1%。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除了城市化水平之外,我们还需关注各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
城镇化质量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城乡差距缩小程度以及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2024年,中国新增了全国户籍人口416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增加了now400万人,农村户籍人口增加了16.45万人。
从城镇化速度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相对较慢。
此外,在城乡差距缩小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各省还有不同的进展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西部地区。
2.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城镇化率,说明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
3.各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地区差异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一、内蒙古城市化数据统计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社会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辞海》指出:城市化则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转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的二、三产业转移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是城镇化最基本的特点。
首先是农业人口比重在整个社会人口构成中的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在逐步上升,人口在不同部门之间或者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
内蒙古城市化是农牧区人口集中到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是农牧区人口集中到城市的过程。
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本身也经历着城市化的影响,逐步向城市发展。
(一)内蒙古人口统计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而它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各非农业产业部门转移。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二者几乎同步进行,即工业、服务业和就业所占比重每上升1%,城市化水平也提高1%。
内蒙古城市化的人口城市化在1980 -2007年间,内蒙古非农业人口从495.7 万人增长到970.7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从1980 年的26.42 提升至2007 年的40.36%。
人口城市化值从1980 年的0.00004提升至2007 年的1,提升幅度为0.99996,年均增长速度为0.0357。
2010年末,全国城镇人口数量为66978 万人,乡村人口数量为67113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9.95%,乡村人口比重为50.05%。
2011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城镇人口数量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为6565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51.27%。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 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
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
在1900年-1950 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
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
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 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
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
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
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 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
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
在1860 年-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
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
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地区。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数据分析与模拟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城市规模、人口数量还是城市化水平,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然而,一些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也随之而来,例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堵等等。
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对于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发展现状中国城市化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迅猛的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6%。
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城镇化率也将达到70%以上。
同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规模也快速扩大,已有百余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一些城市的规模已经超过2000万人。
二、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资源紧缺问题,城市用水、用电、用气等资源的供应受到了限制。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头号污染源。
第三是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人口密集的城市经常面临着交通拥堵的情况,导致人口流动性下降,无法形成更好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城市化的数据分析和模拟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数据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城市化的人口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人口变化趋势,进而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2.城市空间结构分析通过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内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居民对各种公共服务的需求,有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
3.城市用地分析通过对城市的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城市不同区域的开发方向和用地限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4.城市交通网络分析通过对城市的交通网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城市交通运营的情况和瓶颈,从而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模拟,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城市人口流动模拟通过对城市留存率、迁入率等指标的分析,可以模拟城市人口的流动情况,预测未来城市人口的变化趋势,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一、介绍
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程度的指标之一,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本文将对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二、数据来源
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各地方的统计年鉴等官方数据。
三、全国整体城镇化率分析
⒈历年全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分别近十年的全国城镇化率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描述城镇化率的增长趋势或波动情况
⒉全国城镇化率排名
●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并按照降序排列
●分析排名前几位和后几位的地区特点和原因
四、各地区城镇化率分析
(按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分章节进行详细分析)
⒈省份一:城镇化率分析
●描述该省份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趋势
●分析该省份城镇化率较高或较低的原因,包括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
⒉省份二:城镇化率分析
●描述该省份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趋势
●分析该省份城镇化率较高或较低的原因,包括政策、地理位置等因素
(继续按照地区分章节进行具体分析)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的附件包括:
⒈各地区城镇化率数据表格
⒉城镇化率相关图表:如全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法律名词一:解释或定义
⒉法律名词二:解释或定义
(继续本文涉及的其他法律名词及注释)。
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率分析时间:2009-12-10 09:46:54来源:作者:
核心提示: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07年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已迈上城市化高速路的中国,其城市化进程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2.53%,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提升了0.4个百分点,达到32.93%。
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率也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对表1城市化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2007年的城市化率只上涨了0.4个百分点,但一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增幅还是比较大。
具体来说,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得以继续上升,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国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中国实现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下降0.3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三季度增长11.5%,四季度增长11.2%。
2、城镇就业人口持续增加
2007年,中国城市化率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国总就业人口,尤其是城镇就业人口比上一年有了较大增长。
由左图可知,200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5825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62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7331万人,新增加970万人,净增加855万人。
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2006年末,中国就业人员为7640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而截至200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6990万人,比2006年末增加590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人,净增加1040万人,新增加1204万人。
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正因为城镇就业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非农业人口数量得以逐年递增,从而促使中国城市化率得以连年提升。
3、城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相比2006年又有了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4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2006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实际增长12.2%。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
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785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479万人,比2006年末减少669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1067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2841万人,减少709万人。
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是中国城市化率得以提升的最重要因素。
200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1万人。
其中参保职工15156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为4951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22051万人,增加6319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98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068万人。
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3131万人,增加764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1645万人,增加458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2155万人,增加1887万人。
其中参保农民工为3966万人,增加1429万人。
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7755万人,增加1296万人。
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积受益2.6亿人次。
全年城市医疗救助4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2%。
农村医疗救助603万人次,增长150.1%。
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2306万人次。
4、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强劲拉动
2007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2006年增长24.8%。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72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中部地区投资34283亿元,增长33.3%;西部地区投资28194亿元,增长28.2%。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2006年增长31.1%;第二产业投资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投资64928亿元,增长23.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8010亿元,增长32.1%。
商品房竣工面积58236万平方米,增长4.3%。
商品房销售面积76193万平方米,增长23.2%,其中商品住宅69104万平方米,增长24.7%。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极大推动了就业(房地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其涉及的行业非常多),另一方面又为更多人口进入城市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居住空间。
5、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二元制结构逐渐解冻的拉动作用
2007年,全国很多城市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以此来拉动整个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如江苏省,经过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省对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的乡镇、村进行了撤并。
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使重点中心镇产业集聚度、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提升。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有的已演变成为功能齐全的小城市,或融入大中城市城区,实现了从农村城镇化向城市化的跨越。
在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速的同时,2007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政策措施,一些省市展开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工作。
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业人口,可按当地规定在就业地或居住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这些政策措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率不断提升的“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