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79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东省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1.07•【文号】发改基础〔2021〕31号•【施行日期】2021.01.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广东省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的批复发改基础〔2021〕31号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你委《关于上报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0-2025)的请示》(粤发改基础发〔2020〕173号)收悉。
经研究并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批复如下:一、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供给质量,促进广佛同城化发展,原则同意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建设4号线一期、11号线、2号线二期等3个项目,规划期为2021-2026年。
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原则,统筹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开发进程、建设条件及财力情况,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三、深入做好项目建设方案论证。
优化项目建设方案和建设时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和网络服务水平,研究解决广佛中心城区间、城市重要组团间的快速通达需求。
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应避开文物本体,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设的项目,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物保护。
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传统风貌建筑工作,避免产生安全影响,涉及地面新建设施及景观改造的应与周边城市景观风貌相协调。
进一步研究有关项目穿越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加强铁路路基、桥梁防护,尽可能减小对铁路运输的影响。
四、统筹衔接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的规划建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佛山西站等主要交通枢纽的衔接,做好换乘设计。
深入研究站点枢纽综合开发,做好与周边客流密度较大的商城、社区、学校等的衔接,科学合理布设出入口,提升旅客出行安全性、便捷性,提高土地综合开发效益。
跨行政区城乡规划编制的实践和思考——以广佛新城规划整合为例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跨行政区规划已成为城乡规划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广佛新城拟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开展规划整合研究,并提出跨界规划实施机制与措施的思考,探索同城化地区规划协调、编制和实施机制。
关键词:跨行政区规划;广佛新城;规划编制0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出现同城化现象,而同城化并非简单的城市合并,而是城市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共同繁荣的一个系统工程,而伴随产生的跨行政区规划会成为城乡规划研究的重点课题。
本文以广佛新城片区规划为例,总结跨行政区城乡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对跨界规划实施机制与措施的思考。
1 广佛新城片区规划的缘起1.1广佛新城规划背景2015年,广佛两市签署《共建广佛同城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提出开展广佛新城规划整合,以规划先行,全力推进广佛同城建设,并将大力推进广佛同城化纳入两市“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文件。
1.2 广佛新城概况广佛新城包括南海区滘口片区及荔湾区五眼桥片区,总用地面积5.43平方公里。
片区位于广佛交界处,现状发展不平衡,综合治理的难度较大,亟需从整体出发,开展统一协调的规划整合工作。
2 规划编制问题梳理结合两区情况,梳理出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现状建设情况及规划衔接的问题: 2.1 两区发展进程不同步两区公服设施建设水平存在差距,五眼桥片区配套较为完善,而滘口片区设施的规模及数量相对不足。
区域道路交通断裂,多断头路,沿江路、广佛放射线等重要通道尚未接通,内部路网不成形,公交设施的覆盖率较低,交通管理缺乏衔接,交通情况复杂。
由于两区发展不平衡,城乡用地混杂,且建设与管理混乱,片区整体风貌差异较大,与门户地区的地位不匹配。
2.2 两区现行规划缺乏衔接,规划定位不一致由于所使用的坐标系统的不一致,两区现行规划缺乏衔接。
且现行规划五眼桥片区立足片区整体更新改造,开发强度较强,滘口片区主要保留旧村,总体开发强度较低,定位不一致,出现两区规划道路连接不良、道路等级差异较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等问题。
佛山南海和顺发展规划
三大愿景、四大定位、三大片区
南海十四五综合发展规划出炉(2020-2035年)
规划指出:
到2035年,南海要建成:
湾区现代智创高地和
广佛同城化核心城区
三大愿景:
南海区总面积1072.1平方公里
未来的发展愿景为:
现代智创高地、城乡融合示范和湾区品质都会
四大定位:
产业创新发展先导区。
城乡融合发展创新试验区
湾区高端服务示范区
广佛核心区先锋城区
三大片区:
南海将以差异化的三大片区进行区域功能整合,包括:都市功能优化区、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生态发展示范区。
(1)都市功能优化区:将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公共配套、改善交通条件、彰显文化特色;
(2)创新发展引领区:将作为南海区创新发展引领,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及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核心承载区域;
(3)生态发展示范区将重点承接大湾区旅游目的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与展示。
打造“两高四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以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为主,以生态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为辅的四种类型多地集聚的产业集聚区。
交通体系互联互通
强化区域衔接
打通断头路。
1.3设计编制依据1.1.1依据性文件>《增槎路升级改造工程勘察设计招标文件》广州市市政工程监理有限公司,2016.3>中标通知书,广州公资交(建设 ) 字【2016】第02506号>《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印发罗冲国区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建公共[2015]283号,2015.02. 201.3. 2基础资料A增槎路1: 500数字地形图及测量数据A增槎路道路平面设计图L4相关规范1、《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5、《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试行);6、《广州市道路交通指路标志系统实施技术指引》;7、广州市地名委员会《中英双语标志通名译写规范》;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一部分〜第三部分)GB5768-2009;9、《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10、《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Ik《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12、《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13、其他有关的规范、规程。
L5设计范围及内容1. 5.1设计范围增槎路(含庆槎路)改造范围南起增毋桥,北至庆丰收费站。
设计共分两个标段,本册为第一标段,设计范围为K0+000〜K3+042. 500。
设计说明一、概述1.1工程概况增槎路为城市主干路,贯穿整个松洲街(罗冲围),南起增灯桥,北至庆丰收费站,是罗冲国地区唯一的南北向主干路,是广州市西北部主要的交通枢纽出入口,全长7. 34km,规划红线宽60m,设计车速为60km∕h°地理位置图1.2工程背景《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09-2020»提出“全国科学发展试验区、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世界重要的大都市区、国家重要综合性门户区域、国际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三大战略定位,近期初步实现同城化,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和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远期全面实现同城化,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历程:1919年,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提出发展中国经济的六大计划。
其中的第三计划是建设“南方大港”,其要点是将广州建设成为世界大港。
孙中山把建设“南方大港”的位置选在黄埔深水湾一带,规划建设一个由黄埔到佛山,包括沙面水路在内的新广州市。
新广州市的商业区规划在河南岛(今海珠区),工业区分布在花地至佛山之间,码头在后航道至黄埔一带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佛山两市处于独自发展态势。
1984年佛山市设立市辖区,南海县政府从佛山市迁出,在市区东北部的桂城紧邻市区建设行政办公区。
而广州市于1984年底在黄埔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第六次全国运动会在天河区建设体育中心,这一系列决策使广州的城市中心开始由老城向东转移。
1990年代,广州开始受到城市发展用地不足的限制,城市规划倾向于加大白云区开发,城市中心又回到老城区。
这一时期广州的部分功能开始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向老城区周边扩散,商贸批发业逐渐由老城区沿广佛公路向南海外溢。
号称“中山九路”的南海黄岐的房地产开发启动,疏解了相当一部分受地铁拆迁影响的广州老城区居住人群,这是广佛两地的早期合作方式。
2000年首次提出“广佛都市圈”概念(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0-2010).2000年,广州行政区划调整,“东进、南拓”成为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格局从传统的“云山珠水”跃升为“山城田海”,城市框架重新向东、南拉开。
而佛山也在2002年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规划采用的“2+5组团‘模式则是以中心组团为核心向外辐射,而重点也是向南拓展。
结果是广州的”西联“、佛山的”东承“均无实际行动推进,此时广佛都市区的一体化”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广佛两市政府层面的关系目前仍然是竞争多于合作。
但广佛两市在市场层面的关系却做到了“行政有界、经济无疆”。
南海区2003年后在产业分区上采取了积极的“东西板块”战略,东部地区主动承接广州功能的扩散,广州主力房地产开发商涌入“广佛RBD”———桂城,大量批发商和从广州转移出来的“亚非拉”采购大军正在共同打造广佛黄金商业走廊上的大沥“广佛国际商贸城”。
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前言为指导佛山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20年)》(以下简称《总规》)。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本次《总规》包括市域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1)市域: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为3797.72平方公里。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2)中心城区: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61.66平方公里。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本次《总规》的规划期限为20XX-2020年。
规划编制的依据如下:(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文件(2)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XX-2020)》《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广东省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XX-2020)》《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规划(20XX-2020)》《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20XX-2020)》《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2020)》其他相关规划一、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区西翼经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目录前言 (1)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2)(一)发展基础。
(2)1. 地域空间连绵一体 (2)2. 历史文化渊源深厚 (3)3. 产业发展互补性强 (4)4. 基础设施逐步对接 (4)5. 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5)6. 同城发展成效初显 (5)(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战略定位。
(7)(三)发展目标。
(8)1.近期目标 (8)2.远期目标 (10)三、空间发展布局 (10)(一)总体发展空间格局。
(10)(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13)(三)交通发展空间格局。
(15)(四)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17)(五)主体功能区划。
(19)四、重点协调发展区域 (22)(一)综合服务提升区。
(23)(二)重大设施共享区。
(26)(三)优质生活共建区。
(27)(四)生态环境共管区。
(29)五、发展重点 (31)(一)基础设施。
(31)1. 构筑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31)2.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34)3.统筹信息基础设施 (35)4.强化能源保障 (37)5.构建大通关平台 (38)(二)产业协作。
(39)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39)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42)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4)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6)5.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47)(三)科技创新。
(48)1.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48)2.优化自主创新发展环境 (49)3.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 (50)4.推进核心技术创新与转化 (51)5.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51)6.推动科技创新合作 (51)(四)环境保护。
(52)1. 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52)2. 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 (53)3. 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 (54)4. 加强固体废物处置 (55)(五)社会事业。
(55)1.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55)2.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57)3. 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58)4. 加强体育事业协作 (60)5. 积极促进就业 (60)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1)7.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62)(六)公共事务。
(63)1. 加强城市管理合作 (63)2.加强社会治安联动 (63)3.强化人口调控管理 (64)4.共同维护食品药品安全 (64)5.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65)(七)区域合作。
(66)1.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66)2.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66)3. 融入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67)4.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和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67)5.加强与东盟等地区国际合作 (68)(八)体制机制协调和创新。
(69)1. 建立经济协作机制 (69)2.完善环境联治机制 (70)3. 创新服务共管机制 (70)4.深化协调联动机制 (71)六、规划实施保障 (71)(一)加强组织领导。
(72)(二)加强统筹协调。
(72)(三)加强评估检查。
(72)前言广佛两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加快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提升广佛发展水平,对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广州、佛山两市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科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广州、佛山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要求,特制定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是,以广州市、佛山市为主体,以广佛都市圈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并将广佛肇区域合作等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佛同城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专责小组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基本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发展基础。
广佛地域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产业互补、交通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城化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2008年,行政区划总面积11282.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3.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549.1亿元,在珠江三角洲、广东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图1-1 2008年广佛主要指标占珠江三角洲及广东省比值图1. 地域空间连绵一体广佛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是连接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的枢纽,气候条件一致,自然地域空间连为一体,山体同脉相承延伸,珠江河网水系相互贯通;中心城区直线距离约20公里,接壤地段长约200公里。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外扩张,荔湾、南海、白云、三水、番禺、顺德等广佛交界地区的城镇建设相向发展,城市空间呈现连绵发展态势,同城化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图1-2 广佛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2. 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广佛在秦朝时期同属南海郡,历史上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建制,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属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 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广州历来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我国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口岸;佛山历来是岭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
广佛居民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相同,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历来密切,同城化发展人文基础扎实深厚。
3. 产业发展互补性强改革开放以来,广佛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广州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9.02%,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中介服务、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发达,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钢铁、机械装备、造船等先进制造业实力雄厚;佛山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6%,电子信息、家电家具、陶瓷建材、纺织服装等制造业优势明显,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专业市场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广佛两市经济互动频繁,分工协作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加强,形成了配套日渐完善的产业集群,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4. 基础设施逐步对接广佛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步伐加快,道路逐步连通成网,广佛、广三、广肇、龙溪大道、西二环、广州环城高速路、广和大桥等路桥成为连接两市的重要通道。
在建的广佛轨道交通、珠三环高速等交通网,将使广佛的交通及通勤更加便捷。
广佛快巴、城际公交、机场快线等公交服务不断完善,广州羊城通和佛山交通卡相互融合,广佛年票实现互认互通,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
珠江(广州)河段、汾江河等河涌整治加快推进,项目环评相互咨询,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联手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5. 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广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通勤、交往及跨市居住、就业、消费等日趋频繁,教育文化资源共享逐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协作逐渐增强,体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入,民间艺术来往日益密切,随着社会事业和公共事务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成果不断显现,“广佛生活圈”初步形成。
6. 同城发展成效初显广州实施“西联”发展战略,注重加强与佛山的联系;佛山实施“东承”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广州的辐射。
近年来,政府、民间交流日益密切,区域合作发展论坛提供了同城化交流协商的良好平台,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为同城化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形成了加强合作的广泛共识。
2009年3月,广佛正式签署《框架协议》,标志着同城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国际产业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深、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显著加快,一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为广佛同城化发展提供了深厚而良好的发展腹地;特别是《纲要》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将广佛同城化作为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为广佛同城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影响尚未消除,国内外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广佛两市仍面临严峻挑战:城乡规划衔接不足,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显;市场一体化障碍依然存在,资源要素流动有待进一步畅顺;科技、人才整体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区域利益协调难度较大,行政壁垒尚未有效破除,改革创新亟须实现重大突破。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面推动实施《纲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遵循“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原则,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和重点协调发展区域建设为突破口,拓宽合作领域,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同城化发展新模式、新举措和新机制,全面构建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提升广佛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
(二)战略定位。
——全国科学发展试验区。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同城化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和谐城乡,开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同城化发展道路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同城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带动广佛肇经济圈和携领珠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为同城化发展创造新经验。
——世界重要的大都市区。
城市化水平高,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级都市圈行列,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高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发挥重要的资源配置、决策管理和产业创新功能,逐步确立国际性金融、贸易、会展、交通、科技、文化中心地位,努力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区。
——国家重要综合性门户区域。
发挥广州的综合性门户城市的优势,创新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发达国家和重要地区的经贸联系,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广佛都市圈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枢纽地位,构建接轨世界、服务全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