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第三节氯气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72
氯气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学会氯气的嗅闻方法。
2.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提高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现象分析能力。
3.联系漂白粉的工业生产,加深对氯水性质的理解。
4.正确地认识氯气的消毒作用和氯气的毒性之间的关系,体悟化学的正面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氯气和碱的反应;氯气和漂粉精的漂白消毒作用;实验的设计、正确操作和现象分析;三、教学过程[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Com]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设问]怎样保存、运输氯气呢?[媒体]展示氯气的钢瓶图片。
[板书]从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氯气易液化――液氯――纯净物。
[设问]那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大呢?[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 水,振荡。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描述。
[板书]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
[学生小组实验]利用桌上的试剂和仪器装置完成P42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并记录现象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展示学生记录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是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漂白性。
学生通过实验排除盐酸、水和氯气具有漂白性的可能,再根据氯水中含有的氢、氯、氧三种元素的可能组合,推出可能具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的物质HClO。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设问]既然氯气和水能够发生反应,为什么新制的氯水还会是黄绿色的呢?[思考与讨论]猜测可能的原因。
[说明]氯气在与水反应的同时,它们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会反应重新变成氯气和水,像这样的化学反应,我们叫它可逆反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把“等号”改写成“可逆符号”。
[板书]m]1.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媒体]氯水光照分解的实验录像。
[板书]2HClOO2↑+2HCl由于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因此,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多用次氯酸盐和碳酸、盐酸等发生反应制取次氯酸。
氯及其化合物考纲解读:1.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氯气的主要用途2.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氯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3.了解次氯酸的强氧化性4.通过对氯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5.初步学会氯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学过程:一、自学整理1.氯原子和氯离子结构示意图2.氯气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呈色,密度比空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气体,闻氯气时应。
氯气的水溶液叫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液氯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氯气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写出钠、铁、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方程式及其现象与钠反应(现象:产生色火焰和烟)与铜反应(现象:产生烟)与铁反应(现象:产生烟)(2)与非金属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方程式为(发出火焰,集气瓶口有出现),可用于工业制盐酸。
H2与Cl2混合光照可发生爆炸(3)与水反应: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①次氯酸的性质a.弱酸性:比H2CO3酸性b.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次氯酸分解的方程式为c.强氧化性:利用强氧化性可、(4)与碱反应①制取漂白消毒液的方程式为②制取漂白粉的反应式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有效成分.漂白粉漂白原理为(用方程式表示)(5)与还原剂反应: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6)与某些有机物反应甲烷与氯气光照条件反应第一步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4.氯离子检验的试剂、离子方程式5.氯气的用途:等二、互学讨论1.氯水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主要性质2氯气实验室制法原理:装置:除杂:有哪些杂质、分别用什么试剂来除去?收集方法:尾气处理:考题展示:1.(2015.江苏学测)下列关于Cl2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密度比空气小B.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能使开燥的有色布条褪色D可与NaOH溶液反应2.(2016.扬州学测三模)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制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B.新制氯水中只含Cl2和H2O分子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D.氯水放置数天后PH将变大3.(年江苏学测)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漂白粉,并探究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的条件和产物。
沪科版高一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水中的氯第一课时氯气性质的研究教学设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王彦迪一、主题内容分析本节课“氯气性质的研究”是第二节“海水中的氯”中的一部分。
氯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气和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该内容是高中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
氯气性质实验现象丰富,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体现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建立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和原子结构预测和检验物质性质的认知模型。
本节课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物质性质和物质用途关联、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证据推理揭示现象本质等化学学科素养的好载体。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相关知识。
通过平时的观察看来,高一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以及探究的能力。
虽然学生还未接触过氯气的性质,对此还比较生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宏观的实验现象,进行微观分析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并进行符号表征。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氯原子结构的认识进行氯气性质的预测、实验的验证,进而进行分析,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水可用来漂白杀菌,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以探究氯水成分和性质的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从宏微结合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最终树立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4.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感受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价值,增强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
2.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教学流程环节一:对氯气的初步认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播放小视频提出小问题:氯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闻气味?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根据预习科学史话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的性质(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新教材强调从资源切入,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原理性知识指导氯气的学习,通过化学实验来有重点地了解氯气的性质,更重要是通过氯气这种典型非金属单质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研究一类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新课程强调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从课本科学史话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应用科学技术要有质疑,坚持的精神,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写出实验室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总结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原子结构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铁与氯气的反应,观察实验和记录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氯气与铁反应的化学性质。
并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氯气与其它金属的反应,并通过视频实验观看非金属与氯气的反应,得出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
最后小结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习了氧气的性质,而高一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用实验的手段探究学习化学,学习了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知识。
所任教的学生是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比较积极,但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等科学探究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氯气在通常情况下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有毒)。
2.了解氯元素的存在,从氯原子结构特点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写出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H2、部分盐的化学方程式和现象。
3.通过探究Cl2与Fe、Cu反应,猜想及验证产物,强化所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实验演示对氯气的性质进行整体认识。
2.利用分析,讨论,归纳,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教学中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对探究的方法有些了解,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积累一些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设计与观察,体会科学家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坚持,敢于质疑,挑战旧学术的科学精神。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教材分析氯元素是高中化学学习非金属中特别重要的非金属元素之一。
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硫和氮的氧化物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
通过氯元素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典型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而且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尤其是了解其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形成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氯元素的存在,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和碱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1)运用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运用科学史实,学习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通过对氯气性质的学习,正确认识化学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难点:氯的有关方程式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的基本情况如下:已有知识:初中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掌握前20号原子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了非金属元素硅,可类比通过原子结构分析浅层的化学性质。
已有技能: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且也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
可能存在的不足:不了解非金属元素的通性。
实验动手能力不足。
五、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化学史料,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发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
六、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非金属性质的印象,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的问题性和探究性。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七、教学过程教师:看看新闻中氯气泄漏的现场……我们今天就来深入了解一下氯元素。
氯气的性质1、教学目标(1)氯气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单质,是卤素单质的典型代表。
通过一系列实验让学生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感知氯气的强氧化性。
(2)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
培养进行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
2、实验方案设计(1)原教材实验方案的不足:教材中采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产生氯气,集气瓶收集,演示实验需要的氯气的量比较大,易造成环境污染,仅仅观看演示,学生动手体验缺失,另外实验装置复杂,步骤多,操作繁琐,耗时间长。
(2)由于以上不足,我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a)药品:改用高锰酸钾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气。
无需加热,没有挥发的HCl气体影响。
将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组合在一起,在大试管中完成。
氯气产量少污染少,装置简单,操作简便。
3、实验操作要领(1)制取氯气时候要注意:试管要选长试管(氯气的密度大不容易逸出),取用药品的量要少,否则氯气太多会大量逸出,污染环境。
(2)做NaOH与CL2反应时要注意NaOH的浓度不宜太高,否则反应太慢。
现象不明显。
(3)硫酸亚铁非常容易氧化,所以试剂瓶中要加少量铁粉防止其氧化成三价铁。
(4)做完实验后用蘸有碱液的棉球盖在试管口以防止多余的氯气逸出。
4、实验数据处理或现象解释。
(1)学生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教师一旁引导。
对于酚酞的褪色原因分析:是氯气的漂白性引起的?还是ph 改变引起的?还是两者兼有?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如棉球回滴酚酞观察是否变红、回滴氢氧化钠验证是否酚酞被氧化变质。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实验教学评价(1)该实验是4个验证实验的组合。
实验操作简单,药品耗用量少。
现象明显,环保,学生兴趣很浓。
此实验还可以推广到硫化氢,二氧化硫气体等性质实验上。
(2)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利用生活中的日用品设计简单实验,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化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海水中的氯----氯气与漂粉精1/9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化学----王学军学习目标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解氯水和漂粉精消毒的原理。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树立“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和气体摩尔体积,并能进行有关的化学计算。
重点难点重点:1、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漂粉精的成分和消毒作用。
3、氧化还原反应。
4、气体摩尔体积。
难点:1、氯气和水、氢氧化钠的反应。
2、氯水中的成分,及氯水漂白的原因。
3、漂粉精的消毒原理。
4、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得失。
5、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的体积基本相等。
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在家里炒菜时必需要放的是什么?问题: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讲述: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问题:食盐是有哪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食盐?讲述:食盐有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通过海水晒盐。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镁等盐类,也就必然含有大量的氯元素。
板书海水中的氯氯—氯原子:第周期第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
讲述: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极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问题:在自然界氯以化合态存在,那么有没有游离态的氯,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资料: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战士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海水中的氯----氯气与漂粉精2/9上海财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化学----王学军对峙。
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
这就是1915年4月22日发生的另人发指的事件。
这种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就是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