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变化而获得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的分析与解读对于心脏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进行详细解读。
1. P波P波是心房除极过程的反映,代表心房肌收缩。
在正常心电图中,P波应呈现正向波形,通常为圆锥形,时间上限不超过0.12秒,并且形态应该一致。
异常的P波形态可能暗示心脏病变或心房电活动异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起始至QRS波群起始的时间,代表心房传导至心室的时间。
在正常心电图中,PR间期一般为0.12-0.20秒,过长或过短的PR间期可能提示房室传导障碍或心脏疾病。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的电活动。
在正常心电图中,QRS波群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形态应该呈现正向波形。
异常的QRS波群形态可能暗示室性异位灶的存在或心室传导异常。
4.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终止至T波起始的水平线段。
在正常心电图中,ST段呈现与基线平行的水平线,如果ST段出现下斜或上斜,则可能暗示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5.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的电活动。
在正常心电图中,T波应该是正向的,形态多样,但一致。
尖、高或倒置的T波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电解质异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除极至再极化完成的时间,代表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的总时间。
在正常心电图中,QT间期与心率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心率进行校正。
过长或过短的QT间期可能提示心室去极化异常或心脏电解质异常。
通过对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的准确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情况,进一步指导诊断和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也会受到年龄、性别、体位、心率、心电图导联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受心电图检查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判断。
总结起来,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分析与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脏疾病筛查和诊断手段。
2009年ACC/AHA/HRS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AHA/ACCF/HRS(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心律学会)这次联合颁布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系列指南,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内容解读如下。
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即超急性T波改变);ST段抬高和/或压低;QRS波群改变;及T波倒置。
目前指南建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偏移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可诊断为急性缺血/急性梗死。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积极开始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是与非ST段抬高相对而言,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包含除ST段抬高以外的所有其他情况(ST段抬高程度未达标准或少于两个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或者没有明显异常改变)。
QRS形态改变反映了严重缺血/梗死区心肌的电活动异常。
体表12导联心电图能较准确地判断缺血/梗死的“罪犯”冠脉。
指南对目前应用的心肌缺血/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重新审定。
主要涉及内容包括:①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②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③ST段偏移的标准;④应用ST段空间向量确定心肌梗死区及梗死相关冠脉;⑤缺血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⑥室内传导阻滞时心肌缺血/梗死的诊断;⑦量化QRS评估陈旧性心肌梗死范围。
一、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冠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在其外膜面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背离导联出现ST段压低。
建议:在缺血导联描述中使用各导联的名称,如Ⅰ、Ⅱ、Ⅲ、aVR、aVL、aVF、V1~V6导联,而尽量避免称“前壁、下壁和侧壁”导联。
但涉及到缺血/梗死区定位时,根据出现ST段改变的导联,仍可以称“前壁导联”或“下壁导联”等。
二、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目前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电图标准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V1、V2、V3导联J点处ST段抬高大于0.2mV,其余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
国标心电ec13标准
EC13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心电图机》(GB9706.2-2009)标准中的一个心电图机性能指标。
根据EC13标准,心电图机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心电图机的灵敏度应不小于1mV/mm。
2.心电图机的频率响应应在0.05Hz至150Hz范围内保持平坦,并在150Hz至450Hz范围内下降不超过3dB。
3.心电图机的噪声应小于2.5μV(RMS)。
4.心电图机的信噪比应不小于40dB。
5.心电图机的电源电压波动范围应在±20%以内。
6.心电图机的温度稳定性应在-20℃至+50℃范围内保持稳定。
7.心电图机的计时精度应在±0.1%以内。
8.心电图机的显示器应清晰、准确地显示心电图。
9.心电图机应具有安全保护措施,如过载保护、过热保护等。
这些是EC13标准对心电图机性能的要求,确保了心电图机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购买和使用心电图机时,应选择符合EC13标准的产品。
评估相当于心肌缺血的表现
•心脏康复治疗前(作为独立的适应症)
表2、3、4注释:
1. 心电图不明确:指静息ECG ST-段压低大于或等于0.1mV,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或起搏心律
2. 活动性心脏病:
包括:
①不稳定的冠脉综合征:
不稳定心绞痛,CCS Ⅲ或Ⅳ类的严重心绞痛,发病后在7天-1个月内的心梗
②失代偿性心衰:
NYHA分级Ⅳ级的心衰;新发或恶化的心衰;
③显著的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Mobitz 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未控制心室率(静息HR
>100bpm)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房颤;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新近确诊的室速;
④严重的心瓣膜病
重度主动脉狭窄(平均压力阶差大于40mmHg,主动脉瓣口面积小于1.0cm2或有症状)
有症状的二尖瓣狭窄(劳力性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劳力性晕厥前症状或心衰
3. 围术期临床危险因素:
①缺血性心脏病史
②代偿或既往心衰
③脑血管疾病病史
④糖尿病(需用胰岛素)
⑤肾功能不全(肌酐>2.0)
4. TIMI评分:详见2007年 ACC/AHA 制定的关于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评估指南
5.:对曾多次冠脉血运重建术患者,考虑最近一次的手术情况
6.:指大多数临床情况下使用的方法,除非技术能力所限,或(检查)信息确实多余。
《2009年心电图标准化及解析指南》解读作者:刘仁光| 来源: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AHA/ACCF/HRS(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心律学会)这次联合颁布的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系列指南,是自1978年以来,首次对心电图的规范和准则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更新。
在此期间,心电图技术、解剖学认识、病理学、电生理学、心电图的遗传信息基础以及异常心电图与临床疾病的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进展。
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广泛应用,并能提供同步分析的心电图报告。
不同的自动系统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可影响振幅、间期的测量和诊断。
鉴于上述原因,AHA提议对心电图标准化与分析指南进行更新,得到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心律学会(HRS)和国际心电计算机学会(ISCE)的联合支持,并提出改进建议。
2007年3月13日首先发表的两部分包括“心电图技术”和“心电图诊断名称”,随后经过两年的准备,2009年3月17日,在“Circulation”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后续的四个部分,包括“室内传导障碍”、“ST段,T波,U波和QT间期”、“心腔肥大”和“急性心肌缺血/梗死”,今后还将陆续有新的内容发表。
本文对最近发表的第6部分—急性心肌缺血/梗死内容解读如下。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和梗死最重要的首选检查。
尤其在急诊科,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电图是尽早进行治疗干预和/或一系列诊断检查的基础。
急性心肌缺血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即超急性T波改变);ST段抬高和/或压低;QRS波群改变;及T波倒置。
ST段偏移系“损伤电流”引起。
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静息期和平台期(分别对应于心电图TQ段和ST段),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存在电压梯度,形成损伤电流。
目前指南建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偏移达到或超过正常值上限,可诊断为急性缺血/急性梗死。
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积极开始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是与非ST段抬高相对而言,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包含除ST段抬高以外的所有其他情况(ST段抬高程度未达标准或少于两个导联,ST 段压低,T波倒置,或者没有明显异常改变)。
QRS形态改变反映了严重缺血/梗死区心肌的电活动异常。
心电图变化的范围和程度取决于缺血/梗死区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缺血/梗死区与心电图记录导联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心肌缺血/梗死区的大小和位置取决于受累冠脉,冠脉闭塞部位及有无侧支循环。
体表12导联心电图能较准确地判断缺血/梗死的“罪犯”冠脉。
近年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或梗死引起的心电图改变与受累心肌的范围和定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已引起关注。
一些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梗死区域范围,并与心肌缺血/梗死区心电图改变进行对照研究,并力图从解剖学角度对心肌缺血/梗死区进行命名,尤其体现在目前关于左室“后壁”名称的研究中。
指南对目前应用的心肌缺血/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进行重新审定。
主要是讨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ST段改变,并对缺血/再灌注后T 波改变与慢性期QRS波形态改变加以阐述。
主要涉及内容包括:①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②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③ST段偏移的标准;④应用ST段空间向量确定心肌梗死区及梗死相关冠脉;⑤缺血后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⑥室内传导阻滞时心肌缺血/梗死的诊断;⑦量化QRS评估陈旧性心肌梗死范围。
一、ST段抬高和压低的临床意义通常在心肌缺血/梗死区外膜面导联出现ST段抬高,与其相背离的导联(180°)出现ST段压低,反之亦然。
如果某一导联没有与之相背离的导联,就仅表现为该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而没有对应性ST段改变。
此外,在缺血或梗死基础上如同时伴有左室肥厚引起的ST段、T波改变或室内传导障碍引起的继发性ST段、T波改变或心包炎等情况,可能影响ST段抬高或压低的表现。
因而,缺血或梗死引起的损伤性ST段抬高、压低(或者两者均有)的程度,取决于记录导联的空间方向(正极和复极方向),缺血区的位置,反映在体表心电图上的电压差,以及并存的多种心电图异常改变。
例如,ST段压低出现在指向左上的aVL导联,其意义等同于ST段抬高出现在指向右下的Ⅲ导联;反之,Ⅲ导联ST段压低,相当于aVL导联ST段抬高。
同理,ST段压低出现在V1,V2导联,其意义等同于ST 段抬高出现在V8、V9导联。
但需要注意的是,ST段抬高与其背离导联的ST段压低的幅度不一定等同,这是因为记录导联与心肌缺血/梗死区的距离不同。
还须强调,除急性心肌缺血以外,其他因素也可引起ST段抬高或降低。
引起ST段压低的因素包括心室肥大、作用于心脏的药物和低血钾等。
引起ST段抬高的因素包括心包炎、高血钾、Osborne波、急性心肌炎、某些心脏肿瘤和早期复极变异等,诊断中应注意鉴别。
冠脉闭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在其外膜面导联出现ST段抬高,而背离导联出现ST段压低。
从解剖学上讲,根据导联的正极方向称“前壁,下壁或侧壁导联”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可能使医生将其片面理解为单纯上述缺血/梗死部为对应导联ST段抬高,而忽略其对面室壁缺血/梗死可在上述导联表现为ST段压低。
例如,前壁缺血在V1、V2导联表现为ST段抬高,而侧壁或后壁部位心肌缺血/梗死通常在V1、V2导联表现为ST段压低。
建议:在缺血导联描述中使用各导联的名称,如Ⅰ、Ⅱ、Ⅲ、aVR、aVL、aVF、V1~V6导联,而尽量避免称“前壁、下壁和侧壁”导联。
但涉及到缺血/梗死区定位时,根据出现ST段改变的导联,仍可以称“前壁导联”或“下壁导联”等。
二、解剖学相邻导联的概念目前诊断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电图标准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段抬高;V1、V2、V3导联J点处ST段抬高大于0.2mV,其余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
经典的胸导联排列方法按解剖学顺序,从右前向左侧方向过度,呈现从V1至V6导联的顺序;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肢体导联却呈现Ⅰ、Ⅱ、Ⅲ和aVR、aVL、aVF的顺序,其并非按解剖学顺序排列,如果按从左上基底到右下方向过度的解剖学顺序,肢体导联应排列为aVL、Ⅰ、-aVR,Ⅱ、aVF、Ⅲ,其中-aVR导联指向30°(即aVR导联轴的负向),位于Ⅰ导联(0°)和II导联(60°)的中间,这种方法称Cabrera排列方式,其在瑞典已应用了25年。
2000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ESC/ACC)指南推荐其作为12导联心电图的通用方式。
建议:心电图机应配备交换系统,以呈现解剖学相邻肢体导联心电图及其相应名称。
三、ST段偏移的标准最近的研究显示ST段偏移范围与性别、年龄、心电图导联有关。
健康人群,V2、V3导联ST段抬高幅度最明显,而且男性大于女性。
建议1.年龄≥40周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导联小于0.2mV(2mm),其余导联小于0.1mV(1mm)。
2.年龄<40岁男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导联小于0.25mV(2.5mm)。
3.女性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在V2、V3导联小于0.15mV(1.5mm),其他导联小于0.1mV(1mm)。
4.V3R和V4R导联J点处ST段抬高正常值小于0.05mV(0.5mm),年龄<30岁男性小于0.1mV(1mm)。
5.男性和女性,V7~V9导联ST段抬高正常值小于0.05mV(0.5mm)。
6.所有年龄段男性及女性,V2、V3导联J点处ST段压低正常值小于-0.05mV,其余导联小于-0.1mV。
四、ST段抬高和压低与心肌缺血区及梗死相关冠脉的相关性目前急性心肌缺血/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J点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上述标准。
通过心电图ST段抬高/压低的导联,可以对心肌缺血/梗死区进行定位,ST空间向量判断越准确,心肌缺血/梗死区定位越准确。
前降支闭塞引起前壁缺血/梗死,ST空间向量指向左侧方向,表现为V1~V6导联部分或全部出现ST段抬高。
分析ST段抬高的胸前导联,并结合其他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的情况,有助于判断前降支近段或远段闭塞。
第一间隔支和第一对角支发出前的前降支近端闭塞可引起前壁、侧壁和前间壁梗死,同时可累及左室基底部,心电图V1~V4、Ⅰ、aVL导联,有时包括aVR导联,出现ST段抬高,Ⅱ、Ⅲ、aVF或V5导联出现对应性ST段压低。
通常aVL比aVR导联ST段抬高明显,Ⅲ比Ⅱ导联ST段压低更明显。
第一对角支起始和第一间隔支起始之间的前降支闭塞时,室间隔基底部一般不受影响,V1导联ST段不抬高,其ST向量将指向aVL导联,aVL导联ST段抬高,而III导联ST段压低。
第一对角支和第一间隔支发出后的前降支远段闭塞时,左室基底部一般不受影响,ST向量更偏向下,不出现V1、aVR或aVL导联ST段抬高及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由于ST向量指向下,Ⅱ、Ⅲ、aVF导联可能出现ST段抬高。
另外,前降支远段闭塞引起V3~V6导联ST段抬高更显著,而与近段闭塞表现为V2导联ST段抬高最明显不同。
建议1.鼓励心电图制造厂商研制能显示额面及横面ST空间向量的软件。
2.如有可能,心电图机可以自动分析并提示梗死相关动脉、冠脉闭塞部位及心肌梗死区。
3.I、aVL导联ST段抬高,伴V1~V4,有时V6导联也出现ST段抬高,伴Ⅱ、Ⅲ、aVF导联ST压低时,心电图自动分析应提示广泛前壁或前壁基底部缺血/梗死,梗死相关动脉闭塞部位为前降支近段。
4、V3~V6导联ST段抬高,但不伴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心电图自动分析应提示前壁缺血/梗死,梗死相关动脉闭塞部位为前降支远端。
下壁梗死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多由右冠脉或回旋支闭塞引起,具体取决于哪支为优势冠脉形成后降支,并为下壁供血。
与回旋支闭塞相比,右冠脉闭塞的ST空间向量通常是指向右,引起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Ⅱ导联,Ⅰ、aVL导联出现ST 段压低。
右冠脉近段闭塞引起右室缺血/梗死,ST空间向量指向右前,引起右胸V3R、V4R导联ST段抬高,也常表现有V1导联ST段抬高。
V4R是最常用的右胸导联,对判断下壁梗死是否合并右室梗死,鉴别右冠脉与回旋支闭塞及确定右冠脉近端或远端闭塞均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与下壁梗死时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相比较,右室梗死时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胸痛出现后应尽早记录V3R和V4R导联心电图。
AHA和ACC联合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共同建议,对所有下壁心肌缺血/梗死患者,都应记录V3R和V4R导联心电图。
建议1.当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大于0.1mV,心电图机应能自动建议记录右胸V3R、V4R导联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