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培基译文浅谈直译与意译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10
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篇一:浅析张培基散文翻译选】2012.6 上半月 \ 翻译原则语用策略写作理论及其它陈姝彤何泠静等浅析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作品中的翻译原则陈姝彤摘要: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
本文试图三个散文翻译的原则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翻译;翻译原则一、简介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
广义的散文诗区别于韵文、骈文的,包含所有不押韵不排偶的散体文章。
可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此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狭义的散文指除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如今,现代意义的散文把除诗歌以外的文体都成为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1、散文的真散文的真首先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假雕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
它不像诗歌那样含蓄,不用讲究语言的韵律感、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也不用像小说、戏剧一样讲究语言技巧。
散文的真还体现在感情上,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都有真情的渗入,蕴含动人的力量。
有人曾说:散文是最接近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形式。
2、散文的散提起散文,总会想起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散,从表层来看,主要体现在散文的选材范围无拘无束,表现的形式自由开放。
在选材方面,一切都可以成为散文的写作内容;从形式上看,对于结构、韵律没有规范的要求,可以叙事、抒情、说理,一切放任自由。
3、散文的美认为普遍认为散文也可被称为美文。
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韵味和意境上。
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流畅、自然,但是一旦经过感情的渗透就可以在平淡中显现出品位。
有这样一种比较:如果说诗歌是陌生化的语言,散文则是平民化的语言。
(胡显耀、李力,2009:178)三、散文翻译的原则散文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散文翻译成不同文字的文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标准,以揭示翻译活动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英译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深入分析。
张培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对原文的韵味和意境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
通过对其译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北京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张培基的英译本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英文读者,展现了翻译美学在再现原作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提升我国散文的英译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美学是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旨在探索翻译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价值的实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美学内涵,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的美学价值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韵味,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音美指的是翻译要注意原作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美,尽可能在目标语中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形美则是指翻译要关注原作的句式结构和修辞特点,使目标语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三美”原则。
译者还需要注意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美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提高。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作者:邓军君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8期摘要: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译坛辛勤耕耘了五十余载,五十多年来,张老先生给世人展现了无尽的翻译佳作,其中主要以中译英散文译作为代表。
中国现代散文作家柔石,曹禺,朱自清,胡适,鲁迅,巴金,冰心,郭沫若,老舍,茅盾,季羡林,李大钊等等人的留世之作,经过张培基老先生的译手,成了一篇篇优秀的散文译作,给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及其文化素养。
本篇论文主要从瀚如烟海的译作中的零星几篇来探究张培基老先生的翻译思想及赏析其精彩译词。
关键词:张培基;翻译思想;译品赏析散文写作时,作家首先追求的是情感与立意之间构成的某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内容构成的艺术以及在表情达意方面展现的各种技巧。
所以,对于中译英散文来说,要想翻译出原文的风格与艺术,实在是一个赫拉克勒斯式的难题。
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除了达到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以及严复先生所提出的“信、达、雅”,也展示出了自己关于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
“忠实,凝练”就是张先生极其推崇的。
运用这些理论,张先生的译文很好地展现了原文的情感、风格和神韵。
人物介绍:张培基先生生于1921年,福建福州。
1945年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同年在《中国年鉴》做副总编、英文版《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和担任《上海自由西报》的英文记者。
后一年,他远赴日本,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担任英语翻译,审判结束之后,他赶赴美国,留学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院。
新中国成立后,张培基老先生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并积极加入祖国的全面建设之中。
翻译思想:在翻译散文时,张培基先生力求选词得当,努力把原文的神韵排在翻译时的首要地位。
选词方面,力求得当;语句方面,自然流畅。
同时,张培基先生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入手,采用凝练简洁的语言和适当的形式来表达原文。
下面,让我们用一些经典的译例来欣赏一下张培基老先生的精彩译笔。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文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本质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的英译文进行赏析,以《我坐了木船》为例,探讨其翻译策略与技巧,并分析其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蕴和风格。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
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坐了木船》这篇译文中,张培基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底蕴,成功地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了译文读者。
通过对张培基英译文的赏析,本文旨在揭示翻译目的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探讨这些策略如何影响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案例分析,为翻译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原则与策略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功能。
在此理论框架下,翻译的原则和策略都围绕翻译的目的进行选择和调整。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性原则,即翻译行为应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
这一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要考虑到译文的读者群体、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翻译目的论还强调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内部逻辑和表达上要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译文。
忠实性原则则要求译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等。
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和意译。
直译策略更注重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风格,而意译策略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语境信息。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8期总第634期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摘 要: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翻译家张培基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更为常用的翻译策略,占主导地位;异化作为补充的翻译策略,适用于汉语散文英译。
本文将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明喻和暗喻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
通过比较两对密切联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直译的适用范围比异化更广,而归化则比意译更为常用。
关键词: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修辞手法;归化和异化作者简介:盖栩晨,女,山东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典籍翻译。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迅速,翻译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
纵观中国近现代翻译事件的历史,不难发现,外文尤其是英汉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而汉译外活动则少之又少且缺乏被学者关注的注意力。
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解释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呢?答案肯定是通过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无形的,它渗透到一种语言中,而语言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张培基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1921-2021)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
194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曾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起诉科担任翻译。
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完成了英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然后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四辑,收录了179篇通俗精妙的现代汉语散文,均由张培基翻译。
探析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作者:石霞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3期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普通,却也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方法。
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两种翻译方法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究竟该直译还是该意译,作者认为两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对不同的翻译文本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但其中直译与意译应该是动态统一的,绝非割裂开来。
真正好的翻译者应该懂得在翻译工作中如何把两种翻译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引言英语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谓英汉互译方法,就是: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其异同,跨越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障碍,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阐述表达原文的一般规律。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结构与文体结构有相同的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的直译。
但若条件不完全相符就不能简单的直译。
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表明了各自独特的特点。
直译和意译之争多年来一直存在,但一直没有定论。
作者认为,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要意义传达准确,表达通顺合理,能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内涵,达到翻译目的,就是可取的翻译。
二、直译与意译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
张培基在教材《英汉翻译教程》当中给出的直译的定义是:“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特别是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就是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是指翻译时要保持原著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直译,作为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在英汉翻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英汉翻译中使用最多的方法。
在使用中只要注意掌握好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正确使用语法,做到辞达其意就可以了,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可以翻译为(一石二鸟)、“Don’t shed crocodile tears”(别流鳄鱼泪)。
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看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基于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邓高峰(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张培基先生,中国著名翻译家。
一生致力于汉英翻译.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两辑最有代表性。
本文试从语言接触理论的角度,来管窥张教授在汉英翻译事业中所体现的特点之一,即中国英语的应用。
关键词:语言接触理论张培基中国英语翻译一、引言《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两辑是张培基教授的主要代表作。
也是其一生致力于向外国介绍巾国文化的力作。
正如其在书中前言所说的那样:“(翻译短文一是为了消遣。
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
’’‘‘两本书希望引起我国年轻人钻研并向世界介绍我国优秀文化的兴趣。
同时也为外国学者理解和研究我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一个窗口。
”从其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翻译,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教授为中国英语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换句话说.中国英语的使用是张教授翻译风格的一大特色。
显然.中国英语是语言接触理论的结果。
二、语言接触理论与中国英语现今世界,随着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日趋频繁、密切.在全球语言的大环境下,各国语言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的问题不可避免。
Weinreich是语言接触理论研究的先行者.1964年在其《语言接触》(Language in Contact把语言接触定义为“相互使用两国或多国语言的环境”。
同时他把语言接触限定在双语环境下操两种或以上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
后来,Thomason&Kaufman在1988年进一步对语言接触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他们的Language Contact,Creolization,and Genetic Linguistics--书中指出.语言接触根本不需要说话者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他们认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是语言接触的两种主要形式。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技巧赏析张培基教授于1979年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是以翻译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中国现代散文诗歌为研究对象,尽管语言地域不同,但他们都能够运用语言的特征和独有的文艺表达能力来抒发诗人的情感。
张培基教授对那些文学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
他在探索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首先,研究中英文字面译义或言语习惯比较是张培基译注的翻译实践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他在翻译中英文时,努力保持原文语义的完整性,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重点与强调,在汉译中尽量保留汉语的流畅性和美感,同时译文也应保持原文的精神气息与灵魂。
其次,张培基在文体翻译方面的技巧也非常出色。
他的文体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尊重原文的文体特征,积极把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能力,将中国古代文学样式融入现代文体,结合译者的个人风格,使原文诗歌表达的抒情性与现代文章和译文相结合。
此外,张培基教授在文章翻译技巧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表现在:他掌握了有效的翻译策略,如:把原文分解并再组合、灵活性运用文学词汇和言辞形式,以及具有自我特色的笔触等;他运用了中英翻译技巧,如:多样化的文体翻译、词语翻译、句子翻译等;他还使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引用、释义、搭配等,这些翻译策略使翻译更具有节奏感和艺术质感,并且能够把原文的意义融汇在一起。
总的来说,张培基教授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的翻译实践中,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翻译成果,是因为他在中英文字面译义、文体翻译技巧以及文章翻译技巧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掌握了有效的翻译技巧,有效地结合了中英文字面意义以及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艺术完美结合。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不仅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读者的追捧,被誉为文学翻译领域的佼佼者。
以上,就是张培基译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技巧赏析的全部内容。
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译文看张培基的翻译理念作者:陈振云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10期一、引言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散文翻译忠实、凝炼,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而是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充分体现了他毕生追求的“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
他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的译作涵盖了五四运动以来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散文作品,不仅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典型实例文章,而且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张培基“忠实通顺”的翻译理念及异曲同工的国外翻译理论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
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
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
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
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国内外持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例如,德国翻译的“科学论”者赖斯在与弗米尔合作的《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书中也同样强调译文与原文“意图”的一致性(即“忠实”)。
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帕罗·于塔多·阿尔比也提出:忠实的目标自然应该是翻译主体的意义。
他认为“在重新表达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想忠实于意义,译者也必须服从重新表达这一层面所必须服从的某些限制,因为它只能使用那些可以清楚正确的为目的语读者表达同样意义的手段在”。
但是忠实是不容易做到的,对此,功能派的奠基性理论——翻译目的论的创立者弗米尔提出了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他强调从功能的动态性对等来解释翻译:翻译不是一种语言的词句到另一种语言的解码,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方式:译者将原语文本的信息在新的、改变了功能、文化、语言的条件下复制,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原语的形式。
张培基汉译英技巧赏析张培基先生是目前我国翻译界领军人物之一。
本文试图根据张培基先生的译作从词义的选择与引申、对源语的理解与译文句式调整、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和保持译文原貌与风格诸方面,欣赏和分析张先生的汉译英技巧,并对其所译的个别疏忽之处提出商榷。
标签:原语译语引申句式调整直译意译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张培基先生的了解一般源于学习他和同仁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
该教程不仅扼要介绍英译汉的理论知识,而且着重研究和探讨英译汉的具体方法和常用技巧,对研习英译汉的初学者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了编者对英文语言特点和文体特征的透彻理解和高超的英译汉水平。
近年来,张培基先生对英译汉研究倾注大量心血,所译作品以翻译名家散文或杂文居多,并频频刊登在《英语世界》和《中国翻译》等期刊杂志上。
笔者篇篇拜读,不时为先生的择词、译出语构建和语段整合等技巧拍案叫绝,深为震撼,颇受教益。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张培基先生所译作品的实例,欣赏和分析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汉英翻译技巧。
一、重视词义的选择与引申层次词义的选择是翻译的基本功,也是翻译理论的基本课题之一。
单词的涵义非常复杂,词典都尽量收集每一单词的各种涵义。
选择和确定词义是翻译过程中每位译者面临的难题,难怪严复曾有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之感慨。
然而,张培基先生能深刻领悟原语的内涵,在汉译英时对英文词义反复推敲,挑选出最适合上下文语境的词汇。
原文:书房,是读书人心目中的一个私人领地,一个精神家园,一个智慧的世界。
到过几位朋友家的书房,尽管大小各不相同,陈设各异,但四壁书橱架上,层层叠叠的书籍,或排成整齐的行列,或纵横交错如阡陌丛林,满屋子到处是书,则大体相同。
新时期以来,各种多卷本全套硬面精装的文集,形形色色的选集,足以令书房生辉。
其间不乏名著佳作,可作为文化积累,但也难免混杂一些文化垃圾。
当然这些都无碍于书房主人坐拥书城之乐。
译文:The study is to a scholar his private domain, his spiritual home and his intellectual world. I’ve been to the studies of several friends. Though of different sizes and with different furnishings, they are never the less about the same in boasting a roomful of books. Books shelved in bookcases lining the four walls. Books either piled up one upon another, or displayed in neat rows, or laid out in disorder like fields with crisscross footpaths or a jungle. In recent years, the appearance of various multivolume collected works of every description has added to the splendor of a study. Among them there is no lack of great classics and master writing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trash is inevitably mixed with them too. But that d oesn’’t hinder the owner of the study from enjoying the company of his library.源语为散文家何为于1999年6月所写的一篇佳作《书房》,选自他于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近景与远景》。
CAIXUN财讯-58- 浅析张培基的翻译思想及其译品赏析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曾雅琳 / 文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在文学翻译特别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方面具有高深造诣。
本文从张培基先生多年来翻译实践的结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挑选典型的译例从选材、翻译思想、翻译风格、散文翻译审美信息的传递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张培基的翻译观点和卓越贡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翻译思想 散文翻译的审美信息传递张培基,中国著名翻译家、教授。
作为翻译家,曾出版了许多翻译著作和译作,如:《习语汉译英研究》、《英语声色词与翻译》、《英汉翻译教程》等,他的译文自然流畅并且极具文采,令国内外学者及同行的受益匪浅。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件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张培基的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透彻的理解和娴熟的驾驭。
他对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特别能抓住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充分掌握英汉词汇的差异。
翻译时张先生都能准确地做出相应转换。
以张培基的代表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研究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在在用词上不会用特别生僻的华丽的辞藻,相反,简单常用的词在译文中的频率相对较多的多。
1. 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月停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译文:In some seasons, I would study in the morning and work in the fields in the afternoon. During the busy season, I would spend all day working by the side of mother. It was then that she taught me a lot about the knack of farming.朱德的《母亲的回忆》语言平实简约,却于平实中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戴之情,在用词上都是选用最简单的词汇。
英汉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作者:刘丹丹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关于翻译的方法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其中,直译和意译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尽管各种译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遵循统一的准则,即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标准是衡量一切翻译合理与否的唯一准绳。
本文尝试从翻译的本质角度出发阐述直译和意译的内涵,针对它们的优缺点加以论述,并对影响直译与意译的因素进行分析,期望能对其他译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互译;直译;意译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
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部分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交际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总结大量优秀翻译作品的基础上发现有两种常用的翻译策略经常出现在英汉互译中,即直译和意译。
翻译工作的艰巨性显而易见,这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翻译的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还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达到翻译的目的。
一、直译与意译的阐述直译的英文翻译是literal translation,其中literal的中文意思有两层含义:其一:文字上的、字面上的、逐字逐句的。
其二:没有夸张的、求实的。
[1]直译主要指的是在不違背原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翻译的过程中对照原文,逐词逐句一对一的翻译,即保持与原文内容的一致性,有保持与原文的语言和形式结构相统一使目标与读者能够轻松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
意译也可以为自由翻译,强调翻译时主要从意义出发,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文章结构的束缚,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使译文更加符合译语的规范,创造性的将一种语言所表达内容用另一种语言释义解释,既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又不改变原作的风格。
二、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应用(一)直译法的应用一般而言,文章中大量使用修辞使之读起来更加生动活泼,通过直译,原文的修辞方式得以保留,目标语言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意译法仅仅体现了原文的总体思路,经过意译翻译工作者独具匠心的加工,原文原有的修辞方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