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肉瘤样癌1例并文献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552.79 KB
- 文档页数:3
原发性肝肉瘤样癌误诊为肝脓肿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李兴杰;尚培中;李永庆;李伟;潘征【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7(30)2【摘要】目的探讨肝肉瘤样癌(sarcomatio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对解放军251医院收治的1例曾误诊的原发性SHC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1月余入院.病初曾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行首次CT检查诊断为肝脓肿,给予头孢哌酮治疗效果不佳,来我院后复查CT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仍未明确诊断,甲胎蛋白(AFP)未发现异常增高,改用美罗培南继续抗感染治疗1周,因病情迁延不愈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拒绝,要求出院.1个月后腹痛仍无缓解,再次来我院第3次行CT检查发现腹腔多发软组织结节影,考虑肝恶性肿瘤,患者方同意手术,行肝左外叶、大网膜切除加胃小弯、肝胃韧带、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结和脂肪组织清除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SHC.术后40 d因肿瘤广泛转移死亡.结论SHC是一种少见的上皮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临床接诊类似本例患者予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尽早实施手术,及时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减少或避免SHC误诊误治.【总页数】5页(P38-42)【作者】李兴杰;尚培中;李永庆;李伟;潘征【作者单位】075000 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普通外科;075000 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普通外科;075000 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普通外科;075000 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病理科;075000 河北张家口,解放军251医院影像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原发性肝肉瘤样癌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张琼;刘卫勇2.酷似肝脓肿的原发性肝肉瘤样癌合并感染1例报告 [J], 王桢李;张倩;邵雪;金珍婧3.同时发生的肝肉瘤样癌与肝细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J], 杨建栋;高建军;左中;罗逸潜4.肝血管肉瘤误诊为肝腺瘤的原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J], 项灯;刘刚;熊振芳;李剑锋;艾军华;时军5.原发性肝肉瘤样癌误诊为肝脓肿1例报告 [J], 钱晓晖; 高炳强; 王伟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肝癌肉瘤的诊治体会(附1例报告) 原发性肝脏肿瘤以肝癌最为常见,肝癌肉瘤极少见[1],肝癌肉瘤的病理学特征是肝脏肿瘤内同时出现癌和肉瘤的成分,其中癌肉瘤的发生机制为上皮细胞和间叶组织同时发生恶变,多系细胞同时向癌和肉瘤两种方向分化[2],且多发生在乳腺、子宫、食管、喉、肺、膀胱、前列腺等器官,发生在肝脏者极为罕见,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相关报道不足20余例,且都是以个案报道为主,据相关文献,肝脏癌肉瘤多被误诊为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占误诊的34%~50%[3]。
因此提高肝癌肉瘤的诊断显得极为重要。
现将收治的1例原发性肝癌肉瘤患者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患者,女,57岁,以“体重下降伴乏力5个月,触及右上腹包块20天”为主诉入院,5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下降伴乏力、恶心、呃逆。
20天前触及右上腹一包块,不伴发热,腹痛。
既往史:发现乙肝标志物阳性17余年,未经正规治疗。
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肋缘下可以触及一大小约6cm×5cm质硬包块,表明不光滑,有结节感,活动度欠佳,随呼吸上下运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彩超:①肝弥漫性回声改变;②肝右叶不均匀实性占位;③胆囊壁厚毛糙。
ct:肝右叶后段可见一块状不规则囊实性低密度影肿块范围约74mm×57mm×34mm,增强后动脉期肿块边缘呈不均匀的薄环状强化,病灶内可见有多个分叶,各囊内密度不均匀,周围可见少量胆管局限性扩张,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变化不明显,门静脉系统显影可,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余未见明显异常,考虑hcc可能性大。
血生化检查:转氨酶,胆红素均正常,前白蛋白41mg/l。
肿瘤标记物质afp17ng/ml,肝脏储备功能ddg检测报告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拟诊断:①乙肝肝硬化;②hcc。
术中探查:肝脏中度萎缩,色泽暗,质韧,肝脏表面可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结节,肝右前叶下缘(vi段)可见大小约8cm×7cm包块,灰白色,表面多发结节,质硬,边界尚清,与周围组织无浸润及粘连,表面无溃疡,胆囊大小正常,肝门处有多发肿大淋巴结,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创面区及网膜处给与中人氟安植入剂。
肉瘤样肝细胞癌1例赵丹红虞晓丽经风华王永仁义乌市中医院322000病例男性,55岁,因“右上腹胀痛半月余”入院。
既往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0年,一直予正规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入院时查体: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辅助检查:AFP1.6ng/mL;上腹部CT增强:肝右叶直径约径约5.3cm的不规则形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延时期病灶边缘部分进一步强化,提示炎性病变、肝转移性肿瘤均有可能;进一步MR检查提示:右肝占位,考虑不典型增生结节,不排除外。
术中所见:轻度肝硬化改变,肝IV、V、VIII段与下腔静脉间探及一直径约5cm×6cm质硬肿块,行右半肝切除术。
术后病理:右半肝肉瘤样细胞癌。
免疫组化:CK、CK19、EMA、Vim(+);Ki67(30%阳性);AFP、Hep-par-1、CEA、SMA(‐)。
术后三个月患者死亡。
图2:梭形瘤细胞,异型明显H&E×100Figure2:The spindle cells had obvious abnormity(H&E×100)图1:(a):CT平扫示肝右叶低密度占位,约5.0*5.3cm,边界不清,病灶中央见片状囊性密度区(b):CT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实性成分轻度强化(c、d):门脉期及延时期显示病灶边缘实性成分持续强化Figure1:(a):Axial NECT image shows a 5.0*5.3cm,ill—defined hypodense lesion in the right lobe of liver,with central areas of more hypodense(b):arterial phase ,the lesion shows mild enhancement of the peripheral solid part(c、d):portal venous and delayed phase, the peripheral solid part shows continued enhancement讨论肝肉瘤样癌是指原发于肝的恶性上皮样肿瘤,恶性程度高,十分少见,约占外科手术切除肝癌的1.8%[1]。
原发性肝脏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原发性肝脏间质瘤(Primary hepatic mesenchymal tumor,PHMT)是一种罕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其起源于肝脏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或间叶细胞,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
本文报道一例原发性肝脏间质瘤患者,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文献复习。
病例:一例67岁男性患者,因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到医院就诊,B超检查发现肿瘤占据肝左叶和右叶VII段,大小约16×14×12cm。
CT、MRI以及病理活检后确诊为原发性肝脏间质瘤。
患者接受化疗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肝脏肿瘤颜色灰白色,边界清晰,质地较硬,肝左右叶均有肝内转移,部分正常肝组织合并囊变。
患者于术后第12天病情突然恶化,最终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第15天不幸去世。
原发性肝脏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病例,其起源于肝脏间质细胞,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症状极难被发现。
该病的诊断依赖于肝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尤其是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该病的治疗模式尚未完全确定,但多数学者认为手术结合化疗或放疗是目前治疗的最佳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预后依赖于许多因素,如肿瘤的大小、位置、病程进展情况以及患者身体状态等。
文献复习显示,尽管原发性肝脏间质瘤非常罕见,但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增加。
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相当严重,预后不良。
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需要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认识,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总之,原发性肝脏间质瘤是一种罕见而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恶性肿瘤。
对于具有肝内肿瘤的患者,要警惕此病的可能性,及早诊断和治疗,为患者尽早减轻痛苦和提高生存质量。
乙型肝炎合并肝脏肉瘤样癌1例报告摘要】肝肉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肝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特点。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工作中可能容易误诊,因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报道了我院诊治的1例乙肝合并肝肉瘤样癌患者,叙述诊治过程,同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关键词】肝脏;肉瘤样癌;乙型肝炎;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5-0042-021.病例资料患者,男,48岁,因“右上腹痛6月,加重2天”入院。
患者无烟酒嗜好,既往“发现乙型肝炎病原学阳性病史6年”,未规律抗病毒治疗。
6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腹痛,间断发作,未予以重视。
2天前右上腹疼痛症状加重,于当地医院行腹部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周边多发结节,考虑原发性肝癌、多发种植性转移。
入院查体示:急性面容,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
实验室检查:血尿便、肾功、离子、凝血功能均正常;肝功:谷丙转氨酶:46.2U/L↑,谷草转氨酶:56.3U/L↑;岩藻糖苷酶:36.00U/L(正常值:0~40U/L),甲胎蛋白:3.03ng/ml(正常值:0.0~20.0ng/ml),癌胚抗原:1.38ng/ml(正常值:0.0~15.0ng/ml),CA19-9:15.34U/ml(正常值:0.0~37.0U/ml);乙肝系列: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丙肝病毒抗体(-)。
入院第二天患者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考虑肝癌破裂可能性大,行急诊手术,术中见:①腹腔重度粘连,腹壁及膈肌多个肿瘤,考虑肝癌种植性转移。
②肝S4段见一5×6cm大小肿物,重度肝硬化,网膜上多发米粒样种植性转移结节。
行肝癌、腹壁肿物、网膜肿物、膈肌肿物及胆囊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回报:肝脏肿物符合肉瘤样癌,周围伴肝硬化改变。
肝肉瘤样癌持续发热粒细胞增多1例2.四川医科大学四川泸州 646000【摘要】目的:探讨肝肉瘤样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结合我院收治的肝肉瘤样癌1例临床资料,分析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该病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
结果:肝肉瘤样癌患者其临床表现除常见肝脏恶性肿瘤的发热、腹痛以外,还可表现为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其部分CT表现有如“肝动脉供血、假包膜征”典型肝细胞癌征象,但病灶周围呈不规则环形延迟强化;病理学上肿瘤都包含明确的恶性上皮性成分和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且上皮和间叶性两种标记物表达阳性,愈后差。
结论:肝肉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浸润性强,病因不明,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很差。
【关键词】肝肿瘤;肉瘤;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08-02患者,女,62岁,因“右上腹痛半年,发热4天”于2011年10月02日入院,入院前以中低热为主,最高体温39℃,曾于 2011年9月2日行右肝癌切除术、肝动脉置泵术入院。
既往史:30年前患者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家族史:其母亲曾患子宫癌。
查体:T:37.2℃,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右上腹部近肋缘可扪及一结节,约2.5×3×2cm3大小,质硬,边界不清,不易推动,压痛,余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
辅助检查:术后病理检查(2011年9月2日):“右肝”肉瘤样癌。
免疫组化:AE1/AE3(部分+),Ki67(+,30%),Vimentin(+),TS(++),TopoII(II级)。
胸椎、上腹部MR平扫(2011-10-1)示:①T7椎体压缩变扁,相应椎体、椎弓溶骨性破坏,邻近椎管显著狭窄,脊髓受侵,C7、T8、T9、T12椎体及部分附件信号异常,考虑均系转移性肿瘤。
②“右肝肿瘤术后”表现;肝脏多发结节,多系转移瘤;肝后区少量积液。
原发性肝脏癌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卢炜;郭莉萍;刘莉【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4(024)002【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肝脏原发癌肉瘤的影像学及组织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脏癌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原发性肝脏癌肉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和有关鉴别诊断.结果 CT平扫多表现为肝右叶圆形或椭圆形,无包膜,低密度或等密度或固体成分的囊性改变;增强扫描显示为巨大的混杂密度影,伴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或不规则囊变;边缘及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其内可见强化的乳头状结节.结论原发性肝脏癌肉瘤是由癌样成分和肉瘤样成分紧密混杂在一起的肝脏罕见恶性肿瘤,好发于肝右叶,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其确诊仍依赖病理诊断.【总页数】3页(P332-334)【作者】卢炜;郭莉萍;刘莉【作者单位】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影像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市第八医院影像科陕西西安710061;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病理科陕西西安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814.42【相关文献】1.肝脏原发性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J], 高福平;魏谨;马平;孙琼;夏莉花;秦东梅;薛松;李文洁2.原发性卵巢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栗佳琦;张华玲;刘翔宇;韩冰;曾满芹;崔竹梅;3.Vater壶腹部原发性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J], 齐晓杰;宋京芝;张丽;李宏4.1例巨块型原发性肝脏弥漫大B淋巴瘤影像学表现报道及文献复习 [J], 李伍好;张广东;钱景瑜;谢波5.原发性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MR表现4例并文献复习 [J], 肖扬锐;周新木;孙洪鸣;王祖飞;赵雪妙;李炳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