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癌变一例报告_回允中_42567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
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内膜间质肉瘤1例宫颈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临床非常少见,且极易误诊误治。
我科2009年10月收治1例子宫切除术后宫颈内膜间质肉瘤,现报告如下:患者,女,54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7天于2009年10月1日入院。
既往月经周期不规则10/30,60日,经量偏多,无痛经。
02年因子宫肌瘤在安徽某医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术后偶有月经来潮,量少。
08年2月有阴道出血,量多,有组织物排出,查病理示:增殖期子宫内膜,口服消炎药治疗后出血停止。
27天前出现阴道流黄水,如小便量,7天前出现阴道出血,量时多时少。
入院妇检:外阴正常,阴道畅,内见大量暗红血液,宫颈口见10*8*8cm大小肿块,形状不规则,表面暗红色,质脆,出血,宫体缺如,双附件区未扪及异常。
B超:子宫切除术后:宫颈厚33,于宫颈下段。
入院当天宫颈活检病理示出血组织中见少许破碎内膜腺体呈增殖期图像。
于2009年10月8日在联合麻醉下行宫颈赘生物切除+经阴道宫颈切除术,术中见宫颈肥大,宫颈后壁见瘤根部,瘤体增大10*9*9cm,表面水肿坏死,质脆。
术后病理:镜下:瘤细胞呈梭形,似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细胞丰富,可见少许核分裂(1-2/10HP)。
考虑(宫颈后唇)高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患者出院后于上海肿瘤医院病理会诊与我院病理符合,该院认为无需再进一步手术,给予辅助放化疗。
现定期来院随访无复发。
2 讨论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无从考证,故不排除手术时已合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并转移至宫颈的可能性。
所以在行子宫次全切除前,应对宫颈充分检查,防止有恶性肿瘤漏诊。
原发性宫颈肉瘤较为少见, 而原发性内膜间质肉瘤更罕见,宫颈肉瘤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文献报道,30%的子宫肉瘤病例伴有肥胖及高血压,5%~10%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而本例无上述病史[1]。
有研究认为子宫颈间质肉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是异位的间质细胞发生了肉瘤变。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及癌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孙小媛; 张雪刚【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9(030)008【总页数】4页(P1014-1017)【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 癌变; 发病; 单因素; 多因素【作者】孙小媛; 张雪刚【作者单位】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昆山215331;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友谊院区妇科江苏昆山21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可造成腹痛、白带异常、子宫不规则出血、不孕,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与内分泌、炎症、年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1]。
EP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常见于35 岁以上妇女,特别是绝经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研究显示,EP 的总体发病率为7.8%~34.9%,EP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也有癌变的可能性,这些患者癌前病变率为2.67%,癌变率为1.54%[2-3]。
虽然EP癌前病变或癌变的几率很低,但在临床中有症状的EP 都建议手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而对于无症状的EP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目前尚无统一定论[4]。
宫腔镜作为诊断EP的金标准,同时也是治疗EP 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5]。
因此,在临床上发现EP是否必须手术治疗,有无参考指标能用于指导EP 的治疗,同时是否有好的预防措施,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发生及癌变的临床危险因素,旨在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与筛查,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可疑患者158 例,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均符合妇产科诊断病理学(第2版)[6]中关于EP的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其他宫颈病变、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其他脏器损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等。
子宫内膜息肉病理报告
子宫内膜息肉病理报告是指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组织学分析的结果报告。
以下为可能包含的内容:
1. 标本来源:指明报告的标本来源,包括子宫内膜组织标本。
2. 病理号:该报告对应的病理编号,用于鉴别和追溯。
3. 标本描述:描述标本的形态学特点,包括标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4. 病理诊断:根据组织学检查结果给出的主要病理诊断,例如“子宫内膜息肉”等。
5. 病理特征:描述子宫内膜息肉的组织学特征,如纤维组织增生、腺体扩张等。
6. 病变范围:评估病变范围,例如是否累及子宫肌层等。
7. 免疫组化检测:根据需要,可能会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以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特征。
8. 其他发现:除了主要病理诊断外,可能还包含其他观察或病变,如炎症细胞浸润等。
9. 病理评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估。
10. 扩展评估:鉴别和排除其他相似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
等。
11. 报告人:报告撰写人的姓名和资格。
请注意,具体的报告内容和格式可能各不相同,以上仅为可能的病理报告内容之一。
实际报告的详细信息应以具体报告为准。
如果您有具体的病理报告需要解读,请咨询专业医生。
病理报告:子宫内膜息肉背景介绍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指子宫内膜局部增生形成的息肉状突起。
它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给女性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不便。
本文将详细介绍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病理特点子宫内膜息肉常见于子宫腔内的宫腔侧壁或宫腔中央,它通常是由于子宫内膜的局部增生所致。
根据组织学的特点,可以将子宫内膜息肉分为以下几类:1.腺肌症型:组织学上呈现出腺体和肌性增生,并且有较明显的血管扩张;2.腺体增生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腺体的结构增生,腺体覆盖面积增加;3.纤维肌症型: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和肌肉组织的增生,腺体数量较少。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1.月经不调: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2.月经疼痛:月经期或非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疼痛可伴随腰酸、腿软等症状;3.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可能阻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通过超声波的成像来观察子宫内膜息肉的位置、形态和大小;2.宫腔镜检查:通过宫腔镜的引导下,直接观察子宫内膜息肉,还可以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不明显或轻度的子宫内膜息肉,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口服避孕药或黄体酮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激素水平,减轻症状并缩小息肉的大小。
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用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1.子宫内膜刮宫:通过宫腔镜引导下,将子宫内膜息肉刮除;2.子宫肌瘤剜除术:对于子宫内膜息肉较大或伴有其他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剜除整个子宫。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恢复情况,定期复查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病理特点包括腺肌症型、腺体增生型和纤维肌症型。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和宫腔镜检查。
针对不同病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宫颈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次误诊宫颈恶变一例郑小花,林超琴,赵荣,徐颖,宋岩峰,王成有【摘要】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olypoid endometriosis ,PEM )是一种良性且罕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报告1例宫颈PEM 合并子宫内膜复杂增生。
1例38岁女性因持续阴道出血、宫颈肿物4cm ×5cm ×3cm 及血CA125升高就诊。
磁共振成像(MRI )增强提示宫颈恶性肿瘤。
经过4次不同的病理报告和2次手术,最终宫颈肿物病理诊断为PEM 。
PEM 易误诊为恶性肿瘤,临床医生应多结合病史及肿瘤标志物等综合判断。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疾病;宫颈肿瘤;病理学,临床;诊断,鉴别;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A Case Report of Polypoid Endometriosis Mimicking Cervical Malignancy Many TimesZHENG Xiao-hua,LIN Chao-qin,ZHAO Rong,XU Ying,SONG Yan -feng,WANG Cheng -you.Department of Gynecology,Fujian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Fuzhou 3500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XU Ying,E-mail:****************【Abstract 】Polypoid endometriosis is a benign and rare type of endometriosis.We report a case of polypoid endometriosis of the cervix with complex hyperplasia of endometrium.A 38-year-old woman was referred due to the continuous vaginal bleeding,about 4cm ×5cm ×3cm cervical mass and a high serum CA125level.MRI showed cervical malignancy.After four seems different described pathological reports and two operations,finally the diagnosis of polypoid endometriosis was made on permanent section.PEM is a part of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malignant tumors in women,and should be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tumor markers.【Keywords 】Endometriosis;Uterine cervical diseases;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s;Pathology,clinical;Diagnosis,differential;Polypoid endometriosis(J Int Obstet Gynecol ,2021,48:238-240)作者单位:350000福州,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通信作者:徐颖,E-mail :****************·病例报告·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 )是子宫内膜腺体和子宫内膜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一种病变。
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目的:探讨子宫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收集5年来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并分析其临床和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
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37~75岁,平均53岁。
其中4例为绝经妇女、1例为不孕妇女。
组织学上6例为良性、1例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
免疫表型:6例上皮成分ER、PR、CK(L)阳性表达、间质成分SMA、Actin阳性表达、ki-67、p53阳性,腺体周围CD10阴性,其中1例腺体周围CD10呈弱阳性。
结论:息肉样腺肌瘤(PA)和不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PA)均属于良性范畴。
后者因上皮有轻度或中度不典型的腺体,部分有鳞状上皮化生,应称不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在临床上有恶性潜能,故应长期随访。
标签: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临床病理息肉样腺肌瘤(Poxypoid Adenomyomas,PA)是子宫内膜息肉中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
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5年中遇见7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妇科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7例,其中1例为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
患者年龄:37~75岁,平均53岁;临床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3例(其中近期出血2例、反复出血8年1例),7例中绝经者4例;发现盆腔包块、B超发现内膜增厚而诊刮者2例;原发性不孕者1例。
宫腔镜检查:均见宫内膜有息肉样赘生物4例,均作息肉摘除术。
疑黏膜下小肌瘤按肌瘤剔除者1例;因宫颈癌早期浸润和作子宫全切术1例;1例因较大子宫肌瘤作子宫全切术,在取材时发现宫内有2枚息肉样病变。
1.2 病理资料根据宫腔镜定位者5例,子宫全切病检中作息肉定位者2例,7例中位于宫体后壁者4例、前壁者1例、宫底1例、宫口1例。
7例中息肉样赘生物大小1.6~8cm,其中2cm以下者3例,2.2~3cm有2例、5cm有1例、8cm有1例。
子宫内膜息肉恶变1例报告
张晶;李慧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2(052)013
【摘要】患者女,73岁。
因绝经20余年后,阴道不规则流血1月余于2011年3月1日就诊。
门诊妇科检查示:阴道通畅,见少许血性分泌物,宫颈可见多个纳氏囊肿,无举痛。
【总页数】1页(P53)
【作者】张晶;李慧
【作者单位】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济南25003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息肉潜在恶变及恶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J], 史崑;田蓉;李玉平;兰晓玉
2.子宫内膜息肉恶变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J], 黄高廷;朱耀魁
3.子宫内膜息肉潜在恶变及恶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J], 赵瑾;林俊;张信美
4.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发病机制的分子研究进展 [J], 刘颖燕; 马薇; 齐瑶
5.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临床因素分析及宫腔镜下特征性差异 [J], 耿莉莉;杜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乡村医药·病例报告·子宫内膜小细胞癌1例舒莉戴蜜蜜陈琼钱益宇耿筱虹1 病历摘要患者女,49岁,因“月经紊乱6年,发热伴下腹痛一月余。
”于2018年10月10日收入我科。
患者入院前6年无诱因出现月经周期缩短,周期15~20天,经期延长至15天,伴痛经。
入院前一月余,患者因“发热伴下腹痛”至当地医院就诊,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偏厚,予抗感染治疗及地屈孕酮片口服对症治疗,随后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如月经量,持续约1周后自止。
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下腹疼痛无好转,遂于9月25日来我院就诊。
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伴肌层回声改变,子宫前位三径118mm×91mm×138mm,内膜厚约23mm”。
分段诊刮病理回报:①宫颈管少量散碎的宫颈管黏膜伴鳞状上皮化生;②宫内见平滑肌组织及部分成片圆形细胞,灶区见坏死,需行免疫组化辅助诊断。
门诊拟“腹痛待查: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病变待排”于10月10日收住我科。
患者自发病来精神软,食欲差,大小便正常,体重减轻约5kg。
月经史:12岁初潮,月经周期25天,经期5天,经量中等。
孕3产3,顺产3胎,已绝育。
既往史:7年前因“子宫内膜息肉”行子宫内膜息肉剔除术;无其他系统内外科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腹部隆起如孕7个月,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部静脉曲张,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妇科检查:外阴阴性,阴道畅,宫颈肥大,轻度柱状上皮移位,举痛阳性,子宫前位,增大如孕7个月,质硬,压痛,活动欠佳,右附件区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左附件区无殊。
实验室检查:PLT计数544×109/L,D-二聚体2.28μg/ml,乳酸脱氢酶1278U/L;糖类抗原12-5 118.40U/ml,人附睾蛋白4 120.80pmol/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5.40ng/ml,余基本正常。
TCT示,见较多淋巴样细胞,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不除外,请结合临床和病理。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1例报告摘要患者,女,56岁,因发现盆腔包块2天手术目的于2008年6月19日入院。
该患平素月经规律,4年前绝经,于前天清晨无任何诱因起床,忽然出现腰痛、恶心、继而出现下腹疼痛、剧痛,走路、咳嗽均疼痛难忍,当日上午到市医院行彩超检查、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右侧低回声肿物,左附件区囊性改变。
今日手术目的来我院,门诊以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收入院。
病程中饮食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入院后查体:血压120/80mmhg、脉搏80次/分、体温36.2℃,一般状态良好,头颅大小发育如常,五官端正,气管居中颈对称,双肺听诊未及干湿罗音、叩诊清音。
心音低钝,肝脾未及肿大,周身皮肤未及黄染及出血点,淋巴结未及肿大。
妇科情况:外阴发育如常,阴道通畅,粘膜润软、宫颈光滑。
子宫前位大小如常,于子宫右前方可触及一鹅卵大小肿物,活动欠佳,左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分泌物少量色白。
彩超:子宫前位,大小60.3*61.2mm、轮廓规则、子宫前壁下段可见11.5*8.8及9.7*8.1mm的低回声,边界清晰,子宫右侧可见90.5*60.5mm的低回声肿物,形状不规则,其内可见45.7*57.5mm的不规则无回声暗区,此肿物与子宫关系密切,左附件可见37*25mm的无回声区。
其内可见条状强回声分隔,右侧卵巢未显示。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移,冠状血管供血不足、不正常心电图。
临床诊断: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性质待查),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术前行宫颈TCT检查,常规理化检查,营养心肌,阴道冲洗每日一次。
术前向家属交代医疗风险:1.麻醉意外。
2.术中根据情况行快速病理检查,如为恶性,扩大手术范围。
3.术后化疗,放疗综合治疗措施。
4.术中出血,卵巢恶性肿瘤手术范围广泛,创面大,出血多,可能术中会输血等。
5.损伤,可能损伤膀胱、输尿管、肠管等,患者与家属应有思想准备,如为恶性肿块,手术有三种可能,完全切除、部分切除、不能切除。
化疗或放疗的副反应可能危及生命。
子宫息肉病理报告摘要子宫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其病理报告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子宫息肉的病理特征、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和临床意义,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子宫息肉病理报告。
通过对病理报告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病变的性质,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病例描述患者女性,年龄53岁,主诉不规则阴道流血。
经过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有一个2cm的肿块,考虑为子宫息肉。
患者于X年X月X日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手术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报告标本类型子宫切除术标本。
标本编号X号。
标本大小子宫切除标本大小:7cm×6cm×5cm。
切片数量病理切片共计5片。
切片描述1.切片编号:1 切片描述:子宫腔内见一4×3×2cm的肉眼可见的息肉样肿物,质地韧实,边界清晰,色灰白。
2.切片编号:2 切片描述:切面见息肉样肿物,大小约3.5×2.5×1.5cm,质地韧实,灰白色。
3.切片编号:3 切片描述:切面见息肉样肿物,大小约3×2×1.5cm,质地韧实,灰白色。
4.切片编号:4 切片描述:切面见息肉样肿物,大小约2.5×1.5×1cm,质地韧实,灰白色。
5.切片编号:5 切片描述:切面见息肉样肿物,大小约2×1×1cm,质地韧实,灰白色。
病理诊断1.主要病变:子宫息肉。
2.病理类型:息肉状腺肌症。
3.病理分级:无。
4.病理分期:无。
5.免疫组化检查:未进行。
病理诊断解读子宫切除标本显示,子宫腔内存在一个肉眼可见的息肉样肿物,边界清晰,质地韧实,色灰白。
切片观察时,切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息肉样肿物,质地韧实,色灰白。
根据病理特点和组织学类型,我们做出了以下病理诊断和解读。
1.主要病变:子宫息肉。
子宫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生长于子宫内膜表面或子宫腺肌层,其组织学特点为腺细胞增生和肌细胞增生。
2.病理类型:息肉状腺肌症。
子宫内膜息肉病理报告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检查报告,用于诊断和评估子宫内膜息肉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内膜增生形成的小肿块,是一种良性病变。
虽然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有时也会发展成恶性病变,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息肉的大小、形状、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学特征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息肉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首先,在中,报告会详细描述息肉的大小。
根据大小的不同,可以判断出息肉的生长速度和可能的病理变化。
较小的息肉通常是良性的,而较大的息肉则可能存在一定的恶性病变风险。
因此,通过了解息肉的大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其次,还会对息肉的形状进行描述。
息肉的形状可能呈现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等。
不同的形状可能与息肉的生长方式和病理特征有关。
例如,椭圆形的息肉通常是由于局部内膜增生引起的,而不规则形状的息肉可能暗示着一定的恶性变化可能性。
因此,通过对息肉形状的观察和解读,可以为医生提供宝贵的参考信息。
进一步,还会涉及到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组织学类型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和组织结构来判断的。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包括腺体型、纤维肌瘤型、脂肪肉瘤型等。
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特征,因此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
最后,会描述息肉细胞的细胞学特征。
细胞学特征主要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来判断的。
包括细胞核的大小、形状、染色性质以及细胞质的变化等。
通过对细胞学特征的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细胞的异常程度和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这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报告,通过对息肉的大小、形状、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学特征等方面的描述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恶性变化的风险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来说,了解和理解病理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的支持。
子宫内膜息肉活检报告
姓名:XXX 年龄:XX岁性别:女
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主诉:阴道流血9个月,经期过长,经量过多。
病史:患者于9个月前出现阴道流血,初时为少量暗红色血性
分泌物,无明显疼痛,未及时治疗。
近3个月来,症状逐渐加重,每次经期超过10天,经量异常增多,痛经明显。
患者曾在医院接
受过多次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
检查结果:
1. 经阴道B超检查:宫腔内见一直径5.1cm的卵巢囊肿。
2. 子宫颈涂片:未见异常细胞。
3. 采取子宫内膜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组织学检查:
显微镜下可见息肉体积较大,大小为2.5cm×2.0cm×1.5cm,
呈暗红色,质地较硬,界限较清晰,病变范围侵犯到粘膜下层。
切片可见息肉的覆盖层为不典型增生的柱状上皮,下有短小的腺管,反应性改变明显,有炎性细胞浸润。
诊断建议:
1. 宫腔内囊肿需进行进一步观察,若囊肿变大,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2. 子宫内膜息肉的体积较大,病变范围较广,需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3. 建议进行全面妇科检查,及时明确病因,积极治疗。
医生签名:XXX 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