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阳和月球教案

太阳和月球教案

太阳和月球教案
太阳和月球教案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

(第2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侧重介绍月球的基本情况,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强大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探索宇宙以及我们自身生活的影响实际,突出了新课程的教育思想。[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月球的大小、形状和环形山。

2、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技能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空间想象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3、通过“嫦娥一号”登月成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月球的大小、形状和环形山。

难点:利用月球的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

[教学手段]:

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文字、图片、动画、影视材料。教师引导,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积极参与,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师:月球,也许它是茫茫黑夜里我们唯一可以看到并且感受到的星球,它似乎特别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如唐朝诗人写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月球的传说?或学到过哪些关于月球的诗词呢?

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天狗吞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新课展开]

师:从古到今,月球始终是人类最关注的天体。

问:你知道人类在探月之路上有哪些重大事件吗?

生: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是聪明的中国人——明朝的万户。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虽然最终失败,但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610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俐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

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

师:人们并不满足于1969年阿姆斯特朗的登月之旅,如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探月活动,你知道我国为实现飞天梦想做了哪些努力吗?

生:神州系列飞船研制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师:中国的航天“情结”由来已久:

古代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被称为“最美的形象”;

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的“嫦娥工程”。工程共分“绕”、“落”、“回”三个阶段。这标志着中国为探索月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师:科技的发展可以实现我们登月的愿望,那同学们对月球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讨论,举手发言)

小结: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

2.月球本身不发光。

3.月球的直径是太阳的1/400,是地球的3/11。

4.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

5.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1。

6.地月之间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

师:同学们对这些数据有什么感性的认识吗?

活动:(通过图片对这些数据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大小)

计算:假设一架飞机能飞上月球,如果它每小时飞1000千米,那么从地球沿直线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月地平均距离为384400千米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月球的概况有个大致的认识,那月球上的表面到底怎样呢,上面是否真的住着嫦娥呢?

(请同学们看段视频,思考:月球的表面是怎样的?)

生:学生讨论汇报结果:如月海、月陆等等。

师:介绍月陆:月球本身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我们把月球的表面称作月面。肉眼所见月面上的明亮部分我们俗称月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山脉高原地形。

月海: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我们俗称月海。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个别最低的海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度差为2—3千米。

环形山: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000多个。

月球上的部分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万户、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命名。

问: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什么地球上很少出现呢?

(视频)

师:在地球上看月球,在月球上看地球有何不同?

生: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对光没有散射作用,所以是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背景是黑色的。

师:以下是我们在月球上拍的几幅漫画,你认为以下情况是真是假?

师:假如你是月球,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生:学生介绍

小结: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也没有生命、布满环形山的荒凉世界。

师:在月球上既没有水和空气,又没有生命,但世界上各个国家竟先发展登月技术。世界上已有960多人次进入过太空,杨利伟是第413位进入太空的人。目前,在太空运行的800多颗卫星中,美国占了一半,中国只有34颗。中国导航定位系统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美国

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教案2 浙教版

第3节太阳和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 大小、状况、环行山)。 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球, 得到两者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 3、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及对月球的探索,激发学 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3课时 教学准备:涂黑的玻璃、双筒望远镜、多媒体软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观察太阳和月球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一组学生用涂黑的玻璃(有条件可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一组学生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要求学生都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加以初步的整理并绘制太阳、月球表面示意图,准备在课堂上介绍给班上的其他同学。 二、说一说 回顾: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大小) 问题: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邻,你对它们了解多少?你能描述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太阳、月球图片) 先请事先进行观察的小组介绍观察结果,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 1、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2、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3、太阳的温度很高。 4、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5、月球会发“光”。 6、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三、算一算 问题1:你知道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吗? 问题2:你能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大小吗? 问题3:光每秒能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

《月球之谜》教案

22月球之谜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和新词。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月球之谜,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赌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提出自选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的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提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采用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和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1)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在月球尘土里 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 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深究同回。 1.对某一未解之过感兴趣的学生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根据教师提供脉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资料袋”。 (1)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出”说。 (2)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的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3)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

七年级语文:《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概念、类型、结构、特点等有关知识。 2.理解“一小步”与“一大步”的内在含义。 3.领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追求精神,体会人类首次登月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新闻“新、奇、特”的特点。 2.难点:把握新闻标题凝练和导语扼要的特点。【课文提示】1.本文是1969年的新闻。2.体会标题、导语的凝练和内容的扼要,领会新闻简明准确的表达作用。【正音正字】舷xián 摄shè黏nián【初学课文】1. 朗读课文。2. 文章的内容是什么?3.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4. 划出能够表现两位宇航员精神面貌的词语。【课文分析】本文是新闻通讯,报道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情景,记录了完成这一壮举的两位宇航员在登月过程中的片言只语和切身感受,表现了他们敢为天

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格。“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尼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是全文的导入语,精确地交代了月球时间,体现了新闻准确性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告诉读者,突出这次登月活动意义重大,值得铭记。“电视观众紧张地观看了从月球发回的实况录像。”从电视观众紧张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次登月活动非常关注和重视。“这对一个人说来是一小步,但对人类说来是跃进了一大步。”虽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只走了一小步,但是为了这“一小步”人类在社会、经济、科技方面作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所以它是人类发展史进程中的一大步。【思维训练】1. 题目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实际写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是否矛盾?为什么?(从文章的内容看,尽管写了两个宇航员的登月情景,但是着重介绍的则是阿姆斯特朗,这位“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文章写他的笔墨远远超过奥尔德林。更重要的是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2. 文章哪些内容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文章开头表明这篇报道发出的时间和地点。文章对两个宇航员登月时间的介绍,精确到“分”。这不仅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也表明这是应该铭记的有重大意义的时刻。)3. 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实况转播时,向人们介绍了月球表面的什么特点?(介绍了月球表面有微小砂粒、松软、非常黏的特点。)4. 文章多次引用两个宇航员的话,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些话具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一、仰望天空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不能用眼睛直视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2.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太阳上有太阳黑子,月球上有环形山。 6.由于太阳和月球与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的大小比较接近;在真实的太空中,太阳比月球大得多。 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2.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单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3.操作步骤: (1)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短杆。 (4)每隔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5)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4.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早上太阳在东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西边;傍晚太阳在西边,阳光下物

体的影子在东边。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一—日晷计时。 三、影子的秘密 1.利用手电筒和木圆柱模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实验,其中手电简模拟的是太阳,木圆柱模拟的是物体。 2.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3.影子可以改变长短、方向和形状。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挡光物——云,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8.在实验中,让影子发生变化可以改变光的照射角度,也可以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位置。 9.太阳的位置与影子总是在物体的两侧。 10.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影。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已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四、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可以观察到月球有月相,但太阳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月球和太阳的一个明显不同。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3.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为望月。

2._月球之谜_教学设计_教案

2._月球之谜_教学设 计_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积累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 3.培养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2.培养查找资料的习惯,积累一些与月球有关的诗句,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从神奇的传说到科学地了解太阳知识,我们共同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宇宙中的一切都在吸引着我们人类,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球悬挂在天上。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月球的故事,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2.月球中的嫦娥使我们浮想联翩:究竟她长什么样她生活居住的月球又是什么样的直到人类的第一次登月,才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但它却产生了更多的谜团。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熟悉的字音多读几遍。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字的书写。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描写月球的语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读准字音。 悬xuán挂曾cénɡ经奥ào秘努nǔ力登dēnɡ上任rèn 何一旦dàn 估ɡū计年龄línɡ遐xiá想水藻zǎo一项xiànɡ夜幕mù降临lín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幕悬奥登藻旦努左右结构:临任撒项估龄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幕--墓登--凳撒--散估--故县--悬努--奴旦--但藻--澡 (3)书写指导。 ①不要多写一笔:“临”左部不要写成“忄”。“悬”上部的“县”不要多写一横。 ②“登”右上部的笔顺:。 ③“奥”的第3笔是“”,没有钩。 ④“藻”的偏旁是“艹”,属于上下结构。 (4)用生字组词。 幕-幕布夜幕临-来临临时奥-深奥奥秘 项-项链项目估-评估估计登-攀登登场 (5)理解词语意思。 皎洁:明亮而洁白。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统称,如水绵等植物。 (6)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描绘了月球的情况。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设计(4课时)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 案设计 第5课《地球》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一、本课通过一系列阅读、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地球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3.4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14.2 知道地球的板块结构和地形地貌。 【教材分析】 《地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第一课。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天空中的星体,会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的外部特征, 产生了对星体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对于地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不知道人类在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本课要着重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阅读与思辨,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生活在海边的人通过海岸观船认为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的“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了一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

月球之谜公开课教案

月球之谜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2.月球之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解决月球的已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一课时 课前放《水调歌头》 师:今天能来给我们301班的同学上课,王老师非常开心,一进教室,老师就注意到你们的眼睛,里面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所以,老师决定和大家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到底是不是聪明的小朋友。行吗? 生:行! 师:那现在,老师说一个句子,只说一遍,看看你们能不能记住。 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山高。 师: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师:看来同学们的记忆力真的很了不起,现在,准备上课吧! 一、说遐想,导课题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课前我们说的这些诗句中,都带有一个什么字? 生:月。 (出示明月图片) 师:是呀,同学们,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无数美丽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离我们最近的美丽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奥秘吧!(出示:22.月球之谜)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谜”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出示:) 1.单指谜语。 2.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师:在题目中,“谜”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呢 生:第二种解释。 师:是呀,这篇课文说的就是月球上没有弄明白的问题。 二、遐想引入第1段 师: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就曾问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啊它

最新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学目标】 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

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 (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主体海报的制作: 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在认识天体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关于本节课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活动,因为时间和教学条件限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而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和做的形式制作,是本节课的遗憾。 -------------------------------------------------- 每日名言 励志名言: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出自杰克·霍吉的《习惯的力量》。 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

名师导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1 太阳和月球(2)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1 太阳和月球(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因此在地球上看月球感觉和太阳大小差不多。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为太阳直径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l/6。 2.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声音无法传播,是个寂静的世界。表面昼夜温差很大,达300℃。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即月坑。 3.月球本身不发光,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月海)。 二、重要提示 1.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的壮举。中国已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卫星并致力于研究开发月球资源。 2.特别要关注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对其要充分理解。 科学广场 月球的诞生 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呢?在科学界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理论。 “俘虏”理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原是一颗流星,当它在宇宙空间漫无边际飞行时,偶然进入地心引力范围,受到地球引力的约束,因而才意外地纳入了地球轨道。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一说法。 “分裂”理论:持这一说法的科学家认为,月球是从一片炽热旋转的云状物包围着的地球中分裂出来的,因而月球是地球的“孩子”。然而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上几次带回来的资料表明,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分却是大不相同的。 “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约45亿年前,一个比火星更大的行星,名叫塞亚,以每小时4000千米的飞行速度猛然撞击早期的地球,力度如此之大,以致这个行星的铁质核一直撞到了我们地球的中心。碰撞的结果是产生巨大爆炸,伴随有6Q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地球在爆炸的冲击下变了形,这个采取“自杀行为”的巨大天体的大部分与地球融合,只有一部分作为炽热的蒸汽与其他碎片一道汹涌地喷射人外层空间,后来这些蒸汽冷却下来并凝固成尘埃,尘埃与其他碎片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核,这个核后来凝聚成团,我们的邻居——灰色的月球从此诞生了。 科学家们正借助于新型的超级计算机来模拟宇宙空间所发生的这一奇特碰撞,以求验证该理论。 解题指导 【例题】下列月球表面现象与月球没有空气无关的是 ( ) A.在月球上看天空是黑色的 B.月球表面遍布环形山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1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的主题海报。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色,例如太阳是红色,月球是灰色,地球也不例外。但是地球的颜色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色、海洋的蓝色、火山的红色等等。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色,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给出了详细地介绍。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这一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中的最后一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书中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月球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地球、太阳等天体,对于认识月球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方法迁移和能力储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多媒体课件、资料记录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讨论、倾听等方法进行有效科学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让学生猜谜语(课件出示:月亮) 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轮明月,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嫦娥奔月、神话传说、或是月球上有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这节课咱们就做一个月球探险家,一起登上月球,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板书课题) 二、整理信息,自主探究。 (一)活动一: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1、谈话交流,了解学生掌握月球信息的情况。 提问: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呢?(根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交流) 2、大胆质疑,提出开放的探究问题。 谈话: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提出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问题。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去探究?

《月球之谜》教案

22 月球之谜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和新词。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月球之谜,合作、探究月球之谜。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中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赌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提出自选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的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搜集的资料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提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采用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和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1)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在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2)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深究同回。 1.对某一未解之过感兴趣的学生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根据教师提供脉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资料袋”。 (1)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出”说。 (2)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的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的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3)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教案设计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该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方法和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新闻,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继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一起解读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信息。 二、新闻背景资料简介 教师:新闻不是孤立产生的,比如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就与解放战争密不可分,那么就请同学们小组思考,讨论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则新闻背景资料有哪些? 1969年7月16日,3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四天之后,经过长途跋涉后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在这里,派出2名使者转乘“鹰号”登月舱在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面对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视几分钟后,挪动右脚,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级台阶,他整整花了3分钟!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而右脚仍然停留在台阶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时,才鼓起勇气将右脚踏上月面。这时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 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和结构 1.播放新闻录音或视频 2.把握新闻的六大要素 教师: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如果把这六要素串起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一篇新闻报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一般都包含这些因素。 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读这篇新闻,找出这篇新闻的六大要素。 人物:美国宇航员 时间:1969年 地点:美国,月球 事情: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 结果:成功登月 3.朗读新闻 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新闻 学生:朗读

《月球之谜》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月球之谜》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月球之谜》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有关月亮的图文资料、图片、神话传说、古诗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课件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古人还赋予月亮一些美称,你知道吗? 2.师:今天,我们就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去探求它的一些秘密。 3.问:你对月球了解多少? 对于月球,你还想了解什么?(小组讨论,写在纸条上) 4.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之谜)。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完标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件出示:课后讨论题) 三、分段指导,朗读感悟。(1——2) 1.师:读的多好呀,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人们不禁产生了许多的遐想,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2.指名读。(课件出示:圆月图片)朗读,评价。 3.理解:遐想。

4.师:是啊,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登上了月球,实现了梦想。 (课件出示:宇航员登月图片)他们在月球上看到了什么? 5.生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说明月球景象的句子。 6.指名说说月球的景象。(课件:句子)(竞赛朗读) 7.(课件出示:宇航员下梯图)想象当时的场面,指名说。 8.师:你们知道最先踏上月球的人是谁吗?介绍。 四、寻找未解之谜 师:他的一番话,给了后人很大的动力,不断的登上月球去探究,可是却有许多谜未揭开,是什么谜呢? 1.生默读课文。标示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的难解之谜。 2.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3.指导朗读(课件) 4.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填补空白处 1.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有个标点符号的占位比较特殊,是怎么回事呀? 2.老师把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告诉大家吧!(课件介绍:十大未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六、拓展延伸。 1.我们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来了解月球,是远远不够的,对神秘的月球,人们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作为一名小学生,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课件) 2.请同学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假如你现在已经长大,来到了月球上,你发现月球有什么变化?你准备去做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8课。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第6课,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在第7课,知道了地球是水的星球,学生将在本课对地球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是单元小结课,从选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角度切入,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点。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主题颜色海报的形式,查阅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最后在展示和交流环节中,学生将互相学习,最终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并对地球家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聚焦环节,大多数学生用红色表示太阳,用灰色表示月球,还有学生画出日珥和环形山,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太阳和月球的理解。探索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主题海报和进行分享交流。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从地球的颜色的角度去切入,了解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比如红色,地球有火山,有红色土地,等等。制作海报前,学生需要确定地球的主题色彩,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或者彩色,然后围绕这种颜色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主题海报。教材清晰地指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选用的方法。教师根据情况对本课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如可以利用两个课时,一个课时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选用方法,一个课时用来制作分享。也可以将该活动做成一个单元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外收集资料、制作海报,再组织评比等。以书本的范本海报为例,该海报是绿色主题的,海报上的文字和图画都应该是介绍“地球之绿”的,例如地球的绿水青山、地球的草原、森林资源等。制作海报提倡文字要简洁,图片尽量多。小组制作主题海报后,进行集中展示分享,这样学生相互之间就能学习到更多关于地球的其他知识,拓宽学生关于地球的知识面。 研讨环节,学生展示海报、交流海报、获得新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对比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提倡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家园的新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制作主题海报的热情比较高,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生的难点一主要在于对主题颜色海报的理解,教师需要讲解清楚什么是主题颜色海报以及具

《22月球之谜》优质课教学设计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 ——马停停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词,会写“奥”,正确读“遐想、悬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认识月球,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谜。 3、对说明方法有初步的认知。(微视频) 4、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神秘与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月球有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月亮的神秘与魅力;认识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始检测,小组展示。 1、认读词语。 (1)主持人指一组读词语。生生评价 (2)主持人指另一组读。 (3)全班齐读。 2、听写词语。 (1)小主持人听写。(2)小组检查,汇报。(3)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奥秘。 3、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小组汇报,文章主要内容?(板书:景色未解之谜) 二、品味语言,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一)月球引发的遐想——相机出示第一段“遐想”部分。 1、师点拨理解“遐想”: 什么是“遐想”?那么美好的遐想就是美好的想象。大家看着这么美丽的月色。你想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 (二)认识月球的样子——相机出示第二段。 (出示):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1、师点拨理解“奇异”,引导学生说心中的感受。 2、对比朗读。出示1、2段。男女生对比读。 (三)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谜。 1、小组汇报,作者讲述了哪几个未解之谜? 梳理板书:杀菌?植物生长?年龄? 2、小组合作: “选择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谜,大家讨论一下什么地方令人费解?观看微视频,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给我们的?”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A、杀菌部分: 点拨理解“一下子”:(课件出示两个句子:细菌一下子都死了。细菌都死了。)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感受“一下子” B、植物生长部分: 体会两个实验的不同之处,发现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C、年龄之谜: 出示: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 (1)数字的用处——数字讲究精确。列数字是一个好的说明方法。 (2)体会“估计”的科学性——不精确但是更加真实,真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 三、梳理困惑,拓展延伸。 1、理解“……”单独成段的涵义。 2、生补充月球的未解之谜。 3、三个谜只是作者举了三个例子。板书:举例子。 4、语言可以省略,但是探索的过程不能省略。课下大家继续搜集一些关于月球探索的小故事。探索无止境,祝大家收获更多!

《太阳和月亮》教案

《太阳和月亮》活动设计 小3班苗玉良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会说“xx醒来了”,“xx睡着了”。 2、体验“热闹”与“安静”所带的不同情绪,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活动准备: 1、太阳、月亮、小花、小鸟、小兔不同意境的两组图片。 2、PPT及背景音乐《欢乐颂》、《摇篮曲》。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二、展示图片,引出诗歌 1. 展示图片:太阳和月亮 提问:太阳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月亮又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2.太阳和月亮也邀请了他们的好朋友来我们班做客,他们是谁呢大家看一看,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一一展示小花、小鸟、小兔的图片) 3.大家再来看一看,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展示小花、 小鸟、小兔的图片) 4.教师朗诵完整的诗歌----《太阳和月亮》:太阳出来了,

小花醒来了,小鸟醒来了,小兔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鸟睡着了,小兔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三、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提问:1)刚才老师念的儿歌的题目是什么 2)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3)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师幼一起朗诵诗歌,体会两种不同的意境。 四、表演并再次朗诵 五、拓展(PPT):师幼一起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创编的诗 歌。 六、活动小结 活动分析:以前每天都在上课,可从来没有一次这样别扭过:对孩子们的称呼,对孩子们说的轻轻柔柔的每句话,对他们的不理不睬,对课堂上突发事件的无能为力,对几个老师都在帮你维持课堂秩序……第一次以这种形式走上讲台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地无能,与张老师他们的课相比真的差距好大好大,真的感觉这十几年的书白教了。面对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时总会让你有点束手无策之感,怎么办我想今后要不断的学习,尽快地适应新环境的生活。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会越来越好的。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登上月球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 (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 (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 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 (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 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 …………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