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邓世昌 课文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7
三年级第三单元《古诗两⾸》《爱国将领邓世昌》教学解读与教学设计“ 哈尔滨⼩学教研” ⽹络优秀团队集体备课展⽰(双城场)2013年9⽉时间展⽰年级哈市⽹络兼职管理员主持⼈展⽰单位点评嘉宾专家引领9⽉11⽇下午1:00——3:00三袁德勇(青岭中⼼校)刘⽟华(兆麟⼩学)兆麟⼩学(第3单元精读课第1课)朝阳中⼼校(第3单元精读课第2课)万隆中⼼校张⽯磊(点评兆麟⼩学)兆麟⼩学刘⽟华(点评朝阳中⼼校)哈市兼职教研员、松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部主任郝春平9⽉12⽇下午1:00——3:00四袁德勇(青岭中⼼校)刘安美(第⼆⼩学)第⼆⼩学(第3单元精读课第1课)永胜中⼼校(第3单元精读课第2课)新兴中⼼校王敬波(点评第⼆⼩学)团结中⼼校⾼洪波(点评永胜中⼼校)哈市兼职教研员、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部主任舒春艳9⽉13⽇下午1:00——3:0五陈美玲(第五⼩学)陈美玲(第五⼩学)实验⼩学(第3单元精读课第1课)乐群中⼼校(第3单元精读课第2课)东官中⼼校刘相龙(点评实验⼩学)第五⼩学陈美玲(点评乐群中⼼校)哈市兼职教研员、哈尔滨市南马路⼩学品诗悟情,与历史对话——教科版⼩学语⽂三年级上册《古诗两⾸》教学解读双城市朝阳中⼼⼩学刘雅红《出塞》和《⽰⼉》这两⾸古诗是教科版⼩学语⽂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本单元以“爱国志⼠”为主题,表达了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
这两⾸古诗则恰恰是体现这⼀主题的中⼼⽂章,唐代诗⼈王昌龄的《出塞》通过⽉照边关时戍边⼠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让我们体会到诗⼈诚挚的爱国热忱。
相⽐之下宋代诗⼈陆游的《⽰⼉》更多了些沉郁悲壮,此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的遗嘱,他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失去的国⼟,热切的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因此他写了这⾸诗,来告诫⾃⼰的⼉⼦。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让我体会到诗⼈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两⾸古诗,虽然情感基调不同,但却有着⼀致的精神本质。
不论是戊守边关将⼠们的翘⾸期盼,还是陆游弥留之际的执念,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邓世昌爱国事迹范文邓世昌,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下面本店铺给大家带来邓世昌爱国事迹范文,希望大家喜欢!邓世昌爱国事迹1邓世昌把妻子和刚满月的儿子送回广东番禺老家后,连夜就往威海赶。
他不愿在家耽搁半天,因为他知道日本人已占领了朝鲜汉城一带,而中国的海军舰队就驻扎在朝鲜牙山口外,日本舰队咫尺相望。
日本人随时都有可能向中国舰队发动袭击。
在这火烧眉毛的节骨眼上,他怎么能呆在家里呢!他所在的北洋水师就驻在威海对面的刘公岛上。
赶到威海,他才听说,昨天,日本海军真的对牙山口外的中国舰队开火了。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讲的人神色惶惶,听的人汗毛直竖。
不少老年人站在海边。
眺望着远方,默默地祈祷;有的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在内地避难。
昔日平静的威海镇如今乱哄哄的。
邓世昌正要从威海港乘船到刘公岛去,被港口的老百姓认出来了,大家纷纷跟他打招呼:“瞧,那不是邓世昌大人吗?邓大人!”人们忽啦一下子围了上来,问这问那,有个年轻女人竟在他面前哭了起来,说他丈夫正在牙山舰队里,生死不明。
还有人朝他发牢骚:“中国舰队呢?北洋水师呢?都死绝啦;怎么还不打呢!”邓世昌铁青着脸,一声不吭。
人群中,一个穿补丁衣裳的长辫子姑娘走上前叫他:“邓大人,你这么快就回来啦?怎么不在家多住几天?”邓世昌一看,这姑娘是他的水手海仓的未婚妻。
上回,妻子抱着孩子上岛来探望他时,这姑娘也来了;他曾看见她和海仓并肩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事后,邓世昌问海仓,海仓红着脸说,那是他的好朋友——一个渔家姑娘,叫海螺。
邓世昌笑了:“海仓、海螺,真有意思。
”当时,他正要去海军提督署开会,没来得及多问,只说了一句:“我等着吃你们的喜酒哟!”现在,海螺姑娘一定是想上岛去看看海仓,打听打听中国舰队在牙山口的情况。
邓世昌侧着脸问:“怎么,想上岛去?”海螺抿着嘴唇,摇摇头。
“他不让我去,说他们马上就要跟日本人打仗了,是吗?”邓世昌看这么多人在场,不好多说,笑道:“没那么回事,弹丸小国哪是我们的对手!”一声汽笛,渡船过来了,邓世昌抬腿跳了上去。
小学语文课文《海军将领邓世昌》邓世昌是清末的一位海军将领,他为保卫祖国的海防献出了生命。
1894年7月25日,日本侵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向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
8月1日甲午海战爆发了。
9月17日中午,我方舰队在黄海海面与日军舰队相遇,展开了一场激战。
战斗打响后,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冒着密集的炮火,纵横海面,频频开炮,屡中敌舰。
以先锋舰"吉野";为首的四艘日本军舰,进逼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
为了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开足马力,抢到"定远";前面,迎战来敌。
"致远";在四艘敌舰的包围之中,顽强作战,不断炮击敌舰。
不久,"致远";舰上的炮弹打光了,邓世昌命令用步枪射击。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致远";舰弹孔累累,水线以下也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眼看就要沉没。
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吉野";号,对大副说:"日本舰队全仗‘吉野’横行,如果撞沉它,我军一定能取得胜利。
";他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
";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
邓世昌登上驾驶台,两手紧握舵轮,开足马力,向"吉野";猛冲过去。
敌人发现"致远";向"吉野";冲来,立即集中火力,轰击"致远";。
"致远";的甲板起火了,但是它在继续前进,像一条火龙乘风破浪,冲向"吉野";。
敌舰上的士兵见了,惊恐万状,纷纷跳水逃命,"吉野";的舰长也吓得手足无措。
可是,一颗日本鱼雷击中了"致远";,顿时全舰爆炸起火,不久它就沉没了。
《爱国将领邓世昌》资料爱国主义错误倾向中国中心主义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的一种概念,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世界观。
近代以来这也被认为是很多民族都具有的种族主义的表现。
在政治方面,中国中心主义是中国历代王朝对外关系的核心。
汉族聚居的区域为世界中央,而华夏之外的民族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蛮夷”(史称“”,即、南蛮、、)。
中国的皇帝是,中国的是“天朝”或“上国”,而其他民族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
在东亚历史中,很少有能挑战中国在东亚外交的统治地位的例子。
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东亚外交系统在清朝末期逐渐衰落,致清末由于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中心主义论点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一状况导致了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及之后的戊戌变法,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的外交壁垒,中国则转向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平等互助性质的外交方针,但随着九十年代中共为延续其自身统治合法性而引发的民族主义思潮,使得中国中心主义再次抬头。
中国自清末开始和西方国家差距越来越大,令中国人质疑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中国民族主义也从强调中国的优越演变为五四运动时候的争取国家平等、尊严和权利。
近代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官方也就不再强调中国中心主义,反而是承认中国的落后和“一穷二白”而争取积极与外国发展经济合作和平等的外交关系。
在一些东亚国家和民族个性的形成过程中,和中国的关系占据了重要地位。
日本在给的信中写道:“日出之处天子致日落之处天子无恙”,这也成为日本国名的由来。
被中国统治千年的越南的名字,源自中文的“百越之南”,是以和中国南部之间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的。
在文化方面,中国中心主义表现为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是文明中心,对邻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该观念持有者认为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次于中国,极端者甚至拒绝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
西方中心主义西方文化优于、高于非西方文化;或者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化展开;或者认为西方文化特征、价值或理想带有某种普遍性,从而代表非西方未来发展方向,所有这些,都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他是清末北洋水师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军官之一。
在北洋水师,他曾先后担任过“海东云”“镇南”“扬威”“致远”等军舰的管带。
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他指挥“致远”舰官兵奋勇作战,重创日寇,最终壮烈殉国。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海防事业,他就是爱国将领邓世昌!爱国将领邓世昌●张祥斌主演登场刻苦读书,终成“学霸”我出生在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专营茶叶生意。
少年时期,我就目睹了外国侵略者瓜分、掠夺中国的土地、财富,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在随父漂泊经商的日子里,我又亲眼看到外国军舰在我国沿海、内河里横冲直撞、胡作非为,更感到只有国家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不受欺凌。
我从小就勤奋好学。
非常感谢我的父亲,他的思想非常超前,他认为无论将来我是继承他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工作,都必须学好洋文,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外国先进的科学知识。
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讲,是惊世骇俗的。
我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老师对话,并能熟练阅读英美原版书籍。
当时,清政府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闽浙总督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马尾效仿西方建立了造船厂。
后来,朝廷任命林则徐的女婿沈葆祯为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海军人才。
我得知学堂开始招生的消息后,立即向父亲小军迷联盟·名将小剧场·要求报考。
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于是我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了福州船政学堂的驾驶专业。
我在母校福州船政学堂攻读了五年,这期间我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但课堂教育仅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军官,还需要在训练舰上实习。
毕业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号训练舰,开始了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接受大海的历练。
在这次实习中,我先后随船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历时4个月。
返航时,训练舰由学员们轮流驾驶,我在驾驶、管理舰船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素质,深受老师的好评。
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海上英魂》教案范文《海上英魂》这篇课文讲述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领将士顽强作战的动人事迹,表现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海上英魂》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海上英魂》教案范文一教学要求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毫不示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邓世昌英勇献身的经过,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
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以及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蘸课文,把令你感动的段落多读几遍。
教学重点:想象激战的场面,体会邓世昌热爱祖国、誓死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以及热爱祖国、建设祖崮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1.邓世昌的文字介绍材料。
2.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揭题,介绍邓世昌1.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读题目。
2.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海上英魂写的是邓世昌的故事。
3.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介绍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近代海军将领,祖籍广东番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殉国后,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
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4.教师导人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邓世昌率将士们捐躯报国的感人一幕。
二、提纲导读,学生小组自读1.教师出示提纲,激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
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课文分段。
⑶画出令你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设计读一读。
2.学生根据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三、掌握生字,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邓世昌人物简介及事迹500字作文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战斗中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七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这天也是邓世昌的45岁生日。
邓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
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在黄海与日寇海战中为国捐躯。
一个沉睡了千年的大地骤然苏醒的名字,他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着一曲壮丽而伟大的生命之歌!他沉默于波涛之中,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无私的献给了祖国。
中日甲午海战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2.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晚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国力日渐强盛。
历史意义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战争。
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深远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名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充分表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祖国的重任。
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奋斗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永远胸怀崇高理想,并坚定信念去为之奋斗。
把我们自己真材实学用在建设祖国上,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邓世昌的爱国事迹600字邓世昌的爱国事迹篇一我今天读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甲午名将邓世昌》我深有感受,他十分勇敢,敢于和敌人作斗争,虽然他们的经费都被拿去给慈禧做花园了,没有什么较强的武器,大炮里全是沙土,他们最后还是没有任何怨言为自己的国家光荣的战死了!这个故事是这样讲的:邓世昌从小九以读书应以“精世致用”为重,逐渐萌发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
他对当时的.读书人脱离实际,一味追求功名利益感到反感。
十九岁的时候,他抱着学好本领,拯救祖国的志愿,离开家乡,考入清朝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
他学习非常刻苦,英语天文地理以及绘图、测量、驾驶、轰击等课程无一不精,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邓世昌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清军的水师部队,当时,清军的水师部队十分败,许多水师军官的生活正在腐化,经常不在舰上,士兵也很少训练,军纪极为散漫。
而邓世昌却和他们完全不一样,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常常工作起来就忘记休息,平时也很少回家;他于士兵一起操练,一同生活,他还非常注重对士兵的爱国教育。
有人担心他累坏身体,劝他注意休息。
邓世昌爽朗的回答说:“你没有读过古书吗?古人常把以身殉国当作至高无上的荣誉。
只要对国家有利,牺牲个人声明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作为军人,应该随时准备以身殉国才是。
”。
最后英勇的牺牲了。
邓世昌的爱国事迹篇二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1867年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第一期学习。
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880年冬天北洋在英国订购的“杨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
1894年9月17日,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船身倾斜。
邓世昌决定与敌“吉野”同归于尽。
倭舰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炮弹击中“致远”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爆炸“致远”沉没。
邓世昌入水后,其爱犬“太阳”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入水。
邓世昌感人的英雄事迹第一篇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
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
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
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
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
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
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
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