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制度为何产生在英国
- 格式:docx
- 大小:10.27 KB
- 文档页数:1
英国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英国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祥地。
英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目的是要革除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和早期资本主义的“政党分肥制”的弊病,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体现机会均等,提高政府效率。
1855年英国成立了公务员事务委员会,开始改革公务员制度,1870年确立了以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的制度,“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成为其公务员选拔的特点。
这一竞争机制为英国建立起一支精干、稳定和高水平的公务员队伍,保持了行政系统的高效率和连续性,使英国得以成为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务员制度,确立了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英国选用公务员,首先,坚持机会平等的原则,即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无论其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民族种类,只要具备了任职所需要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
其次,“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公务员的任用要经过公开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按考试成绩,并参考个人资历、学历、品行和健康情况,鉴别优劣,择优录用。
英国是最早采用功绩制的国家,即重视公务员的工作成绩和实践能力,把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作为公务员升降的主要依据,大多数公务员依据自身的工作能力、知识和技能得到录用和提拔。
英国考试及选用公务员由考试委员会主持,它由公务员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各派一名代表共同组成,前者任主席。
它负责审查报考者资格,主持考试,评定考试结果。
公务员考试包括文书级、执行级和行政级考试,后者的报考条件和考试方法最为严格,也最受重视。
据介绍,行政级考试分两种。
一是副科长级和科长级的考试,报考者须大学毕业且成绩在乙等以上,或成绩在丙等以上但获有更高学位。
二是副司长级的考试,以口试为主。
考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撰写论文的资格考试。
合格者可进入第二阶段考试,考官由主席一人、心理学家一人及观察者一人组成。
测试项目包括七个方面:第一为鉴识,考生阅读有关问题的文件,在150分钟之内拿出至少四个解决办法及其优劣分析,并提出采取最好办法的建议和理由。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西方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国家在行政管理领域长期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它的建立实现了全体公民进入政府工作和担任官职的权利;它的成功运作开辟了行政管理法治化的新时代,并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的共同财富。
现代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公务员制度是西方国家政党制度的直接产物:政党轮流执政的结果,造成政府所有工作人员“与政党共进退”,使政府工作经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支独立于党派之争的稳定的业务类公务员队伍。
由于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有其相似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并且各国相互吸收和效仿,因此,各国公务员制度尽管有许多细微差别,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色,体现了现代西方宪政的理念和行政管理的法治要求。
实行分类管理。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即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与业务类公务员。
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
两者不得相互转任。
政务类公务员的产生和管理办法与业务类公务员不同,两者或者各自独立适用不同的法律,或者在同一部法律中分别独立规定。
保持政治中立。
西方国家既要坚持“政党轮流执政”,又要避免“政党分赃”的腐败现象,因而特别强调业务类公务员得保持政治中立:必须忠于政府,不得带有党派倾向和其他政治倾向,不得参与党派活动,同时其管理也不受政党干预。
英国在公务员的内部纪律中规定,公务员“不得参加政党和担任政党机构的官员,或为政党从事政治活动”,“不得发表政治言论,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不得发表批评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的意见”等。
美国在1883年施行的文官制度法(亦称《彭德尔顿法》)中规定:“文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禁止进行金钱授受”,“文官须忠实于政府,对现行政体和政治组织,不得产生怀疑”。
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为政党和政治目的谋求接受捐款及其他利益,或者不得以任何方式参与这些行为”,“公务员不得作政党或政治团体的负责人、政治顾问或有同等作用的成员”。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一)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西方国家通常把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称为公务员。
以公务员为管理对象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一个地位相当于副大臣的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加政党活动,不随政党更迭而更迭,文官制度也因此而奠定雏形。
1853年从东印度公司开始的通过公开考试来录用职员的办法逐步在政府各部推广,建立了官职考试补缺制度。
这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基本成形。
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枢密院令,确定了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
英国公务员制度因此而正式诞生。
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吏治制度有重要影响。
美、法、日等国都借鉴于英国公务员制度而建立了各具特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经过长期的沿革演变,西方国家对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考试、录用、培训、考核、奖惩、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等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所谓国家公务员制度即是这些法律和制度的总和。
(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法规条款差异明显,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即绝大多数文官都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
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例如日本法律规定,所有公务员都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国家机关,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轻者罚款10万日元以上,重者处以一年徒刑。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地有效贯彻,对于建立一支精干、稳定和高水平的文官队伍,保持行政系统的连续性和高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考核是文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
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文官的考核工作,一般都坚持以下3个原则,即职责一致的原则、奖惩结合的原则、公平对待的原则;考核内容详细、全面,例如英国对文官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判断力、责任心、创造力、可靠性、机敏适应性、监督能力、热心情形、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每项按5等打分,再以5等总评。
国外公务员制度国外公务员制度\一、外国公务员制度概况现代公务员制度发源于英国,后来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肥制”。
在英国,在两党制下,执政党的更迭和内阁的变动比较频繁,本着战利品归胜利者所有的观念,每当一个政党执政并组成内阁,便相应地任命大批本党成员担任政府公职。
撤换一批官员。
从而造成了政府行政人员中经常性的大换班,造成了肥缺分赃、营私舞弊的恶风,埋没了真正的人才,使政府管理效率低下。
为了建立一个廉洁、稳定、高效的政府,保护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随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形成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外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两个重要标志是:“考试录用制度”以及“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事务官职务常任制”。
外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标志。
英美两个国家的官吏制度改革,是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开端的,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也是从实行公务员录用考试开始的。
公务员管理可以归纳为入口管理、在职管理和出口管理。
把好入口关后,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决定奖励和惩罚、职务的任免和升降等。
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是在职管理的中心内容。
二、英美法等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英国文官制度起源于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离。
(1)实行官职考试补缺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的标志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推行考试录用制度。
在两党轮流执政的情况下。
执政党往往把政府的官职,作为“战利品”,公开进行“肥缺分赃”。
这种“政党分肥”的选官制度,一方面随着执政党的变换,造成政府官员大换班,不利于政局的稳定和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另一方面,使官场营私舞弊、腐败成风。
为克服这些弊端,英国政府从1833年开始,对各部门实行官职考试补缺制度,规定每有职位空缺时,需要有四人以上参加考试,通过竞争择优录用。
公务员为什么起源于英国
总的来说,英国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渐代替封建主义制度,而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则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英国的官员制度却阻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英国政府官员制度由带有封建色彩的“恩赐官职制”转为带有资产阶级烙印的“政党分肥制”。
政府将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由于在政府事务官员的选拔上任人唯亲、重党派关系而轻管理才能等弊端严重存在,很多经济部门对英国显贵来说是个“肥缺”,结果使得经济部门内部日益腐败,严重影响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这样的官员显然不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具有高效率、保护与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廉洁政府。
东印度公司换届和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就是这个时期的两个明显事件。
1855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新上台的内阁为平息国内怨气,迎合舆论,于5月颁发枢密院令,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办理各级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事宜,从而为英国最终形成公务员制度奠定基础。
1870年6月,英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加上已有的一整套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产生。
公务员制度为何产生在英国?
总的来说,英国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渐代替封建主义制度,而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则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英国的官员制度却阻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英国政府官员制度由带有封建色彩的“恩赐官职制”转为带有资产阶级烙印的“政党分肥制”。
政府将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由于在政府事务官员的选拔上任人唯亲、重党派关系而轻管理才能等弊端严重存在,很多经济部门对英国显贵来说是个“肥缺”,结果使得经济部门内部日益腐败,严重影响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这样的官员显然不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具有高效率、保护与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廉洁政府。
东印度公司换届和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就是这个时期的两个明显事件。
1855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新上台的内阁为平息国内怨气,迎合舆论,于5月颁发枢密院令,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办理各级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事宜,从而为英国最终形成公务员制度奠定基础。
1870年6月,英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加上已有的一整套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产生。
英国的文官制度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
在1832年,虽然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但当时国家政府的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
工作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成风。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文官制度改革应运而生,成为近代英国一系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英国政府机构里,国务大臣、各部大臣和政务次官等官员属政务官,其余常务次官以下的政府官员称文官,即公务员。
政务官参加议会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文官负责执行政策,属常任官员,他们的去留不受政党影响,一般可长期任职。
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不能兼任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
在改革之前,英国文官制度的混乱现象严重。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机构控制在贵族手中,政府官员的录用、薪俸、管理等都十分混乱。
文官的录用盛行恩赐官职制,即由政府各部大臣或其下属机构的负责人根据个人意愿任命文官,某些高级文官则由国王颁布特许状任命。
这种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官卖官、请人代官等腐败现象。
19世纪30年代的改革改变了这一状况,英国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并于1853年制订了一整套行使至当代的制度。
这些改革包括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录用方式,以及文官负责执行政策、不参与党派活动的职责规定等。
通过这些改革,英国的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廉洁和高效为声誉的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对英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影响方面:提高了文官队伍素质,保证了政局的稳定。
通过改革,文官的选拔变得更加公正和合理,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人才。
这使得英国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从而保持政局的稳定。
建立了官员的权力关系系统,使政府机构更加紧密和有效地运作。
这有助于加强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能力,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
加强了英国政府机构间的协调和合作,使公共事务能够更加有序地进行。
此外,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官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
32浅议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孙兰婷(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形成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之前,英国采用的主要是个人恩赐制。
个人恩赐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延续,表现为大部分领导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是其实际表现和才能,而是其出身门第和与领导人的情感亲疏,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1853年,英国议会在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提出了改进人事考选制度的议案,并于1854年提出了旨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报告,史称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①。
这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了用公开竞争考试的方法来代替恩赐官职制。
它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选拔政府官员,认为不仅要考察应试者的知识,而且要考察他们的智力。
19世纪后期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官员事务官原则的确立则是公务员制度最终得以形成的第二个重要步骤。
19世纪前期,在英国各界猛烈抨击传统官员任命制度的弊端,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选官制度之时,一些有识之士从中国的科举制中获得了启发。
“当时英国的著名刊物如《绅士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手艺人》、《双周评论》等纷纷刊载文章,介绍中国科举取士的具体程序和方法,呼吁在英国推行中国式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②就选官制度而言,英国从中国科举制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显然在于科举制所秉承的公开考试、择优取士的原则。
在19世纪前期英国政府官员中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已渐为明朗的背景下,社会对改革政府官员选任制度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事务官的产生方式上。
至此,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英国社会各界己基本接受了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政府官员事务官的原则,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其后英国的政府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二、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内容与形式(一)考录内容的基本界定从考录内容来看,英国坚持传统的通才观念,英国公务员的考选标准及科目注重于一般的教育程度及基础知识,而不看重特殊或专门的技术与经验,认为国家公务员需要广泛的知识和综合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变迁及其改革前瞻一、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建构,公务员制度(文官制度)起源于19世纪后期“。
公务员”一词来自英文“civil servant”,“civil”是指区别于18世纪东印度公司军事人员的文职官员,“servant”本是源于英国官员与王室的“主仆”关系“,civil servant”译为“文官”,相应地“,公务员制度”亦称为“文官制度”,只不过美国和英联邦国家更多地使用“文官”的称谓,而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更多地采用“公务员”的提法“。
二战”以后,政府的“服务职能”扩大,“service”成为流行术语“,civil service”被广泛指代公务员制度。
在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以前,西方传统的官员任用制度主要是“恩赐官职制”和“政党分赃制”。
“恩赐官职制”是由统治者依据门第和私人关系“恩赐”官职。
18世纪前的英国,国王对官员的任用和升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在“光荣革命”后,国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议会;美国独立后初期,政府对内阁成员的任命都强调其品格、能力和受教育程度,常任用一些有名望的绅士和贵族,形成了“赡恩徇私制”,故有“绅士政府”之称;拿破仑时代的“任命制”和日本的“太政官制度”,也都明显地带有赡恩徇私的色彩。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英国自由派资产阶级极力推动议会民主改革,议会在与国王的斗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政党制度也日臻完善,内阁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成,任命官员的权力转移到执政党的手中。
不过,“政党分赃制”在美国的发展最为典型,自杰弗逊创建了民主共和党,随即开始任命自己的人,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以“轮流担任官职”的名义,撤换了1/5的官员以安插同党,于是以党派立场任命官员逐渐成为政府风气。
“恩赐官职制”因屈从专制政体和贵族特权,受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批判,然而革命后政府各部官员仍多凭借私人关系、门第、政治荫庇来取得官职“,政党分赃”反倒愈演愈烈。
答:1)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有利于调整我国的干部结构,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强化指挥系统,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为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
3)对国家机关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建设起促进作用。
答:英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英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
由于英国官员制度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就迫切要求选拔一批有才能、懂管理的人才进入政府。
经济上,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上,适应资产阶级政党的需要;管理方式变革上,适应资产阶级保持局面稳定和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是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自我发展和完善的产物。
1)市场经济需要职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提高在国际上的自身竞争力;2)我国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继承与发展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优良传统并且吸取其中成功经验;学习与借鉴国外人事管理的有益经验和科学做法。
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是公务员法的总则、权利与义务及各个环节的总体指导思想。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达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有利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是由原干部人事制度逐渐发展而来的,继承了其优良传统。
一致性体现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
答:首先,我国公务员不论职务高低都按党和政府对他们的要求办事,并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
其次,在职位分类制度上推行以职位分类为主,与品位分类相结合的模式。
公务员制度为何产生在英国?
总的来说,英国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渐代替封建主义制度,而18世纪60
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则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英国的官员制度却阻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英国政府官员制度由带有封建色彩的“恩赐官职制”
转为带有资产阶级烙印的“政党分肥制”。
政府将官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由于在政府事务官员的选拔上任人唯亲、重党派关系而轻管理才能等弊端严重存在,很多经济部门对英国显贵来说是个“肥缺”,结果使得经济部门内部日益腐败,严重影响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这样的官员显然不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具有高效率、保护与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廉洁政府。
东印度公司换届和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就是这个时期的两个明显事件。
1855年2月,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新上台的内阁为平息国内怨气,迎合舆论,于5月颁发枢密院令,成立文官事务委员会,办理各级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事宜,从而为英国最终形成公务员制度奠定基础。
1870年6月,英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加上已有的一整套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