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血药浓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6.59 KB
- 文档页数:1
药理学名词解释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耐药性(抗药性):是指长期用药,导致某些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使药物的疗效降低,甚至无效的现象。
二重感染:是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使体内敏感菌被抑制,而不敏感菌得以繁殖,引起新的感染,称为二次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受体阻断药:药物与受体亲和力强,但无内在活性,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拮抗激动剂作用。
首关效应(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口服用药后经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首过消除:药物从胃肠道吸经门静脉系统到达全身血循环前,部分被胃肠壁细胞和肝脏代谢,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该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同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
肝药酶诱导剂:指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加速药酶合成,能加速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指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能减慢其他药代谢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或代谢物经胆汁排泄进入肠道水解后,再吸收入血,这种胆汁排泄又重吸收的现象称肝肠循环。
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不良反应:用药后出现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是有害反应。
稳态血药浓度:恒速恒量或按半衰期连续多次给药后经5个tl/2,药物吸收与消除速度达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称稳态血浓度(坪值)。
耐受性:指患者连续用药后出现药效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效应。
习惯性:连续用药停药后病人主观产生不满足感但无明显不适,只有继续用药的强烈愿望,也称精神依赖。
成瘾性:反复应用某药后中断用药病人会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严重生理功能紊乱),须严格控制使用。
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MRT:药物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药物化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总结名词解释:1.稳态血药浓度: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给药4、5次后,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态水平。
2.药物:是指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两个方面。
4.首关消除:有些口服药物在经胃肠壁及肝脏时,会被此处的酶代谢失活。
5.肝肠循环:有的药经胆汁排泄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由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6.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a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7.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
8.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预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的缩血管作用,保留激动β受体的血管舒张作用,使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9.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发挥原有药效。
10.反跳现象:长期大剂量使用某药物后突然停药,导致原有病情再现或加重。
11.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使得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繁殖,引发新的感染。
模块-1、在机体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填空题)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心里精神因素遗传因素2、“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3、药物的二重作用包括什么?P5~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4、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P4-5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选择性作用和普遍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模块二1、药品贮存条件中阴凉处、凉暗处、冷处、常温的条件P28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阴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冷处:系指2℃~10℃常温:系指10℃~30℃2、批准文号的代表字母和数字各自的含义,批号的含义P27字母:化学药品:H 中药:Z 保健:B 生物制品: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T 药用辅:F 进口分包装药品:J数字第1、2位为原批准文号的来源代码,第3、4位为换发批准文号之后(公元年号)的后两位数字,第5~8位为顺序号批号的含义: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将同一次投料、同一生产工艺所生产的药品定为同一个批号。
1.首关消除/代谢(first pass elimination、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的现象。
2.半衰期(half-life)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有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急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4.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的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
5.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6.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
7、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8、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9、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组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0、后遗效应(residual reaction、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1、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的疾病或症状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
1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13、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
血药谷浓度稳态浓度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写作: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是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血药谷浓度是指在给药后一段时间内,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通常在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的一段时间内测定。
而稳态浓度则是指在长期用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相对稳定的浓度水平。
血药谷浓度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它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情况。
药物的血药谷浓度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因此在合理用药中的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血药谷浓度,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以及机体的清除能力,有助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稳态浓度是长期用药后,药物在体内达到的相对稳定的浓度水平。
在稳态条件下,药物的给药量和消耗量达到平衡状态,药物的浓度保持相对恒定。
稳态浓度的达到需要一定的时间,通常需要连续用药几个半衰期后才能达到。
稳态浓度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可以指导药物的剂量调整和给药频率。
因此,了解和掌握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概念以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相关内容。
每个主要部分将进一步细分为小节,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呈现相关信息。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将提供本文的背景和概述。
在1.1小节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概念,为读者提供基本了解。
在1.2小节中,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说明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最后,在1.3小节中,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以便读者知道本文的重点和目标。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详细探讨血药谷浓度和稳态浓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在2.1小节中,我们将详细解释血药谷浓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血药谷浓度的因素。
药理名词解释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
3、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
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4、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5、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6、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7、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8、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
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9、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并能制成制剂的物质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的体内过程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时量曲线:给药后药物随时间迁移放生变化,这种变化以药物浓度/对数浓度的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图。
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或分次恒量给药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又叫恒量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的量进行消除,即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相等。
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消除:指某些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肠粘膜及肝脏被代谢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小于吸收量的现象。
也称第一关卡效应或首关效应。
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含量降低或活性减弱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即吸收入体循环的药量占给药剂量的百分比。
肝肠循环: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重新吸收进入肝脏的循环过程。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给药间隔时间的依据。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又称恒比消除。
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数量进行消除,又称恒量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的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其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
药物效应动力学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道、胃肠粘膜细胞和肝脏细胞(主要是肝细胞)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此效应成为首过消除。
2.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百分数)和速度。
3.时量曲线(time-concentration curve):指非要后,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以给药后时间为横坐标,血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作图即为时量曲线。
4.半衰期(half-life,t1/2):一般指药物消除半衰期,指组织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人们常说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的时间。
也有人将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做药物的生物半衰期。
6.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指体内的总药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来溶解,所需提液的容积,为一理论数值,单位常用L/kg,是由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的常数。
7.稳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of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Css):又称坪值浓度,指恒速衡量连续多次给药后(4~5个t1/2后),机体吸收药物入血的速度与血液中消除药物的速度达到平衡,药物浓度趋于稳定是的浓度。
坪值浓度的高低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如给药间隔时间不变而增大剂量,血药浓度达坪值所需时间不变,但坪值浓度增高。
如一段时间内给药总量不变,在此期间能缩短给药间隔对达坪值的时间及坪值浓度均无影响,但可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
8.一级速率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每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每单位时间血浆药物浓度按等比例衰减,绝大多数药物属此类消除。
9.零级速率消除(zero-ordre elimination)(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血浆药物单位时间衡量减少。
1.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含汲取、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 离子障〔ion 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局部〕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 首关排解〔first pass 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汲取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 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汲取,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 一级动力学排解〔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排解,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排解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 零级动力学排解〔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排解,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排解。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排解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渐增多,直至从体内排解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到达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到达稳态浓度。
11. 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排解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排解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交叉学科。
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得规律等。
2、新药:就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
已上市得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得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3、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根据计算出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以及给药剂量与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吸收。
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就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代谢所致,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6、分布:就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得过程.7、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得变化,这就就是药物代谢过程,也可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得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得过程称为排泄.9、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10、房室模型: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得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
只要体内某些部位得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得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 ems)。
11、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12、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得体液总容积。
13、生物利用度(F)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得程度与速度14、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得能力,用血浆容积表示,单位就是ml/min15、稳态血药浓度(Css)·定义: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得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名词解释
稳态血药浓度是指在长期给药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
当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药物的摄取和排泄速率相等,使得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稳态血药浓度是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平衡后的血液中的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给药方式、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有关。
稳态血药浓度通常通过在药物连续给药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来确定。
在连续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逐渐达到一定的平衡,此时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将趋于稳定,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对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稳态血药浓度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药物的剂量越大,血药浓度也越高。
血药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毒性反应,过低则无法达到疗效。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治疗方案,调整剂量,以维持适当的稳态血药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的测定常通过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标本,经过化验室的药物浓度分析而获得。
基于稳态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医生可以调整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以达到期望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稳态血药浓度是描述药物在体内达到长期给药后的血液中的浓度。
通过稳态血药浓度的监测和调节,可以更好地控制和优化药物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