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方案,包括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防治措施的选择和实施、防治效果的评估等内容。
一、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1.1 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非常重要。
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田间调查、室内饲养和人工观察等。
通过调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2 监测技术的应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和传感器等,对水稻病虫害进行远程监测和实时监测,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二、防治措施的选择和实施2.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天敌、寄生虫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在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时,需要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治剂和合适的施用方法,并保证施用时机的准确性和施用量的合理性。
2.2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是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虫害。
在选择药剂时,需要考虑药剂的效果、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在施用药剂时,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药方式和施药量,并确保施药时间的准确性。
2.3 种植技术措施利用种植技术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方法。
比如,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隔、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三、防治效果的评估防治效果的评估是判断防治措施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防治前后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评估防治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防治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论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方案包括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防治措施的选择和实施、防治效果的评估等内容。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田水利建设:合理布置田坎、疏浚沟渠,确保排水良好,保持田间均匀水分供应,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湿度条件。
2. 种植防病虫害抗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选择有抗病虫害性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的自身抗病虫害能力。
3. 合理施肥和土壤管理: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营养需求。
同时,注意栽培水稻连作间作,进行有机质肥料的施用和土壤改良。
4. 多样化种植和病虫害防治轮作:采用轮作栽培制度,合理选择水稻与其他作物之间的轮作关系,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5.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定期进行田间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6. 生物防治措施: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 合理选用农药:采用合理浓度和剂量的化学农药,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规定,注意农药的使用安全和环境保护。
8. 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
9. 引进耐逆性强的优质新品种:通过引进耐逆性强、抗病虫害效果好的优质新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综合以上防治措施,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损失,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因此,制定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个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的建议,共分为预防、监测、防治三个方面。
一、预防措施:1. 品种选择:选择高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合理施肥,保证水稻充分营养,提高抗病虫的能力。
3. 轮作休闲:水稻连作易导致病虫害的积累,因此合理安排水稻的轮作和休闲期,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病虫害源控制:注意病虫害源的控制,包括田间秧田、有病虫害的秸秆、田间作物残留等,避免成为病虫害传播的源头。
5. 种植密度调整:调整水稻的种植密度,适当增加植株间的距离,减少病虫害的传播。
二、监测措施:1. 田间巡查:定期进行田间巡查,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况。
2. 病虫害登记:定期对田间的病虫害情况进行登记,记录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为防治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3. 捕虫灯监测:设置捕虫灯进行夜间监测,吸引并捕捉病虫害昆虫,了解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
4. 天敌监测:观察田间的天敌昆虫情况,如蜘蛛、食草昆虫等,天敌的丰富和多样性有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和益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控制水稻害虫数量。
2.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采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使用剂量和时机,以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质量控制:保证种子和农药的质量,购买正规渠道的种子和农药,避免使用过期或劣质农药。
4. 技术指导: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对水稻重大病虫防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5. 综合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引种抗病虫品种、深翻田埂、合理灌溉、利用病虫害物理阻隔、使用生物农药等。
综上所述,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包括预防、监测和防治三个方面。
2014年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水稻病害防控关键技术技术名称:水稻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技术概述: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是我省水稻上的两种主要病毒病,一旦流行危害损失惨重;水稻纹枯病是我省水稻上常发性的病害,大面积生产上一般失治田块减产5-10%,发生严重田块可达30-50%;恶苗病近年来在我省苏南、沿江、沿海直播稻及机插稻田发生加重,重病田块病株率超过35%。
运用“抗、避、断、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栽期“避虫控病”和覆盖防虫网阻断传毒等综合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水稻两种病毒病危害;在加强肥水管理、合理密植的基础上,调优防治适期,科学选择高效长效药剂防治,来控制水稻纹枯病;在压缩高感恶苗病品种的基础上,运用“药种调优、方法调优”的防治措施,选用对路药种、提高药剂浸种质量的技术措施来控制恶苗病危害。
增产增效情况:水稻病毒病防控技术年减少用药3000万亩次左右,防效提高30个百分点,年挽回水稻产量损失100多万吨;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年减少用药1500万亩次左右,防效提高20个百分点;水稻恶苗病防治技术防效提高30个百分点;三种病害年挽回水稻产量损失近150万吨,年新增产值超亿元。
技术要点:1.核心技术:(1)水稻病毒病:①病毒病测报技术。
推广水稻条纹病毒、黑条矮缩病毒免疫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灰飞虱带毒率测定,建立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体系。
目前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已在江苏省40多个基层县级植保部门推广应用,这是国内首次将实验技术在县一级农技部门推广应用。
同时规范了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系统调查、大田普查方法、以及发生期、发生量、发生程度预测方法、调查数据汇总传输与资料表册等水稻条纹叶枯病测报调查项目与内容,由过去的经验预报提升到定量预报,显著提高了防治的针对性。
②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标准,筛选出一批抗性品种和品系,并在不同生态区进行抗性评比试验和示范展示,组织观摩考察,为品种布局、抗条育种、品种审定、良种补贴等提供依据。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1. 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监测,包括采集样本进行检测、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及时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2. 科学合理选择抗病虫害品种:选用具有抗病虫害性的水稻品种,通过基因改良等技术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减轻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
3. 加强田间管理措施: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积水等,保持地块清洁整齐,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适时深翻耕作,减少土壤中的病虫害菌虫的数量。
4. 合理施肥: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5. 种植绿肥作物:在水稻轮作中,合理种植绿肥作物,如菜豆、豌豆等,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
6. 实施无草田间直播技术:采用无草田间直播技术,减少杂草对水稻的竞争,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7.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必要时,可采用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防治手段,但需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并遵守使用规定,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8.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综合防治能力。
9. 建立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选取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块建立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对各项防治措施进行示范和推广,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10. 加强病虫害防治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对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提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广西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公布日期】2014.08.15•【字号】•【施行日期】2014.08.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广西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农委):为切实做好秋粮病虫害监测防控,赢得下半年秋粮丰收主动权,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防病治虫夺取秋粮丰收行动方案>的通知》(农植保办﹝2014﹞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我厅制定了《2014年广西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生产实际,细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及早行动,科学防控,确保秋粮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2014年8月15日2014年广西防病治虫夺秋粮丰收行动实施方案2014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支持指导下,全区各级农业部门大力宣传、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认真贯彻落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各项防控工作部署,强化监测预警,搞好科学防控和配套服务,上半年全区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以早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当前,我区以中晚稻、秋玉米为主的秋粮生产正全面深入开展,而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正是我区常年病虫害频发、重发的重要时期。
为持续、有效遏制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势头,全力实现“虫口夺粮”,确保秋粮再获丰收,按照农业部和自治区有关工作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我区秋粮病虫鼠害发生趋势根据全区植保系统监测分析,预计2014年下半年我区农作物主要病虫鼠害总体发生态势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我国水稻主产区“两迁”害虫发生重,回迁压力大,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形势严峻,其中:稻飞虱和稻纹枯病预计为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将分别达1160万亩和950万亩,全区普遍发生。
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模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水稻的病虫害防控成为了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____年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至关重要。
二、病虫害防控目标1. 提高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2. 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3. 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病虫害防控策略1. 强化田间管理(1)加强早期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病虫害的发生。
(2)实施合理的种植结构调整,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3)科学施肥,提高水稻抗病虫能力。
(4)加强田间环境调控,优化水稻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品质和抗病虫能力。
(5)加强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效果好的生物防治技术。
2. 提高病虫害防控技术(1)加强病虫害病因鉴定和诊断技术研究,提高病虫害防控的精准性。
(2)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开展诱导抗性、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应用研究。
(3)提高病虫害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
3. 推广绿色防控措施(1)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2)加强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水稻品质和安全性。
(3)加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
(4)加强社区水稻病虫害防控合作组织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四、病虫害防控管理1. 建立全面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和趋势。
2. 制定详细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准确的防控指导。
3. 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控意识和技能。
4. 加强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组织管理,确保防控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五、评估和监测1. 定期对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加强水稻品种抗病虫性状的评估和鉴定工作,推广抗病虫性好的品种。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上)作者:湖南省植保植检站来源:《湖南农业》 2014年第6期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各地依照湖南省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湘农业办质〔2014〕20号文件),选择适合本地的绿色防控技术认真推广应用,其中在科学合理用药技术上需遵循以下原则:一要按照《湖南省农业厅关于推介发布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学用药品种(第一次修订)的通知》(湘农业办植〔2013〕71号文件)的要求,从推介品种中选择适合本地的高效、环保药剂,提倡不同药剂合理轮用,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
二要普及稻种的浸种与拌种技术,防治秧田期病虫害,尤其是提高预防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效果。
三要注重施药技术,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应避开高温和强光照时段施药。
四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一、稻飞虱1.保护利用天敌推广保蛛治虫、稻鸭共生等生物防治配套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天敌在前期的控虫作用。
2.灯光诱杀技术应用拉线的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控制面积约为2~3公顷,天黑开灯,凌晨1时关灯。
3.药剂防治策略防治早稻飞虱要在水稻孕穗前发挥天敌自然控制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虫量达到每百丛1000头时,争取一次用药防治过关。
中晚稻飞虱提倡全生育期确保2次用药,发生量较大情况下合理安排第3次用药:第1次安排在分蘖期,当飞虱虫量达到百丛500头时施药;第2次安排在孕穗末期,用长持效期药剂“压前控后”,即“压四控五”(压低第四代基数,控制第五代发生)防治措施;第3次安排在穗期,当百丛虫量常规稻1000头、杂交稻1500头,用速效药剂防治。
药剂选择:要避免使用复配制剂,尤其不要使用噻嗪酮、吡虫啉的低含量复配制剂。
早稻飞虱防治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
中晚稻第1次选用噻嗪酮,成虫量大时用噻虫嗪;第2次选用哌虫啶、吡蚜酮,虫量较大的情况下若使用吡蚜酮要混用烯啶虫胺;第3次用吡蚜酮与速效药剂如烯啶虫胺、速灭威、敌敌畏等混用,缺水情况下应选用敌敌畏或速灭威拌毒土撒施。
201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4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继续呈偏重发生态势,预计发生面积14.4亿亩次。
为做好201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8%,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27%,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强化分区治理,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抓住预防关键期,优先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1.华南稻区。
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双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注意防控稻曲病、二化螟、三化螟。
2.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
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黄淮稻区注重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局部兼治三化螟、大螟和粘虫。
3.西南稻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注意防治粘虫。
4.北方稻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单季稻种植区,重点预防稻瘟病、恶苗病、稻曲病,防控二化螟和纹枯病。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稻飞虱。
华南、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水稻孕穗前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充分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
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指标为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双季晚稻和单季稻药剂防治要采取“压前控后”的策略。
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茎基部粗水喷雾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稻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发生区,重点在秧田期和本田初期控制稻飞虱,预防或减轻病毒病。
2.稻纵卷叶螟。
充分发挥水稻生长前期的自身补偿能力和天敌控害作用,重点在水稻中后期防治主害代。
蛾始见期起设置性信息素,蛾高峰期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或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细水喷雾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束叶尖60个。
3.螟虫。
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各代蛾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卵孵盛期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
药剂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和破口抽穗期。
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丛率8%或枯鞘株率达到3%时施药,穗期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重点防治上代残存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
田。
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
4.稻瘟病。
重点落实适期预防措施,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期施药预防叶瘟和穗瘟。
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搞好种子消毒,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
常发区秧苗带药移栽,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初期施药预防穗瘟。
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5.纹枯病。
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田。
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施药防治。
6.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
在单季稻和晚稻秧田期及本田初期预防,重点落实“药剂拌(浸)种、集中育秧、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早防飞虱”等措施。
做好药剂拌种或浸种,秧苗带药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稻飞虱迁入时适时防治。
7.稻曲病。
提倡种植抗(耐)性品种,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
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7~10天施药预防,如遇多雨等适宜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
8.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栽期,药剂拌种或浸种,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集中育秧,秧苗带药移栽。
秧苗期和分蘖期防治灰飞虱。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选用抗(耐)病品种防病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
(二)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三)种子处理和秧田阻隔预防病虫技术。
咪鲜胺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
单季稻和晚稻用吡虫啉、噻虫嗪拌种或浸种,或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
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四)性信息素诱杀害虫技术。
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蛾始见期,集中连片使用性信息素,诱杀成虫,降低田间卵量和虫量。
(五)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
1.苏云金杆菌(Bt.)和球孢白僵菌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施用Bt.,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Bt.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防治稻纵卷叶螟还可在卵孵化盛期施用球孢白僵菌。
2.井·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等预防病害技术。
在叶(苗)瘟发病初期和破口初期,均匀喷施井·蜡芽菌或枯草芽孢杆菌或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齐穗时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在水稻孕穗末期或破口前7~10天,施用井·蜡芽菌,预防稻曲病,兼治纹枯病。
(六)生态工程保护天敌治虫技术。
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诱杀二化螟、大螟;人工释放寄生蜂,增强天敌控害能力。
(七)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
(八)稻鸭共育治虫防病控草技术。
水稻移栽后7~10天,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亩稻田放鸭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鸭。
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减轻纹枯病、稻飞虱和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为害。
(九)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噻虫嗪,田间喷雾选用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等。
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
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咪鲜胺、氯啶菌酯、氟环唑等。
防治纹枯病,选用申嗪霉素、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烯肟菌胺·戊唑醇、烯肟菌酯·戊唑醇。
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氯啶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
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毒氟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