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52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水稻是国内重要农作物之一。
在种植过程中发生病害和虫害是较为常见的事情,一旦染病会降低整体产出总量,防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确保水稻的产出品质,还可以保证其产量的稳定。
一、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生现状1、病害①纹枯病水稻纹枯病主要出现的位置是在植株叶片的表面,病斑呈现出椭圆形或是片状,病症呈现颜色不统一的瘢痕状,类似树叶的纹理。
该病症在种植过程中破坏性较为强劲,大多数出现在氮肥施用过量的高温地区,一旦沾染上该疾病,会致使病体分叶失败,从而死亡,造成大面积的减产。
②白叶枯水稻白叶病具有高效传播和发病时期较长的特点,在植株处于幼苗期时,疾病就开始四处传播,并且其能做到长时间的持续待在病体内。
与其他病症不同之处在于,对分叶期不会产生恶劣影响,但是能让健康的叶子枯萎,长久下去,植株会出现大面积倒伏的现象,从而影响产出总量。
③稻瘟病稻瘟病别称稻热病,该病毒在植株的不同位置之间传播,依据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茎瘟、粒瘟,因其染病区域不同,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不同而各有差异。
如:苗瘟的发病区域是在根部呈现灰黑色的病理特征,其上方植株是褐色的,长久下去会导致病体蜷缩而死。
穗茎瘟在染病前期稻穗颈部逐渐出现褐色的点斑,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颈部会全部变成褐色,使稻穗发白,进入晚期的时候,会发生秕谷、枝梗、小穗不实的现象。
④苗恶病水稻苗恶病是在作物生长周期内经常会染上的病,该病最早出现在还是幼苗时期的植株上,一旦感染上该病毒,病体会呈现出接近黄绿颜色,植株本体生长距地面较高,但茎干较为细小,叶片狭窄瘦长,根部发育出现异常。
病毒附着在病体表面,或是种子本身就携带疾病,病源体出现后,在下雨或是灌溉的时候,通过苗体伤口进入根基部位。
2、虫害①二化螟二化螟是杂食类害虫的一种,会长时间对水稻造成危害。
主要受害部分,存在于植株的叶鞘与茎叶之中,使其中心部位枯萎,造成白穗,病情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使水稻整体减产30%以上。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水稻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这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水稻种植至关重要。
一、病虫害的分类(一)病害1、稻瘟病:俗称白叶枯,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出现在稻苗期和拔节期。
果实扁平,无籽或少籽,严重的话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2、稻纹枯病:主要出现在水稻成熟期,以及秋季收获后。
病害部位为叶片,病斑呈现棕黑色直线状,受害严重可致全株死亡。
3、稻瘟病:病害多出现在秋季收获后,初期病斑呈现黄绿色,后期会变成深褐色,影响水稻质量和产量。
4、白叶枯病:一般出现在稻苗期,叶片上呈现白色细状条带,长时间影响可致全株脱落和枯萎。
(二)虫害1、稻飞虱:主要在稻株的下部寄生,会吸食水稻汁液,使植株减弱,严重时呈现枯黄色,并导致大面积减产。
2、白背飞虱:俗称灰飞虱,本身对水稻损害较小,但是它会把病菌传播到水稻上,导致水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
3、稻螟:主要在拔节期、灌浆期、子粒饱满期出现,其幼虫进食叶片内部,影响叶片功能,甚至导致水稻吸收养分减少和减产。
二、防治技术(一)病害防治技术1、选择病害抗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2、施用化学药物:如50%净嗪、50%浸种龙3、加强田间管理,定期清除病斑、杂草等4、科学旋作种植,避免连作(二)虫害防治技术1、采用生物防治法:如放养寄生蜂,以吞噬卵、幼虫等方式对虫害进行防治2、采用物理方法,如在田间设置黄板、灯光、陷阱等,诱虫而捕获3、施用生物农药:如噻虫嗪等生物杀虫剂进行防治。
4、定期深翻田地,摧毁虫害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施需要依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科学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从而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害,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坚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环保农药和生物防治三种手段,落实病虫害防治措施,保障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一、防治病害:
1、防治水稻纹枯病:每亩用30%爱苗EC20ml或20%纹枯净wp50g或5%井冈霉素WP50g兑水60kg基部喷雾。
2、防治稻瘟病:每亩用40%富士一号EC100ml或用20%三环唑WP100g或用40%异稻瘟净200lm兑水60kg喷雾。
3、防治稻曲病:在孕穗末期至始穗期,每亩用43%好力克SC悬浮剂12ml或30%爱苗EC20ml或5%井冈霉素WP60-75g或用15%三唑酮100g或用10%烯唑醇(禾果利)WP40g,兑水45kg 喷雾。
二、防治虫害
1、防治二化螟:每亩用每亩用18%杀虫双AC250ml加BT40g,或20%阿维·唑磷EC50ml或5%氟虫腈20ml加8%高渗三唑磷100ml或5%氟虫腈SC20ml加18%杀虫双AS20ml或48%毒死蜱(乐斯本)EC50ml兑水60kg喷雾。
2、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苞虫):每亩用1.8%阿维菌素(齐螨素、虫螨克星)WP50g或BT50g或用20%三唑磷EC100ml加18%杀虫双AC200ml或用30%乙酰甲胺磷200ml,兑水45kg喷雾。
3、防治稻飞虱(稻赤斑沫蝉、叶蝉):每亩用25%噻嗪酮(扑虱灵)50g或用25%噻虫嗪(阿克秦)WP50g或用48%毒死蜱EC50ml或用80%敌敌畏EC150ml兑水60kg喷雾。
施药前田间保持5-7cm水层3-5天。
以上药剂需轮换使用。
禁用吡虫啉。
4、防治稻蝗:每亩用90%敌百虫晶体200g或20%三唑磷EC200ml或48%毒死蜱EC80ml,兑水60kg喷雾。
郧阳区植物保护站。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前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生长过程易感染病虫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灌溉管理、土壤处理、气候条件和病虫害防治等水稻种植方面的技术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关于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增强农民的经济收益,保障人民的口粮需求。
二、病虫害种类及危害1.水稻病害生产中常见的水稻病害主要有白叶枯病、锈病、纹枯病、扁平糯米糠病、稻瘟病、水稻猝倒病、叶枯病、灰霉病等。
水稻病害的危害,主要是通过病原菌或病毒的侵染和感染,使水稻生长发育异常,减少光合作用和生长素的合成,降低产量和品质,威胁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水稻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草象、水稻灰飞虱、水稻螟虎等。
水稻虫害的危害主要是通过虫口的刺吸、蛀食等对水稻叶片、根系、花穗等部位造成危害,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严重时会造成滞育死亡和逐年减产。
三、病虫害防治的方法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控制病原菌、病毒、昆虫等有害生物的方法,具有环保、维持生态平衡的优点。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一些天敌如锡纸娃娃、细腰蜂等,寄生虫如拟花天牛等,以及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放线菌等)等进行防治。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具有效果快、持续时间长的优点,但同时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一些农药如敌草快、硫酸亚铁、三唑酮等,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控制。
但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该注意安全,合理使用,不要超量使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控制病虫害的方法,比较环保,不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往往需要对土壤、气温等因素进行精细管理。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物理防治主要包括支撑剪枝、灭虫灯、肥料病虫防治等。
4.农艺防治农艺防治是通过加强农业管理、科学施肥、基本农田管理、合理灌溉等方法,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轻病虫害造成的危害。
水稻种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威胁着其产量和质量。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水稻种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纹枯病的防治:纹枯病是由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稻谷上出现细长的黑色条纹。
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选择优质种子。
2、在种植前浸泡种子,用30%多菌灵可水浸泡6小时,浸泡后再晾干后种植。
3、采用深松整地,优化土壤环境,减少病菌繁殖的机会。
4、及时去除患病植株,并用1%的氢氧化钙溶液喷雾。
二、螟虫的防治:螟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出现在稻田的密集地带。
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使用生物防治,如放置雄性螟虫的陷阱,防止其受精繁殖。
2、喷洒杀虫剂。
3、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
4、合理管理土壤,减少虫害的繁殖栖息环境。
四、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表现为稻谷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随后蔓延成大片,降低产量和品质。
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使用高质量的种子。
2、施用复合肥和农家肥,优化土壤营养环境。
3、及时加强病害监测,防止病害扩散。
4、在高危地区,可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种植。
五、稻瘿蚊的防治:稻瘿蚊是蚊虫的一种,会危害水稻的根系。
防治方法如下:1、使用杀虫剂,可选择吡虫啉、百虫清等药剂。
2、施加硫元素,可增强水稻对稻瘿蚊的抵抗力。
3、及时疏通排水塘道,保持稻田水质清洁。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应该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对于病虫害高发区和重要产区加强重点治理。
这些措施可以保证水稻的高产高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良好抗病虫特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基础。
在选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经过审定或推广的优良品种。
(2)合理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每亩种植 15 万 25万穴为宜。
(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平衡施用氮、磷、钾等肥料,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同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4)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降低病虫害的基数。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
一般每 30 50 亩设置一盏灯,开灯时间为害虫发生高峰期的夜间。
(2)色板诱杀在田间悬挂黄色或蓝色的粘虫板,诱杀稻飞虱、蓟马等害虫。
色板的高度要与水稻植株顶部平齐,每亩悬挂 20 30 块。
(3)性诱剂诱杀利用性诱剂诱杀雄性害虫,降低害虫的交配率,从而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
性诱剂要定期更换,一般每 30 45 天更换一次。
3、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稻田中的天敌,如蜘蛛、青蛙、蜻蜓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
同时,可以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2)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可以使用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1)精准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监测预报,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按照推荐剂量和施药方法进行精准施药,避免盲目用药和过量用药。
(2)轮换用药为了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水稻病害1、稻瘟病(1)为害特点: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流行最广、为害最大的世界性真菌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
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寄主范围是水稻、小麦、马唐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入稻田中侵染为害。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植株上为害。
(2)防治方法:①选用良种,种植抗病品种,多组合合理搭配。
②种子消毒杀菌,1千克种子用三克20%三环唑浸种24小时。
③加强栽培管理。
④药液浸秧,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秧,或40%稻瘟灵乳油,亩用100毫升或富士一号乳油100毫升对欢60千克喷雾。
穗颈瘟预防,孕穗破口期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亩用25~30克或20%三环唑100克,叶瘟治疗,用稻瘟类农药防治。
2、白叶枯病(1)为害特点:水稻白叶枯病又叫火烧苗。
白叶病,是一种传播很快的病害,目前许多稻区还没有这个病,所以它被定为国内植物检疫的对象。
稻株感染白叶枯病后,在叶尖或叶缘发生绿色或暗绿色斑,病斑沿中脉或叶缘扩展,形成界限分明的病斑。
病斑沿叶片枯死后呈灰白色,因此叫白叶枯病。
一般在水稻中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蔓延到上部叶片。
这种病从苗期发生,在分蘖期普遍发展,到孕穗期,特别抽穗后达到高峰。
如果发病早,叶片枯死,不能抽穗;如果发病较迟,影响扬花灌浆,秕粒增加,病株茎秆软弱易倒伏。
白叶枯病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辨认不清。
可把病叶剪下一小段,放在有水的玻璃片上,再用一块小玻璃压在上面,大约1分钟以后,放在光线稍暗的地方,如果切口处有浓浊状或乳白色液体流出,这就是白叶枯病的病菌。
(2)防治方法:①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稻种。
种子消毒,可用1%石灰水过滤浸种,在温度为25℃时,可浸种3~4天。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水稻病害防治技术1.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清除病株和秸秆,及时翻耕土壤,避免病原菌的越冬。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种植期间进行适当的病害监测,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水稻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常见的病害之一,通过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种植密度适中,避免拥挤生长。
- 及时疏通灌排渠道,保证田间通风良好。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3.水稻叶枯病叶枯病是水稻的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二.水稻虫害防治技术1.水稻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铲除虫卵和若虫,及时清理田间杂草。
- 合理调整种植时间,避免虫害高发期。
- 进行适时的农药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采用黏虫板等防虫技术,诱捕和监测虫害。
2.水稻螟虫螟虫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株。
- 选择抗虫品种进行种植。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进行适时的人工捕捉和监测。
3.水稻稻瘿切实稻瘿切实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防治措施包括:- 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株,避免虫卵的孵化和繁殖。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注意使用时的浓度和频率。
- 使用土壤消毒剂进行土壤处理,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附件:- 水稻病虫害图片材料.zip- 水稻病虫害防治计划表.xlsx法律名词及注释:1.种植品种认定书:水稻种植品种的认定及证书。
2.化学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
水稻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技术方案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科学有效地防治水稻的主要病虫害,需要制定相应的药剂防治技术方案。
下面是一个关于水稻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技术方案的例子。
一、水稻病虫害简介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白粉病等;常见的虫害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虱、稻螟等。
二、药剂防治方法1.病害防治:(1)稻瘟病防治:采用药剂雾化喷施的方法,使用50%蓝剑克鲁20g/亩的剂量,或者80%烯酰胺50%灵颗粒剂40~60g/亩,进行喷雾防治。
喷施时间一般在水稻发病初期至拔节期之前。
(2)纹枯病防治:在纹枯病初期进行药剂喷施,使用50%蓝剑克鲁胺水乳剂,剂量为20g/亩,或者50%甲基硫菌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30g/亩,也可以使用20%噻菌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30g/亩。
(3)白叶枯病防治:在白叶枯病发病初期至拔节前期进行药剂喷施,常用药剂有50%代森锰锌悬浮剂,剂量为2000倍液;50%噻菌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2000倍液。
(4)白粉病防治:在白粉病发病初期至拔节前期进行药剂喷施,常用药剂有3%多菌灵悬浮剂,剂量为2000倍液;50%棉净灵可湿性粉剂,剂量为2500倍液。
2.虫害防治:(1)稻飞虱防治:在水稻拔节-孕穗期进行药剂喷施,常用药剂有40%乙硫菊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1000倍液;10%氟硫菊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300倍液。
(2)稻纵卷叶螟防治:在稻苗期和拔节-孕穗期进行药剂喷施,常用药剂有20%草甘膦水乳剂,剂量为1500倍液;20%螟蛉水乳剂,剂量为1500倍液。
(3)稻纹虱防治:在水稻拔节-孕穗期进行药剂喷施,常用药剂有80%烯酰胺50%灵颗粒剂,剂量为200-300g/亩;5%吡蚜虫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1000倍液。
(4)稻螟防治:在水稻旺长期至拔节前期进行药剂喷施,常用药剂有40%哒莱灵可湿性粉剂,剂量为1000倍液;10%氟硫菊酯可湿性粉剂,剂量为300倍液。
一些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种植技术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水稻产业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期,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农业的发展。
但水稻病虫害种类很多,而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纹枯病、稻飞虱、水稻螟虫等等。
这些病虫是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如防治不好,一般每亩可损失稻谷20—30%,严重的可导致颗粒无收。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一些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1、稻瘟病水稻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常发并危害大的主要有苗瘟、叶瘟和穗颈瘟。
1.1发病规律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气流传播。
种子带菌易引起南方双季早稻的苗瘟。
在分蘖至孕穗期,经常低温多雨易造成叶瘟爆发,抽穗前期多雨易引起穗颈瘟流行。
山区、长期深灌、冷浸田、偏施氮肥等都容易引发稻瘟病。
1.2防治要点稻瘟病防治应采用以种植抗病优质品种为中心,健身栽培为基础,药剂保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2.1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显著,高抗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丧失抗病性,利用抗病品种要注意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抗病良种,注意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切忌抗病品种大面积单一种植。
1.2.2科学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施足基肥,增施钾肥、锌肥、有机肥,巧施穗肥,适时晒田。
1.2.3药剂防治叶瘟应在发病初期(病叶率3%时)喷药保护,穗瘟在抽穗初期喷药保护,以后视天气情况决定喷药次数。
药剂选择:每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克或40%富士1号100克或40%克瘟散乳油150~200克。
为了保证药剂防治效果,每亩应保证50千克用水量,不宜盲目加大用药量。
2、稻纹枯病水稻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前后最盛。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
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初为椭圆形,水渍状,后呈灰绿色或淡褐色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常相互合并为不规则形状,病斑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