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相分析及八大沉积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二章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第二节层序地层单元及其测井特征一、基本术语:体系域、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等二、体系域1.类型: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陆架边缘体系域2.低位域: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沉积背景、斜坡构造背景、生长断层背景下的低位域组成3.海侵域:以沉积作用缓慢、低砂泥比值,一个或多个退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4.高位域:沉积物供给速率常>可容空间增加的速率,形成了向盆内进积的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底部以下超面为界,顶部以I型或n型层序界面为界特征;主要沉积体系类型5.陆架边缘体系域:以一个或多个微弱前积到加积准层序组为特征,准层序组朝陆地方向上超到n型层序边界之上,朝盆地方向下超到n层序边界之上。
三、湖平面变化与层序结构1.湖平面变化与体系域2.层序结构类型及特征:一分层序、二分层序、三分层序、四分层序第三节测井地层地层分析方法一、基本术语:基准面、基准面旋回、分形二、一般工作流程1.测井一地震一生物等时地层格架建立2.关键层序界面识别3.研究区测井一地质岩相知识库的建立4.关键井的岩相识别、重建岩相序列5.建立多井关键性剖面6.预测油气分布三、单井测井层序分析方法1.测井资料预处理2.沉积旋回分析:旋回性及旋回级次是沉积岩层重要的固有属性;旋回级次分析:常规测井旋回分析、小波分析和地层累积方法等3.沉积间断点识别:地层倾角测井--累计倾角交会图法、地层倾角测井-- 累积水平位移交汇图法、地层倾角测井--倾角矢量图法、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组合法、声波时差响应法等四、米氏周期分析及分形研究五、沉积层序的分形特征研究1.分形的概念2.地质学运用分形理论需要考虑的问题3.分数维的计算4.分数维的应用第三章测井沉积学研究第一节测井沉积学概念一、基本概念:测井相、测井相标志二、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三、测井相标志与地质相标志的关系:确定岩石组分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结构的测井相标志、判断沉积构造的测井相标志四、由测井相到沉积相的逻辑模型第二节岩石组合及层序的测井解释模型一、测井曲线的一般特征1.常规组合测井曲线:测井曲线幅度特征、测井曲线形态特征、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齿中线、多层的幅度组合--包络线形态、层序的形态组合特征2.地层倾角测井的微电导率曲线特征:从曲线形态和曲线的相似性判断岩性一颗粒粗细,进行微细旋回的划分;根据四条电导率曲线特征值的平行度,可以衡量平行及非平行层理;利用倾角矢量模式解释沉积构造,研究古水流方向;根据倾角矢量模式组合解释褶皱、断层、不整合;利用倾角测井曲线识别裂缝;利用双井径差值分析现代地应力二、层序特征测井解释模型1.粒序模型2.不同沉积相带的自然电位曲线特征:冲积扇、河流相、三角洲相、滩坝相、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对比不同环境下SP曲线的差异3.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划分沉积相带三、岩石组合(成分、颗粒)测井解释模型1.测井响应特征值2.测井相图的编制3.岩石组合测井解释模型在实际处理中的选择第三节沉积构造、沉积体结构测井解释模型一、倾角模式及其地质含义:绿模式、红模式、蓝模式、杂乱模式二、微电导率插值环井眼成像三、沉积构造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模型1.岩心刻度2.沉积构造的测井解释图版3.层理角度与沉积相四、沉积体内部充填结构测井解释模型1.平行结构、前积构造、发散结构、杂乱结构五、古水流研究2.古水流研究方法:全方位频率统计法、红蓝模式法3.用倾斜资料判断沉积环境(古水流)实例六、沉积构造的成像测井解释1.冲刷面、斜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结核、透镜状层理、小型砂纹交错层理、生物钻孔构造、沉积构造垂向序列解释第四节碎屑岩测井沉积微相建模与划分一、关键井测井沉积亚相与微相模型的建立二、测井沉积相剖面对比三、平面展布及古水流系统分析第四章测井构造地质精细分析第一节测井构造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地层倾角测井构造解释原理二、井壁成像测井构造解释原理第二节褶皱构造倾角解释方法一、褶曲的形态分类二、地层倾角测井的褶皱解释方法1.对称背斜2.非对称背斜3.倒转背斜4.平卧褶曲5.对称向斜6.非对称向斜三、用单井倾斜测井资料研究地下构造和褶曲要素1.确定井孔剖面的地层产状2.判断地下构造的偏移方向3.构造的识别方法四、地层倾角确定盐丘、泥丘第三节断裂构造倾角测井解释方法一、断层要素及分类二、井下钻遇断层的主要地质标志★三、地层倾角测井的断层解释方法★★--不同类型断层的解释方法1.正断层2.逆断层3.逆掩断层4.地层倾角测井应用一-两口井之间确定断层四、利用井壁成像研究断层第四节不整合面的地层倾角测井解释一、.平行不整合(假整合)解释二、角度不整合解释第五节井旁复杂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一、井旁高陡构造的精细解释二、应用一一用测井资料在渤海湾下古生界首次发现逆掩断层-平卧褶曲构造三、应用二--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第五章裂缝储层的测井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裂缝型储层二、裂缝-孔隙型储层三、裂缝-洞穴型储层第二节裂缝性储层的实验观察与研究一、储层裂缝系统的成因二、岩心裂缝观测与分析1.岩心裂缝几何参数的相关分析2.岩心裂缝密度和裂缝孔隙度的统计与分析三、裂缝的评价1.岩心裂缝的描述一单一裂缝参数和多裂缝参数2.裂缝分布密度的分形方法第三节裂缝的测井响应一、常规测井曲线对裂缝的响应1.微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2.双侧向测井3.补偿密度测井4.长源距声波测井5.岩性密度测井6.自然伽马测井7.地层倾角测井二、成像测井对裂缝的响应1.裂缝的分类及其基本图像特征2.真、假裂缝的识别3.天然裂缝与人工诱导裂缝的鉴别第四节裂缝有效性的测井评价及参数计算一、裂缝有效性评价1.从裂缝的张开度来评价裂缝的有效性**⑴充填缝和张开缝的判别⑵有效张开缝的判别2.从裂缝的径向延伸特征判断裂缝的有效性3.从裂缝的连通性和渗滤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⑴ 从裂缝的连通性判断裂缝的有效性⑵从裂缝的渗透性来判断裂缝的有效性二、裂缝参数计算1.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计算裂缝参数2.双侧向测井信息估算裂缝参数第五节裂缝发育规律及现代地应力场研究一、现代构造应力方向分析二、构造应力方向分析在勘探与开发中的应用第六章烃源岩与盖层的测井研究第一节烃源岩的测井分析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响应1.地层的组成2.导致测井异常的基本原理二、烃源岩的测井识别1.烃源岩的单一测井方法分析⑴自然伽马测井⑵自然伽马能谱测井⑶密度测井⑷电阻率测井⑸声波测井2.用交会图识别烃源岩⑴自然伽马一声波测井交会图⑵电阻率一自然伽马交会图⑶电阻率一声波时差交会图3.声波-电阻率曲线重叠法三、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参数1.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2.烃源岩剩余烃含量VHC第二节盖层的测井分析与评价一、有效盖层的识别与评价1.有效盖层识别2.泥页岩盖层等级划分二、储盖组合测井分析。
关于油田测井的分析与应用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油田测井作为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油井内部岩石进行测量和解释,为油田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油田测井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起初主要用于确定井孔内岩石的性质和地层的结构。
随着油田勘探深度和难度的增加,测井技术逐步发展并完善,成为了当前油田勘探开发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研究背景的提出,是因为油田测井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油田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具有广泛的前景和应用价值。
通过测井技术可以获取井下岩石的物理特性参数,从而帮助地质工作者更准确地理解地层结构和储层性质,为油田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对油田测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对于提高油田勘探开发的效率和成本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包含了对油田测井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的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动力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油田测井技术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揭示其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测井技术概述、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应用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油田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储层性质和油气分布规律,从而指导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
本研究也旨在为今后油田测井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油田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总结和探索油田测井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凝练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推动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效益。
2. 正文2.1 测井技术概述测井技术是油田勘探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
测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通过在井中放置测井仪器测量地层各种物理性质的方法,以获得地层和岩石的信息,从而判断油气储集层的性质和产能情况。
测井技术通常包括测井仪器的选择、井下测量与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与解释等环节。
测井技术主要包括测井仪器选择和测井方法选择两个方面。
沉积相的研究方法摘要:沉积相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沉积相;沉积岩;沉积物;岩石;测井;地震;沉积相的研究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地质方法:①沉积岩和沉积物的研究: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沉积岩和沉积物的岩性、结构和构造,确定岩石类型,分析其成因。
②沉积相分析:在了解盆地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综合应用沉积岩和沉积物的颜色、岩性、结构和构造等特征,分析沉积相,恢复古地理和古环境。
③建立相模式:在大量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可以起到标准、对比和预测作用的相模式。
二、地球物理方法:特定的岩石,具有特定的物理响应,因此用反演的方法,根据岩石的物理响应可以研究其岩性特征,所以可以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学的某些问题。
用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可分为测井和地震两种方法。
①测井相分析法:测井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从一组能够反映地层特征的测井响应中,提取测井曲线的变化特征,包括幅度、形态等定性方面的曲线特征以及定量方面的测井参数值来描述地层的地质相,运用各种模式识别方法,利用测井相进行地层的岩性、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测井相分析的基本步骤为:a.建立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b.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并对之进行深度较正和环境影响较正;c.对所选择测井曲线和测井参数进行主成份分析;d.对主成份进行聚类分析;e.对测井相进行判别归类,确定最终测井相,最终测井相具有单一的地质特征,与沉积相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②地震相方法:根据地震相参数如振幅、连续性、频率、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层速度等可确定地震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常选择可信度较高的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作为地震相类型的主要依据,其它参数作为辅助参数。
在把地震相向沉积相平面转化的过程中可确定沉积体系的成因类型,在转相过程中应与盆地古地理背景结合、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与地震相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前已建立各种地震相模式与其相应的相参数。
①在岩心观察和实验基础上首先进行岩石相分类;②划分岩石相不仅要区分岩石类型,而且要反映沉积时水动力、地化及生物作用条件,对于碎屑岩储层水动力条件和能量与储层质量好坏一般有紧密联系,因此储层碎屑岩的岩石相尽可能与能量单元统一起来。
③对每种岩石相的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作出解释。
(2)垂向层序的分析①垂向层序是地下地质工作中沉积相分析的重要依据。
一般来说,一定的微相有一定的垂向沉积层序,但一种垂向层序可能有几种微环境成因,所以垂向层序是很重要的相标志,而不是绝对标志,需结合其它标志综合判别。
②碎屑岩储层垂向层序一般又是层内非均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确定各微相砂体的典型垂向层序是储层描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③垂向层序以自下而上岩石相的组合序列来表示,以最基本的沉积旋回为单元进行组合。
④垂向层序的分类和描述要满足划分微相和各微相作用沉积学解释的要求。
⑤每类垂向层序应选择代表性取心井段分别作出相柱子图,内容除沉积学描述外,还应包括反映储层物性及典型测井曲线。
(3)沉积旋回分析①以最小沉积旋回为单元的垂向层序分析作为基础,逐级向上扩大进行各级沉积旋回分析。
②沉积旋回分析的目的是搞清垂向上微相演化,进一步确认亚相(大相),并从相组合上检验微相,要应用全部的相标志进行综合分析。
③各级沉积旋回反映盆地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碎屑物供应量的变化,水进水退、沉积体的废弃转移、各次沉积事件间能量的差异以及每次沉积事件本身能量的变化过程。
④沉积旋回分析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反复进行,从各级旋回的岩相组合和演化规律上互相检验相分析的合理性。
⑤沉积旋回界线应是确定性的时间界线。
(4)单项指标相分析常用于碎屑岩储层相分析的单项指标有:①粒度分析;②微量元素分析;③孢粉古气候分析;④古生物分布分析。
(5)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特征来识别的,这些特征包括地震相的外形、内部结构、顶底接触关系、振幅、连续性、视周期、层速度、反射特征的横向变化等。
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储层沉积相类型特征分析作者:张洋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4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盒8气层组己成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储量增长的主力层之一。
本文概述了盒8段的单井测井相,结合测井数据得到相关曲线,曲线反映出了很多重要的特征,最后本文进一步探析了目的层的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的类型特征及对储层影响。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盒8段储层;沉积相;微相;类型特征;测井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170-01一、沉积相、沉积微相的类型和特征实验表明,盒8期沉积时期靖边气田北部及中部广大地区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向南受湖水的改造作用强,发育是以滩坝为主要微相的浅湖沉积体系。
在研究区内,最发育的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由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泥炭沼泽和分流间湾等微相组成,是三角洲沉积的水上部份。
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为主,次为河漫沼泽相。
分流河道呈近南北状分布,无论是横向剖面和顺向剖面上都显示纵向层间微相变化迅速、并形成多期河道砂体彼此叠置的巨厚砂体,细粒沉积相对不发育,发育有决口扇,天然堤相对不发育。
同一小层内砂体因叠置变厚,使得横切方向沉积微相变化没有山,迅速,而顺水流方向各层内微相变化比较连续,以分流河道为主。
盒8期与山1期相比,河道更宽,水深较浅,水动力条件加强,河道冲刷加剧,分流河道频繁改道或叠加,呈现近网状河道沉积的特点。
资料表明,在四类沉积微相中,分流河道孔隙度、渗透率相对最好,其次是天然堤和决口扇,泥炭沼泽和分流间湾最差。
所以从沉积微相的角度来说,在天然堤、决口扇和分流河道微相上,更容易形成好的储层,而在泥炭沼泽微相上,不利于储层的发育。
盒8上段,河流作用减弱,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河道较盒8下段不发育,河道相对较窄,且河道改道明显,另外物源方向除了主要的北东向物源以外,北西向也有物源供给。
对于盒8上2期,仅在中期为河流沉积、岩性为灰白色中砂岩,早期和末期均为河漫沼泽沉积微相、早期岩性为灰色泥岩、末期为褐棕色泥岩;盒8上1期以泛滥平原微相为主、岩性为浅灰色细砂岩和泥质砂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