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归属需求的调节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4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三章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六七岁~十二三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勤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如下:一、学习时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系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学习时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接受者。
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种种矛盾,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一方,教师的素质、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项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
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莱辛说:“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他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涉及多重要素,其中有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以及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策略和记忆策略等。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住到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认识或认知过程。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在丰富自己、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将所学不断内化于己,不断地引起其智力、个性、社会性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童年期的学习 一、童年期的主导活动一、童年期的主导活动一、童年期的主导活动——————学习学习 二、童年期学习的主要特点二、童年期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一)(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 社会义务社会义务社会义务 知识知识知识 技能技能技能 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义务感义务感 ★★ 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 奠定基础奠定基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童年期的学习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学生学生学生 是积极主动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学习者 不是被动接受者不是被动接受者 ★★ 双向互动双向互动双向互动 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师生双方积极主动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四)(四)(四)““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主动学习 学会思考学会思考学会思考 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学会管理时间 掌握学习和记忆策略掌握学习和记忆策略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童年期记忆的发展一、童年期记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童年期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童年期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一)复诵策略(一)复诵策略(一)复诵策略有意识有意识有意识 复诵复诵复诵 信息信息 (二)组织策略(二)组织策略(二)组织策略归类归类归类 长时记忆编码形式长时记忆编码形式长时记忆编码形式 语义编码语义编码 组织策略的年龄发展组织策略的年龄发展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童年期记忆的发展一、童年期记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童年期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 (三)系统化策略(三)系统化策略(三)系统化策略信息加工信息加工信息加工 知识系统知识系统知识系统 条理化条理化条理化(四)巧妙加工策略(四)巧妙加工策略 无意义联系的信息无意义联系的信息无意义联系的信息 加工加工加工 意义意义动物植物生物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水果粮食蔬菜兔子、狗、狮子兔子、狗、狮子…………蛇、蜥蜴、鳄鱼蛇、蜥蜴、鳄鱼…………苹果、香蕉、橙子苹果、香蕉、橙子…………黄瓜、菜花、茄子黄瓜、菜花、茄子…………大米、绿豆、玉米大米、绿豆、玉米…………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 1. 1. 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抽象概念抽象概念抽象概念 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逻辑思维 思维形式依赖思维内容思维形式依赖思维内容 2. 2.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的主导类型思维的主导类型思维的主导类型 变化变化变化 过程过程 3. 3. 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 小学中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中年级 99—1010岁岁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二)思维形式的发展•概括能力的发展:((1)直观形象水平直观形象水平 外在特征外在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 外在、内在外在、内在特征((3)本质抽象水平本质抽象水平 内在本质特内在本质特征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词语概念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 小学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的发展趋势小学儿童掌握词语概念的发展趋势 ((1)不理解 ((2)描述性)描述性 依据形象特征或功用依据形象特征或功用 ((3)本质定义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3. 3. 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对直接感知的事实进行简单的演绎推理•对言语表述的事实进行演绎推理• 自觉地运用演绎推理解决抽象问题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3. 3. 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 完全归纳推理 高斯解题高斯解题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数学家之王数学家之王——————高斯高斯等差级数求和1+2+3+4+5+…+9898++9999++100101101××50=5050从1到100100的的100100个数的完全归纳推理个数的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3. 3. 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 ((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完成简单归纳推理• 复杂推理复杂推理随年龄增长随年龄增长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3. 3. 推理能力的发展推理能力的发展 ((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年龄阶段差异•各年龄阶段水平• 低于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手手指树树树树绿色土壤树枝阳光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三)新的思维结构形成 1. 1. 陆续掌握各类守恒概念陆续掌握各类守恒概念 ★★ 掌握守恒掌握守恒 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的本质特征概念的本质特征 概念的稳定性概念的稳定性 2. 2. 2.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 恒等性恒等性恒等性 可逆推理能力可逆推理能力可逆推理能力 二维互补推理二维互补推理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童年期的认知发展(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第一,第一,第一,4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并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童年期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童年期”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童年期
个体发展阶段之一。
广义指个体心理发展从出生到成熟的时期;狭义指介于幼儿期和少年期之间的时期(6、7岁~11、12岁)。
是儿童进入小学的时期,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1)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发生重大变化。
脊椎的弯曲部正在形成,骨化过程仍在继续,肌肉和韧带逐渐强固,脑重逐步接近成人,大脑皮质抑制机能增强,但兴奋仍较强烈。
(2)心理活动发展迅速并发生某些重大转折。
知觉随意性和整合性不断提高,有意注意和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开始发展,有意识记和再现逐步占主导地位,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形式过渡,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及想象的有意性均有进一步发展,想象内容不断丰富。
情感内容逐渐充实,深刻性、稳定性增强,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
(3)人格和社会性有新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客观化时期,角色意识逐渐建立,社会自我概念趋于形成。
道德发展上,能逐步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形成自觉的纪律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道德知识呈现系统化。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二、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2、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5、()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A、789B、1879C、1798D、18976、()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7、人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B 能力、气质、性格C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D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8. “ 谈虎色变” 与“ 谈梅生津” 都是( )的表现形式。
A 、无条件反射B 、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C 、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D 、条件反射9.下列哪一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 眨眼反射B. 吮吸反射C. 防御反射D. 信号反射10.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 望而生畏B. 谈梅生津C. 望梅止渴D. 尝梅生津4.最早对条件反射进行研究的是( ) 。
A 、谢切诺夫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冯特11.()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12.()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三、填空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2、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和-——三个方面,简称知、情、意。
《心理学》(中央电大)形考答案电大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第1—3章)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体心理及其活动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2、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3、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4、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5、意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催眠是指对人或动物刺激视觉,听觉或触觉来引起半睡眠状态,对人还可以用言语的暗示引起。
8、感觉是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的刺激之特性。
9、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10、绝对阈限是指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物理能量)。
1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12、似动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13、三色论是指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
14、对立过程理论是指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
二、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 认识内外世界;(2) 调控行为; (3) 预测未来;(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一、引言贫困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近来成为研究的热点[1-3]。
这些研究表明,贫困会导致认知能力受损[3],对此,学者从多个角度作出解释。
意志力损耗理论认为个体在抵制外在诱惑时会消耗意志力,进而降低自我控制能力,以至于容易做出不理性的行为[4]。
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外在的诱惑和所要面对的压力会比家境富裕的孩子更多,更容易在注意、工作记忆、抑制约束力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出现不足[1]。
认知控制损耗理论认为贫困者在经济决策中的难度会高于其他决策。
认知控制涉及广泛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资源,如自我控制、工作记忆、认知弹性等等[5,6]。
生理方面的假说认为,贫困会导致个体脑功能的改变或发展不足。
特别是童年贫困会导致大脑中海马体积的发育不良和杏仁核对不良刺激的过度反应,以及改变前额叶皮质的活性和结构。
注意力损耗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资源匮乏,都会引导注意力集中于所匮乏的资源[7,8]。
对金钱的忧虑使贫困者将注意力过多耗在经济上,而投入其他领域的注意力减少。
综合这些研究可见,金钱的缺失使贫困家庭及其儿童在应对生活中的一些要求时面临更大压力。
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从客观的金钱资源缺乏角度来研究其影响,未考虑主观上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人们所感知到的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上的高低程度。
尽管个体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是构成个体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基础[9],但他们采用不同的概念维度[10,11]。
学者们认为,主观上的社会经济地位经验对人们心理和行为影响更大。
例如,个体对自身处在社会等级的哪个位置的主观经验会影响其特权感受[1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的执行功能[13]。
因而,童年期感知到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比实际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
认知灵活性被定义为人们在思考和决策时接受新观点和方法的开放程度。
它是创造力的成分,是认知能力的体现之一[14]。
因而认知灵活性可作为认知能力的一个指标。
不过,有学者研究认为,金钱只是人们面对威胁时的第二缓冲物,第一应对资源是社会支持[15]。
现实疗法的创始人Glasser [16]也提出,归属的需求是写在人类基因中的五大基本需求之一。
归属需求是人对依存关系的需要,它驱动我们寻求社会支持感。
社会支持感可以缓冲生理疼痛和心理疼痛[17]。
而社会支持的缺失,例如留守儿童面临的因依恋中断而导致的不确定感,则损伤心理健康和认知决策[18]。
因而,我们认为,在应对来自生活的压力时,有些〔摘要〕为探究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感知、认知灵活性和归属需求的关系,本文提出研究假设:童年期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与认知灵活性有关,且归属感需求会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
采用了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感知问卷、认知灵活度问卷和归属需求量表,对301人进行了调查,得到296份有效数据。
数据分析结果: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归属需求都正向预测认知灵活性,且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归属需求低的人来说,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认知灵活性也越高,但对于归属需求高的人,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不显著。
结论: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认知灵活性,但该效应只在归属需求低的人身上出现。
〔关键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归属需求;认知灵活性;金钱〔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3-0006-04□ 何吴明 杨敏钰 李东玲 黄佳鹂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归属需求的调节作用人对归属的需求可能比金钱更加强烈。
金钱对认知的干扰作用可能在归属需求高的人身上没那么明显。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能力有关。
假设2:归属需求会调节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因此,为了验证本研究的两个假设,我们调查了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认知灵活性和归属需求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调查了301人,有效问卷296份。
平均年龄为22.87(SD =5.76)。
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感知问卷包含3个题项,7点量表。
该问卷能够有效地测得个体在童年期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19,20]。
在本研究中亦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α=0.75)。
采用归属需要量表[21,22]来测量受访者的归属需求程度。
该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已有的研究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调查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α=0.88。
用认知灵活度问卷来评估受访者的认知灵活性,包含7个题项,6点量表。
该问卷在之前的研究[19,23]中表现出很好的信效度。
在本次调查中,内部一致性为0.87。
三、结果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显示,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显著正相关(r =0.17,p =0.003),归属需求与认知灵活性显著正相关(r =0.25,p <0.001),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归属需求间也是显著正相关(r =0.12,p =0.039)。
同时,我们发现,性别(r =-0.13,p =0.020)和年龄(r =-0.14,p =0.019)都与归属需求具有显著相关,因此在后续的调节统计分析中,我们将控制性别和年龄的干扰(如表1所示)。
回归模型分析。
将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归属需求中心化,并合成交互作用项。
以认知灵活性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显著,F (3,297)=17.46,p <0.001。
结果发现,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β=0.13,t =2.37,p =0.019)和归属需求(β=0.15,t =2.70,p =0.007)都正向预测认知灵活性。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交互作用项也是显著的(β=-0.27,t =-4.85,p <0.001)。
这说明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归属需求交互地预测认知灵活性。
此外,无论是否在回归模型中放入年龄和性别,结果模式都没有变化。
因此,我们进一步进行了调节模型分析。
调节分析。
以归属需求作为调节变量,采用Hayes 等人[24]开发的SPSS macro 进行调节模型分析。
如图1所示,对于归属需求低(均值以下一个标准差)的人来说,童年时感知到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认知灵活性也越高(β=0.31,t =5.18,p <0.001,95%CI[0.19,0.42])。
但是,在归属需求高(均值以上一个标准差)的人身上,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不显著(β=-0.09,t =-1.44,p =0.150,95%CI[-0.22,0.03])。
四、讨论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认知灵活性就越高。
这个结果印证了假设1。
表1 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和一致性矩阵变量MSD123451.性别2.年龄22.87 5.76-0.093.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 3.22 1.270.03-0.05(0.75)4.认知灵活性 4.08 1.070.010.020.17**(0.87)5.归属需求4.321.12-0.13*-0.14*0.12*0.25**(0.86)注:N =296。
括号里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 p <0.05;**p <0.01。
图1 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在不同 归属需求水平上的差异金钱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也发现,金钱概念启动会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新奇、独特的想法[25],提升认知灵活度[26]。
这些研究从另一个侧面与本研究结果吻合。
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孩子可能在认知上的负荷较少受贫困的影响,因而能够发展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
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孩子对金钱的忧虑会抑制他们对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联想。
归属需求调节了童年期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认知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用注意偏向和注意力损耗理论来解释。
人的认知偏差会受到童年期经历的影响[27],不同认知风格的贫困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8]。
归属需求高的人可能对经济方面的注意偏向较小,因而不会因金钱而损耗太多认知资源。
的确,近期也有研究表明,归属需求高的人更加注意社交相关线索[29]。
因此,他们可能更依赖人际资源而非经济资源来解决问题,从而受金钱的影响较小。
此外,前人的研究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认知能力之间建立了联系。
而我们拓展了这条研究线路,发现主观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也与认知能力有关。
具体体现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越低,认知灵活性越低。
不过我们还发现,这个效应只在归属需求低的人中出现。
这意味着,归属需求高的人可能在注意资源的分配上与归属需求低的人有差别。
这是未来可进一步探讨的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固然是儿童认知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童年期“主观”上的社会经济地位感知,以及他们在面临压力时所采取的机制(金钱缓冲物vs.社会支持缓冲物)。
这也预示着,满足儿童的归属需求,提升其社会支持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保障。
注:本文系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项目(2017SYSYJ02);岭南师范学院2016年度人才专项(ZW1602)。
参考文献[1]艾娟. 为什么贫困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基于心理学的解释[J]. 江汉学术,2017,36(5):123-128.[2]吕小康,汪新建,付晓婷. 为什么贫困会削弱决策能力?三种心理学解释[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823-1828.[3]Mani A,Mullainathan S,Shafir E etc.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J]. Science,2013,341(6149):976-980.[4]Ozdenoren E,Salant S W,Silverman D. Willpower and the Optimal Control of Visceral Urges[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2,10(2):342-368.[5]Diamond A. Executive functio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3,64(1):135-168.[6]Gazzaniga M S,Ivry R B,Mangun G R etc.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he biology of the mind[M]. W. W. Norton,2009.[7]Mullainathan S,Shafir E. Scarcity: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J]. Accountancy Ireland,2014,46(3):90.[8]Shah A K,Mullainathan S,Shafir E. Som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too little[J]. Science,2012,338(6107):682.[9]Demakakos P,Nazroo J,Breeze E etc.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the role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8,67(2):330.[10]Browniannuzzi J L,Lundberg K B,Kay A C etc. Subjective status shapes political preferences[J]. Psychol Sci,2015,26(1):15-26.[11]Piff P K,Kraus M W,CÔTÉ S etc. Having less,giving more: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lass on prosocial behavior[J]. J Pers Soc Psychol,2015,99(5):771-784.[12]Schuler J,Wanke M. A Fresh Look on Money Priming:Feeling Privileged or Not Makes a Difference[J].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6,7(4):366-373.[13]赫中华. 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执行功能: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95-400.[14]Martin M M,Anderson C M. The cognitive flexibility scale:Three validity studies[J]. Communication Reports,1998,11(1):1-9.[15]Zhou X,Gao D-G. Social Support and Money as P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8,19(3-4):127-144.[16]William Glasser. Control Theory in the Classroom[M].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86.[17]He W,Guo S,Jiang J etc. Physical pain induces negative person perception:Physical pain[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6,19(3):189-197.[18]何吴明. 留守儿童的冒险性:不确定性认知的视角[J]. 江汉学术,2019,38(1):34-39.[19]G o l d s m i t h K,R o u x C,W i l s o n A. A c t i n g o n Information:Reminders of Resource Scarcity Promote Flexible Thinking and Adaptive Behavior[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6.[20]Griskevicitus V,Ackerman J M,Canta' S M etc. When the economy falters,do people spend or save?Responses to resource scarcity depend on childhood environments[J]. Psychol Sci,2013,24(2):197-205.[21]马书采. 社会排斥条件下成人依恋和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归属需要和人际交往取向的影响[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22]Leary M R. People who need people: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need to belong[C]//D. Richardson(Chair),Sociotropic orientation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uth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tlanta. 1997.[23]M a r t i n M M,R u b i n R B. A n e w m e a s u r e o f cognitive flexibility[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95,76(2):623-626.[24]Preacher K J,Hayes A F. SPSS and SAS procedures for estimating indirect effects in simple mediation model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2004,36(4):717-731.[25]赵建彬,冰球. 金钱概念对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的影响研究[J]. 心理科学,2014(6):1461-1466.[26]H a n s e n J,K u t z n e r F,W a n k e M. M o n e y a n d thinking:Reminders of money trigger abstract construal and shape consumer judgments[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12,39(6):1154-1166.[27]刘晓杰,王美萍.医学新生的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认知偏差和自我价值感[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446-449.[28]李文姣.贫困大学生内隐亲社会倾向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3):144-149.[29]Brown M,Sacco D F. Greater need to belong predicts a stronger preference for extraverted face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7,104:220-223.(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暨特殊儿童心理评估与康复重点实验室,湛江,524048)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上接第5页)上要不断学习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教育,勇于接受各种挑战,勇于探索不同的职业,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个人的职业适应力,不断丰富个人的生命内涵,对待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应抱持开放的态度和动态的、发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