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0
学案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骘.(zhì) 邑.(yì) 谒.(yè) 涿.(zhuō) 辄.(zhé) 悫.(què) 征辟.(bì) 便.宜(biàn ) 2.读准多音字(1)辟.之bì 其他读音:pì 组词:开辟 (2)蕴藉.jiè其他读音:jí 组词:狼藉 (3)遗.之yí 其他读音:wèi 组词:遗十金 (4)省.份shěng 其他读音:xǐng 组词:反省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2.一词多义辨析(1)之⎩⎪⎨⎪⎧ 当之.郡(动词,到)以此遗之.(代词,代指“子孙”)辄叱遣之.(代词,代指“诸子中劝谏的人”) (2)以⎩⎪⎨⎪⎧亦以.此见轻(表原因,因为)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表目的,来) (3)而⎩⎪⎨⎪⎧ 密愧而.出(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而.亦终不用也(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不过”)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表转折关系,相当于, “但是”) (4)知⎩⎪⎨⎪⎧ 君不知.故人(了解)何谓无知.(知道) (5)遗⎩⎪⎨⎪⎧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赠送)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遗留)(6)称⎩⎪⎨⎪⎧ 称.为清白吏子孙(称作)在位以贞白称.(著称) (7)时⎩⎪⎨⎪⎧诸子或时.谏止(经常)时.人方之前朝贡禹(当时) 3.词类活用解释(1)子孙常蔬食步行 活用词语:蔬食 解释:粗粮。
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粗粮。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活用词语:故旧 解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朋友。
4.古今异义区分(1)何谓无知..古义:无人知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整合学案一、单元导入造物主给了万物生命,并且赋予人类生命以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内涵。
江水会朝着自己向往的大海不息地奔流,小草会由种子一步一步地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大树乐于牺牲、甘于奉献,森林更是不甘于地下、坚韧顽强地迎接太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呢?对于人生我们又有哪些思考呢?让我们一起回视人生、一同感受生活。
二、名士贴士(一)单元整体感知这个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与生命现象有关,它们的共同点是:一是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二是表达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在表达种种感受和理念时,都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进行的,即描写了生命界的多种现象,细致具体,生动形象,含蓄耐读。
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
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王鼎钧的《那树》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客观地叙述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表情达意节制而含蓄。
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一文,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勃兰兑斯的《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爱之情,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二)学法指南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与生命现象有关的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散文,学习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领悟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版含答案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A级﹚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一、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诗两首)学案答案一、根底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 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拂晓的通知)。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 诗评家。
X。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土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膜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1.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给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会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唱歌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拂晓——隐喻了祖国大地受到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对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拂晓〞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来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感情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予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含答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难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2.词语解释﹙A级﹚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B级﹚.2. 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C级﹚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C级﹚【学习反思】﹙B级﹚如何诵读这首诗?五【作业布置】﹙C级﹚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和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和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拓展阅读】《双桅杆》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双桅船》赏析:《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像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 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参考答案一、1.注音: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g) 隧洞(suì)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2.词语解释:疲惫:非常疲乏簇新:极新(多指服装)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绯红:鲜红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二、1.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2. 答: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又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3.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象征着祖国的希望4.笿: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四、仔细赏读,理解品味作品:1. 答: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2. 答: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3. 答: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六、参考答案: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文章《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感受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及答案1.《诗两首》学案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艾青(1910~1996),原名,浙江金华人。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作品有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
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三、合作释疑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 《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四、课内精读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3. 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精品精编资料下载珍藏打印2020年春季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导学目标】1.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3.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
4.品味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5.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品质。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魁梧(wú) 奥楚蔑(miè)洛夫筛(shāi)子醋栗(cù lì)咳嗽(sòu) 下贱胚(pēi)子(2)词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聪明、灵活。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自顾自地,任意地。
无缘无故:没有原因。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离奇。
荒谬:有荒唐错误、非常不近情理之意。
2.作者名片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
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3.背景资料《变色龙》写于1884年,作品发表前,正是俄国民主党人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的同时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
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员会头目洛雷斯·麦里可夫后来当上了内务大臣,这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人民称他为“狼嘴狐尾”。
九年级语文下册参考答案一《诗两首》一、预习提示:略。
四、整体感知:(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2)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一枚小小的邮票在这头在那头(4)一张窄窄的船票在这头新娘(5)一方矮矮的坟墓在外头在里头(6)一湾浅浅的海峡在这头大陆五、局部探究:(一)1.不可以去掉;因为用“嘶哑的”更能表现出“我”对“土地”的深爱的程度,去掉了会影响表达效果。
2.第三行中的“这”代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第四行、第五行中的“这”代表广大人民的反抗。
3.指代即将到来的胜利与解放。
4.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示转折;表示语意未尽。
5.指的是祖国。
6.对土地、对祖国油然而生的深沉的爱。
(二)1.借物抒情,使得抒情含蓄化。
2.异:余光中的《乡愁》是借助时空变化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而本首诗却是以三十年前与三十年后巨大的时空跨度来展现思乡之情。
同:都借助了时空变化来结构诗歌。
六、拓展延伸:1.人煤煤人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奋斗2.我们的民族有着煤一样的历史,有着煤所遭受的灾难,又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热量。
3.诗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诗人尽管“眼里常含泪水”,却无比真诚地宣布:他要像鸟一样不倦地歌唱祖国,纵然是死了,也希望把整个身体都融入祖国的土地里。
4.1 4 奔腾不息的海浪在岩石的脚下被打成碎沫。
5 8 礁石以从容不迫的大气面对着大海。
5.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乐观的态度生活。
七、实践:略八、课后反思:二《我用残损的手掌》一、预习提示:烬藻蒿勃荔憔悴1、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2、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四、整体感知:1.已变成灰烬只是血和泥荇藻和水的微凉冷到彻骨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只有蓬蒿寂寞地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沾了血和灰沾了阴暗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我用残损的手掌恋人的柔发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2.悲伤是一场下在你心头的雨快乐正是那雨后的彩虹3.生活中时常有些东西能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难道不是诗吗?五、局部探究:课内阅读1.想像、联想、暗示、对比、烘托等。
九年级下册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诗两首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1.蒋海澄诗人《大堰河》《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悲哀的是人”文学艺术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3.Yǎ lóng guā4.4.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5.5.先假定自己是一只鸟,接着表达对自己土地的歌唱赞美,最后书写对这片土地的至死不渝的爱。
活动三:1.此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的抒情。
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2.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3.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达标训练】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中国的土地》主要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
《中国的土地》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被人称赞的新中国四大发明,为人赞叹的大国外交,具有活力的中国自主创新。
如果让我们用一个形象来形容今天的中国,朝气蓬勃的青年或美丽动人的姑娘都甚为恰当。
然而,在改革之初,面对她的伤痕累累,面向全新的希望,她在人们心中会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中感受一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写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目标导学二: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1.反复朗读诗歌。
2.第一节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含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意象:“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两个意象,象征祖国的贫穷落后和长期停滞的生产力;“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几个意象,进一步概括了祖国的饥馑、闭塞和百废待兴的状况。
总之,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和种种沉重的负累。
作者以诸多落后以及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
3.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它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明确:第二节通过直抒胸臆来描写祖国的过去,表明祖国的“贫困”“悲哀”,这也是对第一节中诸意象的诠释,长期潜伏蜗行于黑暗的隧道里固然是贫困,而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肩脖则是悲哀。
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学案及答案9篇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学案及答案 1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塑造人物性格时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从主要人物“爷爷”、“奶奶”的形象分析入手,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是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出他们的缺点,要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
体会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调动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仔细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概括人物性格,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反复阅读、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乡土气息;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小说中描写的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感受没有遭受物质欲望污染的健康纯净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健康纯净的生活中属于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思考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活。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这种思考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学重点1、感悟文中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2.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1.拟题法、感悟法模仿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给课文拟题,以对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2.诵读法、探究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感悟小说语言的魅力。
3.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1、学生欣赏古运河图片。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
2.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独具特色的意象。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我国当代女诗人。
她是的代表诗人之一。
这首诗以第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胚.芽( ) 迷惘.( ) 隧.洞( )绯.红( ) 淤.滩( ) 纤.绳( )喷薄.( )3.请将“老水车、驳船、矿灯、稻穗、路基”这几个形象、填入下列空缺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是失修的;/是淤滩上的/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二、感知内容,提升能力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回答下列问题。
4.简要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5.两节诗分别选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进行对比?6.两节诗的最后一行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三、拓展提升,学以致用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7.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 )耀痴.( )情慰藉.( )霹.( )雳流岚.( ) 虹霓.( )8.诗中的橡树、木棉各自代表了什么?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一、知识积累,夯实基础1.舒婷朦胧诗派一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2.biěbówōpēi wǎng suìfēi yūqiàn bó3.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二、感知内容,提升能力4.第一节诗用写实的手法,回忆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第三节诗主要写祖国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开始了新生。
1.《诗两首》学案答案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 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 诗评家。
台湾。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1.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九年级语文学案参考答案1、家第一学时一、(二)1.xiâ qì míng yíng niǎo niǎo xīn2.深沉的思索和想象姿态风度稳重自然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的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二、(一)3 判断认识思考 3 递进(二)第一节: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
第二节:由人生是一次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憩放松的乐园。
第三节:以诗人咏唱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文为例,说明家是永远的归宿,永远的岸。
(三)漂流船港湾岸(四)本文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过着平常生活的回到家中的人们的祝福第二学时一、(一)1.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
2.本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比作一只船、温暖的港湾、永远的岸,点出了家在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抒发了作者热爱家,牵挂家的情感。
三、老人:家是相互之间的唠唠叨叨年轻人:家是举案齐眉的欣喜孩子:家是妈妈那美妙的摇篮曲2、石缝间的生命第一学时一、(二)1.â 艰难窘迫ài shǔn shān 流泪的样子xiã shâ 震动使害怕2.本文描写了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三种生命。
表达出作者对石缝间倔强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石缝间生存的生命令“我”感动。
第二部分(第2~8段)以石缝间三种生命为媒介表达对适应恶劣环境的顽强生存者的敬意。
第三部分(第9~10段)赞颂石缝间生命的价值和伟大意义。
三、(一)1.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己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作者感动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