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格式:ppt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9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涵盖了文字、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传统中国人提倡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传统的婚姻伦理也强调忠诚和责任。
这种家庭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美好家园。
二、礼仪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节之道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重师长、友善待人、尊卑有序、讲究仪式等传统礼仪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道。
通过学习和遵循这些礼仪之道,人们可以培养出优雅的仪态和从容的风度,增强社交能力和人格魅力。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理、忠孝、礼仪等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注重虚心谨慎、超然物外、自然至上,佛家思想倡导慈悲、般若、禅宗等修行方式。
这些思想文化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修养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四、艺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传统包罗万象,涵盖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
如中国书法追求笔墨情致、指法腕力;中国绘画讲究意境气韵、笔墨浓淡;中国音乐舞蹈重视旋律韵律、动静结合。
这些艺术传统通过审美的方式,传递出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五、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提倡诚信守约、忠信正直、敬贤礼义。
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传承和弘扬,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尊崇的伦理道德,可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品行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及其主张有个基本了解与把握,宜课前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与文章。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韦尔期在《人类和命运》中:“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闻一多在《善于儒、道、匪》里认为,这是一个“是卓越的断案”。
第一节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儒家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1、以仁为思想核心仁构成了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在万余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达百余次之多。
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是人之区别于物的基本标志。
如孔子所言“仁者,人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故“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以义为价值准绳如何确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精神,儒家提出了以“义”为价值准绳的思想。
故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孟子:“义,人之正路也”,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既如此,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
(《礼记·中庸》)也就是说,言行举止,一定要与“礼”相合,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2.中国古代主要宗教。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教的创立、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1.以仁为思想核心“仁”并非孔子首创(1)孔子之前的“仁”A.予仁若考能。
(《尚书·金滕》)B.洵美且仁。
(《诗经·郑风》)其人美且仁。
(《诗经·齐风》)C.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左传·僖公三十有三年》)“仁”与技巧、美、政治、道德、事功等有关,但含义单薄。
(2)孔子的“仁学”体系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奴隶制瓦解。
孔子从维护旧有制度出发,挖掘前世精神遗产,创立“仁学”体系,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儒家的“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
那么孔子如何利用这种建立在血亲观念之上的“仁”来发挥政治功用,维系西周奴隶制呢?家国同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家)↓血缘政统道统↓外在等级制度、历史传统→内在道德伦理意识↓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那么如何衡量人的行为“仁”或不“仁”呢?2.以义为价值准绳(1)儒家普遍视“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案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
2.中国古代主要宗教。
[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道教的创立、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佛教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节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1.以仁为思想核心“仁”并非孔子首创(1)孔子之前的“仁”A.予仁若考能。
(《尚书·金滕》)B.洵美且仁。
(《诗经·郑风》)其人美且仁。
(《诗经·齐风》)C.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左传·僖公三十有三年》)“仁”与技巧、美、政治、道德、事功等有关,但含义单薄。
(2)孔子的“仁学”体系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奴隶制瓦解。
孔子从维护旧有制度出发,挖掘前世精神遗产,创立“仁学”体系,作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孟子》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
(《孟子·离娄上》)儒家的“仁”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
那么孔子如何利用这种建立在血亲观念之上的“仁”来发挥政治功用,维系西周奴隶制呢?家国同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家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国家)↓血缘政统道统↓外在等级制度、历史传统→内在道德伦理意识↓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那么如何衡量人的行为“仁”或不“仁”呢?2.以义为价值准绳(1)儒家普遍视“义”为立身之本君子喻于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毛素文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主要是就儒家的价值取向而言。
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整体系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来源。
而直接提出此价值观的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以“格物”为起点,层层递进,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加强自我道德完善,然后由己及人,从“格物”到“修身”都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
而当儒家这种积极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受到挫折而无法实现时,他们继而转向道家思想中去寻找寄托。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价值取向。
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借此机会,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提倡仁爱、礼义、忠诚、孝敬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道德观念。
在现代社会,这些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现代的企业管理也需要重视人的因素,推崇和谐的员工关系、公正的用人机制、良好的社会责任等等。
同样,传统文化伦理思想的重要思想核心也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管理中。
例如,孔子所说的“以德行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正逐渐地向着现代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认同和养成也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文化可以给现代社会增添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为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血液。
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必须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和愿望。
因此,在文化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需要进行巧妙地调和,使之两相融合,彼此辉映。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发展之中。
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重点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有助于现代化建设的人文因素。
同时,我们也需要适当地开展跨界合作,发掘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的内外交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跨界推广。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彼此协调,共同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也是相互依存的。
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紧密相连,二者的融合和交融有助于构建一个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