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教学大纲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教学大纲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教学大纲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深厚的视觉鉴赏修养与媒介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媒介文化的独立评价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博雅气质。

课程教学任务: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结合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课程内容;开发多种可视化表征样式的课程资源;设计以主题教学为主、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教材从总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共十四个模块(从模块一到模块十四),中篇共十个模块(从模块十五到模块二十四),下篇共十一个模块(从模块二十五到模块三十五)。三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断进行交融,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上篇阐述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基础。中篇介绍生活中不同类别视觉文化对象特征与价值,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感悟生活中的建筑、雕塑、陶瓷、服饰等视觉对象包含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先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历史的来龙去脉,提升视觉素养。下篇讲述了通过各种媒介所传递的视觉文化对象的特征与价值,使学生了解书法、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信息所传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感受精神家园,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了解媒介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媒介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媒介素养。(教学内容呈现如下图所示)

促进

加深

了解生活中的视 觉文化对象,提 高视觉素养

实践感悟

理论基础

了解媒介传递的 视觉文化对象, 提高媒介素养

当代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质培养

了解相关知识 奠定基础

感悟生活家园 唤醒自觉意识

感悟精神家园

发展媒介素养

上篇:当代大学生的视觉文化素质培养创新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媒介素养、视觉素养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导读、演示、互动、对话、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为主

模块标题内容结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模块一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简介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课程进行了简介

●理解视觉文化与媒

介素养二者的概

念、内容、范畴以

及二者之间的关

系;

●明确《视觉文化与

媒介素养》课程讲

授的主要内容;

●明确《视觉文化与

媒介素养》课程教

材的内容结构、形

式;

●了解《视觉文化与

媒介素养》课程的

教学理念和资源的

建设。

访问视觉文化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8214928208.html,)

欣赏作品并谈谈自己

的感想。

模块二

研究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时代意义(之一:时代背景)1.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提

出的时代背景

1.1 读图时代来临,媒介

素养成为大众基本素养

1.2 媒介素养普及,媒介

素养教育应运而生

●了解两个关键词: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

养;

●了解视觉文化与媒

介素养提出的时代

背景和原因所在。

●访问“视觉文化

网”专栏:中华传

统节庆LOGO设

计,理解视觉文化

在大众传播方面

具有的优势。

模块三

研究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时代意义(之二:视觉符号的结构与功能)1. 视觉符号的结构方式与

功能机制

1.1 符号的代表性与指

代关系的多样性

1.2 揭示符号的结构奥

秘:语义三角形

1.3 视觉符号的结构特

征:能指与所指的相似度与

直观性

1.4 视觉符号的功能机

制:外延内涵与意义层次

●理解视觉符号的结

构方式与功能机

制,了解视觉语言

的表征特性;

●学习与理解语义三

角形、能指和所指、

外显与内涵的概

念;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视觉案例与媒

介作品解读的分析

训练。

●经过本讲的教学

训练,你认为对你

的视觉素养与媒

介素养的提升起

到了怎样的作

用?

模块四

研究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时代意义(之三:1. 媒介演变与媒介素养

1.1 媒介演变与传播形

式的变革

1.2 与时俱进的媒介素

养教育

●了解信息载体央视

的演变与传播形式

的变革之关联;

●了解不同符号结构

央视具有不同的传

●结合罗中立的油

画《父亲》和谢海

龙的摄影《我要读

书》进行一系列活

动,如利用不同媒

媒介演变与媒介素养)

播特性;

●了解媒介素养的内

涵与标准是与时俱

进的。

介查询作者与作

品信息;辨别作品

创作采用的媒介

手段对作品意义

附加值的影响等。

模块五

读图时代“看”行为的变迁与意义(之一:东西方“看”行为的历史变迁)1. 东西方“看”行为历史

文化的变迁

1.1 西方“看”行为的历

1.2 东方“看”行为的历

1.3 “读图时代”到来的

必然性

●了解西方“看”行

为的历史变迁轨

迹;

●了解西方“看”行

为的历史变迁轨

迹;

●辨析东西方“看”

行为历史变迁的异

同。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东西方“看”行为

演变的异同比较.

模块六

读图时代“看”行为的变迁与意义(之二:读图时代“看”行为的忧虑)1. 读图时代“看”行为的

忧虑

1.1“看”行为的现状和

产生忧虑的原因

1.2 “视觉性”素养的重

要性

●认识“看”行为中

隐藏的可能负面影

响。

●分析对当下“看”

行为方式产生忧虑

的原因。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同学间交流自己

最喜欢的视觉表

达形式,并进行记

录、评述与比较.

模块七

读图时代“看”行为的变迁与意义(之三:读图时代“看”行为的意义)1. 读图时代“看”行为的

意义

1.1 全球化视觉内容与

本土化视觉表达

1.2 中国本土文化的表

●认清时代所赋予的

“读图”本质,体

会“视觉”的意义;

●如何在这个读图时

代通过“从眼睛到

心灵”获得慰藉,

学会静观、思考、

联想。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讨论近期比较有

影响的国产影片,

思考他们是否具

有民族特色。

模块八

读图时代人

的必备素养(之一:“视觉性”素养与媒介素养概念解析)1.“视觉性”素养

2. 媒介素养概念解析

2.1 媒介素养内涵演变

2.2 媒介素养定义

●了解“素养”概念

的来源与发展;

●理解“读图时代”

的素养新概念——

“视觉性”素养;

●了解媒介素养的历

史演变过程;

●理解媒介素养概念

的定义与内涵演

变。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尝试画图说明具

有“视觉”素养的

人应具备哪些技

能。

●上网搜寻媒介素

养的定义并评述

其与自己发展的

关系。

模块九

读图时代人的必备素养(之二:视1. 视觉素养概念解析

1.1 视觉素养内涵演变

1.2 视觉素养定义

2.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的

●了解视觉素养内涵

演变的历史过程;

●以自己的理解来分

析视觉素养构成的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讨论媒介素养与视

觉素养的区别与联

觉素养概念及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关系

2.1 技术发展是视觉和

媒介素养相结合的黏合剂

2.2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

养水乳交融的关系

主要成分;

●理解媒介素养和视

觉素养水乳交融、

难以分割的关系;

●解释形成媒介素养

和视觉素养水乳交

融关系的原因。

系。

模块十从眼睛到心灵(之一:培养策略1. 培养策略:视觉素养与

媒介素养的侧重与融合

1.1 视觉素养的培养

1.2 媒介素养的培养

●了解影响“看”行

为的三重因素;

●通过观察、思考与

讨论,进一步挖掘

与发现影响“看”

行为的其他因素还

有哪些;

●理解视觉素养和媒

介素养的内涵及其

相互关系;

●反思在自己的视觉

解读与表征活动

中,媒介的作用体

现在哪些方面。

●从“看见”、“看

懂”、“看好”三个

层面解读静态合

成影像作品“当摄

影与绘画不是平

面”及动态合成影

像作品电影或电

视片段,尝试剖析

影响我们观看效

果的更复杂的媒

介因素有哪些?

模块十一

从眼睛到心灵(之二:培养方法)1. 培养方法

1.1 练就明亮的眼睛

1.2 培育敏感的心灵

1.3 北京奥运会视觉实

践的成果、价值与启迪

●理解为什么“看见

不等于看懂,看懂

不等于看好”;

●理解课程所采用的

视觉训练策略与方

法,有效搭建眼睛

与心灵之间的桥

梁。

●视觉观看与媒介

影响分析之实践

训练:你看见了什

么?看懂了什

么?想到了什

么?

●让我们来“观看”,

说说眼睛让你看

到了什么?尝试

剖析影响我们观

看效果的媒介因

素有哪些,对你的

观看与理解产生

了什么影响?

模块十二

从眼睛到心灵(之三:资源开发)1. 资源开发:选择、转化

与使用三个维度相得益彰

1.1 资源的选择

1.2 资源的转化

1.3 资源的运用

●了解资源开发中的

素材选择、技术转

化与实践运用三个

维度相得益彰的思

路与方法;

●能够理论联系实

践,从实际生活中

寻找资源开发成功

●结合三幅图像案

例,从素材选择、

加工转化、实践运

用和价值解读四

个方面分组讨论,

并将结果填入表

中。

●看看美国著名歌

的案例并加以分析。星迈克尔·杰克逊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幅肖像;想想你能解读出什么信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有哪些;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模块十三

信息时代的知识表征1. 信息时代知识表征的类

型简介

1.1 文本表征

1.2 超文本表征

1.3 概念图表征

1.4 多媒体表征

2. 信息时代知识表征的特

点分析

2.1 表征符号的多样性

2.2 表征方式的交互性

2.3 表征信息的共生性

2.4 表征内容的情境性

3. 信息时代知识表征的运

用策略

●理解信息时代知识

表征的形式发生了

哪些主要变化;

●了解信息时代知识

表征的概念内涵;

●了解信息时代知识

表征的主要类型,

比较不同类型知识

表征

●的特点和优势。

●比较文本与超文

本的表征结构,讨

论两者对我们阅

读方式的影响有

什么不同。

●用概念图做本章

的内容框架,并和

其他同学讨论比

较,形成所作概念

图的个人风格。

模块十四

知识可视化理论与应用1. 知识可视化概念内涵

2. 知识可视化研究框架

2.1 知识管理领域中的

知识可视化研究框架

2.2 教学领域中的知识

可视化研究框架

3. 知识可视化工具及其应

3.1 概念图

3.2 思维导图

3.3 思维地图

3.4 概念图、思维导图与

思维地图对比分析

●了解知识可视化的

概念;

●掌握知识可视化研

究的框架内容;

●练习使用不同的知

识可视化工具支持

自己的学习。

●共享你所接触到

的知识可视化案

例。

●从概念图、思维导

图和思维地图三

种图形中选择合

适的类型,将自己

的专业通过图的

方式介绍给别人。

中篇:感悟生活家园唤醒文化自觉意识

教学目标: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建筑、陶瓷、雕塑等视觉对象所包含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先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历史的来龙去脉,提升视觉素养。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研讨、作品演示与分析评价相结合

模块标题内容结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

模块十五中国古建筑:可以看1.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征

1.1 材质特征

1.2 外形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建

筑外形的四个特

征与各历史时期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南京的阅江楼滨

见和触摸的历史(之一:中国古建筑特征)1.3 特有构件

1.4 色彩使用

建筑外形风格演

变过程;

●了解中国古代建

筑外形与中国文

化之间的关系,能

够举例说明;

临长江,坐落于高

台之上,是当代修

建的仿古代木结

构建筑中的代表

之作。请利用所提

供的图片、资料,

指出上文提到的

“人字形大屋顶”

这一中国古代建

筑外形特征在这

座建筑中是如何

体现的。

●以南京中山陵为

例,实地考察或根

据相关资料,从陵

门、甬道、碑亭、

祭堂和墓室等方

面阐述它具有中

国特色的外形特

征。

模块十六

中国古建筑:可以看见和触摸的历史(之二:中国古建筑文化意义与当今新建筑)1. 中国古代建筑外形中的

文化意义

1.1 古代建筑中的天人合

一思想体现

1.2古代建筑中的天圆地

方思想体现

1.3中国古代建筑的数的

使用及含义

2. 审视当今的“新”建筑

2.1 当代建筑中传统建筑

文化的继承方法

2.2 当代建筑中现代建筑

功能的发展要求

●从外形上判断古

今建筑的差别,能

从继承的角度出

发思考当今“新”

建筑的价值所在。

以4-6人为一组针对以

下论题分别展开讨论:

●我国古代建筑中

喻意的使用使得

中国古代思想与

文化在建筑中有

诸多体现,如白色

在中国建筑中作

用非常特别。请举

出中国古代建筑

中使用白色作为

主色的建筑,并讨

论白基调的建筑

的一般功用和特

殊内涵。

●从外形上看,国家

大剧院和北京奥

运鸟巢这两座建

筑找不到中国文

化的丝毫痕迹;从

功能上看,这两座

建筑又是很完备

的。要继承还是要

创新,你对这两座

建筑的态度是什

么?请以“我支持

‘奥运会主体育

场’、‘国家大剧

院’的建造”或“我

反对‘奥运会主体

育场’、‘国家大剧

院’的建造”为辩

论题目,组织课堂

辩论。

●南京的明城墙推

倒过,也重建过。

失去防御功用的

古城墙,现在却作

为重要的旅游项

目而重新焕发生

机。在这变化的社

会中,古代建筑是

我们的问题也是

我们的财富,以怎

样的态度对待我

们的古建筑,是每

一个生活在现代

社会中的我们应

该考虑的问题。请

围绕古代建筑保

护与现代建筑发

展这个问题,形成

自己的观点。

模块十七

陶瓷:水火土交融的升华1. 陶瓷是怎样产生的

1.1 陶瓷的概念

1.2 陶瓷起源传说

2. 陶瓷为什么发明于中国

2.1 受社会制度和社会风

俗影响

2.2 受陶瓷工艺进步的影

2.3 受人们对玉器文明追

求的影响

3. 看到陶瓷你能想到什么

3.1 看装饰——想到什么

3.2 看造型——想到什么

●知道什么是陶瓷,

能够区分陶器和

瓷器;

●了解瓷器为什么

产生于中国,理解

“china”与

“China”涵义与

关联;

●能够通过赏析陶

瓷的外形而解读

陶瓷的内涵。

●请上网查找并进

行交流龙窑与其

它窑的不同特点。

●结合所给图片,请

分组进行讨论、分

析其中陶瓷的装

饰、造型,并尝试

解析装饰、造型的

意义。

模块十八

雕塑:石头的歌吟凝固的舞蹈1. 认识雕塑

1.1 雕塑的涵义及其分类

1.2 始作俑者——俑之起

源探析

1.3 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2. 从雕塑看历史变迁

3. 中西雕塑重要时期作品

对比鉴赏

●知道什么是雕塑,

应该从哪些角度

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雕塑艺术不

同发展阶段的文

化内涵;

●了解我国传统雕

塑的风格特征;

●通过中西对比,学

会欣赏我国雕塑

艺术,辩证的看待

中西文化的差异。

●小组讨论:俑和雕

塑是什么关系?

●将提供的几张石

狮图片,按不同的

历史时期分类,并

将你的理由填入

表中。

●请分组进行讨论:

对于中西方雕塑

的差异,你觉得造

成这个很大差异

的原因是什么?

你比较欣赏哪一

种雕塑艺术,说出

你的理由。

模块十九

剪纸(之一:民间刀舞下的平面影像)1. 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

1.1 平面二维

1.2 镂空意识

2. 民间剪纸的符号表达系

2.1 内容符号系统

2.2 意向符号系统

2.3 地域符号系统

2.4 色彩符号系统

3. 民间剪纸的发展与未来

3.1 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

3.2 民间剪纸的现代演绎

●认识并理解民间

剪纸的造型特点;

●了解民间剪纸的

发展历史及现代

剪纸所体现的特

性;

●理解民间剪纸的

符号表达系统;

●采用小组讨论学

习模式,自行搜索

资料,寻找一些能

够表现剪纸特殊

造型特点的案例,

谈谈各自见解及

体会。

●归类整理民间剪

纸的意象符号,并

举例说明;分析不

同地域的剪纸风

格,并选择对某一

地区的剪纸进行

详细说明;剪制窗

花、喜花等常见剪

纸形象,并尝试设

计制作表达个人

感情的剪纸形象。

模块二十

剪纸(之二:

以汉字为元素的设计与实践)创造剪纸作品

●设计创造个性化

的剪纸作品,表达

个人情感。

●提高对民间剪纸

的欣赏能力和对

民间文化的感受

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学

习方式。学生针对

自己对剪纸当代

发展的理解,设计

多种方案或者策

划书,设想如何来

改善剪纸的传播,

使之走向世界。

模块二十一服饰:随生1. 中西服饰文化之异同

1.1 中西服饰文化之共性

●了解中国历代服

饰的特色和代表●你说我画:两人一

命流动的视觉艺术(之一:中西服饰文化异同与历史价值)

1.2 中西服饰文化之差异

2. 服饰文化的历史价值

2.1 中国历代服饰特色概

2.2 西方重要历史时期服

饰发展

服饰;

●比较同一时期中

西服饰的外显异

同;

●能够从某个角度

描述中西服饰文

化的内涵异同;

组,一人描述某一

朝代的服饰特点,

另一人画出这个

时期的代表服饰

结构图,并说出所

属朝代。

模块二十二

服饰:随生命流动的视觉艺术(之二:服饰文化的当下意义)1. 服饰文化的当下意义

1.1 纺织业和衣冠服饰制

的演变

1.2 唐装和旗袍的中国魅

●充分发挥想象,能

形成你自己的构

想和方案:如何将

中国服饰推向世

界?

●使用思维导图工

具将纺织业的

发展和各朝各

代衣冠服饰制

的发展按照时

间顺序描述出

来。

●充分发挥想象,

讨论如何将民

族服饰推向全

世界。

模块二十三饺子:龙的传人特色宴1. 追根溯源饺子明身世

1.1 饺子的来源传说

1.2 饺子与传统节庆

2.“兼容并包”品饺子文化

3 娓娓道来,饺子驰名中外

●通过历史传说与

典故了解饺子的

“身世”与名称由

来,体会先人的生

活情趣与智慧。

●从饺子的象征意

义解读中,了解中

国传统饮食观念

与节庆习俗。

●学习如何包饺子,

在生活实践体验

中提升审美情趣。

●和外国朋友一起

品饺子美味,共同

感受华夏民族博

大精深的文化内

涵。

●谈谈你对中国特

色传统美食的认

识,可以从饺子、

馄饨等为例,说说

其中蕴含的文化

寓意。

●搜集一些关于饺

子的民间传说、故

事。

●请找出一些以“饺

子”为主题的文化

知识材料,做成集

锦,供大家交流。

如歇后语:饺子开

口——露馅了;茶

壶里煮饺子——

有口倒不出等。

模块二十四月饼:中国人的诗意美食1. 初识月饼

1.1 月饼演变反映历史变

1.2 月饼风格体现地域特

2. 月饼蕴含的中国传统文

2.1月饼背后的传说文化

●通过初步了解月

饼,理清我国月饼

文化的发展演变。

●通过对传统月饼

的欣赏与解读,了

解中国人的生活

情趣和历史的发

展变迁。

●分析提供的两个

月饼包装设计中

包含了哪些中国

元素,蕴含了哪些

传统文化。

●试着自己设计一

个月饼包装盒,尽

量做到美观、大

2.2 月饼蕴含的饮食文化

2.3 月饼包装的美学文化

3. 品鉴月饼美味,体会博雅志趣●通过对月饼文化

的审美,培养对美

的欣赏能力、对符

号系统的解读能

力、对文化的感受

能力,进而提升文

化创新能力。

方、中秋韵味十

足。

●你知道怎么吃月

饼才养生吗?试

着说出一、两点。

下篇:感悟精神家园发展现代媒介素养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摄影、影视、FLASH等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感悟精神家园,了解媒介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媒介素养。

教学方法:基于研究学习的发散创新的课内外动手实践主题活动为主

模块标题内容结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

模块二十五

水墨画:中华悠久的传统绘画艺术(之一:绘画艺术概述)1. 中国绘画艺术的独到传

1.1绘画艺术基础

1.2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

脉络

●把握绘画艺术的概

念及独特术语言;

●了解中国历代绘画

风格及代表作品。

●结合所学绘画基

础知识,分析给出

的两幅中外名画

分别采用了哪些

独特的绘画艺术

语言(包括线条、

色彩和构图语

言)。

模块二十六

水墨画:中华悠久的传统绘画艺术(之二:中国绘画艺术与民族传统)1. 中国绘画艺术与民族文

化传统

1.1 中国绘画艺术特征

比较

1.2 民族文化传统对中

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能够从几个角度描

述中西绘画的异

同。

●比较所给两幅中

外绘画作品,分析

它们在表现手法

上的差异与内涵

上的不同。

模块二十七水墨画:中

华悠久的传统绘画艺术(之三:中国画的媒介解读与应用)1. 中国绘画的媒介解读

1.1 中国绘画的解读

1.2 中国绘画的媒介解

●尝试利用现代媒体

技术形成带有中国

画艺术元素的作

品;

●形成在现代社会中

发扬中国画的构想

与方案。

●欣赏两幅清朝画家

朱耷的作品,试着

用所学中国画鉴

赏手法,分析并分

别指出两幅作品

的表现与内涵意

义。

模块二十八书法:华夏精神的本质直观(之一:书法的源流、构成与风采)1. 书法的源流、构成与风

1.1 书法的源流嬗变和

书写工具

1.2 书法的形式构成—

—笔法、墨法、章法

1.3 书法的历史与地域

●了解历史中的古汉

字和书法工具,书

法的形式构成——

笔法、墨法、章法,

历史中书体的嬗

变,不同历史阶段

书法的文化风格。

●搜集笔墨纸砚以

及历代书法相关

图片资源,课堂展

示。

●列举一些有关书

法的术语并理解

和解释其意义,如

风格“字如其人”等。

模块二十九书法:华夏精神的本质直观(之二:书法文化与笔墨的意义延伸)1. 书法与历史文化

1.1 社会生产实践对书

法风格的影响

1.2 情感因素在书法中

的表现

1.3 文化在书法中的隐

喻和表征

2. 笔墨的意义延伸

●理解社会生产实践

因素对书法风格的

影响,思想情感在

书法中的表现,文

化在书法中的隐喻

和象征;

●通过书法工具演变

的分析梳理,书法

和视觉传达的形式

构成比较,书法和

的文化内涵比较,

提高媒介素养和视

觉素养。

●欣赏王羲之的《兰

亭序》,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苏

轼《寒食帖》,分

析讨论作品线条

形式和所表达的

情感。

●从工具、符号、形

式构成、时代风格

和地域风格五个

角度对书法和数

字影像作比较,并

分析它们视觉传

达的特点。

模块三十摄影:光影的瞬间永恒的定格1. 摄影艺术与视觉素养

1.1 摄影艺术

1.2 视觉素养

2. 摄影图像的解读

2.1 感知摄影的“能指”

2.2 解读摄影的“所指”

2.3 摄影图像的再现原

3. 摄影在图像素养培养方

面的价值

3.1 课堂教育

3.2 环境熏陶

3.3 实践创新

●理解摄影作品的解

读方法,学会解读

摄影作品;

●提高对摄影作品的

鉴赏能力和对摄影

文化的感受能力。

●结合个人理解,谈

谈摄影与你的学

习、生活有怎样的

关系?

●借助网络、图书馆

等资源,搜集能够

表达你自己情感

体验的摄影作品,

从“能指”、“所指”

的角度分析阐述

该作品。

●读图时代,图像素

养与你有关系吗?

结合自身经历思

考,谈谈图像素养

对你的学习生活

有什么意义。

模块三十一影视:光影中的时光之舞1. 影视艺术基础论

1.1 影视艺术的视觉本

1.2 影视艺术视觉元素

构成

2. 中国影视艺术发展历程

2.1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

2.2 中国电视的发展历

●了解影视的视觉元

素构成,感悟影视

的视觉本质;

●了解两岸三地影视

艺术的发展历程;

●理解客观现实与媒

介现实,提高评鉴

能力;

●仔细观看影片《大

红灯笼高高挂》和

影片《辛德勒名

单》中的两张彩

图,对色彩特色进

行剖析,领悟影视

作品中色彩的感

染力。

●列举出中国“第五

3. 影视艺术的价值●深入理解影视媒介

的社会价值与教育

价值。

代”导演的代表作

品。

●1997年香港回归

以后,香港电影人

分别采取了哪两

种方式来恢复香

港的电影事业?

列举两种方式的

代表人物及其代

表作品。

●观看影片《满城尽

带黄金甲》片断,

注意作品中包含

的民族文化的元

素,并与现实中的

特点进行对比,以

了解媒介建构现

实的事实。

模块三十二Flash:网络时代的新艺术(之一:理论探讨)1. Flash内容与形式的特点

1.1 Flash的形式特点

1.2 Flash的内容选择

2. 透视Flash的本质

3. Flash的发展方向

●了解FLASH在内

容选择和表现形式

上的特点;

●透视FLASH的精

神内涵,加深对

FLASH的理解与

认识;

●了解FLASH与其

他媒介形式结合的

趋势。

●解读FLASH作品

的三个步骤,思考

如何实现从解读

到表达?

●比较文字、电视剧

和FLASH影片中

的关羽形象,分析

其创作目的及给

你的感受。

●2007年初,南京公

交车的移动TV播

放了FLASH《挤公

交》,你怎么看待

这一现象,你认为

这对南京的城市

形象有什么影

响?

模块三十三f lash:网络

时代的新艺术(之二:实践训练)搜集Flash资源,解读内涵

●搜集创造个性化的

Flash作品,解读内

涵。

●提高对Flash的欣

赏能力和感受能

力。

●搜集Flash作品,

解读内涵。

模块三十四现代艺术设计里的民族1. 现代设计艺术

1.1 设计概念及其演变

1.2 何为现代设计艺术

●了解现代设计艺术

产生的背景;

●了解设计的分类。

●你能说出一些设

计大师及其作品

吗?分组讨论并

要素与应用(之一:现代艺术设计)

1.3 现代设计艺术的分

由代表发言。

●请分组进行讨论、

分析所给设计作

品的装饰、造型等

背后的内涵是什

么?

模块三十五现代艺术设

计里的民族要素与应用(之二:民族要素与应用及其案例)1. 现代设计艺术中的民族

要素及其应用

1.1 设计艺术中的民族

要素

1.2 民族要素如何应用

与现代设计艺术

2. 民族化优秀设计案例赏

●了解民族化设计的

现实迫切性;

●学习了解民族化设

计的可行性和资源

优势;

●了解民族传统图

形、图纹、文字、

意境等在现代设计

作品中的应用。

●每组同学欣赏下

列案例中之一:

《现代产品设

计》、《建筑设计》、

《海报设计》、《服

装设计》,每部作

品是靠什么打动

人心?分析这些

作品的认知价值、

审美价值及艺术

价值,由每组成员

向其它组成员陈

述自己对作品的

见解,并回答其它

组成员的提问。

模块三十六教学实践活动:参观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

结合前面所学内容

体会中国传统服饰、

瓷器、雕塑等特点。

●通过参观博物馆体

会中华传统文化的

博大精深。

参观博物馆

模块三十七复习总结复习总结

●熟悉视觉文化与媒

介素养的内涵;

●理解语义三角形、能

指和所指、外显与内

涵的概念;

●了解三重因素:观看

的主体、观看的客体

和观看的条件,对看

行为的发生及其看

的效果的影响;

●了解信息时代知识

表征的内涵、特点以

及运用策略;

●了解知识可视化的

概念;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复习总结

进行视觉案例与媒

介作品解读的分析

训练;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模块三十八期末考试考试

●熟悉视觉文化与媒

介素养的内涵;

●理解语义三角形、能

指和所指、外显与内

涵的概念;

●了解三重因素:观看

的主体、观看的客体

和观看的条件,对看

行为的发生及其看

的效果的影响;

●了解信息时代知识

表征的内涵、特点以

及运用策略;

●了解知识可视化的

概念;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进行视觉案例与媒

介作品解读的分析

训练;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考试

智慧树知到《视觉素养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视觉空间智能? 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它特征敏感的能力 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答案: 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2、对“信息时代,视觉素养不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专利”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 各类设计人员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视觉素养 许多人看似缺乏艺术细胞,实际上却具有很强的视觉素养 艺术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视觉素养 答案: 艺术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视觉素养 第二章 1、颜色的三属性是? 色相 明度 饱和度 答案: 色相,明度,饱和度 2、光色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红、绿、蓝

品红、黄、青 品红、黄、蓝 答案: 红、绿、蓝 3、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是? 渐变与对比 中对比与强对比 前进与后退 答案: 渐变与对比 4、色是()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 光 颜色 颜料 答案: 光 5、根据视觉负后像的原理,在一张白纸上放上一个绿色方块,让你凝视2分钟后突然移走绿色方块,你在白纸上能感觉到呈现出? 黄色 红色 灰色 蓝色 答案: 红色 第三章 1、()、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

素描 白描 油画 答案: 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 平面构成 素描 面 油画 答案: 3、平面形态的种类包括有机形、无机形和 非人工形 偶然形 人造型 可见形 答案: 4、那些对比因素怎样才能协调或比较协调()? 保留一个相近或相似的因素 使对比双方的某些要素相互渗透 利用过渡形,在对比双方中设立兼有双方特点的中间形态,使对比在视觉上得到过渡,也可以取得协调 答案: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化创意学 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creativity learn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传播学公共关系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所需求的文化传播、宣传策划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的理论及方法,从文化产业创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创意的思维特点,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原则以及一般程序;课程对文化市场战略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创意与策划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限选课程。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均较强,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解文化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征与程序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与策划能力,扩充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坚实平台,为联系各实际领域搭建桥梁。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化产业是观念形态的产业化,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特殊产业,它最终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文化产业在获取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担负起增强人的文化素养、提升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人的健康心灵的社会责任,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同时遵循文化和经济的双重规律,这一内容生产的本质决定了创意与策划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成为保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保证。文化生产创意不仅体现在对文化产品设计方面的灵感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巧思新意,以文化创意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而文化产业策划是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中极为重要的前期工作,策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化企业能否真正把握市场机会、规避投资风险、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

视觉设计三大构成

视觉设计基础三大构成 1.平面设计三大构成元素:点,线,面。 2.点的分类(点是相对的):大与小,实与空,浓与淡,寡 与众,实与虚,图与文,抽象与具象,光滑与粗糙 3.设计准则:视觉的重量和方向 点的视觉重量(重量即为吸引注意力的程度)

鹤立鸡群,万里从中一 点红 在作品中,每一个要素都发挥着它该有的视觉的力量去吸引用户的眼睛。这个力量越大,它吸引的目光就越多。同时它还作用于其他的视觉要素,传递出潜在的视觉移动方向的信息,并且告诉观众接下来该看什么。 我们把这个力称作视觉重量;把它感知视觉方向的力称作视觉方向。 6.视觉重量的几个基本特点:尺寸、颜色、色值、位置、纹理、形状和方向。 (1)尺寸 大要素的视觉重量比小要素的重(大尺寸更加吸引注意力)。 (2)颜色 暖色更倾向于前景,一般都比较突出,同时暖色比冷色更重。冷色则往背景方向逐渐远去。红色被认为是最重的颜色,黄色则是最轻的颜色。 (3)色值 深色元素的视觉重量比浅色元素重。 (4)位置

在一个作品中,处于更高位置的要素一般比更低位置的要素重。位于中心区域或重要区域的元素更重。 (5)纹理 有纹理叠加的要素比没有纹理的要重。纹理让物体呈现三维的效果,同时给予它质量和视觉重量。 (6)形状 规则的物体比不规则的物体要重,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就像是规则的物体被切掉一部分后得到的。 (7)方向 垂直方向的物体比水平方向的物体重,但最重的是倾斜的物体。 (8)密度 填充更多的元素到空间中,去增加空间的视觉重量。观者将会感受到更复杂的的组合要素,而非更简单的要素。(密比稀重) (9)白色空间 纯白的空间看上去没有视觉重量,因为它太空了。任何一个在空白中的物体似乎都更重了,原因是周围的空间都包围着它。 (10)本身的兴趣 有些事比其他的事物更有趣,更复杂的元素就更有趣,也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本身的兴趣也扮演了一个角色,如果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视觉传达设计实习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毕业实习 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之后,即将进入毕业设计之前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深入企业、公司和设计单位进行实践课题项目设计或 生产实践,学习和掌握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不同材料的性能及运用等内容,进一步巩固 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检验并提高自己的设计实践能力;针对毕业设计任务的内容,了解生产、设计中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做好准备、奠定 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实践基础。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于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内容: 结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选择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 1、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熟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3、了解相关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 4、学会在工作中的分工和协作 5、深入了解社会、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6、了解毕业设计任务相关的资料和内容 (二)要求: 要求在实习期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指导教师加强联系,严格考勤;认真完成实习工作和任务;对实习进行深入总结并剖析自己。 三、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为周。 四、实习方式 实习单位以老师推荐和学生自己联系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

业兴趣分散安排到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设计公司等单位,主要是社会实践动手能力 和认知实践能力的锻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现场指导、电话指导、网 上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实习进度和质量加以控制。 五、考核内容 1.对教师的要求实践成绩=实践作品70%+实践报告30% ①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体贴入微地关心并指导学生、对突发事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②指导教师应在实践期间不定期的到实践场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2—3次,解答学生的问题、调整实践内容、了解学生表现情况,检查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成绩。 ③评定学生实践成绩。 2.对学生的要求 ①实践课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允许免修;实践环节不及格者,按 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②每天按时到实践地点、认真实践、完成实践要求的工作任务。 ③填写实践报告书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浅议宋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当代教育意义

[摘要] 建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反映。本文从宋代建筑的艺术风格、文化特征入手,并通过对典型建筑的个案分析,展现宋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来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唤起文化自觉意识。 [关键词] 宋代建筑、艺术价值、文化内涵、科技含量、文化自觉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刻画了历史的变迁,不同社会时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发展到宋代,达到了成熟时期,宋代建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科技含量也达到了顶峰。 一、宋代建筑概貌 经过了五代十国短暂的纷争,宋朝(公元960-1279年)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史学家眼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又值得关注的时代。在南、北宋存在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北宋与辽、金对峙,南宋与西夏、金、元对峙并最终被元取代。宋代的历史一方面是由于它过分的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外采取和亲纳币

的妥协政策,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另一方面它在社会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较大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正是在宋代出现的。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二、宋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1、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视觉设计基础》课程大纲

《视觉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91310114 课程名称:视觉设计基础 英文名称: Visual Design Statements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学时: 48 学分:3 适用对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素描、造型基础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平面设计是通过视觉图像载体传递表达一定的信息,平面设计也是符号设计的过程,即提炼符号、表现符号和再译符号的过程。本课程以符号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探究视觉传达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多种可能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用视觉语言传递信息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符号学是艺术设计学学科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对符号的学习研究,探讨其本质特性,能够更准确的运用符号学原理进行平面设计创作。通过对本课程符号学原理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平面设计内涵的理解,从而进一步了解设计的本质并且有效地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强调掌握符号学方法论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平面设计中作为符号现象存在的设计元素,充分理解平面设计中的符号结构构成。 2.重点以符号学原理的应用设计为主,在课题设计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 3.课题的设置必须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包括理论知识讲授、讨论、多媒体观摩作品、审定草图、作业讲评与指导等。(四)实践环节 本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各个教学单元讲授内容相对应的课题作业: 1.名称:(1)前期课题调研(2)草图(3)上机 2.主要内容与要求:(1)对课题进行前期的案头工作,通过各个信息渠道对文献资料进

18(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大纲)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大纲 学科门类:艺术学代码:13 专业类别:设计类代码:1305 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代码:130502 统稿审定:刘琳 前言及统稿:付凌云第一章执笔:李洪胡伟 第二章执笔:陈勤学陈欣王璐赵岩第三章执笔:陈勤学廖娟 前言 为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对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构建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当代广告的要求,将实践教学体系列为本专业教学体系的独立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体系形成互促互动的良性关系。 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为中心,构建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既注重单项技能的培养,更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采用实验实训、社会调研、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与手段,调动和挖掘教与学各方面的潜能,特别是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美术学人才。具体是: 1、思想认识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飞跃;了解国内外设计传达设计发展动向,熟悉视觉传达设计的各项工作,并对本专业在社会经济改革

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业务技能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 3、道德品质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理念,形成立足本职、心系公众、关心社会、献身国家的价值取向。 三、实践教学体系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实践技能环节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中,课程总学分 180 ;课程总学时 2880。其中: 1、基础实践: 160 学时。 2、专业实践: 172 学时。 3、综合实践: 256 学时。

摄影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研究

摄影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 “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视觉素养成为一个新兴重要的领域,视觉素养的教育也成为教育和传播学界积极探讨的话题[1] 。本文对摄影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作了描述,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视觉素养教育实践有一点借鉴意义。 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了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第二部分:视觉素养的概述。分析了各个阶段对视觉素养的提出背景,介绍了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部分:视觉素养的培养。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分析了视觉素养培养策略第四部分:对摄影教育进行了比较,重点是摄影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摄影教育中视觉素养的培养。将培养视觉素养整合到摄影教学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培养视觉素养三个层次的方法。通过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恰当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视觉素养。第六部分绍了有关运用摄影教育培养视觉素养的实践。第七部分:进行小结。 关键词:视觉素养;摄影教学;视觉素养的培养

Photography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research Abstract Information age, image filled with our eyes. "See" is no longer a simple question. Think about the ability to become the visual image a key skills, therefor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important topic.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oice of the subject. Part 2: an overview of visual literacy.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visual literacy to put forward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visual literacy and extension. Part 3: th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Narrow and broad from two aspects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strategy analysis part 4: to the photography education are compared, and the key is photography education faces. Part 5: photography in the educ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photography teaching, from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three aspects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three levels of visual literacy methods. Throug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ideas of teach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sonable use of visual literacy. The sixth part about photography education necessary use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practice. Part 7: summaries. Keywords:visual literacy; Photography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文化创意学课程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化创意学 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creativity learn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传播学公共关系 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 面向社会所需求的文化传播、宣传策划的复合型 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的 理论及方法,从文化产业创意的内涵入手,分析 了创意的思维特点,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原则

以及一般程序;课程对文化市场战略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创意与策划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限选课程。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均较强,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解文化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征与程序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与策划能力,扩充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坚实平台,为联系各实际领域搭建桥梁。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应用路径探析

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应用路径探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际沟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视觉素养教育便是适应新科技时代的一种以视觉符号为媒介的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以及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的分析,探讨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研究概况以及欧美国家视觉教育实践,以期对我国视觉素养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标签: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教育;研究进展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以口、文字为媒介的交往模式中出现了以符号为特点的新的趋势,而且这种符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由语言符号、文本符号和视觉符号共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媒介。其中经由视觉符号而进行的交流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人类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一、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 最早提出视觉素养概念的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创始人约翰·蒂贝兹。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看所获得的一系列视觉能力,并同时将看与其它感觉经验相整合。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的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1〕但是,由于在教育、艺术史批判、修辞学、符号学、哲学、信息设计、图形设计等多个学科都涉及到视觉素养,因此很难对视觉素养做一个普适的定义。威尔曼强调视觉素养中的理解因素,霍顿指出图画在视觉素养中的地位,雷扎拜克则在与传统相对照的基础上着重于信息在其中的重要性。 由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视觉素养的理解也极为不同,但是综观来看,他们都认同了视觉素养的一些基本特征:〔1〕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2〕视觉素养能力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创造”图像;〔3〕重视“图像”与“文字”的区别。 总之,视觉素养是一种与其他感官经验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觉能力过程。约翰?蒂贝兹认为视觉素养包括感知、理解和运用这三种能力。具体来说,感知是通过视觉接触信息的能力;理解是通过与其他感觉的结合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形成了视觉素养。 二、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 科技进步拓展了图像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力,视觉图像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千姿百态、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如何正确理解图形、

视觉传达专业《平面手绘技法》本科 课程教学大纲

《平面手绘技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平面手绘技法 / Plane Hand-painted Techniques 2.课程代码 162Y004 3.课程类别 专业课 4.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5.学时/学分 48(40+8)/ 3 6.先修课程 广告摄影、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书籍装帧设计 7.适用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各大艺术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平面手绘技法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通过效果图常用的手绘方法训练来巩固平面创意,使学生完成从“意”到“图”的设计构思与设计实践的升华。 第一章平面手绘技法概述 (8学时) 了解:平面手绘技法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分析手绘技法的分类。

掌握:平面手绘效果图的本质。 重点内容:1.分析手绘技法的分类。 2.手绘效果图在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平面手绘效果图的本质。 第一节平面手绘技法的概念和意义。 知识点:分析手绘技法的相关理念;平面手绘效果图的分类。 知识点:掌握平面手绘效果图的特点和类型。 第二章平面手绘技法表现图的绘图基础(12学时,含4学时习题作业)了解:透视的相关知识。 理解:平面手绘的画面构图。 掌握:色彩相关知识,色彩的应用。 重点内容:1.画面构图的处理与应用。 2.点、线、面的特点及应用。 3.色彩应用与取景。 教学难点:掌握色彩相关知识与表现手段;平面手绘技法的配景练习。 第一节透视的相关知识。 知识点:平角、成角透视的画法。 第二节色彩相关知识,色彩的应用 知识点:掌握色彩相关知识与表现手段。 第三章手绘效果图的表现形式(16学时,含4学时习题作业) 了解:平面手绘的表现形式。 理解:单体画法表现形式。 掌握:平面图和立面图表现形式。 重点内容:1.单体画法表现形式。 2.平面图和立面图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技法和步骤;手绘效果图的实际运用。 第一节单体画法表现形式。 知识点:单体线描画法;手绘单体着色。

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先秦服饰——服装发展史上的发祥期,深入分析了先秦服饰的重要地位和蕴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对中国民族服饰注重情与意的整合传达这一思想作了探讨,从而揭示了其中的视觉符号和视觉意义,最后发掘服饰渗透在教育技术中的艺术美,从而为我们教育技术的研究和视觉文化的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 先秦服饰民族文化视觉文化教育技术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三分靠相,七分靠装,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证明服饰的重要性和穿戴存在美学的问题。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可见衣着打扮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状态。 先秦的服饰在中国服装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以后的服装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参考,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我们通过研究其中的历史价值来发掘其当代的意义,从而指导我们现在的工作。 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先秦的服饰文化,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视觉意义。 1、先秦——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正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这时人们已用骨针缝制兽皮的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等做成串饰进行装扮。山顶洞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细长的骨针,这是缝制兽皮衣服的工具,缝线可是用动物韧带劈开的丝筋。山顶洞人佩戴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带有红色,似乎他们的穿戴是用赤铁矿研磨的红色粉末染过的。山顶洞人不仅关心生活的美,而且也表现了对死者的关怀,他们把死去的亲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身边撒下红色赤铁矿粉末。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祈求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是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服饰之礼是先秦时代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商周时,北方的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丝织业的中心,已有了华美的提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其服装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奴隶主、王侯、贵族对服装面料和色彩的选择,以及衣服边缘部位(领口、袖口、襟、摆)的装饰上,即“衣作绣,锦为缘”。相比较而言,当时除了上衣、衤夸和下裳外,佩件装饰还不及后来春秋战国时代讲究,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夏、商、周三代,基本上男女同服。 先秦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的奠基阶段,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的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享先王则兖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有官任“司礼”者,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说明自周朝起,冠服制度已经完备。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204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考察汉语,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性质特点,了解汉语发生发展的历史概况及其文化原因。该门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语、汉民族文化的热爱,了解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修养。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力图使学生能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同时在阅读和听力上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实施说明 1.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本门课程总计56学时。 2.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作为一门知识文化课程,与汉语课相比,内容更加广泛,词汇量更大。考虑到外国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同时,为了帮助留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学生不认识的字词注音,并完成每章后面列出的思考题。 3.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尽量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学习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采取教师讲授,同时适当安排看录像、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使留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汉语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阅读和听说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概况》,王顺洪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二、中文摘要 汉语与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四年级的一门选修课。开设本门课程在于使学生对汉语的各个方面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全面了解汉语的词汇、语法、熟语、人名、地名等方面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民俗文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视觉传达设计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32分,每题8分) 1、洛可可风格 典雅、富于女性温柔特征。盛行于1720年到1770年的法国宫廷,这种风格强调浪漫情调,从自然形态,东方装饰、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的装饰之中吸取动机,大量采用C形和S 形的曲线作为装饰手段,色彩上比较柔和,广泛采用淡雅的色彩计划,比如粉红、粉蓝、粉绿等等,也大量采用金色和象牙白色,设计上往往采用非对称的排列方法。 2、文艺复兴 始于14世纪的欧洲,在文学和艺术上是将古罗马、古希腊的风格加以发挥,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 3、石版印刷: 是建立在油水不溶的原理上,以油性的笔在光滑的石头平面上绘画,再用水淋,除了油性笔画过的部分外所有的部分都被水浸湿,油性油墨层覆盖的部分就沾上浓淡不等的油墨,浸湿的部分则没有油墨,再把纸压在上面印刷。 1796年,德国人阿罗斯-森尼非德发明的。 4、“工艺美术”运动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由于工业化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的繁琐装饰两方面同时造成的设计水准急剧下降,导致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设计家希望能够从传统的设计中和远东的设计风格中吸取某些可以借鉴的因素,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设计颓败的趋势。 5、“立体主义” 是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核心和源泉。 重视直线,忽视曲线,运用基本形体开始几何学上的构图起源于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 中心形式是对对象的理性解析和综合构成,具有理性化的特点。 奠基人是毕加索,创作来源于非洲的原始艺术形式,特别是原始部落的面具、雕塑,以及埃及出土的文物。 5、“未来主义” 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的一场影响深刻的现代主义运动,是以歌颂大工业化、大机械化、大都会生活的无政府主义态度为中心,否定一切过往的文化和艺术,否定传统文明为中心。 未来主义运动开始的标志: 1909年2月份意大利未来主义奠基人费里波-马里涅蒂在法国报纸《费加罗报》上发言的《未来主义宣言》为标志的。 未来主义绘画: 表现对象的移动感、震动感、速度和运动。 6、“达达主义”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社会前途感到失望和对发展感到困惑的时候,首先在瑞士,然后发展到德国、法国、美国的一个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以强

物理教学与视觉素养探讨

物理教学与视觉素养探讨 随着科技传媒的发展,视觉素养作为一种基本素养,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我国学者最初将视觉素养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此后便逐渐拓展到教育领域。文章将从物理教学的角度对视觉素养的重要性和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标签:物理;视觉素养;重要性;培养 1.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性 (1)信息化教育学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中学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物理教学虽然理论性较强,但是教学手段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信息时代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纸质文字,所以,人们始终认为听说读写的素养非常重要,而忽略了视觉素养。 (2)教学中的图像和文字需要整合。新课改之后,中学物理教材版本很丰富,每本教材都体现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特点,教材中插图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的教材增加很多。文字较为抽象,具有联想性特点,这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图像虽然直观,对读者有强烈的诱惑,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想象,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造的机会。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目标,而创新是个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独特的优势,物理学习需要充分的空间想象力,学生需要不断培养这种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物理知识。从人体学上讲,右脑主要负责经验、情感、形象等,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而视觉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也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1)合理安排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按功能可分为原理模拟图与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与肖像图、实验图以及各种图表等。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图像承载的教学功能,分别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三个层次来展开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如现在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有题目:如图1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①计时开始时,即t=0时,甲的速度是_m/s,乙的速度是_m/s. ②第3s时,甲的速度是_m/s,乙的速度是_m/s.③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运动;(填:匀速、加速、减速)。 要解答上述题目,学生首先要看图知道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速度;其次,通过视觉学习,交流用视觉符号能表达第3s时甲、乙交叉在15m/s,可知它们此时速度相等,看速度直线的斜率;最后,学生便可以进行视觉思维,完成所要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