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44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摘要]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与十年“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整体研究相呼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成果应用广泛、价值深远。
[关键词] 博雅教育;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开发;精品课程一、引言“读图时代来临,‘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
对‘真善美’的‘解蔽’,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
媒介发达社会,‘交流’不仅是人与人的沟通,媒体的中介作用无不蕴含其中。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命题。
”[1]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处处被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所包围,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群体,但是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促进学习,还是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
“响应时代召唤,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2]2001年,我们面向教育技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首开“视觉文化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自主开发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并开始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
课程在2006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首批“博雅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课程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证了课程发展与完善的足迹,至今已整整十年。
回顾十年历程,从课程的提出到课程的完善,经历了课程设计、课程实现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我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巧,也对这方面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对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的分类以及媒介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视觉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视觉表达。
首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媒介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媒介是人类与他人、社会以及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和方式。
从人类最早的口头传统到现代的数字媒体,媒介的形式和功能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我学到了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口头传统、文字传播、印刷革命、工业革命、电子传播以及数字媒体。
每个阶段都对人类的社交、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了媒介发展的历史对于理解现代媒介的本质和作用非常重要,同时也让我对媒介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些预测和推断。
其次,我也学到了媒介可以根据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媒介可以分为广播媒介和传媒媒介。
广播媒介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它们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传媒媒介则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通过印刷或出版的方式传播信息。
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媒介,我学到了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也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受众群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媒介进行传播。
此外,我还学到了媒介的表达方式。
媒介的表达方式是指通过媒介来传达信息、想法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
媒介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
图像表达是通过绘画、摄影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语言,它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字表达则是通过语言和文本来表示和传递信息,它可以通过逻辑和词汇的准确性来表达精确和复杂的思想。
音频表达是通过声音和语音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它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速度等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视频表达则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它可以更全面地表达信息和情感,同时也有更高的视听冲击力。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视觉文化是19 世纪初欧洲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发展趋势,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
较早使用“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他用视觉文化进行电影研究,在《电影美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进一步对视觉文化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传统的审美景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渗透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洞见。
•在在此之后,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他指出:世界图像时代就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到了19 世纪50 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将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凸出的表现是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经验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
19 世纪80 年代起,视觉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逐渐被普遍接受。
•2002年6月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该中心是全国最早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并正在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标志着我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开始起步。
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指出:视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大门。
•2004 年5 月29 日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进一步研讨,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复旦大学孟建的定义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的定义下一页•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理论,还学到了如何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我对视觉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审美体验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视觉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视觉语言和符号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对各种视觉传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审美和视觉传达的原则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其次,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还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媒介素养是指通过媒介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媒介来进行视觉传达,包括平面设计、摄影、电影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媒介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此外,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当代的视觉文化现象和媒介发展趋势,如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设备的普及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还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进行了理论学习,还进行了一些实践训练和创意项目。
通过这些实践和项目,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理论。
学习指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创造性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课程开发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
教材从总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共十四个模块(从模块一到模块十四),阐述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中篇共十个模块(从模块十五到模块二十四),介绍生活中不同类别视觉文化对象特征与价值,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感悟生活中的建筑、雕塑、陶瓷、服饰等视觉对象包含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先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历史的来龙去脉,增强对生活中视觉对象的解读和感悟能力,提升视觉素养。
下篇共十一个模块(从模块二十五到模块三十五),讲述了通过各种媒介所传递的视觉文化对象的特征与价值,使学生了解书法、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信息所传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感受精神家园,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了解媒介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媒介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具体如下表所示:。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
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
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核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现在,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
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区分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态度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诸如我们是去看电影、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参观美术展览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视觉经验并不是产生于这些正式的、有结构的观看时刻。
正如伊雷特•罗戈夫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
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包括生活快照、盒式录像机,甚至于风靡一时的艺术展览。
视觉文化必定是一个历史学科,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即视觉形象不是稳定不变的,在现代性的特殊时刻,它改变着与外界现实的关系。
正如哲学家利奥塔曾论述过的:"现代性,无论出现于何地,都离不开信仰的崩溃,离不开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匮乏的发现--这一发现是与其他现实事物的介入相关联的"。
当一种表征现实的方式失去根基时,另一种方式会在它消失之前取而代之。
古代政体(?)形象的形式逻辑最初让位于现代社会(?)照片的辩证逻辑。
传统形象服从它自身的规则,该规则与外部世界无关。
例如,透视法是依赖观看主体用一只眼睛、从某一点仔细观察形象。
尽管没有人真的这样做,但这一形象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因而是可信的。
当透视法宣称的所谓"对现实最准确的再现"失去了基础时,电影和摄影就创造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以至于我们乐于承认从形象看到的是"真实"。
视觉文化之我思人有五感:形、声、闻、味、触,分别对应着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在我看来,我们与外界接触,最需要的便是视觉和听觉。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身边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也正式进入了读图的时代。
人生来就有一对眼睛,眼睛让我们拥有视力,可以看到周遭的事物。
然而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好。
正如下面这张图。
我们看这张图,却并不一定能看到图中的所有事物,如果我们从图中看到了一朵花,那我们也只是看见,而并不是看懂。
所谓看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譬如,下面这幅图中,花开了,春天来了。
最初,人类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人们的交流依靠动作和图画完成,他们通常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以确保一个最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让自己和同伴生存下去。
而我认为,这是最早期的视觉的作用,当然,还远远称不上视觉文化。
后来,为了记忆和更简便的交流,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现代汉字的初形是甲骨文,仔细观察甲骨文,会发现大部分甲骨文,都是以所描述的事物的特点或样貌简化而成。
而在这之前,许多古代文明记录的方式便是图画,人们用石头或工具,在洞穴的墙壁上绘画,以描述和记录某些事情。
我认为绘画已处于视觉文化的范畴。
除了绘画,最早期的视觉文化还有雕塑。
一开始,人们用手绘出自己看到的或者是心里想到的画面,后来,照相机的诞生多少改变了这一方式。
摄影所能保留下来的图像更加逼真,更贴近事物最原始的状态,并且省时省力,而现在的我们,可以轻易地用摄影的方式留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任何瞬间,把某个画面定格在一张照片上。
而对于视觉文化,产生了相应的解释学。
然而解释学有它的局限性,解释学并不总是正确的,诠释者需要发表断言的自信和承认可能有错误的谦卑。
解释学也不具有唯一性。
譬如,图像学方法是分析丢勒作品的理想方法,但图像学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分析罗斯科的作品。
通茶视觉文化的意义的部分困难在于这些文本不会轻易显露其意义,解释学的方法不能保证绝对的成功。
学习指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创造性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课程开发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
教材从总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共十四个模块(从模块一到模块十四),阐述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中篇共十个模块(从模块十五到模块二十四),介绍生活中不同类别视觉文化对象特征与价值,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感悟生活中的建筑、雕塑、陶瓷、服饰等视觉对象包含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先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历史的来龙去脉,增强对生活中视觉对象的解读和感悟能力,提升视觉素养。
下篇共十一个模块(从模块二十五到模块三十五),讲述了通过各种媒介所传递的视觉文化对象的特征与价值,使学生了解书法、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信息所传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感受精神家园,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了解媒介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媒介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具体如下表所示:。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正愈来愈被关注,但对两个概念名词的内涵理解却见仁见智,颇有争议.虽然有些人在交替使用这两个词汇,视其为近义词,但还有一些人却坚信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理解导致人们在应用这两个舶来词汇时产生了困惑和争论.通过比较分析关于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定义,阐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提出了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彼此有着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将有利于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践行.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
”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名具有媒介素养。
视觉素养是“读图时代”下的大众基本素养。
如今,对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
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
因此,视觉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国民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
人们与生俱来而具备的是“看的能力”,而不是“看懂的能力”;能够“看”,却未必能够“看得懂”、“看得好”!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看见”只是见到事物的表象,是“识器”,而“看懂”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问道”。
“看懂”是一种知性活动和理解过程,要比“看见”难得多:需要拨开表象迷雾,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许多的内在关联,便是一种基本的视觉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
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