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共44页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44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摘要]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与十年“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整体研究相呼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成果应用广泛、价值深远。
[关键词] 博雅教育;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开发;精品课程一、引言“读图时代来临,‘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
对‘真善美’的‘解蔽’,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
媒介发达社会,‘交流’不仅是人与人的沟通,媒体的中介作用无不蕴含其中。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命题。
”[1]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处处被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所包围,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群体,但是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促进学习,还是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
“响应时代召唤,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2]2001年,我们面向教育技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首开“视觉文化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自主开发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并开始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
课程在2006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首批“博雅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课程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证了课程发展与完善的足迹,至今已整整十年。
回顾十年历程,从课程的提出到课程的完善,经历了课程设计、课程实现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我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巧,也对这方面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对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的分类以及媒介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视觉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视觉表达。
首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媒介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媒介是人类与他人、社会以及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和方式。
从人类最早的口头传统到现代的数字媒体,媒介的形式和功能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我学到了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口头传统、文字传播、印刷革命、工业革命、电子传播以及数字媒体。
每个阶段都对人类的社交、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了媒介发展的历史对于理解现代媒介的本质和作用非常重要,同时也让我对媒介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些预测和推断。
其次,我也学到了媒介可以根据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媒介可以分为广播媒介和传媒媒介。
广播媒介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它们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传媒媒介则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通过印刷或出版的方式传播信息。
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媒介,我学到了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也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受众群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媒介进行传播。
此外,我还学到了媒介的表达方式。
媒介的表达方式是指通过媒介来传达信息、想法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
媒介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
图像表达是通过绘画、摄影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语言,它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字表达则是通过语言和文本来表示和传递信息,它可以通过逻辑和词汇的准确性来表达精确和复杂的思想。
音频表达是通过声音和语音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它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速度等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视频表达则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它可以更全面地表达信息和情感,同时也有更高的视听冲击力。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视觉文化是19 世纪初欧洲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发展趋势,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
较早使用“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他用视觉文化进行电影研究,在《电影美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进一步对视觉文化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传统的审美景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渗透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洞见。
•在在此之后,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他指出:世界图像时代就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到了19 世纪50 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将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凸出的表现是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经验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
19 世纪80 年代起,视觉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逐渐被普遍接受。
•2002年6月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该中心是全国最早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并正在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标志着我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开始起步。
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指出:视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大门。
•2004 年5 月29 日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进一步研讨,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复旦大学孟建的定义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的定义下一页•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理论,还学到了如何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我对视觉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审美体验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视觉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视觉语言和符号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对各种视觉传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审美和视觉传达的原则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其次,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还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媒介素养是指通过媒介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媒介来进行视觉传达,包括平面设计、摄影、电影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媒介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此外,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当代的视觉文化现象和媒介发展趋势,如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设备的普及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还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进行了理论学习,还进行了一些实践训练和创意项目。
通过这些实践和项目,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