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生课.ppt
- 格式:ppt
- 大小:3.89 MB
- 文档页数:102
课程名称: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al Stydies)一、课程目的、任务: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形象(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图片、画像、建筑、雕塑、动漫画片、电脑图像……)包围的世界中,“视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文化”,它深刻地制约了人们理解、想象生活、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视觉文化研究”汇集了当代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看的方法”、“日常生活”、“身体与空间”、“种族、认同与主体性”和“性别与观看的政治”等多个个方面,每个方面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同一个问题,力图显示出视觉文化研究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作为一项跨学科和方法论上交叉的领域的探究,视觉文化研究为我们把某些讨论从一些学科框架下解脱出来提供了可能性。
视觉领域乃是种种文化意义得以建构的竞技场,对它的研究为我们重写文化提供了极为广泛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何谓视觉文化?第一节何谓“视觉”?第二节何谓“视觉形象”?第三节何谓“视觉文化研究”?第二章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第一节看的方法第二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以摄影为例第三节作为机器的电视第三章权力的眼睛第一节作为原型的“环形敞视监狱”第二节形象的修辞学第三节迷人的法西斯第四章身体与空间第一节镜中女人第二节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第三节街道的形象第四节网络空间第五章种族、认同与主体性第一节他者的问题:刻板印象和殖民话语第二节多元文化论争中的视觉思想第三节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第六章性别与凝视的政治第一节移动和虚拟的凝视: 流浪汉/流浪女第二节现代性和女性气质的空间第三节女性、艺术和权力第七章结语:视觉文化、历史记忆和中国经验第一节从“幻灯片事件”说起第二节视觉文化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以课堂讲授为基本环节,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命题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手段,以巩固、扩充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视觉文化研究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
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授课教师:Alexander Campbell Halavais (halavaisu. wa shington. edu)课程说明: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
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上教学)。
授课内容:第一周:知觉理论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第三周:符号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第五周:视觉的机制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第六周:模拟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第八周:信息环境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研究计划说明: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