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视觉素养

第九章,视觉素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而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三维全景全景环视360全景的概述

https://www.doczj.com/doc/8f10095012.html, 三维全景全景环视360全景的概述 三维全景也称为全景环视或360度全景。它是一种运用数码相机对现有场景进行多角度环视拍摄然后进行后期缝合并加载播放程序来完成的一种三维虚拟展示技术。从实现的虚拟效果专业程度来分,有柱状全景与球形360全景两种。柱状全景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它仅仅是对场景沿着水平方向进行环绕拍摄,然后拼合起来的全景,因此它只能够左右水平移动浏览,无法展现天空和地面的实际景象。球形360全景在拍摄与后期制作上要求较高,在拍摄时,需要沿着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多角度环视拍摄,经过拼接缝合后可以实现上下与左右方向的360度的全视角展示,可以让观看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球型360全景在浏览中可以由观赏者对图像进行放大、缩小、移动观看角度后等操作。经过深入的编程,还可实现场景中的热点连接、多场景之间虚拟漫游、雷达方位导航等功能。三维全景技术广泛应用于宾馆酒店、旅游景点、房产家居、休闲会所、汽车展示、城市建筑规划等网络虚拟展示。 一、宾馆酒店全景虚拟展示高清晰三维全景展示,就像来到现场一样的参观,发挥酒店电子商务最大效益为您免费投放至酒店订房联盟网站平台,是您酒店超越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酒店三维全景虚拟导览,把的酒店的真实场景数字化,全方位搬到网络上。观众轻松点击鼠标,可以上下左右,走近,退远的观看酒店的客房,套房,会议室,商务空间,餐饮空间,娱乐休闲空间,360度观看,就像来到现场一样。结合酒店导航示意图,可以在酒店实现边走边看。充分展现酒店的设施环境。整合音乐,导游解说,多媒体手法为一体的高清晰度三维全景虚拟导览把酒店轻松“搬”到了客户面前,是酒店展示推广的最新有力武器.

三维重建综述

三维重建综述 三维重建方法大致分为两个部分1、基于结构光的(如杨宇师兄做的)2、基于图片的。这里主要对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的发展做一下总结。 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方法: 基于图片的三维重建方法又分为双目立体视觉;单目立体视觉。 A双目立体视觉: 这种方法使用两台摄像机从两个(通常是左右平行对齐的,也可以是上下竖直对齐的)视点观测同一物体,获取在物体不同视角下的感知图像,通过三角测量的方法将匹配点的视差信息转换为深度,一般的双目视觉方法都是利用对极几何将问题变换到欧式几何条件下,然后再使用三角测量的方法估计深度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图像获取、摄像机标定、特征提取与匹配、摄像机校正、立体匹配和三维建模六个步骤。王涛的毕业论文就是做的这方面的工作。双目立体视觉法的优点是方法成熟,能够稳定地获得较好的重建效果,实际应用情况优于其他基于视觉的三维重建方法,也逐渐出现在一部分商业化产品上;不足的是运算量仍然偏大,而且在基线距离较大的情况下重建效果明显降低。 代表文章:AKIMOIO T Automatic creation of3D facial models1993 CHEN C L Visual binocular vison systems to solid model reconstruction 2007 B基于单目视觉的三维重建方法: 单目视觉方法是指使用一台摄像机进行三维重建的方法所使用的图像可以是单视点的单幅或多幅图像,也可以是多视点的多幅图像前者主要通过图像的二维特征推导出深度信息,这些二维特征包括明暗度、纹理、焦点、轮廓等,因此也被统称为恢复形状法(shape from X) 1、明暗度(shape from shading SFS) 通过分析图像中的明暗度信息,运用反射光照模型,恢复出物体表面法向量信息进行三维重建。SFS方法还要基于三个假设a、反射模型为朗伯特模型,即从各个角度观察,同一点的明暗度都相同的;b、光源为无限远处点光源;c、成像关系为正交投影。 提出:Horn shape from shading:a method for obtaining the shape of a smooth opaque object from one view1970(该篇文章被引用了376次) 发展:Vogel2008年提出了非朗伯特的SFS模型。 优势:可以从单幅图片中恢复出较精确的三维模型。 缺点:重建单纯依赖数学运算,由于对光照条件要求比较苛刻,需要精确知道光源的位置及方向等信息,使得明暗度法很难应用在室外场景等光线情况复杂的三维重建上。 2、光度立体视觉(photometric stereo) 该方法通过多个不共线的光源获得物体的多幅图像,再将不同图像的亮度方程联立,求解出物体表面法向量的方向,最终实现物体形状的恢复。 提出:Woodham对SFS进行改进(1980年):photo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urface orientation from multiple images(该文章被引用了891次) 发展:Noakes:非线性与噪声减除2003年; Horocitz:梯度场合控制点2004年; Tang:可信度传递与马尔科夫随机场2005年; Basri:光源条件未知情况下的三维重建2007年; Sun:非朗伯特2007年; Hernandez:彩色光线进行重建方法2007年;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2019年作文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和责任 媒介素养是泛媒体时代人的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修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的教育也是终身的教育。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很早将其纳入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也正在启动和推进中。 媒介素养教育又称媒介教育,香港定义为传媒教育,也就是说,它能够培养大众甄别筛取各种信息,吸收有益身心和促进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健康信息,有效利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正确表达自我诉求、袒露心声,以此达到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目的。 当今世界信息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人们被各种信息所包围,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都不可能置身信息之外,很难想象一个人生活在与信息隔绝的状态下将会是什么样子。信息主要来自各类媒介的传播,尤其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 人离不开信息,就要学会在信息包围中生存,要有效地利用信息,辨别和拒绝不良和有害信息。大量客观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再加上媒体人的认识、观念和利益的渗透,使得本来众多繁杂的媒介信息变得更复杂,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是以舆论的和谐为前提的,保持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需要国家公民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这种对媒介信息的有效甄别和取舍的思辨能力,主要靠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媒介素养而获

取。媒介作为文化有其优势和优长之处,在现代社会里为公民包括青年提供着知识储备、丰富内心、娱乐休闲等功用,谁也逃不过,谁都得接受媒介这个载体,了解媒介越多,所拥有的素养就越丰富。可以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使受众拥有这种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进入媒介研究和教育视野中,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这是国内外共识,有的甚至只限定在青少年范围。因为青少年在成长中表现出许多特点和对未来的期盼,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被动应付的产物,是全民应有的一种素质教育,从我国实际出发,应重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职业道德相结合,把好媒介信息源头这一关;也应该重视对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使他们获取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媒介信息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使受众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明确方向,正确认知和解读信息,不致迷失在纷纷扰扰的喧嚣动荡中。所以说,媒介教育是最终实现媒介素养的方式。 我们不能忽视和漠视媒介的社会功用,也不能放大和夸大媒介的不良影响,毕竟现今电子媒介的迅速发展,超负荷地承载着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并将其源源不断地呈现给受众,扩大了受众的视野,激发了受众的创造灵感,虽然消解了经典文化的影响,

《视觉传播》教学大纲

《视觉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本课程以应用型高校XXXXXX专业的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视觉传播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的能力。 (二)编写依据 根据《XXXXXXXXX学院XXXXXXX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XXXX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视觉传播研究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视觉与视觉传播发展特点、视觉语言的特性和大众传媒与视觉传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研究。(四)学时数与学分数:本课程理论20学时,实践/实验16学时,共36学时,2学分。(五)适用对象:XXXXXXXX专业学生,大三年级学生。 (六)课程编码: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史 第一节从看获取信息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概念及内涵 第二节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技术演进与视觉传播的发展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视觉传播的学术研究概貌 第一节纷繁的脉络 知识点:视觉传播的研究领域及教育体系 第二节学科奠基人 知识点: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觉研究;中国的视觉研究第三章视觉认知 第一节感与知的奥秘 知识点:感觉与知觉定义及特点 第二节视觉认知的过程和特点 知识点:视觉认知的特点 第三节视知觉理论 知识点:视知觉理论 第四节视觉认知学习 知识点:视觉认知学习 第四章视觉表征 第一节表征与视觉表征 知识点:视觉表征的概念 第二节图像意义的表征与交流 知识点:图像意义的内涵 第三节视觉表征研究的理论范式 知识点:视觉表征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五章视觉修辞 第一节修辞研究的视觉转向 知识点:视觉修辞的定义 第二节视觉修辞:用视觉传递观点 知识点:视觉修辞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符号学视角下的视觉修辞 知识点:视觉修辞的理论模型;视觉修辞与实践 第六章视觉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美学视野中的视觉信息 知识点:视觉传播与美 第二节美与视觉认知 知识点:视觉认知角度研究美学 第三节媒介美学 知识点:媒介美学定义及特点 第七章用图像传递信息 第一节文与图的对立统一 知识点:文与图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图像与叙事 知识点:图像与叙事 第三节电影电视信息的图像化 知识点:信息图像化的传播优势 第四节平面媒体信息的图像化 知识点:信息图像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智慧树知到《视觉素养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视觉空间智能? 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辨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它特征敏感的能力 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答案: 准确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 2、对“信息时代,视觉素养不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专利”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已经渗透于日常生活 各类设计人员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视觉素养 许多人看似缺乏艺术细胞,实际上却具有很强的视觉素养 艺术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视觉素养 答案: 艺术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视觉素养 第二章 1、颜色的三属性是? 色相 明度 饱和度 答案: 色相,明度,饱和度 2、光色的三原色是? 红、黄、蓝 红、绿、蓝

品红、黄、青 品红、黄、蓝 答案: 红、绿、蓝 3、色彩搭配的基本方法是? 渐变与对比 中对比与强对比 前进与后退 答案: 渐变与对比 4、色是()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 光 颜色 颜料 答案: 光 5、根据视觉负后像的原理,在一张白纸上放上一个绿色方块,让你凝视2分钟后突然移走绿色方块,你在白纸上能感觉到呈现出? 黄色 红色 灰色 蓝色 答案: 红色 第三章 1、()、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合称“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

素描 白描 油画 答案: 2、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点、线、()? 平面构成 素描 面 油画 答案: 3、平面形态的种类包括有机形、无机形和 非人工形 偶然形 人造型 可见形 答案: 4、那些对比因素怎样才能协调或比较协调()? 保留一个相近或相似的因素 使对比双方的某些要素相互渗透 利用过渡形,在对比双方中设立兼有双方特点的中间形态,使对比在视觉上得到过渡,也可以取得协调 答案: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

双目视觉成像原理 1.引言 双目立体视觉(Binocular Stereo Vision)是机器视觉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基于视差原理并利用成像设备从不同的位置获取被测物体的两幅图像,通过计算图像对应点间的位置偏差,来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方法。融合两只眼睛获得的图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别,使我们可以获得明显的深度感,建立特征间的对应关系,将同一空间物理点在不同图像中的映像点对应起来,这个差别,我们称作视差(Disparity)图。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具有效率高、精度合适、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制造现场的在线、非接触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对运动物体(包括动物和人体形体)测量中,由于图像获取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立体视觉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双目立体视觉系统是计算机视觉的关键技术之一,获取空间三维场景的距离信息也是计算机视觉研究中最基础的内容。 2.双目立体视觉系统 立体视觉系统由左右两部摄像机组成。如图一所示,图中分别以下标L和r标注左、右摄像机的相应参数。世界空间中一点A(X,Y,Z)在左右摄像机的成像面C L和C R上的像点分别为al(ul,vl)和ar(ur,vr)。这两个像点是世界空间中同一个对象点A的像,称为“共轭点”。知道了这两个共轭像点,分别作它们与各自相机的光心Ol和Or的连线,即投影线alOl和arOr,它们的交点即为世界空间中的对象点A(X,Y,Z)。这就是立体视觉的基本原理。 图1:立体视觉系统 3.双目立体视觉相关基本理论说明 3.1 双目立体视觉原理 双目立体视觉三维测量是基于视差原理,图2所示为简单的平视双目立体成像原理图,两摄像机的投影中心的连线的距离,即基线距为b。摄像机坐标系的原点在摄像机镜头的光心处,坐标系如图2所示。事实上摄像机的成像平面在镜头的光心后,图2中将左右成像平面绘制在镜头的光心前f处,这个虚拟的图像平面坐标系O1uv的u轴和v轴与和摄像机坐标系的x轴和y轴方向一致,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左右图像坐

媒介素养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传播的年代,据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1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为6.1%。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众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是信息,丰富浩杂的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谁要在其中学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媒介工具。然而,媒介也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媒介进行解读以及判断,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那么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因此,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变得相当重要。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非常频繁,同时,与传统媒体也有很大的紧密联系。每周仍旧有七成的人听广播,有六成多的人使用平面媒体。可见,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平面媒体报纸期刊,还是立体媒体如电视,以及传统的广播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有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同学介入,而其中网络媒体的最为突出,高达84.6%,最受欢迎层度也是

52.3%而报纸的仍旧是大学生的喜欢的媒体,接触度高达78%,而最受欢迎层度也是24%。至于电视与广播,由于设施的便利性,在大学生也有大量拥护者。总之大学生的接触方式基本就是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网络,手机为主,其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于被赞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接触层度是非常之可观,高达51.7%,但是由于手机广告短信以及便利层度,在几大媒介中手机的受欢迎层度反而是最低的,仅仅是7.1%。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长远来看,虽然媒介物理性质的改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规则,但是媒介是信息这一经典议题注定了在数字时代,无论是网络等新兴媒体或者传统媒介,内容的价值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二者的结合也会出现新媒介包装旧媒体的趋势。 在当代,媒介已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必要工具。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人一天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而我们谈媒介素养,尤其是在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今日,强调媒介使用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媒介使用能力,也就是对的媒介认知能力,指的是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力,而大学生作为年轻而承担社会科学分工的责任,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尤其重要。首先他们上网的动机中,获取资讯占到50.7%,而娱乐也占到了49.5%,学习则为26.1%,至于打发时间的也有9.8%,可见网络获取资讯,娱乐功能是最为普遍的。 大众媒介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由于它的工具性,所以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因此媒介素养在西方最为深入探讨的是它的批判功能。因为在民主体制下,为了保证言论的自由,必须提供一个意见市场,政府只能要求新闻界自我监督而不能强制实施硬性要求,

三维全景介绍

三维全景简介 一、什么就是三维全景 数字化实景展示其本质就是三维全景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高科技数媒产物。三维全景技术就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逐步流行的一种视觉新技术。它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真实现场感与交互式的感受。 三维全景也称为全景环视或360度全景,它就是一种运用数码相机对现有场景进行多角度环视拍摄然后进行后期缝合并加载播放程序来完成的一种三维实景展示技术。它提供了一种在互联网上直观展示物体的新方法,可以对一个现实物体进行360度观瞧,增加对产品的直观认识,此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在互联网上最全面、最直观的立体展示。 三维全景图在拍摄与后期制作上要求较高,在拍摄时,需要沿着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多角度环视拍摄,经过拼接缝合后可以实现上下与左右方向的360度的全视角展示可以让观瞧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维全景在浏览中可以由观赏者对图像进行放大、缩小、移动观瞧角度后等操作。经过深入的编程,还可实现场景中的热点连接、多场景之间数字化漫游、雷达方位导航、语言解说、视频介绍、添加背景音乐、场景中具体的人或物等细节介绍、文字说明、高清图片细节展示、在线联系客服、电话客服、邮件支持、分享给微博或好友等特色实用功能。 二、三维全景特点 1、极具真实感 三维全景属于就是实地取景后对照片进行的技术处理,它的取材完全来自于现实场景。再加上它本身的三维特点,故三维全景极具真实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人机交互性强 三维全景可以随着观瞧者的操作而作出前后、远近、上下等动作,观瞧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浏览,人机互动性很强。 3、画面高清 三维全景在取景时所使用的单反相机像素极高,拍摄的效果属于就是高清效果。同时使用flash播放,而flash就是矢量的,故三维全景图像在播放时,不会因为图像的扩大、缩小、旋转等操作而出现失真的情况。 4、播放流畅 三维全景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十分方便,可以很灵活的嵌入到网页。基于flash的播放使用的就是流媒体播放技术,对于网络带宽的要求较低,可以很顺畅的实现三维全景图像的播放。 5、可塑性强 三维全景以flash动画技术做为扩展平台,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实现众多功能扩展。如:添加背景音乐、解说、添加天空云朵等。 6、保密性强 主要针对网络应用而设计。根据三维全景特点,设计有域名定点加密(全景仅仅只能够在指定的域名下播放,下载后无法显示)、图片分割式加密等多种手段,以上加密全景仍可正常浏览,但无法下载,从而有效的保护了图片的版权。

机器视觉—三维重建技术简介

三维重建技术简介 一、视觉理论框架 1982年,Marr立足于计算机科学,首次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系统的概括了心理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等方面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出了一个迄今为止比较理想的视觉理论框架。尽管Marr提出的这个视觉理论框架仍然有可以进行改进和完善的瑕疵,但是在近些年,人们认为,计算机视觉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和该框架密不可分。 第一方面,视觉系统研究的三个层次。 Marr认为,视觉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对此系统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计算理论层次,表示与算法层次,硬件实现层次,如下图所示: 计算机理论层次是在研究视觉系统时首先要进行研究的一层。在计算机理论层次,要求研究者回答系统每个部分的计算目的与计算策略,即视觉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如何由系统的输入求出系统的输出。在这个层次上,将会建立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一个映射关系,比如,系统输入是二维灰度图像,输出则是灰度图像场景中物体的三维信息。视觉系统的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建立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和约束,如何由二维灰度图像恢复物体的三维信息。 在表示与算法层次,要给出第一层中提到的各部分的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和内部信息的表达,还要给出实现计算理论所对应的功能的算法。对于同样的输入,如果计算理论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 最后一个层次是硬件实现层次。在该层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将表示与算法层次所提出的算法用硬件进行实现。 第二方面,视觉信息处理的三个阶段。 Marr认为,视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表所示:

第一阶段,也称为早期阶段,该阶段是求取基元图的阶段,该阶段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出那些能够描述图像大致三维形状二维特征,这些特征的集合构成所构成的就是基元图(primary sketch)"。 第二阶段也称中期阶段,是对环境的2.5维描述,这个阶段以观察者或者摄像机为中心,用基元图还原场景的深度信息,法线方向(或一说物体表面方向)等,但是在该阶段并没有对物体进行真正的三维恢复,因此称为2.5维。 第三阶段也称为后期阶段,在一个固定的坐标系下对2.5维图进行变换,最终构造出场景或物体的三维模型。 二、三维重建技术现状 目前三维重建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用建模软件构造的方式,多幅二维图像匹配重建的方式以及三维扫描重建的方式。 对于第一种方式,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3D Max, Maya, Auto Cad以及MultiGen-Creator等软件。这些三维建模软件,一般都是利用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几何模型进行布尔操作或者平移旋转缩放等操作,来创建比较复杂的三维模型。这样所构建出来的模型,比较美观,而且大小比例等非常精确。然而,这需要建模者精确知道三维场景的尺寸、物体位置等信息,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就无法建立精准的模型。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实时拍摄的图像或者视频恢复场景的三维信息。这种方式是基于双目立体视觉,对同一物体拍摄不同角度的图像,对这些图像进行立体匹

360度全景立体成像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视觉信息应用技术》 指导老师: 章海军 张冬仙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实验二 360度全景立体成像实验 实验类型: 设计型 同组学生姓名: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的目的是综合运用立体视觉的原理,实现一种360度全景立体成像的技术方法,为立体视觉在大地测量、军事侦察及星际探测等诸多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新的途径。要求实验者学习掌握两组序列数码照片(具有双眼视差)的拍摄方法,学习和熟练运用序列照片的拼接方法及拼接软件,自行编制或学习掌握360度全景立体图像的制作软件及制作方法等。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利用双眼成像与立体视觉的知识,构建用一架双镜头数码相机拍摄两组序列照片(含双眼视差)的实验装置;采用这一拍摄装置,一次性或分次拍摄两组序列照片;运用序列照片的拼接软件,将这两组序列照片分别拼接成两张360度全景图像;再用补色立体图像的制作软件,将它们合成为360度全 景立体图像(也可用软件先制成多幅补色立体图像序列,再拼接成360度全景立体图像)。 实验原理:360度全景立体成像的原理如图1所示。通过360度旋转一架双镜头数码相机的方法,拍摄得到两组序列照片[图1(a)];用软件拼接方法,分别将这两组序列照片拼接成两张360度全景照片[图1(b)];由于这两张全景照片互相存在横向视差,利用补色法立体图像制作软件,即可制作合成一张360度全景立体图像。 图1 实现360度全景立体成像的序列图像拍摄原理图 (a) (b)

视觉素养

浅议视觉素养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人类生理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当然这种研究区别于医学上的研究,而是人文科学的探究,在这种风潮之下,关于视觉素养的研究无疑走在了前列。不过,对视觉教养的发展其巨大推动作用的当属媒介技术的进步,尤其以电视为代表。毫无疑问,以视觉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正在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接受知识 的的主流渠道。对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学术界的探讨,不过对于这一新兴的学科领域,暂时还没有呈现体系统一的迹象,相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视觉文化时代使我们处于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眼见更为重要”,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主体】 视觉素养的含义 视觉素养最早是J.戴伯斯(Debes)提出的,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指一个人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发展这些能力对人类正常学习来说是根本的。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

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从戴伯斯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其借鉴了心理学和符号学的相关理论,没能从实质剖析出独属于视觉素养的核心本质,表达的过于模糊,证明视觉理论研究还处于边缘阶段。戴伯斯的贡献还是显而易见的,他引发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科学领域。在此之前,很多学者不屑于展开对视觉的探讨,认为视觉是人类思维的内在,依赖于大脑,故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 威尔曼(Wileman)从信息角度认为视觉素养是“阅读”并理解所看到的信息的能力以及产生能被看到并被理解的材料的能力;S.平克尔(Pinkel)从视觉的基本要素出发,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掌握基本视觉要素,来理解图像的意义和构成的能力;P.格林威(Green-away) 则从视觉思维的高度,认为视觉素养是通过视觉分析技能和视觉创作技能来应用的视觉思维;还有人认为视觉素养是“准确解释和创造视觉信息(visual messages)的能力,这些观点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视觉素养的构成。 关于视觉方面的研究,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视觉教养这门边缘学科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视觉传播学者盛希贵教授,他在《影像传播论》一书中根据国际视觉教养协会的定义,为“视觉教养”做了这样的阐释:“ 视觉教养是指人类通过视觉活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涉及三维重建系统技术领域;机箱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安装有行走轮,机箱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蓄电池与处理计算机,机箱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显示器与安装架,安装架上通过轴承座固定安装有主轴,主轴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安装齿轮,安装齿轮与驱动齿轮相啮合,驱动齿轮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的轴上,驱动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架上,主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为横向设置,连接轴的两端固定安装有双摄像头,连接轴的中上端固定安装有照明灯;本技术能够实现快速控制,稳定性高,且控制准确,操作简便,能够节省时间;使用方便,结构简单,且效率高,能够在检测时进行补光。 技术要求

1.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行走轮、蓄电池、处理计算机、显示器、安装架、驱动齿轮、驱动电机、安装齿轮、主轴、连接轴、双摄像头、照明灯;机箱的底部四角处均固定安装有行走轮,机箱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蓄电池与处理计算机,机箱的上端分别固定安装有显示器与安装架,安装架上通过轴承座固定安装有主轴,主轴的下端固定安装有安装齿轮,安装齿轮与驱动齿轮相啮合,驱动齿轮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的轴上,驱动电机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架上,主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连接轴,连接轴为横向设置,连接轴的两端固定安装有双摄像头,连接轴的中上端固定安装有照明灯,蓄电池通过导线与处理计算机、显示器的电源端电连接,双摄像头通过导线与处理计算机的输入端电连接,处理计算机的输出端分别与驱动电机、照明灯电连接,显示器与处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为触摸式显示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为减震式万向行走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为低速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为LED灯。 技术说明书 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三维重建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双目立体视觉三维重建系统。 背景技术

摄影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研究

摄影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 “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得视觉素养成为一个新兴重要的领域,视觉素养的教育也成为教育和传播学界积极探讨的话题[1] 。本文对摄影教学中视觉素养的培养作了描述,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视觉素养教育实践有一点借鉴意义。 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主要阐述了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第二部分:视觉素养的概述。分析了各个阶段对视觉素养的提出背景,介绍了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部分:视觉素养的培养。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分析了视觉素养培养策略第四部分:对摄影教育进行了比较,重点是摄影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五部分:摄影教育中视觉素养的培养。将培养视觉素养整合到摄影教学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培养视觉素养三个层次的方法。通过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恰当的安排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视觉素养。第六部分绍了有关运用摄影教育培养视觉素养的实践。第七部分:进行小结。 关键词:视觉素养;摄影教学;视觉素养的培养

Photography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research Abstract Information age, image filled with our eyes. "See" is no longer a simple question. Think about the ability to become the visual image a key skills, therefor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of the important topic.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oice of the subject. Part 2: an overview of visual literacy.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visual literacy to put forward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visual literacy and extension. Part 3: th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Narrow and broad from two aspects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strategy analysis part 4: to the photography education are compared, and the key is photography education faces. Part 5: photography in the educ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photography teaching, from the teaching idea,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three aspects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three levels of visual literacy methods. Throug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ideas of teaching, the arrangement of the appropriat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sonable use of visual literacy. The sixth part about photography education necessary use of visual literacy training practice. Part 7: summaries. Keywords:visual literacy; Photography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传媒教育专业

传媒教育专业(050334) 专业简介 1.媒介素养教育方向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媒教育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本研究方向是由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使人们充分认识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培养和提高合理运用媒介的能力和素养,创造人与媒介共生的环境,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抵制信息犯罪,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媒介素养教育从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到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教育系统中的正规教学内容。在我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触大众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着影响。如何引导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同时又能规避负面信息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史及基本理论,并努力进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实践,在实践和研究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示范课程,为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做出贡献。在研究方法上,除尊重传统的、规范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等之外,还将以问题为中心,选用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等。同时,努力探索媒介哲学、媒介研究方法等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的运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建设上,以便使该学科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国传媒大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学科方向是建立在我校强势新闻传播学学科群基础上的新兴学科方向,有雄厚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基础和教学基础作为本研究方向的后盾,本方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鲜明的广播电视特色。 通过本研究方向的培养,学生将掌握媒介素养教育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在现实的媒介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方向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我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开发人员;我国大、中、小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媒体、特别是青少年教育节目,媒体教育栏目的策划、评论等人才;国家青少年教育机构、青少年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管理、推广等相关人才。 2.比较传媒教育方向 比较传媒教育是传媒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内、传媒教育二级学科中的一个三级学科。它属于应用性学科,借助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国际传媒教育中核心的基础性问题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发现世界传媒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对传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为我国传媒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比较传媒教育属于传媒教育中的一个新兴学科,它主要采用中、外比较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各国传媒教育的历史发展、传媒教育的政策、传媒教育的模式、传媒教育的特点及规律、传媒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各个国家传媒教育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传媒教育、不同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传媒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方向除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外,还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重点主要为美国、

三维全景技术——360°虚拟现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f10095012.html, 三维全景技术——360°虚拟现实 作者:马如宇肖京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07期 三维全景技术是目前迅速发展并逐步流行的一个虚拟现实分支,可广泛应用于网络三维业务,也适用于网络虚拟教学领域。传统三维技术及以VRML为代表的网络三维技术都采用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方式来建立三维模型,而三维全景技术则是利用实景照片建立虚拟环境,按照照片拍摄→数字化→图像拼接→生成场景的模式来完成虚拟现实的创建,更为简单实用。 三维全景技术及其应用 全景也称为全景摄影或虚拟实景,是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把相机环360°拍 摄的一组照片拼接成一个全景图像,用一个专用的播放软件在互联网上显示,让使用者能用鼠标控制环视的方向,可左可右、可近可远观看物体或场景。 三维全景技术是一种桌面虚拟现实技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3D图形技术。三维全景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地拍摄,有照片级的真实感,是真实场景的三维展现。二是有一定的交互性,用户可以通过鼠标选择自己的视角,任意放大和缩小,如亲临现场般环视、俯瞰和仰视。三是不需要单独下载插件,一个小小的JAVA程序,自动下载后就可以在网上观看全景照片,或者使用Quick Time播放器直接观看。并且,全景图片文件采用先进的图像压缩与 还原算法,文件较小,一般只有100~150K,利于网络传输。四是素材的准备工作简单,制作容易,适于普通用户。 三维全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例如,采用三维全景技术建立虚拟艺术馆,让学生还可通过计算机参观各个展馆,每一个参观点都可以在空间360°范围内观察,对于感兴趣的艺术品, 还可以将它拿起来仔细观看。在教育教学领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应用: (1)校园风光、校园文化、数字博物馆、重点实验室(如历史、考古、医学、生物等)等 的对外展示。例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将三维全景虚拟校园展示制作系统软件的效果先一步应用于数字校园建设,将校园的特色做成一个美轮美奂的虚拟漫游,使每一位浏览者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校的各种特色和教学环境。 (2)构建文物、生物标本、地貌、教学模型、产品、模具等的360°造型,用于教学等。例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宝贵的人体基础标本资源用三维全景技术来保存,用于教学和展示。

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应用路径探析

视觉素养教育及其应用路径探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际沟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视觉素养教育便是适应新科技时代的一种以视觉符号为媒介的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对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以及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的分析,探讨我国视觉素养教育研究概况以及欧美国家视觉教育实践,以期对我国视觉素养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标签:视觉素养;视觉素养教育;研究进展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以口、文字为媒介的交往模式中出现了以符号为特点的新的趋势,而且这种符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由语言符号、文本符号和视觉符号共同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媒介。其中经由视觉符号而进行的交流于传统的交流方式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人类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一、视觉素养概念的内涵 最早提出视觉素养概念的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创始人约翰·蒂贝兹。他把视觉素养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看所获得的一系列视觉能力,并同时将看与其它感觉经验相整合。当这些能力得到发展时,它们使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区分和解释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创造性的运用这些能力,他能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1〕但是,由于在教育、艺术史批判、修辞学、符号学、哲学、信息设计、图形设计等多个学科都涉及到视觉素养,因此很难对视觉素养做一个普适的定义。威尔曼强调视觉素养中的理解因素,霍顿指出图画在视觉素养中的地位,雷扎拜克则在与传统相对照的基础上着重于信息在其中的重要性。 由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视觉素养的理解也极为不同,但是综观来看,他们都认同了视觉素养的一些基本特征:〔1〕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2〕视觉素养能力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创造”图像;〔3〕重视“图像”与“文字”的区别。 总之,视觉素养是一种与其他感官经验相结合的综合性视觉能力过程。约翰?蒂贝兹认为视觉素养包括感知、理解和运用这三种能力。具体来说,感知是通过视觉接触信息的能力;理解是通过与其他感觉的结合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形成了视觉素养。 二、视觉素养教育的原则、途径和评判标准 科技进步拓展了图像的表现空间和表现力,视觉图像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千姿百态、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如何正确理解图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