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02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02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02
社会医学考试重点02

论述

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趋势2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3健康需要的普遍提高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发展

面对面访谈法和网络自填法各自的缺点

面对面访谈法:①调查规模大,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时间等②对调查员的素质要求高,需要进行足够的培训,避免访谈偏差③匿名性较差,可能会引起拒答或不真实回答

网络自填法:①真实性难以保证;②调查对象难以确保代表总体;③无法深入调查

④受访对象难以限制,针对性不强

职业压力与健康的关系(书48)

职业压力多是指在职业过程中工作者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状况改变及损害的多重因素

(1)职业压力影响健康:

a职业压力影响人体免疫功能,导致感染疾病的概率增加b可能使行为改变,增加吸烟行为、不良饮食习惯等不健康行为,促使疾病生成

c引起社会成员的适应不良,造成其认知上的悲观预测、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异常等,导致自杀、物质滥用及依赖,乃至群体性社会事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适度的压力促使人们对各种环境变化做出适应性反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2)健康影响职业压力:

a健康水平低下的人更易伴随过度的职业压力,生理疾病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引发更大的职业压力;心

理疾病直接造成更大的职业压力

b生理与心理健康的人群,可自我调节职业压力

你对健康观的理解(积极健康观+大健康观)

健康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

社会的完好状态;

健康不仅是卫生系统一家的职责,而是受到其他系统及

其政策的影响;

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

公益事业

简述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产生背

景?:

产生背景:

(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转变

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疾病谱和死

因谱的主要位置

(二)健康需求的提高

(三)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四)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和外部交叉发展

基本观点: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达到合理的治疗

和卫生保健的目的,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患

者本身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即医生及医疗保

健的作用在于发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社

会设计功能。

经济发展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本身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也同样推动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齐头并进。

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物质保

证,而人群健康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也是促进社

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二者相互促进。

(一)经济发展对健康的积极效应

1.经济发展直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会提高教育水平

(二)经济发展对健康的消极效应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生活方式的改变

3.现代社会病多发

4.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5.社会负面事件增多

6.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三)健康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1.增加劳动者的数量

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

问卷的一般的结构?

1标题2封面信3指导语4问题和答案5编码6调查记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重点关注脆弱人群健康

6.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

1健康问题与健康信息收集

2健康风险评价

3健康干预

健康管理的三个环节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长期坚持

婴儿死亡率及其意义?

指某年活产儿中未满1周岁婴儿的死亡频率;

综合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和妇幼卫生工作的情况,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社会健康状况的敏感指标

观察法的注意事项?

1.观察对象的行为应相对静止

2.选择最佳的观察位置

3.观察过程力求结构化

4.判断行为样本的代表性

5.观察法的适宜性

疾病、健康的社会决定性?

(一)疾病的社会性

1.病因的社会性

2.疾病结果的社会性

3.疾病防治策略的社会性

(二)健康的社会性

1.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2.健康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3.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自创性危险因素型判断标准?

评价年龄>实际年龄

评价年龄与增长年龄的差值>1岁

名词解释

积极健康观:

健康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

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1.QOL:生命质量,又称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指不同

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

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

2.生活方式: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

俗、家庭等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

度和生活意识。

3.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

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

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

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群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

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

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4.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社会医学特有的评价之一;

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

关系及其规律的一种技术方法。

5.生活事件:是一般意义上容易引起许多人的情绪失

调,并经常涉及危险,或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的重

大改变,或涉及到重大的成功和失败的事件,它是

一种常见的心理、社会激源

6.健康公平观:

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性别、地理及年龄间的每个

社会成员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健康权利

1.健康状况的公平性

2.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3.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

7.评价年龄:依据年龄与死亡率的函数关系,从“存

在死亡危险”水平推算出的年龄称为评价年龄

多选

1.生命质量评价特征?社会功能状态包含?

(一)生理状态

1活动受限2社会角色受限3体力适度

(二)心理状态

1情绪反应2认知功能

(三)社会功能状态:社会交往(社会融合、社会接触、

亲密关系)和社会资源

(四)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1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

2满意度与幸福感

(五)其他

2.社会健康状况包括?

(指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的状况)

人群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政策与体制,健康保障与公平性,

卫生资源,卫生行为

3.问卷设计的步骤?

4明确研究目的2建立问题库3设计问卷初稿4试用和修改4检验信度和效度

4.观察法的特点?

1直接性2主观性3目的性4长期性

5.初级卫生保健?

基本原则:1.社会公正2.社区参与3.成本效果与成本效益4.部门间协作行动5.预防为主

基本内容:(1)四大基本任务:促进健康、预防、治疗、康复

(2)八大基本要素:1.促进食品和合理的营养,安全水供应保障,并采取基本的公共卫生措施;2.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妇幼保健工作;3.主要传染病预防接种;4.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5.常见病和外伤的恰当处理;6.保护精神健康;7.保证基本药物的供应;8.就重要的保健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进行健康教育6.职业压力的积极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寻求支持、进行积极合理化的解释

7.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

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情感或物质帮助工具性支持;

提供可见的帮助或行动评价性支持;提供意见或建议信

息支持;单纯提供信息

8.经济发展对健康的积极/消极影响?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积极效应

1经济发展直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

3经济发展会提高教育水平

经济发展对健康的消极效应

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生活方式的改变

3现代社会病多发 4 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5社会负面事件增多 6 社会流动人口增加

9.现代医学模式对健康服务的影响?

1.对医疗观念的影响

2.对医疗行为的影响(临床、预防、卫生服务)

3.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10.生命质量评价中的社会功能状态包括什么?

社会交往:1.社会融合2.社会接触3.亲密关系

社会资源

11.三高一低的膳食结构?

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素

12.人人享有健康保健?

承认享有最大可能的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

重视政策,研究和服务提供过程的伦理方面

清除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

消除性别歧视、强调性别平等

13.社会健康状况?

1人群的健康状况 2 与健康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

3卫生政策与体制 4 健康保障与公平性

5卫生资源、卫生行为

14.社会医学选题的原则?

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15.问卷的信度?

1复测信度2复本信度3折半信度4内部一致性信度

5评分者信度

16.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

1污染: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水污染对人健康的影响]

③土壤污染④噪声污染

2气温持续高温可导致中暑,还可导致肾脏、循环系统疾

病及中风。极冷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冻伤。

3辐射包括日光、医疗诊断X线、治疗辐射、原子能和放

射性同位素机构排放的放射性物质、电磁波通讯设备、

电视塔等。辐射下易造成灼伤、产生皮肤癌及一些潜在

的危害。

4现代的生活条件城市居住条件、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现代

高级食品、饮料等均对人的生理、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

伤害。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最新社会医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群体)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1)社会的卫生状况和人群的健康状况——社会卫生问题的“现象”(发现问题) 2)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 3)社会卫生的策略和措施。——社会卫生问题的“处方”(解决问题) 第二章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就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产生的原因:(不是重点)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2)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与日俱增3)医学科学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4)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因素,医学卫生服务因素意义:P20第三章 2.健康的社会性: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健康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3.疾病的社会性:病因的社会性,疾病结果的社会性,疾病防治策略的社会性。 4.健康、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社会因素影响人群健康,人群健康影响社会发展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四章 5.“社会卫生状况”(social health status)是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6.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45 社会健康指标: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 人群健康指标:个体健康指标;群体健康指标:人口、出生、生长发育、疾病、死亡、生命质量 社会健康指标 一、卫生政策指标 1. 政府政治承诺 2. 资源分配:卫生经费占GDP% ,卫生经费用于PHC的比例 3. 资源分配公平合理程度:(1)人均卫生经费(1192.2元)(2)医生数/千人口(1.62)、床位数/千人口(2.96) 4. 社区参与程度 5. 组织机构和管理完善程度 二、与卫生有关的社会、经济指标 (一)经济指标 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 per capita)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核医学重要考点必备

凋亡显像:细胞凋亡显像可直观地检测机体组织器官内细胞凋亡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动态观察细胞凋亡诱导前后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借以评价肿瘤放疗和化疗效果。 不可逆性缺损:表现为201Tl 负荷或静息早期显像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4小时或24小时延迟显像或再注射201Tl 后缺损部位仍无放射性分布。99Tcm-MIBI 心肌显像则表现为负荷显像时心肌局部放射性分布缺损,而在静息心肌显像时放射性分布无明显改变。多见于梗塞、心肌瘢痕和少部分冬眠心肌。固定性缺损: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以及静息99Tcm-MIBI 显像,负荷时放射性分布呈现缺损部位的心肌其放射性增加大于等于15%,但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见于:技术性操作误差;缺损后部分心肌存活;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心肌功能损伤。反向性再分布:可见于201Tl 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99Tcm-MIBI 早期-延迟显像,以及99Tcm-MIBI 负荷-静息显像。表现为延迟或再注射后,或静息心肌显像时,心肌缺损的放射性减少大于等于15%。多见于:急性心梗再通后功能损伤的心肌;冠心病冠状动脉完全或几乎完全阻塞伴侧支循环开成的心肌;PTCA 或冠脉搭桥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心肌;④也可见于负荷试验后,包括顿抑和凋亡心肌。乏氧显像:肿瘤细胞的乏氧程度越高,对放射治疗及某些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越差。乏氧显像由于能在活体水平上整体、无创伤性评价肿瘤的乏氧程度,为临床选择合理的肿瘤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受体显像:分子核医学的概念首先是从受体显像开始的,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标记的配体或配体类似物与靶组织高亲和力的特异受体结合的原理,显示受体空间分布、密度和亲和力的大小,是集配体--受体高特异性和示踪技术高灵敏度于一身、无创伤的体内功能性显像方法。 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品。放射性药品与放射性药物有其不同的含义,在我国,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批准的放射性药物称为放射性药品。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又称为不稳定性核素,它能够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可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位素isotope :凡属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同的位置而中子数不同,称为元素的同位素。物理半衰期Tp :放射性活度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Tb :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有效半衰期Te :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时间。三者关系:1/Te=1/Tb+1/Tp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是区域淋巴结中最易被肿瘤侵犯的淋巴结。 冬眠心肌: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引起室壁运动障碍,但心肌并未完全坏死,恢复血流灌注后,心功能可恢复。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贝可(Bq )。1Ci=3.7*1010Bq,1Bq=2.703*10-11Ci 。 γ照相机 (γ camera)是核医学最基本的显像设备。它由准直器,闪烁晶体,PMT ,预放大器,放大器,X 、Y 位置电路、总和电路和脉冲高度分析器,以及显示或记录器件。 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 ):简称ECT ,是γ照相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进一步发展的核影像装置,它既继承了γ照相机的功能,又应用了计算机断层的原理,较γ相机增加了断层显像的能力,是核素显像技术继扫描机和γ相机之后又一重大进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的临床应用是核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PET 是目前所有影像技术中最有前途的显象技术之一。 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活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 阴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功能正常的脏器组织能选择性摄取特定的显像剂而显影,而病变组织因为失去正常功能故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放射缺损或减低的影像,故又称“冷区”显像。 阳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由于病变区域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 单光子显像:是指采用发射单光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进行的显像。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核医学显像方法。 正电子显像(PET 显像):是指采用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显像剂,用PET 、符合线路SPECT 或带有超高能准直器的SPECT 进行的显像。主要用于心、脑、肿瘤等的代谢研究以及神经递质受体的显像。 血池显像:99Tcm-RBC 随血流从动脉进入相应脏器的血管床,可获得相应脏器的动脉灌注影像,称血池显像。 X--CT :X 线CT 是将高度准直的X 线束围绕靶器官作断层扫描,记录下的大量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计算出靶器官内不同部位和深度的各个点的X 线吸收系数值,用不同的灰阶表示,形成靶器官的横断层解剖结构图像,其分辨率和灵敏度比普通X 线片又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增强扫描还可进一步提高某些病变组织的对比度。 特征值: 灵敏性即真阳性率;表示所有受检患者中阳性结果的比例。特异性即真阴性率;表示所有受检健康人中阴性结果的比例。准确性也称真实性,表示所有受检者正确结果的比例。阳性预测值即阳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阳性结果受检者患病的概率。阴性预测值即阴性结果事后概率;表示所有阴性结果受检者未患病的概率。 阳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真阳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假阳性比例的比值,即:敏感性/(1-特异性)。表明结果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比值越大,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越好。 阴性试验似然比是患者实验结果假阴性比例与健康人实验结果真阴性比例的比值,即:(1-敏感)/特异。表明结果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几率的比值。比值越小,不患病的概率越大,实验好。 正确指数又称约登指数,是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表示实验方法确定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体能力。指数越接近1,诊断效能越好。 PET 特点:以解剖图像方式、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血流细胞增殖和受体分布状况。 PET-CT :将CT 和PET 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显像仪器。原理是在一个仪器的前部安装CT 成像装置。后部安装PET 成像装置。这种精密融合的图像解决了PET 显像解剖位置定位不清和CT 检查缺乏代谢信息的矛盾。两种检查方法间相互取长补短,密切结合,其意义远远大于单独的CT 和PET 检查。 SPECT :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突出特点:反映人体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 18 F-FDG :葡萄糖类似物,可反映细胞的葡萄糖代谢过程。 原理:静脉注射18 F-FDG 后,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 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内的18 F-FDG 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PO4—18F —FDG ,由于6-PO4—18F —FDG 与葡萄糖的结构不同,不能进一步代谢,而且6-PO4—18F —FDG 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滞留在细胞内达几个小时。在葡萄糖代谢状态下,6-PO4—18F —FDG 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 能反应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 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3、对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4、示肿瘤病灶的活性决定方案5、放化疗的监测与评价6、肿瘤放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7、愈后判断8、探查肿瘤原发病灶。 131 I 的临床意义(全身显像,甲状腺癌)临床意义:(1)异位甲状腺及先天性甲减的诊断(2)甲状腺结节和颈部肿块(3)甲亢的鉴别诊断(4)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 判断:131 I 全身显像:主要用于寻找分化较好的甲状腺 癌的转移灶。当131 I 全身显像在甲状腺外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应考虑为分坏较好的甲状腺癌的转移灶,但转移灶摄131 I 功能多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在正常甲状腺组织 存在时,131 I 大部分被摄取,转移灶常不显影。 核素显象的原理及特点?原理:把放射性核素或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引入体内,通过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探测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经光电转换及计算机处理后获得图像。 特点:1功能性显像:核素显像与CT 、MR 及超声成像的区别在于根据脏器的功能状态而显示其形态或结构异常,固有功能显像之称。2定量显像:对核素显像图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目测器官或病灶组织的放射性分布来进行诊断,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获得病灶局部的一些数据,获得定量或半定量诊断参数。3代谢显像:正电子显像由于使用11C 、15N 及18F 等放射性药物,不仅反映局部血流、细胞功能和放射性浓集的改变,而且反映组织细胞内分子水平的化学剂代谢改变,从分子水平的角度解释图像和诊断病变. 癫痫的发作期、间歇期PET 、SPECT 反映脑功能和代谢改变与癫痫关系方面常用的方法为脑血流或18F-FDG 代谢显像。癫痫在发作期,脑组织的生理和生化出现明显的变化,脑血流和氧代谢率增加,对氧和葡萄糖的需求亦增加。癫痫发作间期r CBF 降低,局部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发作期间呈低血流和低代谢是因为神经元的缺失和皮质萎缩,发作期病灶呈高代谢,血流灌注明显增加,其原因是发作期对能量需求增加。当发作期的高灌注、高代谢与发作间期低灌注、低代谢为同一部位时,定位更加准确。同时,两者结合分析可以排除非癫痫性低灌注与低代谢。 核医学显像: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引入体内,实现脏器、组织,病变的功能性显像方法,也称放射性核素显像。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示宗剂体内正常和病变组织的血流、功能、代谢等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示踪原理:1细胞选择性摄取,2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3特异性结合4微血管栓塞5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6排泄速度或时间差别特点:1能提供脏器或病变的代谢、血流、功能2组织特异性3可进行全身显像及双核素同时显像4能提供功能的定量参数5无创性、安全、简便 嗜鉻细胞瘤显像剂:131I-MIBG 显像是一种对嗜鉻细胞组织高度特异的功能显像,而且可进行全身显像,对异位的嗜鉻细胞瘤或嗜鉻细胞瘤术后残留病灶,复发病灶进行探测,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是特异性定位诊断嗜鉻细胞瘤的首选方法。但是以下情况可以出现假阴性:1,无功能嗜鉻细胞瘤。2瘤体过小,中央坏死液化。应用123I-MIBG 显像复查,特别是断层显像,可提高检测阳性率减少误诊。3肾上腺髓质肿瘤伴有皮质肿瘤,此时可见健侧肾上腺显影,而患侧不显影4肝脏放射性过高,掩盖了右侧肾上腺髓质肿瘤的显示或膀胱的放射性浓聚掩盖了位于膀胱的异位嗜鉻细胞瘤的显示。5肿瘤组织功能性极强,使得显像剂从肿瘤组织释出速度大于其摄取与贮存,而难以浓聚致使不显影。 心肌灌注显像类型断层心肌图像分析,在二个不同方向的断面,同一心肌节段上连续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层面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定为异常。大致分为五个类型:1、心肌缺血(可逆性稀疏缺损型):负荷心肌显像表现为局部心肌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静息图上表现为明显或完全填充。2、心肌梗死(不可逆性缺损型):负荷与静息心肌显像图上,同一部位均呈放射性缺损区,形态大小基本一致。3、混合型(心肌缺血+心肌梗塞):负荷图像上的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在静息图像上有部分填充。4、“黑洞征”型(室壁瘤特征性改变):(1)心肌形态不规整;(2)心肌影像上呈大范围放射性稀疏缺损;(3)好发部位为心尖,前壁;(4)长轴断层图像呈倒八字改变。5.补钉型缺损:与冠脉不一致,表现为多处小范围的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 肺灌注显像及显像剂肺灌注显像原理经肘静脉注射粒径大小约为10-60微米的显像剂随肺动脉血流均匀地暂时栓塞嵌顿于肺毛细血床内,其在肺毛细血管的分布可反映肺内动脉血流灌注状况。当肺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时,显像剂在该区域的分布则相应减少或缺如,肺影像的相应区域出现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应用感兴趣区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可对肺局部及分肺血流和功能进行评估和预测。 肺灌注显像显像剂肺血流灌注显像剂为99TCm 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 ),或人血清白蛋白微球(99TCm-HAM ),以前者最为常用。 肺栓塞应用肺动脉栓塞典型的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多发肺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和胸部X 线检查正常。栓子较小时,放射性分布减低或缺损区主要分布于肺的周边区。栓子较大时,显像剂分 布减低或缺损区多为节段性、叶性或全肺性的减低或缺损区。约2/3的肺栓塞分布于双肺下叶。肺灌注显像可观察到直径在1mm 以上的血管发生栓塞产生的显像剂分布改变。与肺通气显像相结合可以提高其特异性。 肺栓塞显像剂肺栓塞显像剂为99TCm 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99TCm-MAA ) PET 肿瘤显像特点、临床适应症及其应用价值 显像特点:1,利用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相应的显像剂,2核素衰变过程中发射正电子,这种正电子在组织中运行很短距离后,与周围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发生湮没辐射,发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两个光子。3采用一系列成对的互成180 °排列并与符合线路相连的探测器来探测光子,获得图像。4显示病变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肿瘤进行诊断。 临床适应症:1,评价肿瘤侵犯范围,恶性程度,临床分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2,良恶性鉴别。3,探测转移灶。4,灶内活力状态,辅助制定放疗计划。5,肿瘤放射治疗后或手术后复发与瘢痕组织的鉴别。6,放化疗疗效监测与评价 7,预后判断 8,探测肿瘤原发病灶。 应用价值:1.肺癌:孤立性肺结节(SPN )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不原因的恶性胸腔积液或肿瘤标志物增高或发现转移性肿瘤等欲寻找其原发病灶;肺癌精确的临床分期(TNM ):PET 全身显像一次可提供肺、纵隔淋巴结、肝、肾、肾上腺、骨骼、脑等部位有无转移的信息;肺癌治疗后有无残余的肿瘤活性病灶;评价肺癌放疗、化疗的疗效。 2.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以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结直肠癌术后CEA 水平升高而常规检查阴性的患者;直肠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淋巴瘤; 3.淋巴瘤:更准确的临床分期;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评价;淋巴瘤化疗、放疗疗效评价和临床缓解评价; 4.头颈部肿瘤:头颈部肿瘤隐匿性病灶及浸润范围的诊断;头、颈部转移性肿瘤寻找原发病灶;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分期;头颈部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价,头颈部肿瘤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早期诊断,与纤维化鉴别诊断。5.颅内肿瘤:恶性脑肿瘤和其他炎症等良性病变的鉴别;脑肿瘤放疗后改变与复发的鉴别; 6.食道癌:食道癌术前的临床分期,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食道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食道癌治疗后再分期。7.乳腺癌:乳腺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乳腺癌术后,协助指导制订临床治疗方案;乳腺 癌放疗后局部肿瘤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 8.胰腺癌:对高危人群的定期体检的PET-CT 是能更早提示胰腺癌的有力保证。早期发现,更明确的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 9宫颈癌:更清晰的分期,从而为更好的全面治疗提供了途径。10.其他肿瘤:如黑色素瘤、骨肉瘤、甲状腺癌、卵巢癌、精原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的临床诊断与分期。 肿瘤阴性现象和肿瘤阳性现象原理:肿瘤阴性现象是利用现象剂能选择性聚集于体内特定脏器和组织实质细胞,肿瘤组织细胞丧失或降低了正常脏器组织细胞的功能,不能摄取或很少摄取显像剂,现象图上肿瘤部位显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也称冷区,属于非特异性检查方法。阳性现象是利用显像剂能被肿瘤细胞摄取和聚集,而正常组织细胞摄取很少或不摄取显像剂,现象图上肿瘤部位呈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区,也称热区,而正常组织不能显影或显影很淡。肿瘤阳性现象包括亲肿瘤现象,放射免疫显像及肿瘤代谢显像。 消化系统:肝血池显像: 肝血池显像原理与显像剂:当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RBC 后,立即启动显像仪器连续快速采集肝动脉血流灌注显像,肝血流灌注显像30分钟后,受检者与肝血流灌注显像相同的位置进行肝血池显像。肝血池显像影像:平面像,除了肝脏大血管显像较高外,肝内显像剂分布均匀,肝影不及心脏、脾脏和大血管影明显。异常显像 1、无填充:在交体显像显示的异常放射缺损区,血池显像无显像剂填充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2填充:交体显像显示的放射缺损区,血池显像有显像剂填充,放射性分布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同。3、过度填充:交体显像显示的放射缺损区内有过度的显像剂填充,表现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临床应用:1、肝血管瘤 2、原发性肝癌 3、转移性肝癌 4、肝囊肿 消化系统: 1.肝脾胶体显像:原理--显像剂静脉注射后,流经肝脏时,被肝脏内具有吞噬功能的星状细胞吞噬。肝实质功能受损时,显示为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区;显像剂-- 99m TC-植酸钠、 99m TC-硫胶体 2.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1)肝动脉灌注显像:原理--肝脏具有丰富的血流供应,正常肝脏75%的血液来自门静脉,其余25%来自肝动脉。--正常不显影;--肝区域放射性增高,肝影清晰;--肝脏恶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故在动脉相即可见病变部位有放射性充盈。显像剂: 99m TC-RBC 2)临床应用: 方法(阳性率90-100%)。 常见的肾图图形特点及临床意义?答:①持续上升型:a 段基本正常,b 段持续上升不降,单侧者多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同时出现,多见于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和下尿路梗阻;②高水平延长型:a 段基本正常,b 段上升较差,以后呈一水平延长线,不见明显下降的c 段,多见于上尿路梗阻伴明显的肾盂积水;③抛物线型:a 段正常或稍低,b 段上升缓慢,峰时后延,c 段下降缓慢,峰型圆钝,主要见于脱水、肾缺血、肾功能受损、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④低水平延长线型:a 段低,b 段上升不明显,呈一水平延长线,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和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也可见于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偶见急性上尿路梗阻;⑤低水平递降型:a 段低,无b 段,c 段缓慢下降,健侧肾图基本正常,见于单侧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⑥阶梯状下降型:a 、b 段基本正常,c 段呈阶梯状下降。见于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致的输尿管不稳定痉挛;⑦单侧小肾图:较对侧正常肾图明显缩小,但其峰时、半排时间和肾图形态正常,可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 肾图形各段意义、答:正常肾图曲线分为a 、b 、c 三段。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 s 左右出现陡然上升的a 段,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b 段是继a 段之后的缓慢上升段,峰时多在2~3 min ,主要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c 段为达到峰值后的下降段,正常时呈指数规律下降,其下降快慢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有关,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 肾性高血压:99Tc m -DTPA 肾动态显像已成为诊断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用方法,其影像学表现为患侧肾血流 灌注减少而延迟,肾实质影小而淡。肾图可以作为本病的首选筛选方法。凡高血压患者,肾图程两侧对比异常,即提示有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可能,应进一步明确诊断。该类病人患侧肾图多为抛物线型,部分成典型的小肾图改变,巯甲丙脯酸试验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利尿介入实验:99Tc m -DPTA 利用在利尿情况下肾图的不同改变来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与非尿路扩张。给予利尿剂后,可短期内增加尿液生成、肾盂内压力增加,尿液流出明显增加,从而排出淤积在单纯扩张的上尿路内的显像剂,在肾图上表现为出现c 段或原有c 段下降增快。而机械性梗阻性虽然尿量增加,但由于梗阻未解除,显像剂无法加速排出,在利尿肾图上仍表现为梗阻型曲线。 核素骨显像骨转移瘤和骨肿瘤的应用a 、转移性骨肿瘤:可比X 线早3——6个月或更长时间发现骨转移灶,同时能发现X 先,CT ,及MRI 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是骨转移瘤的首选方法。有些骨转移可表现为显像图上放射稀疏区,稀疏区的两端或四周放射性浓集,形成“炸面圈”影像b 、原发性骨肿瘤:恶性肿瘤的动脉供血和成骨或向高于良性肿瘤,在静态显像上可见摄取的骨显像剂高,在血流血池相恶性肿瘤部位血供丰富。c 、 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的评价: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能有效缓解骨痛,控制骨转移灶的发展,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适应症:1,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有“热区”,2,白细胞总数大于4x10 9/L ,血小板总数大于100x10 9/L 骨显像在良性病变的应用a 早期诊断急性骨髓炎b 骨折c 骨无菌性坏死d 代谢性疾病 骨关节疾病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滑膜炎 c 强直性脊柱炎 d 骨关节炎或退行性关节炎 e 人工关节显像f 膝关节病 g 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精选)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 急救医学是专门研究急危重症突发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规律及使用必要手段、仪器设备实施紧急综合救治与预防病情进展,对生命给予有效延续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救医学模式,三者分工明确、关系密切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铺高了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含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心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的状态。 心脏骤停的诱因: 原发于心脏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疾病,约占75-80%的由此所致;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室肥厚;电生理异常;手术或诊疗操作意外;其他如各种先心病等因素。 继发于心脏外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严重的呼吸功能受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大失血和严重休克;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麻醉和手术意外;其他如胆绞痛等因素。 心脏骤停诊断: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

—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心脏骤停的“三联征”包括:( A、 B 、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2、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 A、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3、心肺复苏(CPR)有效的指征包括:( A、B 、C 、D ) A、颈动脉可触到搏动 B、面色由紫绀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瞳孔由大变小 E、可测到血压 4、关于电除颤,正确的描述有:( A、 B 、 D ) A、电除颤是救治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B、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C、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电击3次后再进行CPR D、目前推荐双相波低能量(150~200J)除颤 E、如只有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推荐递增式(200J-300J-360J) 5、心肺复苏的常用药物包括:( A、C 、D )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胺碘酮 E、氯化钙 问答题: 1、简述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临床征象和心电图表现)。 答: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为:①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②

2018社会医学重点考试重点内容

2018社会医学重点! 单选20题、简答5题、论述2题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性质)。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 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 康水平。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卫生革命 第一次: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措施。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措施。 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 社会医学的任务:1. 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 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 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发展 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医学之父 盖伦解剖鼻祖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 阿维森纳医中之王认为土壤和水可以传播疾病,而精神感情活动对机体也有影响。 帕拉塞尔苏斯瑞士1534年提出《水银病》一文 拉马兹尼意大利人职业医学之父《论手工业者的疾病》(1700年)中描述了52种职业工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 弗兰克德现代公共卫生学奠基人 社会医学首次提出概念(1848) 法国医生盖林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医学模式的特点 1.经验总结 2.动态地变化发展 3.螺旋式发展变化 4.社会性 5.普遍性 6.广泛性 7.稳定性 医学模式的演变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强调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 ?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修正和补充 ?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宏观到微观(社会政策---基因)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