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海洋法复习要点

2013海洋法复习要点

2013海洋法复习要点
2013海洋法复习要点

——《海洋法与渔业法规》复习——

第一部分: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章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第一节法律法规概述

1.法律、法规的含义

2.法律法规的类别及其阶位。

3.法律的基本特征。

4.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

第二节国际法概述

1.国际法

2.国内法

第二章海洋法规

第一节海洋法综述

1.海洋法规、领海基线

2.海洋法的概念

3.主要海域的划定

第二节国内外有关海洋的主要法规

1.国际惯例、国际条约

2.简述我国海洋法规的主要类别

3.简述国际海洋法

第三节代表性海洋法规解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海洋生态保护的主要对象

2.滨海湿地、渔业水域;排放、倾倒;陆地污染源、陆源污染物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1.内水、领海、海岸线

2.我国海域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公约》有关海洋开发方面的主要内容

2.《公约》的重要性

3.群岛国、内陆国、群岛基线、公海、沿海国

第三章渔业法规基本知识

第一节国内外渔业现状概述

1.渔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2.海洋鱼类资源捕捞过度的表现及其成因

第二节国际渔业法规概述

1.双边及多边渔业协定的签订

3.国际法、国内法、渔业法规、国际渔业法规

第三节国内渔业法规概述

1.国内渔业法规

第四节渔业法规的作用、特点和一般原则

1.渔业法规对渔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宏观作用和微观作用)

第四章国际渔业法规

第一节内水、领海、群岛水域及其渔业制度

1.群岛国、群岛基线、群岛水域

2.领海基线的类型

第二节专属经济区的渔业制度

1.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基本规定

2.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对海洋渔业管理的影响

4.降河产卵种群、溯河产卵种群、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

第三节大陆架的渔业制度

1.海洋法上的大陆架概念和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概念的区别

第四节公海的渔业制度

1.公海自由的主要内容

2.公海捕鱼自由原则及其主要限制

3.登临权、紧追权

4.现行公海渔业制度的缺陷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节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1.制定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的背景及目的

2.行为守则对渔业的影响

第六节《执行协定》

1.《执行协定》对公海渔业管理的影响

2.发展和使用有选择性渔具的主要原由

第七节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渔业协定

1.在中日渔业协定下,中日双方在东海形成的不同性质水域及管理

3.在中韩渔业协定下,中韩在黄海和东海北部形成的不同性质水域及管理第五章我国的主要渔业法规

第一节我国渔业法规的发展简史和现状

1.我国现行的渔业法规体系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定的渔业生产方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确立的渔业管理基本原则及其原由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解读

一、主要名词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可分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

2.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的总称,可分广义上的法规(一切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和狭义上的法规(特指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种法的形式)。

3.国际惯例:是指各国的一般实践被接受为法律的;也就是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逐渐形成且经常被采用的规则,一般是不成文的(本身对当事人不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4.国际条约:是指国家、国际组织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并确定其在经济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国际书面协议,对缔约国有约束力,因而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5.海洋法规:是调整各种海洋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的总和;可分国内海洋法规和国际海洋法规。

6.渔业法规:指有关渔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调整有关渔业各种活动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7.内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向内陆一侧的所有水域。

8.领海:是领海基线向海一侧,邻接内水或海岸,处于沿海国主权管辖和支配下的一定宽度的一带海域。

9.领海基线:是测算沿海国家领海宽度的起算线,也是该国领海与内水的分界线。

10.群岛基线:是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可作为测算群岛国领海和其他海洋区域宽度的起算线。

11.陆地污染源:简称陆源,是指从陆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场所、设施等。

12.环境污染:分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如企业污水的排放):面源污染则没有固定污染排放点(如没有排污管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

13.沿海国:其陆地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邻接海洋的国家。

14.内陆国:是指没有海岸的国家。

15.登临权:指靠近和登上被合理地认为犯有国际罪行或其他违反国际法行为的船舶而进行检查的权利。

16.紧追权:指沿海国对违反了该国法律并从该国管辖水域驶向公海的外国船舶进行追赶,并在公海将其扣留或扣押的权利。

17.溯河产卵种群:指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生活在海洋,但到一定时期洄游到固定的淡水河流、湖泊进行产卵的鱼种,如:鲑鱼类、长江鲟等。

18.降河产卵种群:指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但洄游到海中或海淡水交界处产卵的鱼类种群,如鳗鲡等。

19.国内法:是指由某一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在本国主权管辖内生效的法律;即主权国家制定的实施于本国的法律。

20.国际法:是指调整各种国际的、区际的、国家之间的或一国涉外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现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形式包括:条约、国际习惯法和为各国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二、思考集锦①

1.法律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以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法规的类别(①法律;②法律解释;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⑤规章)

3.法律法规的作用(通常认为其作用是为了城邦的“善业”和“善德”、为了追求“公共福利”、增进人类的道德;具体而言,其作用包括①明示作用;②预防作用;③

校正作用;④净化作用)

4.《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性(《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全面和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海洋法法典,对维护发展中沿海国家的合法海洋权益和解决海域争端起到重大的历史性作用,在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活动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世界海洋法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5.国际法的功能(其在国际交往中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①构建秩序;②维护和平;③促进发展;④推动外交)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海洋开发的主要内容(①确立了大陆架的自然延伸原则;②历史性权利原则被放在重要地位;③岛屿和岩礁在海域划界中的地位被严格分开;④宣告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及该区域资源,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⑤规定要用和平方法解决有关海洋法的争端,作为各缔约国应尽的义务)

7.我国海洋法规的主要类别(主要法规有四大类:①海洋资源类;②海洋环境保护类;③涉外海洋活动管理类;④国家基本行政程序类)

8.渔业资源的基本特点(渔业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但其再生能力有限;渔业资源具有共有性、流动性,而人们对资源量的估计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捕捞生产的盲目性和竞争性;在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

9.国际渔业法规的渊源(与国际法一致,主要是有关渔业的国际条约以及由国家在渔业领域的实践所形成的国际习惯;其中,国际条约只对缔约国和加入国具有拘束力;而国际习惯适用于所有国家)

10.双边协定的签订(签订流程分起草、签署和生效,即:在缔约双方对协定所

涉及问题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按照双方所采用的文字共同起草协定文本草案;然后经缔约双方讨论,并完全取得一致同意后,

由双边政府正式授权的代表正式签署;再由各自在国内履行相应的法律程序,相互交换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书后方可正式生效)

11.多边协定的签订(也分起草、签署和生效三步:先由缔约各方就所涉问题共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按共同达成的原则起草协定;

继而根据缔约各方商定的程序规定,采取协商一致,或投票表决的形式通过草案后,由缔约各方授权的代表签字;然后签字国按其国内法规定,履行相应的国内法律手续;生效时间可由缔约国协商确定;起草由专门机构或商定的起草小组进行)

12.大陆架概念的区别(地质地理学上,大陆架是指从海岸低潮线开始,海底坡度平缓,一般水深不过200米的海底区域,其外缘止于海底坡度急剧增加之处。而在海洋法中,大陆架被定义为: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海洋法上的大陆架概念实际上是包括了沿海国领海之外的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即包括了领海以外的整个大陆边)

13.渔业法规的宏观作用(从宏观看,渔业法规是国家对渔业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其作用主要是有效调整有关渔业的各项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限制各种消极因素的增长,保障正当权益的实现,引导渔业生产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14.渔业法规的微观作用(从微观看,渔业法规可分八项作用:①促进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②促进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利用;③实现渔业权利分

配;④维护渔业生产正常秩序;⑤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⑥维护国家渔业权益;

⑦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⑧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15.公海概念的演变(在传统的海洋法中,公海是指国家的领海和内水以外的全部海域,即领海之外就是公海。而按如今的《公约》规定,公海是指:不包括在国家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全部水域。公约所建立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和群岛水域制度以及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已使传统意义上的公海范围大大缩小)

16.领海基线的类型(领海基线可分为四种:①正常基线<适用于海岸线相对平直、海陆界线明显的海岸情况>;②直线基线<适用于海岸线极其曲折或紧邻海岸有一系列岛屿的沿海国的情况>;③混合基线<适用于海岸线漫长、地形复杂、沿岸地形变化较大的沿海国>;④特殊基线<等深线、经纬度线等>)

17.公海自由的基本含义(公海自由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三项:①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②各国在公海的权利平等;③侵犯公海自由原则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18.公海自由的主要内容(公海自由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①航行自由;②飞越自由;③捕鱼自由;④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⑤建造国际法所允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或构造的自由<受大陆架有关规定限制>;⑥科学研究自由<受大陆架有关规定和海洋科学研究有关规定的限制>)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立法目的(我国制订渔业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发展人工养殖,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20.我国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根据《渔业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三、思考集锦②

1、有关专属经济区渔业制度

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国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定宽度的特殊区域;该区域的范围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专属经济区上覆水域及其海床和底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即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享有排他性的专属管辖权),包括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养护及管理。

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建立全面改变了海洋渔业开发和管理的格局,建立了海洋渔业管理的国际新秩序,对海洋渔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包括:①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再分配;②降低了海洋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的可能性;③产生了一些新的渔业管理问题;④加强了渔业管理的国际合作。

2、有关公海捕鱼自由

公海捕鱼自由是长期以来国际法所承认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既是国际习惯法的一条基本规则,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其他国际公约所明确肯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所有国家均有权由其国民在公海上捕鱼”。公海捕鱼自由应由每一个国家行使,无论沿海国还是内陆国。

但公海捕鱼自由是相对的,其已受到包括《公约》在内的很多国际条约的约束和限制(主要是要求公海捕鱼国承担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义务)。

从公海渔业制度的现状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主要如下:①强调捕鱼国家与毗邻公海的沿海国的合作;②加强对公海渔船的监测控制和检查监督;③限制公海允许捕捞量,并实施国别配额管理;④有些渔具渔法将受到进一步的限制甚至禁止;⑤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将得到强化;⑥船旗国将承担更多的义务;⑦一些国家管辖水域内具体的渔业管理措施将越来越多地用于公海。总之,对公海渔业的限制将向着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可执行性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国际法意义上的公海捕鱼自由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越来越多的对公海捕鱼的限制。

3、有关公海渔业制度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如不对公海渔业资源加以保护,将导

致公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同时认识到,在公海捕鱼自由的原则下,要保护公海渔业资源,只能通过国家间的谈判和签订国际公约或协定,由有关国家采取统一的保护措施,才能限制公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继承传统公海捕鱼自由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对它的限制及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的原则,要求沿海国在行使公海捕鱼自由的权利时,承担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义务。但其所规定的“养护生物资源”等义务,大多是原则性、需要有关国家主动履行的义务;无论是有关海洋法的国际习惯法规则或是《公约》所确立的原则和规则,都存在明显的执行上的缺陷。

有关公海渔业的规定并没有解决公海渔业资源的分配问题;此外,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一些特定生物资源的不同看法所产生的观念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海生物资源养护措施的有效性。

4、有关群岛水域及群岛国

在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群岛国,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的最外缘各点的直线,可作为测算群岛国领海和其他海洋区域宽度的起算线,即群岛基线。

群岛水域指群岛基线所包围的全部水域,不论其深度和距离海岸的远近。群岛水域是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一个特殊的水域,既不同于内水,也不同于领海。

按规定:群岛国的主权及于群岛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资源。但此项主权受到公约有关规定的条件限制,具体包括:

①在不影响其主权的前提下,群岛国应尊重与其他国家间的现有协定,并应承认直接相邻国家在群岛水域范围内的某些区域内的传统捕鱼权利和其他合法活动。

②群岛国应尊重其他国家所铺设的通过其水域而不靠岸的现有海底电缆。

③如果群岛国的群岛水域的一部分位于一个直接相邻国家的两个部分之间,该邻国传统上在该水域内行使的现有权利和一切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两国间协定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均应继续,并予以尊重。

5、有关《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行为守则》是在全世界主要渔业资源出现严重的过度捕捞、生态环境受到破

坏的情况下,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主导,经各国共同努力而制定的;是各国自觉意愿的充分体现。尽管本身并不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但其提出的负责任渔业行为的原则和标准,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并成为国际和各国渔业管理中自愿遵守的重要行为指南。从这一点上讲,《行为守则》已成为国际渔业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渔业法规。

作为一份建立在自愿遵守基础上的国际渔业指导性文件,《行为守则》的某些部分以有关国际法规为基础,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有关规定以及有关的国际渔业协定;同时,守则也包括了其他有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如《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等。因此,《行为守则》可能具有或者已经具有某些方面的法律约束力;其适用于全球范围的所有渔业领域(包括捕捞、加工、贸易及水产养殖、渔业研究等)。

《行为守则》在认清世界渔业和养殖业基本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了改变渔业基本状况的措施,有利于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性利用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强调的渔业行为和渔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实现渔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6、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是我国渔业法规体系的基本法,体现了国家在渔业发展和管理的基本政策。《渔业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我国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0年《渔业法》修改以后,更符合我国渔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和渔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适应了国际渔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概括起来,我国的《渔业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注重渔业的科学管理,体现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与国际新海洋制度相衔接;③加强渔业管理,适应渔业资源与水域生态环境变化;④规范渔业行政主体行为,促进渔业管理依法行政;⑤完善法律责任,促进市场经济下的依法治渔。

7、有关我国现行渔业监督管理

《渔业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此,我国的渔业监督管理原则即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所谓“统一领导”,是指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进行统筹考虑,统一安排。

“统一领导”是我国行政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本要求。此外,渔业资源的洄游性和渔业生产的流动性也决定了对渔业的监督管理特别需要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才能保证渔业监督管理工作的正确、有效开展。《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因此,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的渔业监督管理行使统一领导权。

而“分级管理”,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所辖水域的渔业实行监督管理,这既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各级人民政府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根据管辖水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渔业监督管理权。《渔业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工作。”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渔业监督管理权。

8、有关水产养殖发展问题

从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水域环境的污染以及病害、生态、品质问题等,且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多与实施的水产养殖技术相关。例如:不合理、不正确地投放或使用养殖饵料或饵料添加剂、肥料和化学药品,如治疗剂、激素、抗生素等,会直接污染养殖水域。

水产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如死鱼或病鱼、污泥、多余的兽医药和其他危险的化学投入物,若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养殖水域的污染。

此外,养殖密度不合理也会对水域环境产生危害。取水、用地等水产养殖活动则可能造成不利的生态变化。

养殖鱼类或其他水生动植物之间的病害传播一直是困绕养殖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若发生在在非封闭的养殖水域,这种病害传播很容易危害野生种群。

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在把非当地种或遗传变异种类引入养殖水域时,如果隔离措施不当,则很容易对野生种群产生的不利的遗传后果,并有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影响。

水产养殖中不适当的人工饲料、化学药物及其他投入物的使用,可能会直接影响养殖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卫生与食用安全。

一些养殖新技术,尤其是基因变异技术,也可能对食用者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9、有关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

渔业生物资源是捕捞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要使渔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防止渔业资源的衰退、枯竭,或使已经受到过度捕捞而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实施科学的增殖保护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举措。从我国的渔业发展过程看,很多传统渔业资源受到过度捕捞,已严重衰退。为此,《渔业法》第四章专门对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进行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①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增殖渔业资源

②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

③限制捕捞作业

④保护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水生动物苗种

⑤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限制有害的施工作业、防止环境污染等)

⑥保护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10、有关我国渔业生产的基本方针

《渔业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

这一渔业生产基本方针是根据渔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和我国渔业生产是实际情况确定的。我国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但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由于重捕捞轻养殖、重海水轻淡水、重利用轻管理、重生产轻加工,使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一些传统的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而适合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养殖潜力尚未充分发掘;同时,当前我国水产品加工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路后,大部分水产品还处于初级原料直接利用的水平,在产品深加工方面和国际水平相差还很大,这不利于水产品的增值和充分利用。

为此,《渔业法》确定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把渔业生产的重点引导到水产养殖上来,同时强调水产品加工的重要性。实践表明,这一基本生产方针的确定对我国渔业的健康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对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渔业法》确定了“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发展方针,即全国总体上的渔业生产以养殖为主,但各地区可考虑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了客观

务实。

国际法中海洋法知识点归纳(自己整理 绝对全面)

海洋法 第一节:概论 首先,海洋的上空可以用于飞行。 第二,海洋的表面可以用于船舶的航行 第三,海洋水体本身是大量的生物资源,潜艇也在水体航行,水体还要接受向海洋倾废。第四,海底可以铺设电缆和管道 第五,底层土有是有和天然气 海洋法是关于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知道国家利用不同海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海洋划分为不同的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 世纪初,荷兰学者宾刻舒克提出了“大炮射程论”,以确定领海的宽度。 年月日至月日,联合国主持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最后制定了四个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大陆架公约》。 年月,日内瓦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专门讨论领海宽度问题,未果。 年月日,《海洋法公约》终于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决议和协议》也在公约生效之日起开始临时适用 第二节:基线 一、正常基线与直线基线 基线(起算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是内水、向海的一面是领海。 基线是测算领海宽度、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起算线。 正常基线(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推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多适用于那些海岸比较平直的情况。 直线基线(沿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沿海岛屿上选定一系列的点,将这些点之间连接起来划出的一条线)适用于海岸线曲折的地方。 为适应沿海国不同的情况,《公约》海规定沿海国可交替使用以上各条规定的任何方法的确定基线。

二、群岛基线 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睡眠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岛屿的海域应按照《公约》适用于其他陆地领土的规定加以确定。 所有的岛屿不论其面积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领海,而且岛屿拥有其领海的前提条件并不是它必须被人占领。 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群岛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从群岛基线量起。 群岛基线划定规则: 、应当包括一个主要岛屿和一个区域,陆地水域比为:到:之间; 、基线长度不应超过海里,最长不超过海里; 、不应在任何位置偏离该岛的一般轮廓。 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 群岛基线划定的范围为群岛水域(群岛水域不是内水)。 群岛国可按照规定划定自己的内水。 群岛水域通过分为“无害通过制度”和“群岛海道通过制度”,所有国家的船舶都享有通过除群岛内水外的无害通过权。 群岛国可在其水域内指定适当的海道和其上空的空中航道,即“群岛海道”,所有船舶和飞机都有权通过这些海道和上空,这就是“群岛海道通过权”。 群岛国制度是一种不同于内水和领海的特殊制度。 三、海湾 海湾的概念 国际海洋法山的海湾与地理上的海湾有不同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的水曲都是海湾。 水曲曲口宽度为直径划一个半圆,如果这个半圆的面积等于或少于水曲面积,该水曲即构成海湾。反之则不构成海湾。 湾口不超过海里的,为领湾,是内水。超过海里,直线基线应当划在海湾内;如果超过海里,但是被直线基线包围的,该海湾仍是内水。 历史性海湾的概念 历史性海湾,是指那些湾口超过海里,但历史上一向被认为是沿海国内水的海湾。 没有强制性规定,但普遍以有关国家长期在此行使主权,并且周边国家默认这一事实为根据。我国的渤海湾也是历史性海湾

海水中的化学基础知识海洋化学资源1海洋资源包括

第二章海水中的化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1、海洋资源包括、、、。 2、海水是一种溶液,海水中最多的阴离子是,最多的阳离子是,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最多的盐是。 3、海水中含有氯离子、钠离子、硫酸根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可能形成的盐有 。 4、利用贝壳、海水为原料,制取镁的过程,用方程式表示:①② ③④⑤ 5、常见的化石燃料:、、。 6、新型化石燃料是,又叫做,属于(混合物或纯净物)主要成分是,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7、可燃冰是由和在和的条件下形成的状固体。其优点是、。 8、海水淡化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多级闪急蒸馏法从海水中获取淡水,是利用连通的蒸发室中的一个比一个低,而将高温海水逐级蒸发完成的,这个过程属于变化。 第二节海水晒盐 1、海水经等条件使水分蒸发,首先得到食盐的。过滤得到食盐后的液体称为(也称)。 2、饱和溶液的定义 饱和溶液经,等条件可转变为不饱和溶液,适合于所有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不饱和溶液经,,等条件可转变为饱和溶液。普遍适合所有物质的方法是,。3、固体物质从它的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分为 和。降温结晶适合于例如: 蒸发结晶适合于例如:。 4、固体物质的溶解是。溶解度的是,,,。 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内因,同时也受 的影响。温度对大多数固体是,例如少数固体 例如:极少数固体例如6、、溶解度曲线是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得。 7、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 8、在时,根据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把物质的溶解能力分为,,, 9、粗盐提纯的步骤为。仪器为 ;玻璃棒在各步中的作用依次是 。过滤时一贴二低三靠是指 。过滤时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 蒸发时时候停止加热。 10、去除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Mg2+、Ca2+、SO42-,可加入过量的去除;加入过量的去除;过量的去除;其中,过量的 是用过量的出去的,而过量的和是用一起除去。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六个方程式为 11、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法是,步骤为 。NaCl中混有少量的KNO3的实验步骤:, 。 12、加速固体物质溶解的方法有,,。 第三节海水“制碱” 1、海水制碱中的“碱”指的是,化学式,俗称、,它的水溶液显性。 2、海水制碱是以、为原料,以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 3、氨碱法制碱的反应原理是、。反应生成的碳酸氢钠与氯化铵先结晶析出,原因是 在反应时引入氨气的原因是 4、向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向生成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5、化学家对氨碱法制碱进行了改进,创立了更为先进的,又称为 ,这种之间制碱方法中氯化铵的用途是。 6、碳酸氢钠在医疗上可以治疗,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7、检验碳酸根的方法是,检验碳酸钙中含有碳酸根时发生化学方程式是、。 8、检验氯离子的方法是,检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时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9、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是,检验硫酸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时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10、盐的性质有⑴举例(写化学方程式,下同) ⑵举例⑶举例 11、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方程式其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下同)和;氯化钡与硫酸的反应方程式是,其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和;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是,其中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和。 12、医疗上使用的钡餐成分是,如果误服了碳酸钡会使人中毒,原因是使用后会产生有毒的可溶性钡盐,反应方程式为。

海洋法考点整理

1、基线是一国领海与海岸或内海水之间的分界线,也是测算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宽度的起算线。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2、正常基线(normal baseline)就是海水退潮时退到距离海岸最远的那条线,即沿岸的低潮线。 3、直线基线(straight baseline)(折线基线)就是在大陆沿岸突出处和岸外岛屿最外缘选定一系列适当的基点,在这些基点之间连续地划出一条条直线,这些直线构成的一条沿着海岸的折线就是直线基线,所以直线基线也被称为折线基线。 4.内水(internal waters):广义的内水和狭义的内水(即内海);狭义的内水仅指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即内海水;广义的海水既包括内海水,还包括一国陆地领土内的水域,即内陆水。 内水的法律地位:内水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对其有排他的,完全的主权(排他的管辖权。)(1)沿海国有权制定有关内水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2)一切外国船舶未经沿海国许可不得进入内水 (3)外国商船如果获准进入一国内水,必须按照该国法律和规章驶入该国指定的港口,但是注意两个例外:一是外国遇难船舶的临时避难行为。二是基于条约义务,各国也常准许外国商船驶入内水. (4)外国军用船舶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办理一定顺序,才能进入一国内水。 (5)沿海国对于进入内水的外国船舶享有属地管辖权。 5.海湾是指海洋深入陆地而形成的明显的水曲。但只有当水曲的面积大于或等于以水曲曲口宽度为直径所划的半圆时,这样的水曲才能称为海湾。 6.历史性海湾是指那些沿岸属于一国,其湾口虽然超过领海宽度的二倍,但历史上一向被承认是沿岸国内海的海湾。 7.(英)领海是指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我们可以将领海定义为邻接国家领陆,内水和群岛水域的,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8.(英)《海洋法公约》第3条对领海宽度问题作了如下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十二海里的界限为止。” 9.沿海国在领海的权利: (1)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 (2)沿海航运权及贸易权 (3)领空权 (4)对有关制度拥有立法权 (5)司法管辖权 (6)战士中立权 (7)紧追权 8、无害通过权(其他国家在沿海国领海的权利):(英文) 无害通过权行使的前提条件: 第一:尊重沿海国的领土主权。 第二:通过应该是“无害”的,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的秩序和安全,就是无害的。同时列举了以下12种非无害的行为: 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和使用武力,或以其他方式违反《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的方式进行武力威胁和使用武力。 以任何种类的武器进行任何操练和演习 任何目的在于搜集情报使沿海国的防务和安全损害的行为

海洋法复习重点(名词解释整理)

海洋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5小题,计20分) 问答题(每题8分,共5题,计40分) 分析题(每题20分,共2题,计40分) 注:下面只是名词解释的整理,后面的问答题和分析题太多或很泛,不好整理。由于海洋法是闭卷考试,大家需要充分准备。 一.名词解释 1.领海:是邻接国家领陆、内水、或群岛水域的,受国家主权和管辖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P64 2.登临权:是指靠近和登上被合理的认为犯有国际罪行或其他违反国际行为嫌疑的商船进行检查的权利。P166 3.平行开发制度:区域内的活动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组织和控制下,一方面由管理局的开发机构“企业部”进行,同时也由缔约国及其公私企业通过与管理局签订合同进行勘探和开发。P266 4.方便旗:外国人实际所有并管理的船舶在本国登记,取得本国国籍,悬挂本国旗帜航行,船舶悬挂的这种旗帜称为方便旗。P156 5.国际海底区域:即为公海海底区域,包括各国大陆架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P182 6、内海:《海洋法公约》中所指的内水是狭义的内水,即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称为内海水,也称内海。P49 7、毗连区:是沿海国在毗连其领海的一定海域范围内对特定事项行使必要管制的区域,其范围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P64 8、过境通行制度:是指按照《海洋法公约》第38条规定,专为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之间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的制度。P104 9、领海基线: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P46 10、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长的天然水道。P55 11、专属经济区: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是国际公法中为解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因领海争端而提出的一个区域概念,不超过200海里。P108 12、群岛基线:是连接群岛最外缘各点的直线基线。P94 13、大陆架:是指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米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发其自然资源的海地区域的海床和底土。P129 二.问答题

(完整word版)海洋地理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第一章海洋水体 一、海水温度: 1. 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深度 (1)水平方向: a(纬度)低纬度>高纬度(NS方向);全球海水最高温度出现在:西太平洋280 N。 b(洋流)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2)垂直方向:1千米内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千米以下水温差别不大 (3)时间:同一海区,夏季>冬季 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总量 世界海洋平均盐度约为3.5%,盐度值最高的是红海4%,最低是波罗的海1% 2.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水平方向 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④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⑤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2)垂直方向: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 (3)时间:夏半年盐度值低;冬半年盐度值高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海区相对封闭;陆地没有淡水汇入。达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纬度较高,蒸发小;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区相对封闭。不超过1%。

海洋基础知识

海洋基础知识笔试大纲 根据对海洋基础知识认知和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将知识点划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和记忆,明白并理解具体概念、作用、意义等。 [熟悉]——清楚地知道相关知识点,认知的程度比较深刻。 [掌握]——理解相关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具体分类、区别、流程、误区等的认知和学习,能够深刻领会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①转换: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②解释: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说明或概述;③推断:估计将来的趋势,即预期的结果。 第一部分:海洋基本知识 (一)海、洋概观 1.[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 [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征 [了解]: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 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图2—7)。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个海,其面积只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7%。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

海洋调查方法复习资料全

海洋调查方法 1.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对海洋科学发展的贡献,如何学习海洋调 查 2.海洋调查之深度测量 3.海洋调查之温度测量 4.盐度测量及海水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测量 5.水深、水温及采样实习 6.如何实现海流测量 7.分析海流观测的特点和调查方案 8.海流观测实习 9.海洋潮汐水位观测 10.海浪观测 11.海洋气象观测 12.海洋遥感、浮标及潜标观测 13.重要海洋观测计划介绍 14.针对特定科学问题,如何制定海洋调查方案,实施海洋调查 1. 水深测量的目的与意义? (1)了解海底地形、地貌的分布状况 (2)海底地貌地形的分布状况对海面航行的船只避免搁浅、触礁,对海中潜艇 的隐蔽、防御,对建造海上建筑物、海洋工程以及渔业养殖业的经营都是必要的资料。借 助于水深测量来了解海底地形的分布状况,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列出海温测量与盐度测量的仪器。 1、液体温度计表面温度计(表面)颠倒温度计(深层 2、机械式温度计 3、电子温度计:热电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电子式温度计晶体震荡式温度计 4、玻璃液体温度计 5、颠倒温度计测温 6、温深系统测温:深自计仪(CTD、STD),电子温深仪(EBT),投弃式温深仪(XBT) 3. 什么是冰期,我国哪些海域易出现海冰? 冰期指冰维持的时间,自出现冰之日起至冰消失的时间段 4. 什么是验潮零点 是记录潮高的起算面,其上为正值,其下为负值。一般来讲,验潮零点所在的面称为"潮高基准面",该面通常相当于当地的最低低潮面。 5. 给出遥感卫星传感器的种类。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 6. 列出海面气象观测的项目 能见度、云、天气现象、风向、风速、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气压、降水量 7. 介绍水色和海发光的观测方法。 水色:观测透明度后,将透明度盘提到透明度值一半的位置,根据透明度盘上所呈现的海水 颜色,在水色计中找出与之最相似的色级,并计入水温观测记录表中。 海发光:根据海发光的征兆,目测判定海发光的类型和等级,并记入表中,为能感觉出微光,观测前,观测者应在黑暗环境中适应几分钟,地点应选在船上灯光照不到的黑暗处。海 发光只在夜间观测,连续观测站,在20、23和02时观测,大面观测站船到站观测,但两站 间的航行中要观测一次,海滨观测站在每天天黑后进行一次海发光观测。 8. 什么是海洋工程? 应用海洋基础科学和相关技术学科,从工程角度开发利用海洋。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 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p16-17) 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 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1)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海洋知识考试大纲

1.[掌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 2[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和外部圈层的构成 5.[掌握]: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 7.[掌握]: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划分及各大洋形态特征 8.[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9.[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11.[掌握]:海洋主要矿产资源类型(滨海砂矿、海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锰结核、热液硫化物等) 14.[掌握]:绝对盐度定义 17.[掌握]:海水密度定义 19.[掌握]:海冰的定义(广义、狭义) 24.[掌握]:海水主要成分的含义 25.[掌握]:海水中营养成份所包括的元素 26.[掌握]:溶解氧、pH值、碱度、总碱度等的概念 28.[掌握]:海洋污染定义 31.[掌握]:海流、环流的定义 35.[掌握]:波高、波陡、波长等波要素的概念 37.[掌握]:海洋内波的概念 38.[掌握]:风浪、涌浪的定义;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 39.[掌握]:潮汐、潮流的定义 41.[掌握]:风暴潮概念 42.[掌握]:风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43.[掌握]:地球平均风带分布特征 47.[掌握]: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层次 48.[掌握]: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

49.[掌握]:海洋生物生态类群中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定义与其对应类别 50.[掌握]:海洋生态系统概念 51.[掌握]:食物链、食物网概念 52.[掌握]:赤潮的定义 53.[掌握]:海洋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的概念 54.[掌握]: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海洋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资源、海洋植物资源) 56.[掌握]:应聘单位职责和主要任务 (三)领海及毗连区 58.[掌握]:领海;领海基线;无害通过;毗连区的宽度;毗连区的管制权 (六)专属经济区 61.[掌握]:专属经济区概念;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与义务;专属经济区的宽度;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界限的划定 64.[掌握]:大陆架概念;沿海国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其他国家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大陆架的宽度;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界限的划定 八)岛屿 65.[掌握]:岛屿概念;岛屿制度 68.[掌握]: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 70.[掌握]:海域;海域使用;海域所有权;海域使用权;临时海域使用 72.[掌握]: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原则 74.[掌握]: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海域使用权登记 76.[掌握]:海域使用金 79.[掌握]:《海洋环境保护法》适用范围;授权监管部门和职责

《海洋法》复习材料

《海洋法》复习材料 第一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海洋法全称为国际海洋法。它是调整国家之间在海洋方面的活动 和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和。 2.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间为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缔结 的有拘束力的协议,是国家间进行交往的重要法律形式。 3.国际习惯是指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国际习惯 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成为通例,即世界各国在实践上一般都已经实行这种做法;二是经接受为法律,即各国都承认这种通例具有法律约束力。 4.海洋法的编撰:是指国际上将有关海洋方面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按其性质与类别确定成公约,以便各国按照条约法上条约的生效程序采取措施对其发生效力,以确定各种不同海域的法律制度,并调整各国在利用和开发海洋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5.海域: 海洋上由于法律性质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海洋上划分为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九个海域。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在1973年召开一次规模最大的海

洋法会议,即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此会议连续开了九年,终于在1982年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此公约共有320条和九个附件,是历史上最详尽的海洋法条约。该公约已于1994年11月16日开始生效。 7.日内瓦海洋法公约:1958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联合 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四个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大陆架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通常被称为日内瓦海洋法四公约 二、简述题 1.简述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主要区别。 (1)法律主体不同 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和一定的政治实体和国际组织。 (2)制定者不同 国内法由专门的国家立法机关来制定。国际法的制定者主要是作为法律主体的国家本身。 (3)实施不同 国内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证实施。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的自愿行动,国家通过有关的谈判、协商、抗议或某些制裁来保证国际法的实施。 三、论述题 1.试述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的历史意义。

海洋法的考点图表优选稿

海洋法的考点图表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海洋法 考点一:内海及有关制度 一、领海基线 二、内海制度 【特别提示】国家在内海享有完全主权。 考点二:领海法律制度 【特别提示】刑事管辖方面,除以下情况外,沿海国不对外国船舶上人员在船舶无害通过期间在船上所犯行使管辖权:①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

国;②罪行具有扰乱当地安宁或沿海国良好秩序的性质;③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当地政府予以协助;④取缔违法贩运麻醉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 考点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特别提示】外大陆架的划界:对于主张拥有200海里外大陆架(提案国),该国需要把有关的科学信息和证据资料提交给依公约建立的“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对于提案国的外大陆架主张,若其他国家提出异议,则委员会不进入审议程序,由相关国家先自行解决争议,若其他国家无异议,则该委员会将从科学上确定提案国的外大陆架界限,这样提案国的外大陆架才能得到承认。 例题:甲国在其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水域某暗礁上修建了一座人工岛屿。乙国拟铺设一条通过甲国专属经济区的海底电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1-31,单)1 A.甲国不能在该暗礁上修建人工岛屿 B.甲国对建造和使用该人工岛屿拥有管辖权 C.甲国对该人工岛屿拥有领土主权 D.乙国不可在甲国专属经济区内铺设海底电缆 考点四:公海及国际海底区域 一、公海法律制度 (一)公海与公海制度 1 B。

(二)公海上的管辖权

二、国际海底区域

1. 海洋地质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结构、学科发展简史、海洋地质调查研究方法等;(2)海底地形地貌特征;(3)岩石圈及其演化的地球内部动力学机制(包括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地幔柱理论等基本理论);(4)海岸带、大陆边缘、深海大洋等不同环境下的海底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及其演变等方面的知识体系;(5)古海洋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海洋演化中的重大事件;(6)海洋矿产资源、国家海洋权益、海洋灾害地质等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实践环节现场考察青岛不同类型的海岸地貌和沉积环境,并参观考察海洋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科研环境。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主要理论,为建立地球系统科学知识体系打好基础。 Marine geology mainly studies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earth's crust that covered by seawater.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1) Basic concepts and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marine geology, and a brief introduction - 7 -

海洋法

海洋法 一、判断题(每题1分) 1. 现代海洋法不仅调整和平时期的海洋法律关系,而且调整战争时期的海洋法律关系。 对 错 2. 《海洋法公约》规定,个人或法人可以不经过本国政府而直接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某些申请,国际海底管理局应该受理。 对 错 3. 在罗马时期,海洋的法律性质被认为海洋是共同使用的对象。 对 错 4. 到了中世纪,由于战争的需要,促使一些国家对在其势力控制下的海域提出主权要求。对 错 5. 塞尔顿在《锁海论》中论述了英国对其周围的海面有处置和控制其使用的权力。 对 错 6. 《日内瓦海洋法公约》中的《公海公约》和《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基本上是传统习惯规则的编纂。 对 错 7. 联合国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上达成了领海和渔区为12海里的决议。 对 错 8. 领海基线向陆地的一面海域,称为“内水”,领海基线向海洋的一面海域,称为“公海”。对 错 9. 正常基线就是沿岸的低潮线,即海水退潮降到最低点的那条线。 对 错 10. 我国的《领海与毗连区法》规定中国的领海基线采用正常基线。 对 错

11. 内水不仅包括沿岸领海基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同时也包括沿岸的港口、海湾和海峡。对 错 12. 海湾沿岸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时,该湾的法律地位和分界,一般依《海洋法公约》处理。 对 错 13. 严格说来,领水应指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 对 错 14. 沿海国的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但外国船舶和飞机可以在领海上无害通过。 对 错 15.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我国的领海的权利。 对 错 16. 如果通过中的外国船舶作出非无害的行为,沿海国可对它行使完全的管辖权,可对它实行扣押或拿捕。 对 错 17. 沿海国有权对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某人行使民事管辖权而停止该船的航行或改变其航向。 对 错 18. 《海洋法公约》规定,毗连区的范围是从领海量起,不得超过24公里。 对 错 19. 专属经济区的内界是领海的外界,外界是从领海外界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对 错 20. 《领海与毗连区公约》规定,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沿岸国有权停止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 对

气候学复习点整理讲义

第一章气候与气候系统 1.现代气候学特点 1) 从气候变化来研究气候宽的时间谱:万年, 千年、…年,季等。 2)从气候系统来研究气候大气、海洋、冰雪、陆地、生物圈 3)从气候动力学来研究气候现代气候学的灵魂。 2.天气系统:指大气圈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3.反射率及其物理作用: 反射率:物体表面所能反射的光量和它所接受的光量之比。常用百分率和小数表示。(百科)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是水的几倍,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冰雪对热量传输是绝缘的,有冰雪覆盖的洋面和陆面,与大气的热量交换是很弱的。因此,冰雪覆盖对地球热量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气候变化起着稳定器的作用。 4.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及正负反馈的判别 反馈:就是将一个系统的输出回输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反馈过程能够使系统的运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称为正反馈;反之,称为负反馈。 1)冰雪反照率反馈——强烈的正反馈放大作用: 温度降低→冰雪覆盖增大→反射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少→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冰雪覆盖减小→反射率减小→太阳辐射增多→温度升高 2)水汽反馈——正反馈作用: 水汽吸收红外辐射→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水汽增加→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加速蒸发过程→热效应 5.大气环流: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东西风带(包括急流)、平均经圈环流和准定常的槽脊是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员。它的主要状况(形势)决定着全球的或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类型及其变化。 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均匀的在地表运动,在南北半球各有3个平行的风圈或风带,包括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低纬度是正环流或直接环流又称为哈得来环流

《海洋地理》高考考点解析

《海洋地理》高考考点解析 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的温度状况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海区的水温低;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5、【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6、【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7、【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

海洋科普知识整理

一、海洋科普展区 1.海洋国土版块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内水和边水水域约470万平方公里,东部和南部海岸线1.8万千米,海域分布大小岛屿7600多个,台湾岛为最大岛屿,面积为35798平方公里,我国与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 2.海洋地貌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3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1)海底河流 海底河流,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常或间歇地沿着海底沟槽呈线性流动的水流。 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于2010年7月底使用遥控潜艇对土耳其附近海床进行扫描,发现了黑海的海底河流。这条海底河流的流速为每小时6.4公里,河水流量每秒钟高达2.2万立方米。按照流量计算,这条海底河流是泰晤士河的350倍,比欧洲最大河流莱茵河大10倍。这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条活跃的海底河流。其河水来自地中海,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最后进入黑海。 海底河流也像陆地河流一样,能够冲出深海平原。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的沙漠一样荒芜,这些地下河渠能够将生命所需的营养成分带到这些沙漠中来。因此,这些海下河流非常重要,就像是为深海生命提供营养的动脉要道。 英国科学家2010年7月底在黑海下发现一条巨大海底河流,深达38米,宽达800多米。按照水流量标准计算,这条海底河流堪称世界上第六大河。像陆地河流一样,海底河流也有纵横交错的河渠、支流、冲积平原、急流甚至瀑布。 (2)海底山脉 大洋底部存在世界上最长的山系。这个事实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被人类发现。1866年,在铺设横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时,发现大西洋底的中部水浅而两侧水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为了偿还债务,梦想从海水中采金。于是建造了一艘"流星"号考察船远赴大西洋考察作业。结果黄金没有找到,却收集了一大批珍贵的海洋资料。他们用超声波装置对大西洋底探测的结果显示,大西洋底有一条从北到南的海底山脉。山脉的高点露出海面形成了亚速尔群岛、阿松森群岛。1956年,美国学者尤因和希曾首先提出,全球大洋洋底纵贯着一条连续不断的全长达6.4万公里的中央山系,又叫做大洋中脊。中央山系比大洋盆地高约1到2千米。中央山系的宽度约为1000到2000千米,最宽处可达5000公里。大洋山系的总面积约占海洋总面积的30%。其中,大西洋山系北起北冰洋,向南呈S形延伸,在南面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与印度洋山系的西南支相连。印度洋山系的东南支向东延伸与东太平洋山系相连。东太平洋山系北端进入加利福尼亚湾。印度洋山系北支伸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内陆裂谷相连。大西洋山系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最后潜入西伯利亚。洋底山系全长可以绕地球一圈半。 经过细致测量,人们发现大洋中脊上有一条1到2千米宽的裂谷。为了揭开海底的地质演变奥秘,人们曾经多次下潜到大洋中脊的裂谷中进行实地勘测。在1972年到1974年

海洋法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09版) (征求意见稿) 教务处编印 二〇〇九年六月

海洋法 Ocean law 课程编号:4361050 课程属性:专业任选课 学分: 2 学分 学时: 32 学时(讲课:32 学时,上机:学时,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国际公法学 适用专业:海洋科学 教材:海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屈广清主编,2005年版。 开课院系:公共管理学院法律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海洋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海洋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理论的前沿动态外,还要培养学生关注中国海洋法理论好相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1.第一章海洋法概述( 0.5 学时) 第一节海洋与人类的海上活动 第二节海洋法的概念 (1)掌握海洋法的概念、性质、特点; (2)熟悉海洋的概念; (3)理解海和洋的区别; (4)了解海洋对人类的作用; 2、第二章海洋法的渊源(0.5学时) 第一节海洋法的渊源 第二节适用公允及善良原则 (1)掌握海洋法的主要渊源; (2)熟悉公允及善良原则; (3)理解海洋法渊源的含义及分类 (4)了解公允及善良原则的性质及实践; 3、海洋法的历史发展及编撰(1学时) 第一节海洋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海洋法的编撰 (1)掌握海洋法编撰的含义; (2)熟悉近代和现代海洋法时期的代表制度内容; (3)理解海洋法的历史发展进程; (4)了解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编撰内容; 4、海洋法的基本原则(1学时) 第一节海洋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海洋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掌握海洋法特有的基本原则的含义与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