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方法复习资料全
- 格式:pdf
- 大小:176.15 KB
- 文档页数:5
水深:是指固定地点从海平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
现场水深:是指现场测得的自海面至海底的铅直距离。
海图水深:是指从深度基准面起算到海底的水深。
绝对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物质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盐度:是指在1kg海水中,当碳酸盐全部变为氧化物,溴和碘全部被当量的氯置换,且所有的碳酸盐全部氧化之后所含无机盐的克数,以符号“S‟”表示透明度:表示海水透明的程度,是用一种直径30cm的白色圆板,在船上背阳一侧,垂直放入水中,直到看不见为止,透明板“消失”的深度叫透明度。
水色:表示海水的颜色,海水的颜色是由水分子及悬浮物质的散射和反射出来的光线决定的。
海发光:是指夜晚海面生物发光的现象。
绝对基面:一般是以某一测站的多年平均海平面作为高程的零点。
叶绿素:是自养植物细胞中一类很重要的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专递光能的主要物质。
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微生物: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生理类型多样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
浮游生物:是指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很弱,只能随水流移动,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数据同化:根据一定数学模式和优化标准,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手段获得的观测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相互协调的分析或预报优化系统,确定那些不能直接去观测的量,以及没有观测到的地方的相关信息。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海洋科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
1、海洋调查的内容有:能有效描述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生物等有关因素和生物组成等。
调查方式有大面观测、断面观测、连续观测和辅助观测等。
调查方法有航空观测、卫星观测、船舶观测、水下观测、自动浮标站等。
2、国际地圈-生物计划IGBP:由四项目组成: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LOICZ)、上层海洋与低层大气(SOLAS)、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GLOBEC)。
海测复习资料第一章1、海洋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类P1海洋是地球表面包围大陆和岛屿的广大连续的含盐水域,是有作为海洋主体的海水水体溶解和悬浮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临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围绕海洋周缘的海岸和海底等部分主城的统一体。
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为洋,边缘部分称为海。
地球表面总面积为5.10*10^8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2*10^8km2在地球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70.8%;陆地面积为 1.49*10^8km2,占地球总面积的比例为29.2%;海陆之比为2.5:1海,一般人们把大洋四周的边缘地区称作海陆间海:介于大陆之间的海地中海{ 内陆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海{边缘海:既是大洋的边缘,而与大洋之间又有半岛或岛屿相隔海湾是指海洋或海延伸进入大陆部分的水域海峡是指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
洋是远离i大陆,深邃而浩瀚的水域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岸笼统的讲就是海陆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地带。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岸线是近似于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2、海洋概貌P4海洋地形通常分为海岸带,大陆边缘,和大洋底三部分1海岸带式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其地貌是在波浪,潮汐和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海岸带由海岸,海滩,及水下岸坡组成。
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淹没,故又称为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故又称为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至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为潮下带。
2大陆边缘时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
大陆边缘是大陆和大洋之间的过渡带,通常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及海沟等组成。
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的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陡倾的全球性最大斜坡,其下线是坡度突然变小的地方。
海洋调查知识点总结1、海道测量的历史>从1920年开始>使用声纳测深>从1960年开始使用侧扫声纳帮助确定海底类型1) 海道测量的历史—单波束》单波束测深沿测线方向有很多数据,但在测线之间没有数据2)海道测量历史---多波束》19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后向散射图像类似侧扫深纳图像3)单波束测深仪的局限性》只有未经稳定补偿的单波束》要想得到更窄的波束只能靠加大换能器面积。
这将显著增加费用》要想得到海底的三维图很困难,且精度较差海道测量的历史---多波束多波束的形成发射一个波束,同时接受多个窄的波束4)多波束系统安装要点》安装一个多波束声纳将遇到两个主要问题:噪音、振动》要尽力减小噪音和振动的影响自身噪音》机械噪音—柴油机、齿轮箱、传动轴、螺旋桨及其他辅助机械》流噪音—与速度有关的层流》电子噪音—声纳中的噪音分量》空化—与速度有关的由于极低压引起的气泡断裂噪音---通常有螺旋桨造成》其他测深仪—安装位置靠近或频率及谐波接近多波束声纳头的其他测深仪将干扰多波束信号5)背景噪音》船引起的噪音将极大地减少有用的条带宽度》在船舷安装时,有时会发现靠船一侧比船外侧覆盖宽度要窄》噪音将降低数据质量,给后处理带来很多工作上的麻烦环境噪音》水利的---波浪、潮汐、水流及天气影响》地震---只有低频速度有影响》交通---其他船6)减少噪音》对环境噪音一般没法避免,但有很多办法减少自身噪音》要仔细选择声纳头的安装位置,远离船主机、副机和泵》如果声纳头安装太靠后会受到螺旋桨的影响7)振动的原因》船体噪音引起振动》声纳杆固定不好》声纳杆材料不好》声纳杆太小》声纳杆底端里最后一个支撑点太远1、安装方式船舷安装竖井安装船体安装1)船舷安装》优势1、不用时声纳头可以拿起来2、安装容易3、便携式》劣势1、非常容易受振动和噪音的影响2、可能被其他船撞坏或触底3、不容易维持多波束校正结果船舷安装的要点》必须安装在船上牢固及不活动的部位》安装位置远离噪音源》安装杆要在尽量靠近水线的地方设置固定点》声纳头要超出船底》要做必要的试验以检查回收和放下声纳头后声纳头校准是否有改变2)竖井安装》优点1、竖井可以重复利用2、需要短的安装支架,比较坚固稳定3、可以安装在船的中心线》缺点1、必须有竖井2、安装代价高3)船体安装》优点1、非常稳定2、最好的安装方式》缺点1、价值非常高,安装不允许错误发生2、必须岸上安装3、如果船体上岸,问题很多第三章温度测量3.1 温度测量的意义及目的太阳光照:海水升温海水蒸发,接触低温:海水降温1)温度是海水海洋物理性质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水团划分、封面结构、环流性质判别2)海水的温度影响:海水密度、海水运动、海雾,气温,风的生成3)掌握海水温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对巩固国防,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水面舰船的主机和冷却系统需要根据海水温度的高低来设计、滨海电厂取水口,温排水口、制约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状况、温差发电1、温度观测的基本要求1)温度观测的精度要求深海和浅海温度变化不同,要求的精度也不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并尽量达到一种资料多种用途的效果》规定观测精度还应考虑到现有技术的可能》对于大洋,因其温度变化缓慢,分布均匀,观测精度要较高一般温度应精确到一级,即±0.02℃。
海洋调查方法导论复习海洋调查方法导论是指对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进行调查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和综述。
海洋调查方法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采样、观测、测量、实验和模拟等,旨在了解海洋生物和海域环境特征,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和支撑。
在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中,需要了解海洋调查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步骤,掌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以及了解调查结果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首先,在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中,需要了解海洋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海洋调查涉及到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等多个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内容。
海洋生物调查主要包括海洋动植物的分布、密度、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调查。
海洋环境调查则着重于海洋水质、地貌、地下水流、潮汐、浪高和海流等方面的观测和测量。
海洋资源调查主要包括渔业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等的调查和评估。
不同的调查对象和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来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其次,在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中,需要掌握海洋调查的原则和步骤。
海洋调查涉及到大量的时间、财力和人力资源,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即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获取全面和多样化的数据和信息。
再次是系统性原则,即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流程进行调查,确保调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最后是规范性原则,即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调查,以便于数据和信息的比较和分析。
然后,在海洋调查方法导论中,需要了解常用的海洋调查技术和工具。
海洋调查涉及到大量的技术和工具,包括采样设备、观测仪器、测量仪器、实验设备和模拟系统等。
采样设备主要用于获取水样、沉积物和生物样品等,包括水下探测器、网箱、拖网、浮标和潜水装备等。
观测仪器主要用于观测海洋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参数,包括声纳、CTD、光谱仪、显微镜和通信设备等。
测量仪器主要用于测量海洋环境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包括流速计、氧气仪、温度计和压力计等。
第一章绪论1、海洋调查是用各种仪器设备直接或间接对海洋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貌学、气象学及其他海洋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手段。
2、海洋调查方法是指在海洋调查实施过程中仪器的使用、站位设置、资料整理与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原则。
3、海洋调查简史:单船调查时期、多船联合调查时期、无人浮标站的使用取得全天候的连续资料、海洋遥感获得大面积同步资料。
4、单船调查时期:a、英国“挑战者”号:首先采用颠倒温度计测温;发现世界大洋中盐类组成具有恒定性的规律;奠定了现代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学的基础。
b、英国“挑战者II”号:用英国当时最新的仪器设备检验第一次“挑战者”号的调查结果。
5、无人浮标站:固定式、自由漂浮式、水下自动升降式、深潜器。
6、各个名称对应的缩写:(了解)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全球能量和水循环实验(GEWEX);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
7、把海洋调查工作考虑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则该系统至少应包含如下五个主要方面:被测对象:基本稳定的、缓慢变化的、变化的、迅变的、瞬变的;传感器;平台;施测方法;数据信息处理。
8、海上观测: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
第二章深度测量1、水深测量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海洋形态;确定其它海洋要素观测层次。
2、水深分类:现场水深(也叫瞬时水深,海表至海底);海图水深(深度基准面至海底)。
二者关系:现场水深大于海图水深3、理论深度基准面如何确定:选理论上最低的海平面作基准面,以95%确定。
海图水深起算面(理论最低水深)——低潮位置取。
4、水深测量的要求:连续站:每隔1小时观测一次。
大面(断面)站:到站即测,测完即走。
100米以浅:记录一位小数;超过100米:记录整数。
5、水深测量通常采用回声测深仪和钢丝绳测深两种方法。
6、钢丝绳测深:A、测深设备:绳索计数器,钢丝绳,重锤,绞车,倾角器。
B、测深方法:钢丝绳前悬挂重锤,操纵绞车,放松钢丝绳,重锤底部恰好降到水平面,计数器清零或计数继续放出钢丝绳,刚触底而松弛时,停车,缓慢收紧钢丝绳,使之刚好触底时读取计数器记录值,两次值的差即为实际水深。
海洋调查方法1.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对海洋科学发展的贡献,如何学习海洋调查2.海洋调查之深度测量3.海洋调查之温度测量4.盐度测量及海水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测量5.水深、水温及采样实习6.如何实现海流测量7.分析海流观测的特点和调查方案8.海流观测实习9.海洋潮汐水位观测10.海浪观测11.海洋气象观测12.海洋遥感、浮标及潜标观测13.重要海洋观测计划介绍14.针对特定科学问题,如何制定海洋调查方案,实施海洋调查1. 水深测量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海底地形、地貌的分布状况(2)海底地貌地形的分布状况对海面航行的船只避免搁浅、触礁,对海中潜艇的隐蔽、防御,对建造海上建筑物、海洋工程以及渔业养殖业的经营都是必要的资料。
借助于水深测量来了解海底地形的分布状况,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列出海温测量与盐度测量的仪器。
1、液体温度计表面温度计(表面)颠倒温度计(深层2、机械式温度计3、电子温度计:热电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电子式温度计晶体震荡式温度计4、玻璃液体温度计5、颠倒温度计测温6、温深系统测温:深自计仪(CTD、STD),电子温深仪(EBT),投弃式温深仪(XBT)3. 什么是冰期,我国哪些海域易出现海冰?冰期指冰维持的时间,自出现冰之日起至冰消失的时间段4. 什么是验潮零点是记录潮高的起算面,其上为正值,其下为负值。
一般来讲,验潮零点所在的面称为"潮高基准面",该面通常相当于当地的最低低潮面。
5. 给出遥感卫星传感器的种类。
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6. 列出海面气象观测的项目能见度、云、天气现象、风向、风速、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气压、降水量7. 介绍水色和海发光的观测方法。
水色:观测透明度后,将透明度盘提到透明度值一半的位置,根据透明度盘上所呈现的海水颜色,在水色计中找出与之最相似的色级,并计入水温观测记录表中。
海发光:根据海发光的征兆,目测判定海发光的类型和等级,并记入表中,为能感觉出微光,观测前,观测者应在黑暗环境中适应几分钟,地点应选在船上灯光照不到的黑暗处。
海洋调查方法1.海洋调查方法的定义在海洋调查实施过程中仪器的使用、站位设置、资料整理与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在海洋调查实施过程中仪器的使用、站位设置、资料整理与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原则2.海洋调查的方式有哪几种?随机方法、定点方法——台站观测、大面观测、断面观测、连续观测、辅助观测、自动遥测浮标站、轨道扫描方法——海洋卫星遥感、海洋立体化观测扫描方法——海洋卫星遥感、海洋立体化观测3.海洋调查方法有哪几种?航空观测、卫星观测、船舶观测、水下观测、自动浮标站(锚定或飘移)航空观测、卫星观测、船舶观测、水下观测、自动浮标站(锚定或飘移)4.海洋观测的对象分为哪几类?1)基本稳定的:被测对象随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岸线、海底地形、底质分布))基本稳定的:被测对象随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岸线、海底地形、底质分布)2)缓慢变化的:被测对象一般对应海洋中的大尺度过程,空间尺度几千千米,时间上可有季节性变化(湾流、黑潮)流、黑潮)3)显著变化的:被测对象对应海洋中的中尺度过程,空间尺度可达几百千米,寿命约几个月(大洋中尺度涡,近海区域性水团)涡,近海区域性水团)4)迅变的:被测对象对应海洋中的小尺度过程,空间尺度十几到几十千米,时间周期几天到十几天)迅变的:被测对象对应海洋中的小尺度过程,空间尺度十几到几十千米,时间周期几天到十几天5)瞬变的:被测对象对应海洋中的微细过程,空间尺度在米量级以下,时间尺度在几天到几小时甚至分、秒的范围(海洋中团块的湍流运动和对流过程)秒的范围(海洋中团块的湍流运动和对流过程)5.了解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含义及区别?1)大面观测:为了解一定海区环境特征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以及彼此间联系,在该海区设置若干观测点,隔观测站点称为“大面观测站”一定时间做一次巡回观测.观测应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观测站点称为“大面观测站”2)断面观测:在调查海区设置由若干具代表性的测点(“断面观测站”)组成的断面线,沿此线由表到底进基本了解某海区水文特征和海流系统后,为进一步探索该区各海洋要素的逐年变化规律行观测.基本了解某海区水文特征和海流系统后,为进一步探索该区各海洋要素的逐年变化规律6.水深定义、水深测量的意义?1)水深定义:)水深定义:水深:固定地点从海平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水深:固定地点从海平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现场测得的自海面至海底的铅直距离现场水深(瞬时水深):现场测得的自海面至海底的铅直距离海图水深:从深度基准面起算到海底的水深,我国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作为海图起算面海图水深:从深度基准面起算到海底的水深,我国采用“理论深度基准面”作为海图起算面2)意义:认识海洋,全面了解海洋,首先应从它的形态着手研究,然后再研究其内在规律,水深测量是研究海洋形态的一种手段;海洋表面是“平面”,海底则是高低不平的隆起或凹地,要了解复杂多端的海底地貌的分布状况,就必须进行水深测量。
了解海洋调查简史20世纪60年代前,海洋调查基本上都是以单船走航方式进行的。
特点:调查范围小、调查项目少、持续时间短,观测手段落后、调查海区集中。
主要成果:发现了海水主要成分相对含量恒定;性;绘制了世界大洋的海流轮廓;提出了风生漂流理论。
多船调查时期(20世纪50-60年代中后期)无人浮标站的全天候连续观测浮标调查可实现恶劣天气下的全天候无人值守观测。
观测式:固定式、自由漂浮式、水下自动升降式等。
海洋遥感的大面积同步观测航空遥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航空海洋学”概念。
航空/航天遥感的优势与不足。
海洋调查对象的特点基本稳定(岸线、海底地形等)、缓慢变化(湾流、黑潮等大洋水团)、变化的(浅、近海的区域性水团)、迅变的(锋面)、瞬变的(湍流)。
海洋调查的方法观测方法:与观测要素有关。
随机方法:测站随机不固定,给出大尺度信息。
定点方法:测站固定,可给出各种尺度过程。
走航方法:按预设计划航线观测。
轨道扫描方法:航天遥感观测方式,数据可提供局部海区的良好天气式。
海洋调查的重要性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科学海洋学时代,始于“挑战者”号环球海洋考察“挑战者”号环球海洋考察及其发现,奠定了现代海洋南字、海洋化学与海洋地质学的基础。
2.风生漂流理论由冰山运动的启示发展而来由冰漂移方向与风不一致,而产生Ekman理论及世界大洋理论模式-风生漂流理论。
3.每一种先进仪器问世,都将引起深刻的海洋学理论革命声学浮标测流问世,向漂流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跳战。
遥感技术出现,给世界大洋环流的研究带来深刻革命。
CTD问世,发现了温、盐的阶梯状结构,双扩散理论应运而生。
船载水深测量有那几种测深手段?简述单波束回声测深仪器的测量原理。
回声测深仪(单波束测深、双频测深、多波束测深系统、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和钢丝绳测深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至海底反射回来。
S=C×t/2H=S+hC为声波传播的波速(平均为1500m/s),t 为往返时间,h为船吃水深度,H为实际水深。
一月二月三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四月五月六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海洋科学考察知识点汇总基础题库:1.知识点:1985年,‘向阳红10号’首次驶入南极圈。
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2.知识点:2004年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3.知识点: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300千米。
4.知识点:1983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批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组织。
5.知识点:北极熊、北极狼和北极狐号称“北极三霸”,是横行于寒冷世界里的“杀手”。
6.知识点:“雪龙”号是我国在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并改装的,于1994年开始投入使用。
7.知识点:我国在1999年组织了首次被及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于7月1日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
8.知识点:1768年,英国航海家库克率领团队开启了人类探索南方大陆的第一次远航。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库克船队多次进入南极圈。
9.知识点:1985年1月24日,“向阳红10”号船在西京69度15分驶入南极圈。
10.知识点: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及科学考察从上海启程,于9月22日靠港,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11.知识点: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共有5艘船到过南极海域,它们是“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4”号、“极地”号和“雪龙”号。
12.知识点:目前中国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13.知识点:“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于2014年完成主体封顶。
14.知识点:1989年7月秦大河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重点—苏联和平站。
成为中国第一个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海洋调查方法》期中复习大纲1.海洋调查的发展有几个基本阶段?2.说明海洋调查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3.解释海洋调查传感器的分类;4.对比大面观测和断面观测;5.说明水深测量的主要目的;6.什么是平均海平面?什么是理论深度基准面和海图水深?7.给出水深测量各不同方法名称,并介绍钢丝绳测深和声波测深的工作流程;8.海温观测的意义和基本要求;9.海温测温仪器的几种类型及其基本原理;10.海温观测标准层的设定;11.水文断面观测的定义;12.大面观测的定义;13.海温观测仪器的主要类型?14.海温观测时次的设定;15.CTD属于什么类型的温度计,其测温原理是什么?16.玻璃液体温度计灵敏度与哪些要素有关;17.玻璃液体温度计误差的分类;18.颠倒温度计测量特定深度海水温度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19.电子式温深自记仪与抛弃式温深仪的异同;20.如何根据观测要求选取海温观测仪器;21.遥感测温的原理及主要特征;22.机械式温度仪与电子式温度仪的优缺点比较;23.给出海洋盐度几种测定方法的名称24.CTD盐度测量的主要方法及原理是什么25.通过海水电导率计算盐度需要考虑哪些因子的影响;26.如何根据海水电导率比和温度查表得到海水盐度;27.给出海水透明度的定义,水色和海色的定义;28.说明测量海水透明度的几种方法及使用的仪器;29.说明东海海水透明度的年变化特征,并解释基本成因30.如何用透明度盘方法测水色?31.海冰观测的类别及各类别需要观测的项目;32.海冰辅助观测项目是什么33.什么是冰情图?34.说明冰期、初冰日、终冰日的定义;35.海流观测的对象及实现方法;36.海流的几种主要观测方法及基本原理;37.海流计有哪几种类型?38.选择海流观测持续时间的依据是什么;39.如何确定海流观测的准确深度;40.海流观测的误差分析;41.ADCP测流的原理及主要特点;42.异重流的分类及观测;43.近底层流的定义。
《海洋调查与监测方法》复习题
1、海洋调查实践的意义和目的
2、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
3、了解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含义及区别?
4、水深定义、水深测量的意义?
5、简述单波束回声测深仪测深原理?
6、海温观测意义?
7、水温观测的基本要求
8、表层水温测温计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9、颠倒采水器和颠倒温度计工作步骤?
10、颠倒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11、盐度的测量方法原理
12、透明度定义、观测步骤?
13、进行海水透明度和水色及海发光观测的意义
14、海水结冰原理
15、如何选择合适的海冰观测点
16、海冰的类型
17、海流观测的主要方法
18、海流观测注意事项
19、海流观测内容(潮流、常流)、观测持续时间?
20、电磁海流计的原理与优缺点
21、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的测流原理
22、测波的主要仪器有哪些
23、海浪观测的主要内容?
24、验潮站站址选择条件
25、验潮站观测设备中水尺的设立方法及维护
26、什么是水准联测?为什么要进行水准联测?
27、简述利用多波束系统探测海底地貌的思想
28、简述利用侧扫声纳系统探测海底地貌的基本思想
29、海洋生物调查的意义
30、海洋生物调查的内容和调查方式。
海洋调查知识点总结图文海洋调查是对海洋环境和生物的研究和监测,旨在帮助科学家和决策者全面了解海洋的生态系统和资源,以制定合适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海洋调查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涵盖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实地采样、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模型模拟等手段来获取海洋环境和生物的相关信息。
以下是关于海洋调查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一、海洋调查的意义1.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调查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海洋环境变化海洋调查可以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包括海洋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参数的变化,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提供数据支持。
3. 研究海洋资源海洋调查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海洋资源的分布、数量和利用潜力,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 应对海洋灾害海洋调查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海洋灾害(如飓风、海啸等)的成因和规律,为预测和减少海洋灾害提供支持。
二、海洋调查的方法1. 采样海洋调查中的采样是获取海洋环境和生物样本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海水、海底沉积物、生物样本等的采集和保存。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海洋调查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获取海洋环境和生物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用于推断海洋环境和生物的状态和变化。
3. 气象和海洋观测海洋调查中的气象和海洋观测是通过各种气象和海洋观测设备,监测海洋环境的气象参数和海洋参数,包括气温、海浪、海流等。
4. 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海洋调查中的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是利用无人机和卫星等遥感设备,获取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影像资料,用于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监测。
5. 模型模拟海洋调查中的模型模拟是利用数学和物理模型,对海洋环境和生物的特定过程进行模拟,用于预测和揭示其规律和机制。
三、海洋调查的技术手段1. 水下声呐技术水下声呐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获取海洋地质结构、海底地貌和海洋生物的分布信息。
海调发展史:1872~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的环球科学考察,航程约124000千米,遍及世界三大洋,在492个站位进行了水深测量,在362个站位进行深海水文观测,采集了各种海洋动植物标本和海底底质样品,编写调查报告50卷。
这次考察被誉为“近代海洋学的奠基性调查”。
•1925~1927年主要在大西洋西部(20°N~65°S)进行了14个断面的水文观测;1937~1938年在大西洋北部(20°N以北)进行了7个断面的补充观测,前后共做了21个断面、310多个水文站位的观测。
这次调查以物理海洋学为主,内容包括水文、气象、生物、地质等,以观测准确度而著称。
其所获资料,一向被海洋学界认为是“海洋调查的代表性资料”。
单船调查时期的主要成果:•1、发现了海水主要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的恒定性,测量了氯度、盐度及密度的比值,测定了海水中各种元素含量;•2、在海洋生物方面,对较大生物进行了分类,并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在地质学方面,对海底地貌、沉积物分布有了初步了解;•4、在物理海洋学方面,对潮汐、海浪、海流的研究多有建树,绘制出了世界大洋的海流图轮廓,并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世界大洋环流(相当于大气中的大气环流)的基本理论——“风生漂流理论”。
1960~1964年的国际印度洋调查(IIOE),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13个国家的36艘调查船参加(中国台湾学者朱祖佑参加),是迄今为止对印度洋的一次规模最大海洋调查。
1963~1965年的国际赤道大西洋合作调查(ICITA),是近年来以多船同步和浮标阵观测的先声。
这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海流理论和海洋环流模式,它采用了现代化的调查仪器。
大规模的多船联合调查的主要成果发现大洋海流中两种极其重要的现象:1、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赤道海流之下,发现到处都存在的赤道潜流;2、在湾流中不但经常出现尺度相当大(几百千米)、寿命相当长(几个月)的弯曲,而且当它与主流分离后还形成流环,而在湾流区域的某些位置上,有时竟同时出现好几个涡旋。
《海洋调查方法》期中考试复习1.海洋调查的发展有几个基本阶段?(1)单船走航:主要成果:海水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生物分类,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海底地貌、沉积物分布;潮汐、海浪、海流研究,绘制出世界大洋的海流图轮廓,提出风生漂流理论。
(2)多船联合调查:优势:大大缩短了对一个海域进行调查所需的时间,大大地增加了调查资料的数量,提高了调查资料的质量。
船舶海上调查的问题:◆船行速度慢,只能得出一条线上的资料,只能提供离散的,非同步的,有限的海洋数据。
◆不适应对中小尺度过程的研究。
中小尺度系统过程变化快。
◆船只观测费用高,还受到恶劣天气的限制。
(3)无人浮标站:无人浮标站可终年在海上获取连续资料无人浮标站有不同种类:固定式,自由飘浮式,:水下自动升降式等主要成就是:认识到大洋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尺度涡旋。
在平均流速只有1cm/s 的弱流海域,有速度达10cm/s相关尺度约为100km,时间尺度为几个月的中尺度涡旋。
这标志着海洋水文物理学以由研究平均水文情况的“气候学时代”向研究水文情况逐日变化规律的“天气学时代”转变迈进了一大步。
(4)海洋遥感:仪器放在被观测目标之外的某一位置,又称非入侵式(non-invasion)。
远距离接受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
遥感仪器必须依赖于辐射(光、热)或微波等把研究区域的有用信息传递到观测仪器。
(获得大面积同步资料,开创了空间海洋学时代)2.说明海洋调查的主要任务海洋调查的任务主要是:观测海洋要素及与之有关的气象要素,编制观测报表,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绘制各类海洋要素图,查清所观测的海域中各种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3.解释海洋调查传感器的分类定义:能获取各种海洋数据信息的仪器和装置。
大致可分为三种:(a)点式:感应空间某一点被测的对象,如温度、盐度、压力、流速、浮游生物量、化学要素的浓度等。
提供的是离散的观测数据。
(b)线式:连续地感应被测量的对象,当传感器沿某一方向运动时,可以获得某种海洋特征变量沿这一方向的分布。
1、海洋调查实践的意义和目的答:海洋调查是用各种仪器、仪表对海洋中能表征物理、化学、生物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特征要素进行观测和研究的科学;(1)通过海洋调查的科学活动,可以获取海洋环境要素资料、揭示并阐明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为海洋的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工程建设、航海安全保证、环境保护、灾害预防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海洋调查的一次次实践和探索,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并不断发明用于海洋研究的仪器设备,同时一些新的理论也相应的诞生,这些都为海洋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人类能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海洋。
2、海洋调查简史:答:(1)单船调查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单船走航”获得水文观测资料;(2)多船联合调查时期,1950年之后的海洋调查开始进入多船联合共航调查的时期;(3)立体化海洋调查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海洋调查应用卫星、飞机、调查船、浮标、岸边测站、潜器、水下装置等作为观测平台,实现对海洋大面积、多层次的同步监测,开创了空间海洋学的新时代。
3、海洋调查的分类及内容:答:(1)基本稳定的: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极为缓慢,如各种岸线、海底地形和底质分布;(2)缓慢变化的:一般海洋中的大尺度过程,它们在空间上可以跨越几千干米,在时间上可以有季节性的变化。
典型的有著名的“湾流”,“黑潮”;(3)显著变化的:海洋中的中尺度过程,它们的空间跨度可以达几百千米,寿命约几个月。
典型的如大洋的中尺度涡,近海的区域性水团等;(4)迅变的:海洋中的小尺度过程。
它们的空间尺度在十几到几十干米范围,而生存周期则在几天到十几天之间。
典型的如海洋中的羽状锋;(5)瞬变的:海洋中的微细过程,其空间尺度在米的量级以下,时间尺度则在几天到几小时甚至分、秒的范围内,典型的如海洋中的湍流运动和对流过程等。
4、深度测量的方法、意义和目的:答:(1)测量方法——回声测深仪:利用声波在海水中以一定的速度直线传播,接收海底反射回来的声波,通过时间差来求得水深,使用方便,测量快捷,准确度较高而更为普遍;钢丝绳测深:用水文绞车上系有重锤的钢丝绳测量水深。
海洋调查知识点总结第七章海流观测海水运动=乱流(湍流)+波动+潮流+常流海水运动:如何加以区分?进行海流观测时,要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测一昼夜或多昼夜,所得到的结果是常流和潮流运动的合成。
对一昼夜或多昼夜获得的资料,经过计算,可将这两部分分离开来。
水平方向周期性的流动称为潮流,其剩余部分称为常流、余流或通称为海流。
7.1 海流观测的意义1、直接为国防、生产、海运、交通、渔业、建港等服务2、海流影响区域海洋学和全球的气候>海流决定营养盐分布(上升流)>海流对气候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7.2 海流计简介海流观测用到的仪器有:机械旋浆式海流计、电磁海流计、声学多普勒海流计、光学式海流计、电阻式海流计、遮阻涡流海流计1、机械旋浆式海流计据旋浆叶片受水流推动的转数来确定流速,用磁盘确定流向。
根据这类仪器记录部分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厄克曼型、印刷型、照相型、磁带记录型、遥测型、直读型、电传型等旋浆海流计(1)厄克曼海流计无水深限制,不能测弱流,不能连续观测(2)印刷型海流计能够记录一段时间内平均流速和瞬时流向(3)照相型海流计测量值记录在耐压壳内的胶上。
胶卷一般用宽16mm,长15m,可记录6000幅图片,该仪器的测量深度为150m,自记工作时间达30天(4)磁录式海流计将测量数据以二进制编码方式记录在磁带上,磁盘,存储器,记录量大,观测时间长(5)遥测海流计双频道的无线电遥测装置,包括装在浮标上的传感器和装在船上或岸上的接收装置。
流速与流向根据自记仪纸带上记录脉冲频率和相对位置而进行测定,适合短期现场实时观测(6)直读式海流计流速流向测量的电信号均经电缆传递到显示器。
测量数据直观、材料整理方便、观测速度快、适合短期现场多层次观测,费用低2、电磁海流计包括:(1)电磁场电磁海流计(表层,深层)优点:可以走航自记。
水下部件结构简易,可靠性高。
缺点:由于它与地球垂直磁直强度有关,不能再赤道附近使用,只适用于地磁垂直强度大于0.1奥斯特的海区(2)人造磁场电磁海流计S4型的电磁海流计,其外形是球形,很好地解决了仪器倾斜对测流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精度高,测量值可靠,体积小,操作简便,无灵活部件,,对流场无影响3、声学多普勒海流计多普勒效应:超声源(或发射器)和接收器(散射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则接收器所接收到的频率和声源的固有频率是不一致的,若它们是相互靠近,则接受频率高于发射频率,反之则低。
海洋调查方法1.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对海洋科学发展的贡献,如何学习海洋调查2.海洋调查之深度测量3.海洋调查之温度测量4.盐度测量及海水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测量5.水深、水温及采样实习6.如何实现海流测量7.分析海流观测的特点和调查方案8.海流观测实习9.海洋潮汐水位观测10.海浪观测11.海洋气象观测12.海洋遥感、浮标及潜标观测13.重要海洋观测计划介绍14.针对特定科学问题,如何制定海洋调查方案,实施海洋调查1. 水深测量的目的与意义?(1)了解海底地形、地貌的分布状况(2)海底地貌地形的分布状况对海面航行的船只避免搁浅、触礁,对海中潜艇的隐蔽、防御,对建造海上建筑物、海洋工程以及渔业养殖业的经营都是必要的资料。
借助于水深测量来了解海底地形的分布状况,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列出海温测量与盐度测量的仪器。
1、液体温度计表面温度计(表面)颠倒温度计(深层2、机械式温度计3、电子温度计:热电式温度计电阻式温度计电子式温度计晶体震荡式温度计4、玻璃液体温度计5、颠倒温度计测温6、温深系统测温:深自计仪(CTD、STD),电子温深仪(EBT),投弃式温深仪(XBT)3. 什么是冰期,我国哪些海域易出现海冰?冰期指冰维持的时间,自出现冰之日起至冰消失的时间段4. 什么是验潮零点是记录潮高的起算面,其上为正值,其下为负值。
一般来讲,验潮零点所在的面称为"潮高基准面",该面通常相当于当地的最低低潮面。
5. 给出遥感卫星传感器的种类。
可见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传感器6. 列出海面气象观测的项目能见度、云、天气现象、风向、风速、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气压、降水量7. 介绍水色和海发光的观测方法。
水色:观测透明度后,将透明度盘提到透明度值一半的位置,根据透明度盘上所呈现的海水颜色,在水色计中找出与之最相似的色级,并计入水温观测记录表中。
海发光:根据海发光的征兆,目测判定海发光的类型和等级,并记入表中,为能感觉出微光,观测前,观测者应在黑暗环境中适应几分钟,地点应选在船上灯光照不到的黑暗处。
海发光只在夜间观测,连续观测站,在20、23和02时观测,大面观测站船到站观测,但两站间的航行中要观测一次,海滨观测站在每天天黑后进行一次海发光观测。
8. 什么是海洋工程?应用海洋基础科学和相关技术学科,从工程角度开发利用海洋。
9. 海洋调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观测海洋要素及与之有关的思想要素,编制观测报表,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绘制各类海洋要素图,查清所观测海域中各种要素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10. 什么是理论深度基准面, 为什么与每天的低潮面高度不同?理论深度基准面:海图水深的起算面,定为8大分潮的理论最低潮位中绝对值最大的值。
或某地长期最低低潮面,它与每天该点低潮面的高度是不同的。
11. 说明光强在海水中的衰减特征,因什么过程而衰减?光强在海水中随着距离的增大将迅速衰减,一定距离后,光强衰减为零。
12. 给出冰量和流冰密集度的定义冰量为能见海域海冰覆盖的面积占该海域面积的成数。
冰量包括总冰量,流冰量和固定冰量三种。
流冰密集度是描述流冰群里冰块与冰块之间紧密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它被定义为:流冰群中所有冰块总面积占整个流冰区域面积的成数。
13. 列出海浪观测的项目面状况,波型,波向,周期和波高,并利用上述观测值计算波长,波速,1/10和1/3大波的波高和波期。
14. 什么是水位换算?一般验潮站都有两根以上的水尺,因此必须将不同水尺的观测资料,换算至同一水位零点上;水位零点一般取离岸最远那根水尺零点下1m左右;将不同水尺的观测资料统一换算到水位零点上;根据不同水尺资料绘出每位曲线,以便检查水位观测的质量。
15. 请给出浮标与潜标的定义浮标应用技术是指以各类浮标为观测平台的海洋观测技术。
根据用途和工作方式的不同,浮标可分为锚定浮标和漂流浮标。
潜标应用技术是指利用潜标系统作为观测平台的海洋观测技术,它包括系留技术、应答释放技术、定位和寻找技术、布放回收技术、防护技术等。
16. 什么是水文断面和大面观测?水文断面:按直线布设观测站点位置,由此直线构成的垂直断面称为水文断面。
特点:位置一般应垂直于陆岸或主要海流方向;站距在近岸区域密一些,外海深水区域疏一些。
大面观测:为了解某海区的水文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在该海区布设若干个测站。
在一定的时间对各站观测一次,这种调查方式称为大面观测。
17. 说明遥感波观测中波在海面的表现形式及其遥感机理表现形式:机理:波观测技术,是指用波锚系阵列观测、波拖曳及投抛观测、波中性浮子观测、波声学观测及波卫星观测等技术,获取海洋波、细结构、微结构及湍流等海洋现象的资料,并用随机过程理论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手段,揭示它们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机制。
18. 列出海上定位几种方法的名称,并作分别说明。
地文定位,天文定位,无线电定位,水声定位和卫星定位(1)地文定位用罗经、六分仪等航海仪器来确定船只的位置。
应用罗经观测时,即对准岸上两个以上而于海图上有记载的显著目标,观测每一目标的方位角,将此方位角的值,利用平行尺在海图上画出其方向线,则两方向相交之上点,即为所测的船位。
应用六分仪观测时,可用两架六分仪同时对准岸上三个目标,观测这三个目标间所夹的角,然后再用三杆分度仪将两个角度值记入海图上,即可获得船位。
(2)天文定位在大洋航行作业时,无固定目标可供地文定位时,就可利用天体位置来测定船位。
通常是利用六分仪等仪器测太阳或其它天体的高度来确定船位。
(3)无线电定位当天气恶劣不能用上述方式定位时,近代多采用无线电定位。
这种定位方法实质是利用船上的无线电仪器探测船到岸上两个固定无线电台的方位或距离,然后根据岸上两个无线电台的位置及测得的两个方位角或距离值,确定船只的位置。
(4)水声定位其实质与无线电定位一样,仅是用声学仪器代替无线电仪器利用海水传声的性能来确定从测船到二、三个已知坐标的水迅口的距离,然后根据水迅器的位置及测得的距离确定船位。
此法通常用于测定外海的船位。
(5)卫星定位:GPS系统可以24小时工作,覆盖全球,具有100m位置以精度。
分为三个部分:控制部分/监测部分、空间部分有24颗卫星、使用者19. 对比海洋气象中的能见度和海水透明度的观测定义,列出定量测量能见度和透明度的仪器名称。
①海水透明度:透明度表示海水透明的程度(即光在海水中衰减程度),是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度量。
新定义,一准平行光束在水中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光能流 I 与原来光能流 I0之比。
观测仪器:线性衰减系数测定仪和光散射仪。
②能见度:通常是指人的正常视力在当时天气条件下所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有效能见度”是指周围一半以上视野里都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观测仪器:前向散射能见度仪20. 验潮站选址的主要依据①代表性:在本海区要有代表性,特别是对港湾及河口附近的验潮站;②风浪、船只的影响:避免风浪、船只航行对水位的影响,以及确保潮位仪的正常运行。
对于海岛,往往设在背风侧;③海滩坡度:一般设在大坡度的位置,保证潮位观测资料的准确与完整;④海岸的稳定性:尽量利用现有稳固的码头、防波堤、栈桥等海上建筑物作为观测点。
21. 请解释波陡与波龄。
波陡:,它为波高H和波长之比,它表示波形的陡峭的程度。
因为实际海浪的观测表明,它不会超过1/7(也为理论所证实),当它超过一定波陡以后,波浪就发生破碎。
波龄:,它为波速和风速之比,它是表示波浪发展程度的量。
观测表明,在风速一定情况下,波浪发生初期,波速较小,而随着波浪的成长,波速逐渐增大。
22. 能见度的定义,在远海开阔海区时传统的能见度观测方法。
能见度:通常是指人的正常视力在当时天气条件下所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
观测方法:当舰船在开阔海区时,主要是根据水平线的清晰程度,参照下表进行能见度等级估计。
当水平线完全看不清楚时,则按经验进行估计。
23. 请写出海流观测的方法,各种方法所用的主要仪器名称。
①浮标漂移测流法:根据自由漂移物随海水的流动情况来确定海水的流速和流向,主要适用于表层流的观测.仪器:漂流瓶、双联浮筒、浮标、中性浮子(深层流速)②定点测流法:由固定的海流计确定海水的流速、流向;仪器:定点台架方式测流、锚定浮标、锚定船测流③走航测流法:测出船对海底的绝对速度,同时测出船对水的相对速度,再矢量合成得水对海底的速度即海水的流速、流向;仪器:走航式海流计(如ADCP)24. 平均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①平均海平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规则的日变化:天体引潮力所引起的大小潮产生日不等现象、天气状况的影响;规则的周期变化:年平均海平面的变化主要由海水温度及季风影响;年际变化主要是由天文因素决定,存在长周期性(9年、19年)的变化(取9年、19年资料计算的平均海平面较为理想);趋势变化:全球增暖等;②平均海平面随地点的变化规律对于验潮站的长期平均海面,渤海比高0-10cm,东海比高出0-20cm,南海比高出20~40cm;产生原因:海水密度、气象要素、地理条件、海流等;25. 如何求取有效波高( 3 1H), 如何求取有效波高所对应的有效周期(3/1T)?1/3部分大波波高(亦称有效波高),记为26. 解释多普勒效应及其在海洋调查仪器中的应用. 多普勒效应:应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是目前观测多层海流剖面的最有效的方法。
其特点是精度高、分辩率高,操作方便。
27. 水准联测的目的、原理及基本方法,必要时用图表示。
水准联测:利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出水尺零点相对国家标准基面中的高程,从而固定水位零点、平均海面及深度基准面的相互关系,保证潮位资料的统一性。
目的:确定“水尺零点”、“临时水准点”、“永久水准点”、“国家水准基面”之间的高程关系。
原理:点与点之间高差的测量是通过中间位置上的水准仪,分别观测放于两点上的水准标尺上的读数,然后相减得到。
每两个测站的距离应保持在100-200m,因此高差的测量一般采用多步观测。
方法:a.将水准标尺放在水准点上或尺垫上,水准仪放在两标尺的中间位置,整理仪器“水平”;b. 照准后视标尺黑面,调整气泡严格居中,按上、下丝及中丝进行读数,估读至毫米;c. 照准前视标尺黑面,与后视标尺相同,进行读数;d. 前视标尺转红面,中丝读数;e. 后视标尺转红面,中丝读数;*第一测站观测完毕后,后视标尺移至第二测站的前视标尺位置,原来的前视标尺变为第二测站的后视标尺;*全程往返观测两次求其高差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每次观测应严格调平,严谨纪录。
28. 请将主要的云类别及特点列成表。
并指示出下图中各种云的名称29. 水尺的分类及其应用环境。
水尺是验潮站观测的基本设备,其设立方法按型式分别为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和悬锤式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