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星海洋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教学提纲

卫星海洋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教学提纲

卫星海洋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教学提纲
卫星海洋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教学提纲

§1

§1.1 卫星海洋遥感的应用 p1

卫星海洋学涉及的详细内容有:

①海洋遥感的远离和方法:包括遥感信息形成的机理、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光、微波)在大气和海洋介质中传输的规律以及海洋的波谱特征;

②海洋信息的提取:包括与海洋参数相关的物理模型、从遥感数据到海洋参数的反演算法、遥感图像处理和海洋学解释、卫星遥感数据与常规海洋数据在各类海洋模式中的同化和融合。

③满足海洋学研究和应用的传感器的最佳设计和工作模式:包括光谱波段和微波频率的选择、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要求、观测周期和扫描方式的研究以及传感器噪声水平的要求。

④反演的海洋参数在海洋学各领域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数据特点:

1.观测区域大

2.时空同步

3.连续

*卫星遥感资料和卫星海洋学的研究成果在海洋天气和海况预报、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岸带绘测、海洋工程建设、全牛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检测等科学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有问答题时加上)

§1.2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p6

我国气象卫星包括两个主要系统: 1.极轨卫星系统;2.地球静止卫星系统。

【了解】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风云单号极轨,双号静止)

§1.3中国海洋遥感的进步p8

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A”与“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作为一箭双星同时发射升空;

2007年4月11日,“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

发射海洋一号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面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空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我国计划发展3个系列的海洋卫星:

1.以可见光、红外波段遥感探测海洋水色和水温为主的“海洋一号”系列卫星;

2.以微波遥感探测可全天候获取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表面温度场为主的“海洋二号”系列卫星;

3.同时配备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的可对海洋环境进行综合监测的“海洋三号”系列卫星。

§2 气象卫星与水色卫星

§2.1 遥感和遥感技术p30

遥感形式分类p31

1.按照电磁波的光谱分为:可见光与红外反射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2.按照目标能量来源分为: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3.按照空间尺度分为: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城市遥感;

4.按照应用领域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

5.按照研究对象分为:气象遥感、海洋遥感、陆地遥感;

6.按照应用目的分为:陆地水资源遥感、土地资源遥感、植被资源遥感、海洋环境遥感、海洋资源遥感、地质调查遥感、城市规划和管理遥感、绘测制图遥感、考古调查遥感、综合环境监测遥感、规划管理遥感等。

7.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分为:航天或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

§2.2 气象文星和主要传感器

NOAA/TIROS系列卫星载有改进型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还载有用于探测大气层垂直空气柱的剖面温度和湿度等物理量的泰罗斯垂直探测装置(TOVS)。P33

§2.4水色卫星和主要传感器p43

第一代水色扫描仪: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

第二代水色扫描仪: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SeaWiFS)和中国海洋水色和温度扫描仪(COCTS);第三代水色扫描仪: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水色传感器与陆地资源或气象传感器的主要不同点:p43-44

①.信噪比(SNR)极高,在一般传感器作为暗像元的水体目标上,要求SNR>500以上,因此,如果不做自动增益调整,其在陆地目标上的信号将趋于饱和;

②.波段带宽较窄,水色传感器的可见光通道带宽大雨10nm,近红外通道带宽大约20nm,光谱范围一般在400~900nm;

③.时间窗一般要求在当地时间10:30—14:30之间过境,最好是中午12:00左右;

④.要求卫星平台具有倾斜功能,以避免太阳直射光在海面的反射进入视场;

⑤.再访问时间1~3天,空间集合分辨率500~1100m;

⑥.有绝对的精度指标要求。

辐射计波段:p44

装载于Nimbus-7上的延岸带水色扫描仪(CZCS)是 6 波段辐射计;

装载于SeaStar上的SeaWiFS是 8 波段辐射计;

装载于EOS上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是 36 波段辐射计。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获取的数据的三个特点:p47-48

1.NASA对MODIS数据实行全世界免费接收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数据资源;

2.MODIS数据设计波段范围广(36个),数据分辨率高(250m、500m、1000m),对陆地、大气和海洋的研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TERRA和AQUA卫星都是太阳同步极轨卫星,TERRA在地方时上午过境,AQUA将在地方时下午过境。TERRA和AQUA上的MODIS数据在监测时间上相配合,可以得到每天最少2次白天和2次黑夜监测数据。

§3 海洋卫星与陆地卫星

§3.2 欧洲卫星ERS-1/2和ENVISAT

图见书P57

欧洲环境卫星ENVISAT装载的传感器。

*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ERIS

§3.3高度计卫星p59

1992年8月发射的TOPEX/Poseidon 和 2001年12月发射的Jason-1 是特别为高度计轨道设计的专用卫星。

§3.4装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卫星p59

加拿大的RADARSAT是1995年11加拿大空间局发射的合成孔径雷达专用卫星。

§3.6陆地和海岸带观测卫星p63

HYPERION具有220个波段,地面分辨率可达30m,用于地物波谱测量和成像、海洋水色要素测量以及大气水汽/气溶胶/云参数测量等。*第四代

§3.7高分辨率商业和军事卫星p66

1.美国地球观测公司在 2001年发射了 QuickBird-2卫星;(美国快鸟)

2.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在 1999年发射了高分辨商业卫星 IKONOS-2(伊科诺斯-2);

3.美国轨道成像公司在 2003年发射了 OrbView-3(轨道观测-3);

4.美国地球之眼公司在 2008年发射了最先进、分辨率最高商业卫星 GeoEye-1(地球之眼-1)。

§4 卫星轨道与分辨率

§4.1 卫星轨道p73

卫星在地球表面的投影被称为星下点或者卫星的天底点,卫星星下点轨迹与赤道的焦点被称为节点。升轨:当卫星由南向北运动时;

降轨:当卫星由北向南运动时;

升轨点:卫星由南向北运动穿过赤道时,卫星星下点轨迹与赤道的交点;

降轨点:卫星由北向南运动穿过赤道时,卫星星下点轨迹与赤道的交点;

*升轨点和降轨点统称节点。

太阳同步轨道p73

用于地球观测的四个主要轨道类型包括:1.*太阳同步轨道(对海洋遥感—水色遥感来说用的最多);

2.地球同步轨道;

3.高度计轨道;

4.近赤道低轨角轨道。

重复周期p76

卫星的重复周期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原地上空时所需要的天数。卫星的重复周期也被成为卫星地面轨迹的重复周期。对于采用循环轨道的卫星,重复周期等于

循环周期。如:高度计卫星的重复周期和循环周期经常被等价使用。

传感器的重复周期是卫星装载的传感器对目标完成一次全部或全球覆盖的时间周期。

再访问时间指:地球上某一局部地点被传感器先后两次观测的时间区间。再访问时间与观测地点的纬度有关。对赤道地区的再访问时间 长于 高纬度地区的再访问时间。

§4.2 分辨率

电磁波的相干条件是:p77

①.频率相同的两光波在相遇点有相同的振动方向和固定的相位差; ②.两光波在相遇点锁产生的振动的振幅相差不大; ③.两光波在相遇点的光程差不能太大。

★★【计算】**p78-79

§5 电磁辐射

§5.1 电磁波的波段p83

C 波段、X 波段和Ku 波段常常被用于卫星遥感,主要原因是:厘米量级波长的微波能与海面上风生毛细重力波发生布拉格共振,并通过共振带回海面信息。

§5.3 辐射术语p86

极化状态是根据电场方向与参考平面的关系来定义的。 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

设一个参考平面由两条直线确定,一条是入射或离开海面的电磁波束所在的直线,另一条是海表面的垂线。对于线性极化的辐射,水平极化的电场与参考平面垂直,垂直极化的电场与参考平面平行。

辐亮度L :(有方向的辐照度) 辐亮度有方向概念

表示沿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和单位立体角的辐射通量。它的定义是:

θ?θcos ),(2ΩΦ

=

dAd d L .

光谱辐亮度:

“光谱的”或者“单色的”辐亮度表示辐亮度相对于波长或频率的能量分布,它的定义是:

λ?θ?θλd dL L ),(),,(=

光谱辐亮度代表在单位波段内(单位波长或单位频率)沿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和单位立体角的辐射通量。

辐照度E

辐照度E 表示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它的定义是:

dA d E Φ=

发射度M :

在介质内部,吸收率a(λ) + r(λ) + t(λ)=1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在当地热动态平衡条件下,介质洗手的能量全部被发射,发射率等于吸收率,因此,用发射率取代上式吸收率,得到:

()()()1=++λλλt r e

【理解】

对于透明玻璃板,入射光被全部透射过去,故: t=1,r=0,e=0;

对于镜子,入射光被全部反射回去,故: r=1,t=0,e=0;

对于黑体,入射光被全部洗手,然后又全部被发射,故: a=1,e=1,t=0,r=0.

菲涅尔反射率ρ

两介质界面出的菲涅尔反射率()?θλρ,,被定义为反射的辐亮度与入射的辐亮度之比:

()()()

?θλ?θλ?θλρ,,,,,,i r L L =

反照率:定义为地面反射的和空气中各种梨子后向散射的辐照度之和与入射的辐照度之比。

单次散射反照率:描述大气层中的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的光学效果。粒子对太阳辐射的单次散射反照率被定义为粒子的散射系数与衰减系数之比。

朗伯表面

使用L 代表一个物体表面自发辐射或者反射的电磁波的辐亮度。如果L 不是?和θ的函数,这样的表面被称为朗伯表面。朗伯定律表达的事实是:朗伯表面从不同方向看是一样亮的。

§5.5黑体辐射 黑体

科学家将发射率e 等于1的理想辐射体称为黑体,黑体发射的辐亮度只与温度有关。如果一个物体的发射率e 小于1,那么该物体就是灰体,它的发射率e 俗称灰度。

当微波频率f 固定以后,物体发射的辐亮度L (f )与该物体的温度呈现一个线性关系。 亮温

如果已知海面发射的辐亮度,那么直接代入普朗克辐射定律经过计算可以获得一个黑体等效辐射温度。这样获得的温度不是真实的海表面温度(SST ),它被称为海面亮温或称为黑体温度B T 。

§6 散射和吸收

§6.1 描述衰减的术语p117

如果在z=d 处的电场强度()d E X ,ω衰减为初始值()0,ωX E 的1/e ,那么我们定义从z=0到z=skin

d 的

距离为皮层深度。

n f c

n c k d e skin '

'=

''==

πω21 其中

e

k :电场强度的衰减系数,n ''复折射率的虚部。

因为只有接近海面非常薄的水层的水分子发射的电磁波辐射能够溢出水面,所以表面薄层水分子的平均温度决定了海表面的辐射强度,代表了热红外辐射计或者微波辐射计探测的海表面温度。该表面薄层的实际厚度是随辐射波长而变化的,一般的,人们称这一表面薄层为皮层。

在微波范围内,在海水中微波随波长减小而衰减加剧,微波的皮层深度随波长减小而减小。 如果在z=

90

z 处的辐照度

()

90,Z E λ衰减为初始值()0,λE 的1/e ,那么我们定义从z=0到

90

z z =的

距离为穿透深度。 在穿透深度

90

z 以上海水层粒子的后向散射对离水辐亮度()λL 的贡献占有90%的份额,所以人们使

用90作为穿透深度

90

z 的下角标。

一般的,490nm 蓝绿光的穿透深度最大,波长超过490nm 的可见光在海水中的穿透深度随可见光波长的增加而减小。

将电磁波在纯水中的穿透深度称为吸收深度或者衰减深度。

穿透深度一般用于描述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在海水中的衰减,吸收深度多用于描述电磁波在纯水中的穿透深度。皮层深度描述电场强度的衰减,它比穿透深度和吸收深度大一倍。

衰减系数和光学厚度p121 衰减系数()

λa k 是 吸收系数

()

λab k 和 散射系数

()

λsc k 的总和。

光学厚度

a τ被定义为衰减系数沿传播路径上的积分。 *光学厚度

a

τ没有量纲

当光学厚度

()z ab ,λτ等于0时,吸收率()λa 等于0;当光学厚度()z ab ,λτ等于无穷大时,

吸收率()

λa 等于1。

体积散射函数

海水的散射主要集中在前向散射。前向散射一般占总散射的90%以上,后向散射只占小部分,通常小于10%。

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p130-131 米氏散射理论用于描述:q (粒子的周长与电磁波波长之比)小于1的球形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现象。 瑞利散射理论是用于描述q 远小于1的球形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现象。

【论述】实际发生的大气对太阳关的散射主要是两种: 丁达尔散射和瑞利散射。

丁达尔散射属于米氏散射,它描述尺度小于100nm 的粒子对太阳光的散射现象。【详见p130】

§6.2 辐射传输方程p135

在可见光波段,气溶胶的散射经常是构成最主要衰减的因素。在热红外特别是微波波段,由于电磁波波长远大于大气所含粒子的粒径,大气所含粒子的散射已经不起明显作用,大气所含粒子的吸收变成了最主要的衰减因素。在红外波段,水汽、二氧化碳和臭氧是主要的吸收气体;在微波波段,水汽、氧气和云中液态水是最主要的吸收物质。

§6.3 大气层和大气窗

臭氧(D.U.意义)p137

【理解】如果在零摄氏的温度下,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mm 左右。这种用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臭氧的总厚度来反映大气中臭氧含量的方法叫做 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位(D.U.)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约为300D.U.。1.0 D.U.相当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和0℃的温度下0.01mm 的臭氧层厚度。

气溶胶p138

气溶胶对辐射的影响有 2 种方式:

一、直接影响,指气溶胶直接散射和吸收电磁辐射;

二、间接影响,指气溶胶作为凝结核,在大气中改变云滴的浓度和云滴在大气中存在时间,通过云滴影响电磁辐射。

气溶胶对电磁辐射的影响是双向的。它可以把太阳辐射向太空中散射,造成衰减;也可以吸收由地面而来的长波辐射,其作用与温室气体在作用相似,形成增益。

气溶胶是气体和在重力场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较小沉降速度的物质颗粒组成的混合系统。一般地,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由固体和液体颗粒与气体载体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大气层空气分子、臭氧和气溶胶的光学厚度p140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空气分子衰减作用对应的光学厚度()λτa 主要是由空气分子散射造成的,而与吸收关系不大。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气溶胶的光学厚度主要是由气溶胶对电磁波的散射引起的。 臭氧的光学厚度

()λτoz 是由臭氧吸收引起的。

水蒸气和氧气的吸收:在微波波段,因为大气吸收系数起主要作用,大气散射的贡献可以忽略,所以大气衰减系数a κ近似地等于大气吸收系数ab κ。在微波波段,大气吸收系数ab κ饱含三个主要组

成部分:

vap oxy liq ab κκκκ++= ,

liq

κ是云中液态水和降雨吸收系数,

oxy

κ是氧气的吸收系数,

vap

κ是水汽的吸收系数。

大气窗P145-146

有 7 种大气成分对电磁波吸收起大小不等的作用,他们是:二氧化碳2CO 、水蒸气O H 2、臭氧

3

O 、

一氧化二氮02N 、一氧化碳CO 、甲烷4CH 、氧气2O 。比较而言,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对红外波段的大气透射率影响最大。

【选择】大气透射率依次按下列顺序递减:冬天亚北极区、冬天中纬度地区、夏天亚北极区、夏天

中纬度地区、热带地区。一般地说,大气对于太阳入射辐射是比较透明的,对于地球发出的红外辐射不太透明。

§7 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与水色遥感 §7.1 辐射计p152

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在水色卫星上用来遥感海水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浓度以及海水漫衰减系数等,

红外辐射计在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上用来遥感雪、冰、气溶胶和薄卷云等

热红外辐射计在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上用来遥感海面上空水汽含量、大气剖面温度和湿度以及海表面温度等

微波辐射计在海洋卫星上用于遥感海表面温度、海面风速和风向、海面上空水汽含量、可降水量等,在飞机上用于遥感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盐度等 辐射计是一种根据被动遥感理论研制的传感器。【详见p152】 §7.2 水色遥感简介 卫星和传感器p153

所谓水色或海色是太阳光经水体或海水散射后,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监测到的散射光的颜色。 水色三要素指:1.浮游植物的叶绿素;2.无机的悬浮物;3.有机的黄色物质。

水体类型p157

一类水体:浮游植物及其“伴生”腐殖质对水体的光学特性起主要作用的水体

二类水体:无机悬浮物或黄色物质(又称溶解的有色有机物)对水体的光学特性有不可忽视的明显作用的水体

大多数开阔海域的海水接近一类水体,二类水体位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近岸、河口等海域,其中悬浮泥沙(无机悬浮物)、叶绿素和黄色物质是影响海洋水色的三要素。

黄色物质

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DOM )包括:POC-颗粒状有机碳;DOC 溶解的有机碳。

不能通过定量滤膜(网膜0.4~1.0μm 之间)的颗粒状有机碳称为POC ;能通过的称为DOC 。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 )是DOM 中的主要成分,它能吸收蓝色的光而散射黄色的光,从而使水呈浅黄色,故被人们通俗地称为黄色物质。

人们通常使用只含有黄色物质海水的吸收系数广义的代表它的浓度,其单位是μm -1

§7.3 大气校正和离水辐射 大气透射率p161

水色卫星遥感的大气校正方程可表达为:

()()()()()()()λθλλθλλλλW r A R i L t L T L L L ,,+++=

§7.4 水色遥感的科学术语p175

******【作图题】p175 图7-6 注意:反射峰的位置、高度、坐标轴大小、曲线形状

§8 热红外辐射计 §8.2 热红外辐射计

消除云的方法一般可采用:p194

①.最大温度法:海表面温度与云表面温度相比要高,海表面温度变化的时间梯度(或空间梯度)与云表面温度变化的时间梯度(或空间梯度)相比要低。若条件满足,则可认为是海表面温度值,否则可认为是云。这种方法对稳定薄云和不清晰云的情况不适用;

②.多波段方法:这种方法依赖于两种不同的红外波长(一般为3.7μm 和10.5μm )上的亮度和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如果在温暖的海面上覆盖分散的不清晰的云,则其图像在两个波段上将给出两种不同的亮温;若是均匀的云块或海面,则其图像上将有相同的亮温; ③.图像目测判断法:雨云在可见光下的图像是明显的。

§9 微波辐射计

§9.1微波辐射计p202

微波辐射计可以全天候探测海表面温度、盐度、风速、大气垂直温度和湿度剖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和可降水量。

§10 散射计

§10.1 卫星和散射计

散射计:一种专门监测全球海面风场的主动微波雷达。(辐射计是被动)

§10.3 电磁波在粗糙海面的散射 布拉格共振散射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与海表面毛细重力波之间产生布拉格共振条件是:

当 BC AB water 2sin 2sin 2==θλ 等于 雷达波长radar λ时,从海面上后向散射的电磁波有相同的相位,具有相同相位的电磁波相遇产生布拉格共振。

§11 高度计

§11.1 高度计和海表面地形几何学p253

卫星和高度计

高度计:测量地球表面相对高度的仪器。使用高度计可以实现对海表面高度SSH、有效波高SWH、海表面地形等动力参数的测量,同时可以获取海流、海浪、潮汐、海表面风等动力参数信息。此外,卫星高度计探测数据还可应用于地球结构和海洋重力场的研究。

目前有两种卫星高度计应用到遥感监测中:

一是,雷达高度计,发射微波并接收地球表面返回的微波;

二是,激光高度计,发射激光并接收地球表面返回的激光。

海表面地形p256

海表面地形或海洋地形:定义为海表面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海表面高度、海表面异常p257

海表面高度表示:海表面相对于参考椭球面的距离。

高度计的应用p258

§11.4 风速的观测

高度计虽然只能测量海面风速标量,但在应用中具有特殊意义:

①.高度计可以提供同步的风、浪数据;

②.高度计星下点测量风速的空间分辨率高于散射计;

③.在小于10m/s的风速范围内,高度计测量的风速误差小于1m/s,优于散射计;

④.可以将高度计、散射计、微波辐射计测量的风速进行数据融合和数据同化。

§12 合成孔径雷达

§12.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p295-296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成像雷达,通过测量海面后向散射信号,并通过适当的处理后能产生标准化后向散射截面(NRCS)的图像。标准化后向散射截面携带着海面信息,它反映了雷达观测到的海面粗糙度

合成孔径雷达工作在微波阶段,它可以测量出海浪的方向谱、海面风场、内波,还可以监测海冰移动和海面油膜。根据布拉格共振散射理论,合成孔径雷达接收到的海面后向散射信号与海表面上满足布拉格共振散射条件的毛细重力波的谱成正比,所以能够观测海面由毛细重力波代表的海面粗糙度,并可反演产生毛细重力波的海面风速。

化学海洋学答案

课程名称:《化学海洋学》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时间:,考试要求:) 一,填空( 每空1分,共计20分) 1)海洋有机质按生物化学类别分类可分为_类脂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 和多肽、腐殖质,烃和氯代烃、维生素类和色素。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___亚热带海域____(赤道海域、亚热带海 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中,某一气体 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的___溶解度_____。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薄膜层厚 度越_____薄___,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_____大___ 。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扩散通量与该 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 系数越__大______;气体分子量越大,分子扩散系数越___小____ 。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___ DIC _____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是__ DOC _____和_ POC _。(从DIC、DOC、POC、PIC中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升高时,pH 值降低;盐度增加时,pH值增加;压力增加时,pH值降 低;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降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新生产力 由光合作用区域以外所提供营养盐支持的净初级生产力份额,称为新生产力2)富营养化 海水中营养物质过度增加,并导致生态系统有机质增多、低氧区形成、藻华暴发等一些异常 改变的过程。 3)成岩作用 沉积物在沉积和埋藏时所发生的所有过程的通用术语。它包括沉积物与上覆水接触时所发生 的变化以及沉积物和上覆水脱离接触时所发生的变化。成岩过程改变了沉积物的构造、结构 和矿物学性质,并导致最后形成坚硬的岩石。 4)表观溶解氧 假设海表面水体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含氧量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等的 分解,氧的含量发生了变化,两者之差称为AOU。 AOU=DO溶解度-DO实测 三,简答(30分) 1)全球而言,高纬度表层海水中的18O贫乏,而低纬度海水中18O富集,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答:1)低纬度的海域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高纬度相反。 2)18O与16O比较易凝结不易蒸发 3)借助大气环流,水汽在由低纬度的向高纬度输送的过程中,由于不断凝结,降水中的18O 逐渐变少。 2)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洋深层水,而溶解态Al则相反。(6分) 答案:溶解态Zn为营养盐型痕量金属元素,它在上层水中被浮游生物所吸收,当生物死亡后,部分生源物质在上层水体再循环,另有部分通过颗粒沉降输送至中深层。当进入中深层水体的颗粒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它会重新回到水体中,由于深海热盐环流的流动路径为从北大西洋流向北太平洋,北太平洋深层水的年龄要老于北大西洋,故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溶解态Zn越多,故北太平洋深层水中溶解态Zn浓度高于北大西洋。Al为清除型元素,它在大西洋表层具有较高的输入通量,且在深海水流动过程中不断地通过颗粒物吸附从水体中清除、迁出,导致其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低于北大西洋。 3)试分析海水中CaCO3的溶解、颗粒有机物的再矿化这两个过程对海水中的

卫星海洋学复习题

1.太阳同步轨道定义、特点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轨道平面以地球的公转速率围绕太阳旋转,卫星总在每天同一时间穿过赤道,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总在相同的当地时间飞越同一纬度地球表面上空,轨道平面与日地连线的交角不变,卫星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方向 特点:卫星轨道平面倾角大约97~110度; 相对于地球西向逆行; 多数卫星高度约700~800 km; 轨道周期90~100min; 每天绕地球旋转14~16圈 地球同步轨道定义、特点 地球同步轨道定义: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卫星在每天同一时间的星下点轨迹相同,当轨道与赤道平面重合时叫做地球静止轨道,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 特点:轨道倾角不为0; 轨道可为圆形或椭圆形; 每天在相同时间经过相同地点,相对地球运动; 星下点轨迹是“8”字形封闭曲线。 2.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定义 极化(偏振):电磁波电场振动的空间分布对于传播方向失去对称性(具有偏向性)的现象 极化状态:是根据电场方向和参考平面关系定义的 参考平面:由于电磁波所在波束和探测平面法线确定 水平极化:电磁波电场与参考平面垂直 垂直极化:电磁波电场与参考平面平行 极化方式在微波遥感中的重要作用

3. 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的物理意义? 标准化后向散射截面:0100[]10log ()dB σσ= 4. 散射计中,电磁波在粗糙海面的后向散射机制? 电磁波在粗糙海面的散射的组成: 1、镜面反射(镜点散射):当地入射角=0度; 2、海面斜率的概率密度函数; 3、布拉格共振散射; 4、两尺度散射模:当地小面积元毛细重力波的布拉格散射,由于长波倾斜影响,海面斜率概率密度函数对当地小面积元积分 5. 布拉格共振的条件是什么? 如何推导、计算? 条件:雷达入射角:30~60度、 基于两尺度模型、 雷达波束仅与方位角方向上的毛细重力波共 振、 毛细重力波波长与电磁波波长相当 2sin radar water λλθ= 6. 高度计在海洋学中的应用,如大洋环流、厄尔尼诺现象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厦门大学2005年级化学海洋学期末考试试题A

厦门大学2005年级化学海洋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15分,判断题每题1分,其它空格0.5分) 1、海水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和。 2、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赤道海域、亚热 带海域、亚极地海域)出现极大值。 3、在现场大气压为101.325 kPa时,一定温度和盐度的海水 中,某一气体的饱和含量称为该温度、盐度下该气体 的。 4、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一般而言,风速约大, 薄膜层厚度约,海-气界面气体交换通量越。 5、在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中,气体分子的海-气净 扩散通量与该气体分子的分子扩散系数有关,一般而言, 水体温度的增加,分子扩散系数越;气体分子量越大, 分子扩散系数越。 6、在全球海水碳储库中,的储量最多,其下依次 是、和。(从DIC、DOC、POC、PIC中 选择)。 7、假设某海水的pH值完全由其无机碳体系所控制,则温度 升高时,pH值;盐度增加时,pH值;压力增加时, pH值;Ca(Mg)CO3沉淀形成时,pH值。

8、海洋硝化作用是指;海洋反硝 化作用是指。 9、与陆源腐殖质相比,海源腐殖质的芳香组分浓度一般较, 氮、硫含量比较, 13C比较。 10、分子式通常被用于表征海洋中有机物的平均分子 组成。 11、在不考虑N2的情况下,开阔大洋表层水的氮主要以形 式存在,开阔大洋深层水的氮主要以形式存在。(从 DIN、DON、PIN、PON中选择)。 12、海洋中的蛋白质是由一系列通过结合而成,活体 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高低通常可用元素浓度来指示。 13、判断题:利用CTD实测得某海水的盐度为32.02315‰。 () 14、判断题:开阔大洋表层水中不含有难降解的DOM。() 二、问答题(20分) 1、与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不同,开阔大洋硅酸盐的垂直分布 并未在1000m左右水深处表现出极大值的特征,为什么? (6分) 2、为什么溶解态Zn在北太平洋深层水中的浓度高于北大西 洋深层水,而溶解态Al则相反。(6分)

卫星海洋学-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1 §1.1 卫星海洋遥感的应用 p1 卫星海洋学涉及的详细内容有: ①海洋遥感的远离和方法:包括遥感信息形成的机理、各种波段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光、微波)在大气和海洋介质中传输的规律以及海洋的波谱特征; ②海洋信息的提取:包括与海洋参数相关的物理模型、从遥感数据到海洋参数的反演算法、遥感图像处理和海洋学解释、卫星遥感数据与常规海洋数据在各类海洋模式中的同化和融合。 ③满足海洋学研究和应用的传感器的最佳设计和工作模式:包括光谱波段和微波频率的选择、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要求、观测周期和扫描方式的研究以及传感器噪声水平的要求。 ④反演的海洋参数在海洋学各领域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数据特点: 1.观测区域大 2.时空同步 3.连续 *卫星遥感资料和卫星海洋学的研究成果在海洋天气和海况预报、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岸带绘测、海洋工程建设、全牛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检测等科学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有问答题时加上) §1.2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p6 我国气象卫星包括两个主要系统: 1.极轨卫星系统;2.地球静止卫星系统。 【了解】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风云单号极轨,双号静止) §1.3中国海洋遥感的进步p8 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A”与“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作为一箭双星同时发射升空; 2007年4月11日,“海洋一号”B卫星发射。 发射海洋一号卫星的主要目的是: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面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空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我国计划发展3个系列的海洋卫星: 1.以可见光、红外波段遥感探测海洋水色和水温为主的“海洋一号”系列卫星; 2.以微波遥感探测可全天候获取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表面温度场为主的“海洋二号”系列卫星; 3.同时配备光学传感器和微波传感器的可对海洋环境进行综合监测的“海洋三号”系列卫星。 §2 气象卫星与水色卫星 §2.1 遥感和遥感技术p30

天津科技大学化学海洋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海水的化学组成 1. 海水中化学成分分成哪几类?如何理解这种分类方式? (1) 海水的元素构成:常量元素:含量大于1mg/kg的元素,共15种。分别是O、H、Cl、Na、mg、S、Ca、K、Br、C、N、Sr、B、Si、F。微量元素:含量小于1mg/kg的元素。 (2) 海水中的化学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在海水中浓度大于1mg/kg的成分。包括Na+、K+、Ca2+、Mg2+、Sr2+、Cl-、SO42-、Br-、HCO3-(CO32)、F-、H3BO3共11种成分。 营养元素:非保守成分(生原要素或营养盐)N、P、和Si;微量营养元素As、Co、Cu、Fe、Mn、Mo等。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小于1mg/kg的元素。 溶解气体:海水中溶有大量的气体,它们主要来源于大气。如氧、二氧化碳、氮及惰性气体等。 海水中的有机物质:海水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有生命的生物体、生物残体、生物的代谢物、排泄物和溶解有机物。 悬浮颗粒:可以在海水中悬浮数天的固体颗粒。 2. 海水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成分都是哪几种?(参看第1题) 3. 什么是海水组成的恒定性?是谁首先提出的? 1819年,Marcet提出“全世界所有的海水水样都含有同样种类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接近恒定的比例关系,而这些水样之间只有含盐量总值不同的区别”。1884年Dittmar仔细地分析和研究了“挑战者”号调查船在环球海洋调查航行期间从世界各大洋中不同深度所采集的77个海水水样,结果证实海水中主要溶解成分的恒比关系,即“尽管各大海各海区海

水的含盐量可能不同,但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间有恒定的比值。 4. 什么是海水中的溶解气体?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指溶存形式的气体分子,而不是指“气泡”,前者分布在海水的各个深度,后者集中出现在表层。 海水中的溶解气体种类 (1)活性气体和非活性气体。参与海水中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气体称为活性气体,又称非保守气体;例如CO2、O2;不参与生物和化学反应,仅受物理过程影响的气体称为非活性气体,又称保守气体;例如惰性气体和氮气。 (2)微量气体。以空气中的含量为区分标准,除N2、O2、Ar、CO2外的气体,例如:甲烷和一氧化碳。 (3)放射性气体。例如;3H、222Rn、3He。 5. 海水是怎样形成的?海水物质的来源? (1) 最初的海水是伴随地球本身的形成,较轻物质从接近地核的中心向地表迁移形成大气和海水雏形;(2) 在地球地质结构成熟(15亿年)以前,原生火成岩中易溶物质和频繁的火山喷发带来的酸性挥发物质溶于地表水中,汇成海水;(3) 在地球地质状况进入稳定期后,陆地岩石风化后淋滤水携带溶解物质通过径流入海是海水物质的主要来源。 海洋中大部分的阳离子和一小部分阴离子看来似乎是来源于火成硅酸盐的风化和火山的排出物,并由河流带入海洋。也有一部分来自海底的水热作用产物。多数主要阴离子是来源于挥发性物质。 6. 理解表1.2与Goldschmidt模型的关系。

卫星海洋学

97—98年热带太平洋地区海表面温度(SST)变化 与厄尔尼诺现象 姓名 单位 摘要: 1997-1998年全球发生大规模的El Ni?o现象,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缩写为SST)异常升高,全球气候系统随之改变,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如何从相关网站上获取和分析SST数据以及根据所获数据绘制图像等问题的介绍,简要分析97-98年SST 所反映出的El Ni?o现象。本次课下作业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益处良多。 关键字:AVHRR、SST、海表面温度厄尔尼诺 1、NOAA/TIROS卫星及A VHRR传感器简介 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发射的泰洛思(TIROS)系列气象卫星使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传感器直接为气象学急攻了大量有重大价值的图像.到70年代中期,海洋工作者开始从气象卫星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包括海表面温度和海水混浊度等有用信息,由此解开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海洋学研究中应用的序幕. NOAA/TIROS是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也被称为诺阿/极轨环境卫星,该卫星系列可为全球各国提供免费的当地数据接受服务。我国国家气象局自80年代初期以来已开展了20余年的NOAA/TIROS卫星的信号接受和资料分发工作。NOAA/TIROS卫星系统每天可输出全球范围的16000的大气探测数据,20000—40000个点的海表面温度数据。这些资料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以及海洋、渔业、水文、交通和地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NOAA/TIROS系列卫星装载有改进型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 VHRR,还有用于探测大气层垂直空气柱的剖面温度和湿度等物理量的泰罗斯垂直探测装置TOVS。 改进型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 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是NOAA/TIROS卫星载有的可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A VHRR属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辐射计;它可以用来遥感云量和表面温度,这里“表面”可以是地球表面、云层上表面或水体包括海洋表面,第一部四波段辐射计A VHRR最初在1978年发射的TIROS-N上使用;随后发展的五波段辐射计A VHRR/2开始在1981年发射的NOAA-7上使用.最新发展的六波段A VHRR/3开始在1998年5月发射的NOAA-15上使用。。 2、数据下载 首先可使用匿名FTP(anonymous File Transfer Protocol)进入美国宇航局JPL实验室物理海洋学现有档案分发中心:ftp://https://www.doczj.com/doc/875261568.html,/pub/data_collections/monthly_mean_atlas/,该中心包括1987--2001年几个主要卫星或传感器(如:avhrr,ers1,topex等)所观测的数据资料和解读这些数据的各种程序(如:fortran程序,c语言程序等)。具体操作详见下面一系列图示。我选取的年份是1997年和1998年,将文件夹内的所有文件下载到本地硬盘上:(保存路径为:\sat,下载完毕再将文件夹重命名为avhrrsst97和avhrrsst98)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

《化学海洋学》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海水中,浓度大于0.05 mmol/kg的元素为常量元素,海水中的11中 常量元素是: 阳离子:Na+、K+、Ca2+、Mg2+、Sr2+ 阴离子:Cl-、SO42-、Br-、HCO3-(CO32-)、F- 分子:HBO3 2.海水中,与海洋生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元素称为营养盐: 主要营养盐:N、P、Si 微量营养盐:Mn、Fe、Cu、Zn 3.实用碱度(PA)是碳酸碱度,硼酸碱度,水碱度之和. 4. 盐度的原始定义: 一千克海水中,所有碳酸盐转化为氧化物,溴、碘以氯置换,所有的有机物被氧化之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为克/ 千克,符号为S‰ 5.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中被吸收,与碳、氧等为构成生物体基本元素。有较为恒定的吸收比(C:N:P:O=106:16:1:-276)。 6. 总氮(TN),颗粒氮(PN),溶解氮(DTN),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有机氮(DON) 7. 总磷(TP),颗粒磷(PP),溶解磷(DTP),溶解无机磷(DIP),溶解有机磷(DOP)8.海水中无机配位体重要有: 9.海水中有机配位体大部分含有羧基,氨基,羟基官能团. 10.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温度),营养盐,微量元素等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盐度 答:在1 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g/kg,以符号S‰表示。 2. 氯度 答:在1 kg海水中,当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 所含氯的克数。单位:g/kg,以符号Cl‰表示。 3. CaCO3和MgCO3沉淀的形成与溶解对海水pH值的影响? 答: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1-10)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大纲 (供高职专科、中职医学各专业用) 一、课程任务 《医学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高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医学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有关的病人、医生、疾病、药物、诊断、治疗、护理、检验等信息的管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信息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影响,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常用的医学信息技术基本理论。 2.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3.熟悉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4.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方法。 5.熟悉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流程。 6.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各系统的操作方法。 7.熟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流程 8.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构成,熟悉计算机系统中各组成部件的功能和用法,能熟练地进行英文和汉字录入;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了解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理解其作用,重点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任务管理操作;重点掌握使用Word字处理软件;掌握Excel中工作表、数据库、图表的应用;掌握Powerpoint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主要服务、基本概念,能使用网络传递、查找资料,了解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掌握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的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掌握医学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理论。掌握计算机在医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熟悉医院信息系统,掌握临床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社区卫生系统、区域、远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了解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卫生行政办公信息系统、卫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财会管理信息系统、政策与法规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方法。

国科大化学海洋学期末复习重点

海水的化学组成 盐度:在1kg海水中,将所有的碳酸盐转变为氧化物,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且所有有机物被氧化以后,所含全部固体物质的总克数。单位g/kg,符号S‰ 氯度: 在1kg海水中,当所有的溴和碘为等摩尔的氯所取代,所含氯的克数。单位g/kg,符号Cl‰ 海洋盐度的分布: 沿岸海域,受河流径流和地下水输入的影响,盐度变化大 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要受控于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与降雨导致的水分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亚热带海域较高盐度赤道和极地附近海域较低盐度 北大西洋盐度高于北太平洋原因在于北大西洋海水蒸发速率约为北太平洋的两倍,而两个大洋的降雨量接近,尽管输入北大西洋的河水量高于北太平洋,但海水蒸发的效应要强于淡水输送的影响。 海水中元素存在形态:1 颗粒物质2胶体物质3气体4真正溶解物质 元素组成:常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浓度高于0.05mmol/kg,其中包括Na+K+Ca2+Mg2+ Sr2+5种阳离子Cl- SO42- Br-HCO3-(CO32- ) F- 5种阴离子和H3BO3分子 恒比定律: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 原因: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因为加入或迁出水并不会改变海洋中盐的总量,仅仅是离子浓度和盐度 的变化而已,对于其中的常量元素,它们之间的比值基本保持恒定 元素的停留时间定义计算

痕量元素 海水中浓度小于50μmol/kg和浓度小于0.05μmol/kg的元素分别称为微量和痕量元素 定义意义分析采样手段 来源、迁出 来源:大陆径流、大气沉降、海底热液作用、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人类活动迁出:氧化环境下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与沉淀 结合进入生源颗粒物 还原性环境硫酸盐还原为S2-,S2-和溶解态金属浓度高,可以产生硫化物沉淀(FeS2)热液活动 垂直分布:7类分布特点级形成原因及代表元素 1、保守行为型其垂直分布与温度、盐度变化相一致。仅受控于物理过程,不会富集于生源物质。Rb+ Cs+ MoO42- WO42-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范围: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代码:09140041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必修课 学分:2.5学分 学时:40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8学时) 先修课程:管理学、物流学、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教材:《物流信息技术》第二版,王道平,张大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 开课单位:经济贸易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同时也是理论性应用性与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分析运用各物流环节当中的信息技术,根据物流的功能和特点,阐述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正确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基本概念,了解现有的物流信息技术以及掌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对物流信息技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物流管理人员的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1.课程教学内容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物流信息与物流信息技术 (3)我国物流信息化的任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2.课程重点难点 重点: 物流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难点:信息技术相关概念 3.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及构成要素; (2)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3)了解物流信息化的任务、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物流条码技术

卫星海洋学复习题(1)

1.为什么海洋表面在卫星海洋学中非常重要? 2.概念理解:卫星轨道倾角、星下点、节点、升轨、降轨、升轨 点、降轨点 3.太阳同步轨道定义、特点 4.地球同步轨道和地球静止轨道区别 5.轨道周期、重复周期、传感器重复周期、再访问时间定义 6.光学仪器和微波雷达的角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7.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定义 8.立体角详细推导 9.天顶角、观测角 10.辐射通量、辐射强度、辐亮度、辐照度、发射率、菲涅耳反射率、朗伯表面 11.基尔霍夫定律、两介质界面处的基尔霍夫定律 12.黑体定义、瑞利-金斯定律成立条件及公式、维恩位移定律公式 13.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特征(图5.5) 14.亮温定义 15.复折射率和复相对电容率关系、菲涅耳反射率和菲涅耳反射系数关系 16.从德拜方程出发如何求解海表温度? 17.复折射率实部和虚部意义 18.皮层深度、穿透深度、吸收深度定义、使用范围 19.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和传统观测海表温度区别 20.衰减系数和光学厚度、太阳倾斜入射的光学厚度

21. 辐射传输方程()()()ab B ab dL z L z k L z k dz +=各项含义 22. 可见光和微波波段在大气中衰减的主要因素 23. 气溶胶定义 24. 大气窗定义 25. 有边界存在时的辐射传输各项推导(P.149-150) 26. 水色定义、水色三要素 27. 一类水体、二类水体 28. 离水辐射率含义 29. 热红外遥感的海洋学应用 30. 影响微波辐射计接收海面辐亮度的因素有哪些? 31. 填空:平静海面的微波亮温T 通过___与海面发射率e 相联系,海面发射率e 通过___与菲涅耳反射率ρ相联系,菲涅耳反射率ρ通过___与相对电容率εr 相联系,相对电容率εr 通过___与海表面温度和盐度相联系。 ①基尔霍夫定律 ②菲涅耳公式 ③德拜方程 ④瑞利-金斯定律 ⑤发射率定义 32. 为什么微波辐射计能够遥感海表面温度和海面风速? 33. 散射计测量的海洋物理参数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观测这个参数? 34. 给出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定义,什么是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如何用分贝表示? 35. 布拉格共振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推导?计算:使用1.4GHz L 波段散射计,当入射角是60度时,与电磁波共振的海表面波的波长是多少?

环境遥感试卷

试卷一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 1、“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在一定距离以外感测目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2、遥感信息的三个物理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红外波段在植物遥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近红外区的反射是受叶内复杂的叶腔结构和腔内对近红外辐射的________控制,以及近红外光对叶片有近50%的____和_____的原因。 4、植物的发射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和________谱段。植物在热红外谱段的发射特征,遵循__________定律,与植物温度直接相关。 5、土地覆盖是“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_____________,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不断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过程。 6、遥感图像的分类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7、土壤热通量指土壤_____________,与热流方向的土温梯度、土壤热容量、热扩散率成______,对土壤蒸发、地表能量交换均有影响。 8、水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水本身的物质组成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水状态的影响。水体可见光反射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3方面的贡献。 9、海洋的微波辐射取决于2个主要因素:一是海面及一定深度的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10、遥感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__________,结合地面调查工作进行多层次的___________,在整体上提高对工作区区域地质特征的全面认识,解决突出的基础地质问题和与成矿有关的关键问题,加快填图速度,提高成图质量。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 1、遥感信息,是指以__________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映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 A 光 B 电磁波 C 光和电磁波 D 光或电磁波 2、遥感信息中最基本的几何单元是像元(pixel),每一个像元所载的信息是_________。 A 灰度 B 反射率 C 辐照度 D 辐亮度 3、____________是叶子健康状况最灵敏的标志,它对植被差异及植物长势反映敏感,指示着植物光合作用能否正常进行;_____________被植被叶绿素强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它是光合作用的代表性波段。这两个波段数值的不同组合,是植被指数的核心。 A 紫外波段、可见光绿波段 B 近红外波段、可见光红波段 C 绿光波段、可见光黄波段 D 黄光波段、可见光红波段 4、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叶子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含量_____,叶 肉细胞间隙数增加,可见光反射率_______,而近红外反射率__________。 A 增加、降低、升高 B 降低、增加、升高 C 升高、增加、降低 D 降低、降低、升高 5、可见光——红外力法,主要利用土壤及土壤上覆植被的光谱__________来估算土壤水分。 A 发射特性 B 散射特性 C 反射特性 D 光谱特性 6、水面入射光谱中,仅有____________才透射入水,其他波段的入射光或被大气吸收或被水体表层吸收. A 可见光 B 微波 C 红外C 紫外 7、微波谱段适合于海洋遥感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 A 微波在水中穿透能力强 B 微波具有穿云破雾的能力 C 微波的辐射分辨率高 D 微波的光谱分辨率高 8、遥感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 A 飞机、陆地卫星、宇宙飞船 B 宇宙飞船、陆地卫星、飞机 C 陆地卫星、飞机、宇宙飞船 D 陆地卫星、宇宙飞船、飞机 9、遥感探测的范围越大,则__________。 A 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 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 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 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10、在遥感影像上,湖泊、河流呈现的颜色是__________。 A 红色 B 灰白色 C 深蓝色或蓝黑色 D 浅蓝色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 1、遥感反映的土地信息仅仅是地表的综合特征。() 2、在利用遥感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时,遥感图像的像元是随着地物的成分、纹理、状态、表面特征及所使用的电磁波段的不同而变化。() 3、清水,在近红外、短波红外部分几乎吸收全部的入射能量,反射能量很小。这一持征与植被和土壤光谱形成十分明显的差异,因而在红外波段识别水体较容易。() 4、海水的电学性质是由海水表层物质组成及温度所决定的。() 5、声波可以使海洋遥测水深的范围有所扩大,激光在水中传播性能更好可以克服遥感在深度上的局限。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

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

卫星海洋学试题

问答题 §11.1 复习题(Questions for Review) 第一套复习题 1.请将下列电磁波按频率由小到大排序:C波段、Ku波段、X波段、红光、蓝光、绿光、紫外光、黄光、黄绿光、近红外、远红外、无线电波。 2.什么波长范围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其对应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3.菲涅耳反射率与发射率有何关系?与吸收率、透射率的关系?推导中用了什么定律?举出两个例子a)在海水可见光红外波段情况下b)在海水微波波段情况下菲涅耳反射系数和反射率的数值。 4.写出德拜方程的表达式。为什么L波段的微波辐射计适于测海表面盐度?相对电容率的变化通过什么公式导致辐射计接收到的亮温etTs也随之变化?5.写出普朗克定律的表达式,解释公式中出现的每一个物理量和常数,并由此推导瑞利—金斯定律。这两个定律分别适用于红外、可见光、微波波段三个波段中哪些波段的辐射度计算? 6.简要阐述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的适用条件。大气层空气分子的散射属于那一种?气溶胶散射对可见光、红外和微波(例如5.3GHz)波段各属于那一种?指出气溶胶粒径的主要分布范围和5.3GHz微波波长。 7.分别写出兰伯—比尔定律的微分和积分形式,并指出衰减系数与复折射率的关系。 8.写出水色遥感大气校正的最基本方程,并介绍各项的物理意义。指出在440纳米和清洁水条件下,各项对卫星信号的贡献占多少? 10. 画出典型的一类水体叶绿素的离水辐射的光谱曲线图。以SeaWiFs为例,利用那两个波段(用中心波长表示)的离水辐亮度的比值可以反演叶绿素浓度?该方法通常又叫什么名字? 11. 分别写出镜面反射和布喇格共振理论计算标准化雷达后向散射截面σ0的公式。二者通过什么函数与风速相联系? 12. 解释概念:Range,Geoid,Topography,Dynamic height,Geoid Undulation,Reference Ellipsoid。大地水准面起伏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回答一个最主要原因)?其变化的范围是什么?海面地形是由什么原因引起(回答三个最主要原因)?其变化的范围是什么? 13. 卫星到海面距离如何测得?Topex/Poseidon测量海平面高度的精度精度可达多少?海面到地心的距离如何计算?海面地形异常可用什么公式计算? 14. 写出合成孔径雷达的纵向距离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的采样距离与卫星速度、采样时间长度有什么关系?与真实孔径雷达有什么关系?与真实孔径雷达分辨率比较,采样距离与孔径有什么关系? 第二套复习题 1.请将下列电磁波按波长由小到大排序:C波段、Ku波段、X波段、红光、蓝光、绿光、紫外线、黄光、黄绿光、近红外、远红外、热红外。 2.计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近似高度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是100分钟)的近似高度。列出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并列出角速度与旋转周期的关系式。 3.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电磁波于海气界面的传递中,复折射率、菲涅耳反射率和发射率是多少?在10GHz的微波于20?C的海气界面的传递中,相对电容率、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和一年级其他专业同学所修学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相同之处。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导论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导论,从课时量而言,两者比例约为4:1。总学时数为58,其中教学时数为30,学生上机实验时数为28,学分为3。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 7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 2010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实用文档的组织与处理;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Excel 2010的使用;掌握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 2010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系统Outlook 2010和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的使用;了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等。 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分类;计算机的工作特点与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