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0
脑脊液指标解读
脑脊液正常值及临床意义需要根据常规检查来确定,脑脊液常规检查内容包括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氯化物等,具体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如下。
1.白细胞计数:
脑脊液中白细胞正常值为(0-5)×10^6/L。
如果白细胞计数增多,多见于脑脊髓膜炎和脑实质发生的炎性病变,如果白细胞增多为轻度或中度,但以单核细胞为主,多见于病毒性的脑炎,如果是以大量的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为主,多是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时,主要见于寄生虫感染。
2.蛋白质:
人体脑脊液中蛋白质因穿刺方式不同,标准也有所不同,腰椎穿刺正常值是0.15-0.45g/L,脑室穿刺正常值是0.05-0.15g/L,脑池穿刺的标准是0.10-0.25g/L。
蛋白质含量升高多见于炎症、肿瘤或出血,尤其是同时出现糖含量降低时,发生可能性更大。
3.糖: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糖的含量应低于血糖,一般在2.5-4.4mmol/L。
如果脑脊液糖含量低,伴有高热,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或真菌感染的可能。
4.氯化物:
脑脊液中氯化物的正常值为120-130mmol/L,氯化物和糖同时降低,
意味着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情况。
除此之外,正常人脑脊液应呈无色透明状。
如果是血性或粉红色,意味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如果呈云雾状,一般是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有纤维蛋白膜形成,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1、脑脊液常规检查(1)颜色:正常为透明至淡黄,深黄至棕褐可能是血清吸收过程中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物;(2)弹性:正常为黏性;(3)粘度:正常为清澈,不清晰者可能是混有细胞浆;(4)混浊度:可能是脑脊液中细胞聚集导致;(5)尿素氮(UN):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低可能是脊髓功能受损或者疾病早期;(6)葡萄糖(GLU):正常值在3.3-7.8mg/dL,偏高可能有感染或者出血等;2、脑脊液生物化学检验(1)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中细胞基本为零,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血球、红血球微量存在;(2)盐酸谷氨酰胺(GAP):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高可能是头颅出血;(3)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在5-140u/L,偏高可能是由于肝脏胞质损伤;(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在5-45IU/L,偏高可能是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病变等;(5)磷酸脢(ALP):正常值在35-115u/L,偏高可能是因脑膜病变、损伤等;(6)乳酸脢:正常值在25-45u/L,偏高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脊髓病变;3、其他检查(1)细胞学检查:正常下细胞类型有粒细胞、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当细胞类型比例异常及异型细胞明显时可能有炎性反应、感染等;(2)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引起,可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特定有害细胞的存在;(3)脑炎抗体检测: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诱发,可鉴别微生物感染;(4)蛋白质定量检测:可能是由于脑积水而引起,可以用来判断脑脊液的渗出状态;(5)抗体识别检查:可分析脑脊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可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
脑脊液送检规范标准最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液体,其送检对于诊断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脑脊液送检的最新规范标准:一、样本采集1. 采集前应确保患者处于平静状态,避免情绪波动或身体活动影响样本质量。
2. 采集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一次性无菌腰椎穿刺针。
3. 采集量一般为10-20毫升,分装至两个无菌试管,一个用于生化和细胞学检查,另一个用于微生物学检查。
二、样本处理1. 采集后立即送检,避免样本暴露于室温过长时间,以免影响细胞活性和生化成分。
2. 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将样本置于2-8°C冷藏,但不宜超过2小时。
3. 避免剧烈摇晃或离心,以免破坏细胞形态。
三、样本检测1. 细胞计数:评估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2. 生化分析:检测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含量。
3. 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4. 免疫学检测:如有必要,进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检测。
四、结果解读1. 结果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2. 注意区分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避免误诊。
五、质量控制1.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2. 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检测技能和质量意识。
六、安全措施1. 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2. 处理样本时,工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3. 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置。
七、记录和报告1. 详细记录样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采集时间等。
2. 报告应清晰、准确,包含所有检测项目的结果及必要的解释说明。
八、患者指导1. 向患者解释脑脊液检查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
2. 提供术后护理指导,如需要时指导患者如何缓解穿刺部位的不适。
以上规范标准旨在确保脑脊液送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脑脊液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液体,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情况,如脑膜炎、脑出血、肿瘤等。
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的检查指标,对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清晰度及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度高。
如果脑脊液浑浊,颜色深黄或其他颜色,可能是存在感染、红细胞增多、脂蛋白颗粒等异常情况。
2. 压力:脑脊液压力用于判断颅内压力的高低。
正常情况下,成人脑脊液压力为100-180mmH2O,小儿为80-120mmH2O。
如果脑脊液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脑水肿、颅内肿瘤等疾病。
3.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情况下,在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少,以淋巴细胞为主。
如果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感染、肿瘤、出血等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
4.蛋白质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如果蛋白质含量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出血、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导致。
5.糖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与血液中的相似。
如果脑脊液中的糖含量降低,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感染等原因导致。
6.染色及培养:通过染色和培养方法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如果染色和培养结果阳性,可能是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异常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异常可能是一种疾病的提示,但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必须综合其他检查方法和医学实践进行评估和判断。
外观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
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
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
细胞学检查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个/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0.03×109个/L以内),但多核白血球不应超过5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
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
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
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
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
生化检查蛋白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1g/L,早产儿可高达2g/L。
蛋白增高多与细胞增多同时发生,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也可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称为“蛋白—细胞分离”,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甲亢、糖尿病和铅、汞等金属中毒等。
糖正常含量为450-750mg/L,约为血糖值的1/2-2/3左右。
糖量降低见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肿瘤等,系因糖的酵解加速之故。
糖量增高见于血糖含量增高(故应同时查血糖量核对)以及中枢系统病毒感染、脑外伤、后颅凹及Ⅲ脑室底部肿瘤和高热等,以上均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关。
氯化物正常含量为72-75g/L,较血液氯化物含量5.7-6.2g/L为高。
在细菌性(特别是结核性)和霉菌性脑膜炎和血液氯化物含量有减少时(如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减少,血液氯化物含量增高(如尿毒症、脱水等)时增高。
细菌学检查对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时十分必要,包括细菌、霉菌涂片和培养,必要进还需动物接种,以查明致病菌,供临床用药时参考。
免疫学检查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
前者对囊虫、肺吸虫、钩端螺旋体及病毒等感染有一定助诊价值,后者有:IgG、IgA、IgM、IgD、IgE以及其它免疫球蛋白,其中以IgG浓度最高,IgM不易查得。
如IgG增高和查得IgM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脱髓鞘性疾病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蛋白质电泳检查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与γ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
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高。
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
γ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的标志,在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
酶学检查正常人由于血脑屏障完整,脑脊液内酶浓度比血清内酶浓度低;当颅脑损伤,颅内肿瘤或脑缺氧时,血脑屏障破坏,细胞膜通透性也有改变,使脑脊液内酶量增加,且不受蛋白总量、糖含量及细胞数的影响;主要与脑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膜的损害程度有关。
常用的有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已糖异构酶和溶菌酶等;其中,乳酸脱氢酶在恶性肿瘤和细菌性脑膜炎时要较良性肿瘤和病毒性脑膜炎增高明显,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也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溶菌酶的变化与蛋白、糖、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密切,在化脓性,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含量分别不同,且不受药物治疗影响,因此,对鉴别和判断脑膜炎的性质有较大价值。
编辑本段常规检验颜色检查(CSF)[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
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DC)[正常参考值]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正常值:婴儿(0~20)×106/L儿童(0~10)×106/L成人(0~8)×106/L 。
化验意义:增高:各种脑膜炎,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著升高,可达数千万/L(数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病毒性脑膜炎一般增至数十至数百,以淋巴细胞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亦见白细胞增多,但其来源于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红细胞数/700)并无增高。
脑寄生虫病或过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主编辑本段化学检验蛋白定量[正常参考值]腰椎穿刺:0.15-0.45g/L;脑室穿刺:0.05-0.15g/1;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蛋白电泳[正常参考值]前白蛋白:0.03-0.07;白蛋白:0.51-0.63;α1-球蛋白:0.06-0.08;α2-球蛋白:0.06-0.10;β-球蛋白:0.14-0.19;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5.β-球蛋白增高:常见于某些退行性变如帕金森病、外伤后偏瘫等。
6.γ-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胶质瘤、重症脑外伤、癫痫、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症、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炎等。
葡萄糖定量[正常参考值]成人:2.8-4.5mmol/L:儿童:3.1-4.4mmol/1;婴儿:3.9-5.0mmol/L。
[临床意义]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氯化物测定[正常参考值]成入:120-132mmol/L;儿童:111-123mmol/L;婴儿:110-122mmol/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浆液性脑膜炎及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