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线虫学
- 格式:ppt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33
医学蠕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绦虫纲●蠕虫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棘头动物门:与医学关系不大环节动物门:与医学关系不大线虫(Nematode)●概述●分类地位:线形动物门,线虫纲。
●种类很多,分布广泛。
绝大多数营自生生活,寄生线虫仅占少数,而寄生于人体的线虫均为线虫纲的种类。
常见的约几十种,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线虫仅10多种。
一. 成虫形态特征●1.呈圆柱形或线形,不分节。
●2.具原体腔(假体腔)。
●3.消化道完全,由口、咽管(食道)、中肠、直肠和肛门组成。
●4.雌雄异体。
生殖系统为管状,雄性为单管型,雌性多为双管型。
二.生活史特征●1.发育过程:虫卵幼虫成虫●2.幼虫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一般幼虫经4次蜕皮后才发育为成虫。
●3.发育类型:●(1)土源性线虫(直接发育型):不需中间宿主,肠道线虫多属此类;●(2)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发育型):需中间宿主,组织寄生线虫多属此类。
三重要种类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人体蛔虫病。
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据估计我国有几亿人感染该虫。
●此外,犬蛔虫和猫蛔虫感染人体可引起幼虫移行症。
一、形态●1、成虫:是人体肠道线虫中最大者。
●雌虫:长20~35cm,雄虫:15~31cm。
●虫体呈圆柱形,状似蚯蚓。
头端有3个排列成品字形的唇瓣。
体表有环纹,两侧有明显的侧索,内有排泄管。
背索和腹索不明显。
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生殖系统为单管型,有1对交合刺;雌虫尾部不卷曲,生殖系统为双管型。
2.虫卵●受精卵:呈宽椭圆形,中等大小,(45~75X35~45μm)。
卵壳厚,由三层组成,以中间层(壳质层)最厚,外层受精膜和内层蛔甙层极薄。
虫卵外表尚有一层呈波浪状的蛋白质膜,常被胆汁染成棕黄色。
卵壳内常含有一个卵细胞,其与卵壳两端之间有新月形空隙。
●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卵壳较薄,表面也有蛋白质膜。
卵内不含卵细胞,而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
●脱蛋白质膜蛔虫卵。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昆虫病原线虫定义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寄生在昆虫体内并引起疾病的微小线虫。
它们属于线虫门、线虫纲、病原线虫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寄生生物。
昆虫病原线虫可以感染各种昆虫,例如蚂蚁、蜜蜂、蝴蝶等,并引发不同的疾病症状。
昆虫病原线虫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食物摄入和寄生叮咬等。
一旦昆虫被感染,病原线虫就会侵入宿主体内,通过寄生和繁殖来造成疾病。
病原线虫寄生在昆虫的内脏器官、体液中或体壁上,对宿主的生理功能和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昆虫病原线虫引起的疾病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感染后虫体变形、运动能力减弱、食欲不振等。
有些病原线虫还会导致昆虫的死亡。
这些病原线虫能够通过寄生和繁殖来传播,从而影响整个昆虫群体的健康状况。
昆虫病原线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控制某些昆虫种群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昆虫病原线虫具有潜在的农业应用价值。
通过利用病原线虫来控制农业害虫,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对于理解昆虫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昆虫免疫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病原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为昆虫疾病的早期预警、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科学家们通过对病原线虫的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揭示了病原线虫的遗传特性和致病机制。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还成功地改造了某些病原线虫,使其具有更强的致病力和传播能力。
然而,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病原线虫体积微小,观察和采集困难,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昆虫病原线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这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
此外,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系统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体,对于昆虫群体的生态平衡和农业害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兰一25X一=20∞2言壹15翌耋·o告“£5O3结论与讨论图5200:l昆虫病原线虫20d产量(注:LN为鳞翅夜蛾科目幼虫,GL为大蜡螟)Figure5OutputofEPNfor20dwinl200:lratio(LN-Lepidopteranoctuidaea,GL-Galleriamellonella)●GL口LN昆虫病原线虫侵染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和大蜡螟后,线虫Sc-All和Hb—Hrbb品系在鳞翅目夜蛾科幼虫内均能繁殖,且繁殖Hb.Hrbb品系线虫的产量随接种浓度增加而增加,且各接种浓度繁殖的产量间差异不显著,线虫接种浓度加大,就增加了与寄主的接触机会,接触机会增加就意味着钻入寄主体内的线虫量增加Mcinemey,Gregson(1991,进入寄主体内的线虫雌雄比例增加(Poinar,1990),即繁殖能力变强,由此便可增加线虫的产量。
Sc.~l品系线虫繁殖能力较Hb.Hrbb品系强。
线虫侵染大蜡螟和鳞翅日夜蛾科幼虫繁殖的产量大都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其中所有线虫都是从被侵染的第7d开始有线虫爬出,且都会有一个产量上的峰值出现。
虽然鳞翅目夜蛾科幼虫较大蜡螟的产线虫量稍低,但鳞翅目夜蛾科幼虫虫体较大,因此可收集线虫时间较长,到收集20d后,仍可收集到线虫,以此可弥补产量上的差额。
用保存63d线虫侵染大蜡螟12、24、36和48h时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50%、73.3%、86.7%和100%,与新繁殖出的线虫侵染力没有显著差异,以此对储存技术进行评价,证明经过两个月的储存,线虫的侵染能力没有下降。
表1不同线虫来源对大蜡螟致病力的影响(%)TablelEffectofEPNwithdifferentSOt]ICeonpathogenicityofGalleriamellonella(%)2.2保存温度对线虫存活率的影响在保存介质矿山土中,线虫悬浮液浓度为1.0X105IJs/ml时,当线虫保存在10℃时,从7.63d的保存时间内存活率下降缓慢,从第7d的83.4%到第63d的73%,其次是室温条件下的存活率较好,4"C条件保存的线虫存活率最低(图9)。
线虫和果蝇研究线虫和果蝇是生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模式生物,它们都有许多独特的特性,能够帮助生物学家研究许多关键科学问题。
线虫,又称秀珠线虫,是一种微型无脊椎动物,大约只有1毫米长,身体透明,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
线虫经常作为生物学研究中的模型生物,因为它的基因组非常小,同时也非常简单,只有20,000个基因,这些基因被发现会对线虫的发育和生命运转起关键的作用。
线虫的生命周期也非常短,仅有两到三周的时间,而且组织结构清晰,非常容易观察和操作。
这使线虫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理想模型生物,它可以用来研究基因、发育、神经系统和许多其他生物进化方面的问题。
果蝇,又称科学家的“小明星”,它是一种小型昆虫,也是一种经常被用作模型生物的生物。
果蝇的身体长度只有约3毫米,但是它们的学术价值非常高,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果蝇了。
这是因为果蝇拥有非常强大而且易于操作的遗传系统,这使得研究者们可以通过改变果蝇的遗传基因来探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遗传规律。
研究者们用果蝇研究了很多关键的生物学问题,如细胞生长、分裂、衰老和疾病发生。
除此之外,果蝇也有一个完整的发育周期,从卵到成虫,它们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0天左右。
这使得果蝇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模型生物来研究生物发育的各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线虫和果蝇研究的例子,以展示这两种模型生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线虫研究在线虫研究方面,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一些。
神经元突触的形成为了理解神经元如何发挥作用的细节,科学家们用线虫研究神经元的形成和连接。
这些细胞通过一个叫做突触的方式相互交流,线虫因为种种原因非常适合研究这种机制。
科学家们发现,线虫的神经元细胞是非常规则的排列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非常清晰地观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线虫的神经元数量也非常少,只有302个,这使得科学家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通信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注意到只有特定类型的神经元才能与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神经元必须在特定时期以一定顺序启动,逐步形成化学信号传递的通道。